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数分裂教案(第一课时)(最终版)
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我采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进行教学。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同学进行相应点拨。
4.学法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对多媒体动画中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行为的观察,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问〗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温旧学新)
(播放有丝分裂flash课件)
学生讨论,师总结: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一样。
〖问〗: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
〖总结提问〗:这样,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因为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始终是46条。生物体要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呢,在形成镜子和卵细胞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染色体减半的过程,这与才会使子代的染色体和亲代是一样的。成熟的生殖细胞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学生讨论: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教师归纳: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到,无论动物或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带领学生分析概念中的要点。)
【引入课题】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二、新授: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这节课我们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来学习减数分裂。
指导学生预习:请大家阅读课本P16内容,思考:哺乳动物精子在什么器官中形成、能形成精子细胞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后回答: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先整体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问〗:那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减数分裂全过程。
2、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的复制,变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存在的染色体开始进行两两配对,这种现象称为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我们把这样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四分体时期相邻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会发生交叉互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会导致生物基因的突变,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4、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到了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这个时期和有丝分裂的中期有什么区别呢?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的两侧。不久进入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这个时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也有区别。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并没有分开,分开的是同源染色体。后期结束,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在两组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的时候,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这段时期的重点是区别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在这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
教师总结: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
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类似: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注:不是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与有丝分裂后期进行比较);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时,尤其要突出细胞内“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小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四个精细胞。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与精原细胞相比都减少一半;精细胞再经过复杂地变形,成为精子。精子呈蝌蚪状,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长,能够摆动。
7、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并观看动画加深印象。
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视进度而定)
1、布置学生画出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 ppt展示图表,学生回答填表,并布置学生绘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曲线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板书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精子形成的过程
(一)减数第一次分裂
1、减Ⅰ间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减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1个四分体 = 1对同源染色体 = 2条染色体 = 4条染色单体
3、减Ⅰ中期: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
区别:着丝点在赤道板的两侧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区别: 同源染色体分开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5、减Ⅰ末期:1初级精母细胞→2次级精母细胞
(二)减数第二次分裂
1、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分布;
2、中期: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
区别: 无同源染色体 有同源染色体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
(三)变形
第二篇:减数分裂教案(第一课时)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第一课时)
河南省济源市第三中学 赵家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减数分裂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以及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随机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我采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进行教学。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同学进行相应点拨。
4.学法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对多媒体动画中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行为的观察,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意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这里主要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制教具;学案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问〗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温旧学新)
(播放有丝分裂flash课件)学生讨论,师总结: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一样。
〖问〗:我们知道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展示如下结果:
父亲(46)↓ 母亲(46)受精卵(92)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
精子(46)卵细胞(46)子女(92)
〖总结提问〗:这样,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人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父母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我们自己也是46条染色体,那么,生物体是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呢?
(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学生讨论,ppt展示答案: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
〖启发学生〗:那么,细胞以怎样的方式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学生讨论,师归纳: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到,无论动物或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
【引入课题】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二、新授: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指导学生预习:请大家阅读课本P16内容,思考:哺乳动物精子在什么器官中形成、能形成精子细胞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
学生看书后回答: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ppt展示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的要点。(先整体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以精子的形成为例,动画演示减数分裂全过程。同时说明:为学习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
〖问〗:大家看完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与有丝分裂比较一下,我们观察到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有染色体配对的情况。师提示:配对的染色体都是同源染色体。
〖问〗:那么,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如何形成的?
1、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教师总结:精子和卵细胞中2条染色体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后,来自精子(父方)的每条染色体一般都能在来自卵细胞(母方)的染色体中找到一个与之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我们把这样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所以说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也是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原始生殖细胞(如精原细胞)就是由体细胞分裂、分化而形成的,所以,原始生殖细胞中也存在着同源染色体。
(设计意图: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问〗:那么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减数分裂全过程。
2、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的复制,变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时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实际上看不出来。
分析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讨论并回答。
3、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存在的染色体开始进行两两配对。配对的2条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这种现象称为联会。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四分体时期相邻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会发生交叉互换。
分析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讨论并回答。
4、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观看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与有丝分裂中、后期进行比较。
分析减Ⅰ中期和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如何变化并板书。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提示:在减Ⅰ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
〖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是不是随机减少了一半?
