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

时间:2019-05-12 23:0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

第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

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

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

5指名学生读诗句,并思考:

(1)这首诗写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写出谁在干什么?

(3)当路人问路时,稚子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4)读了这首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事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出现了稚子、草地、路人,构成了蓬头稚子在垂钓,河边是碧绿的草地,加上问路的路人,远近衬托,构成了一幅村野小景。)

6再读诗句,小组内讲诗意。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书写。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注意该字的哪一横最长。

五、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学生根据教学插图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小儿垂钓》。

2讲讲《小儿垂钓》所写的诗意。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落”,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2

(一)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理解诗句。

(二)分别学习《小儿垂钓》和《夜书所见》

1.解题,简单介绍诗人。

2.自读,理解诗句。

利用字典,理解字词;联系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

3.点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诗句。

4.朗读,讲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5.背诵,想象诗歌的意境。

(三)认记生字,指导写字

参考资料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手工工人。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四首绝句。

叶绍翁: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龙泉(现浙江省龙泉县)人。擅长七言绝句,有《靖逸小集》。

词语注释:

蓬头:头发蓬乱。

纶:钓丝;垂纶:垂钓。

侧坐:随意坐下。

萧萧:形容马叫声或风声。本诗为落叶声。

篱落:竹篱笆墙下面。

挑促织:寻找促织或挑逗促织。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1教学设计(语文S版二年级下)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这两首古诗都富有童趣。《小儿垂钓》写了一个蓬着头发的小孩儿,在河边专心地学垂钓的样子,当过路人向他问路时,他怕惊跑了鱼,只是招手示意。《夜书所见》通过诗人在夜里读书的所见,刻画了农村孩子的天真、纯朴、自由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正确书写“垂、借、挑”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使我们初步懂得了一点儿有关古诗的知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儿垂钓》,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垂钓”是什么意思?你从诗题想到什么?

2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至今天仅剩四首。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会读的字,然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问同学、问老师或查字典。)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并在小组内讨论:自己读懂了什么?

4通过小组学习或查找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蓬头:形容头发蓬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纶,指丝线;垂纶,就是钓鱼。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

5指名学生读诗句,并思考:

(1)这首诗写什么地方?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2)写出谁在干什么?

(3)当路人问路时,稚子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4)读了这首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事物?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出现了稚子、草地、路人,构成了蓬头稚子在垂钓,河边是碧绿的草地,加上问路的路人,远近衬托,构成了一幅村野小景。)

6再读诗句,小组内讲诗意。

四、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书写。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注意该字的哪一横最长。

五、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学生根据教学插图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课时

(教学《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小儿垂钓》。

2讲讲《小儿垂钓》所写的诗意。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

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落”,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第三篇: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 课

文:17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板

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 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

第四篇: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学案设计: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案设计:

课前: 预习故事中的生字词。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4、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5、默写两首古诗。课后反思:

第五篇:第五单元《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本课生字,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2.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与水有关的古诗。先学习第一首,温庭筠的《过分水岭》。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温庭钧资料。

教师补充: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而他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过分水岭》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直接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三、学习古诗 1.词语注释。

(1)分水岭:即汉水与嘉陵江之分水岭。(2)潺湲:喻指呜咽哭泣之声。2.句子解释。

(1)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

感。

(2)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3.古诗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

字中见出。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庭钧的《过分水岭》,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有关水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资料。

教师补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本文出自《四部丛刊》影宋本《集注分类东坡先生》卷十,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也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一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

三、学习古诗 1.词语注释。

(1)湖:即杭州西湖。

(2)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3)方好:正是显得很美。(4)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5)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6)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2.句子解释。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美丽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

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古诗赏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2)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 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4.教师: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回顾

1.《过分水岭》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充满了情趣。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2.搜集有关“水”的诗句。

下载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S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 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

    四下语文20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孩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蓬头、垂纶、遥、应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模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描写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17.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

    小学语文《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优秀教案

    【设计理念】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自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同学最大限度地走进......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