学生讨论,师提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然后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这一半恰好是一整套的非同源染色体。
分析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问〗:次级精母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又会如何变化?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注:不是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与有丝分裂后期进行比较);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时,尤其要突出细胞内“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分析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四个精细胞。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与精原细胞相比都减少一半;精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精子不再分裂,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注】:在连续播放幻灯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学案上“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中填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细胞的名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下面独立画出各个时期的图像(主要是染色体的变化),从而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所学内容以画图形式表现出来)
7、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总结减数分裂的特征并板书),可以用以下口诀记忆: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减一同源分,减二姐妹分。
8、分析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染色单体数量和DNA含量的变化情况 ppt展示图表,学生回答填表(以精原细胞中染色体数2n,DNA数2c为例),并布置学生课后绘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曲线图。
播完后,师提问: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以后,能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学生回答:4个
教师点拔:错,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
9、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师解说: 对于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来说,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2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产生的组合有是2种,但这仅仅是有可能出现的几率;假如只是一个精原细胞,那么实际分离的情况只有一种,产生的组合只有两种,就如图中所看,要么是组合1和组合2,要么是组合3和组合4,实际上只能形成两种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种精子。教师提问:难道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两种精子吗? 学生回答:是。
教师点拨:错,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常常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增加了配子的种类。
10、动画演示:交叉互换
教师讲解交叉互换在遗传学上的重要意义:交叉互换后每一条染色单体就不再是原来的染色单体,而已含有对方的基因成分。这在性状的遗传上是很重要的。从而最终增加了配子的种类,丰富了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
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视进度而定)
布置学生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即动脑又动手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后记
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像,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篇:《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在全市的教师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代表学校,我既感到荣幸,又不免有些紧张。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部分:
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分发了一些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小资料,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本节内容既是本册书,也是整个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只能靠自己抽象的思维来想象。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为直观的图像和动画,这样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在听课时注意力就更加集中,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部分:
上课中,我注意把握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一些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和具体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难点,理解重点。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记忆。
例如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突破。
对于减数分裂的概念这一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启发他们自己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对于精子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的突破则是首先播放FLASH动画把抽象的精子形成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对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再观察一张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态图,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并归纳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变化特点。学生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这两种方法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只是由于学生平时上课自己讨论归纳的不多,所以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还有所欠缺,以后上课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主动讨论归纳,注意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这是减数分裂过程的三大概念,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这三个概念已经提出了疑问。在上课时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再结合一些实物来讲解这三大概念。之后再通过一些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对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都能掌握。
这一节公开课能够成功开展是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的,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在我备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但这次公开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上课的时候语调不够生动,与学生的互动也做的不是很好,这一节课的引入也不够新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正这些不足的地方,把课上好,使学生能够从要我学生物变成我要学生物。
第四篇:减数分裂课时划分
请各位教研组长具体分工,具体课时内容我已划分。请每校至少有三位教师提供3课时的连续教学案例,高
一、高
二、高三教师均可参加评比。(15日之前一定要将电子稿发至:SHOUYUNREN@126.COM)
第一节
减数分裂课时划分
第1课时:减数分裂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材:P12-14 课堂导入(1)------方式1 课堂导入(2)------方式1 设计两种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减数分裂概念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
(内容还要体现精子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的表格。)
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异同点(包括教材中的[边做边学]
教材:P15 课堂导入(1)------方式1 课堂导入(2)------方式1 设计两种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异同点(包括教材中的[边做边学])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内容要还要体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曲线绘制。)
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2说出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NA、染色单体、体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第3课时:课题研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的绘制(教材:P14)
课堂导入(1)------方式1 设计导入方式
最好以情境式案例导入。
导入感言:
教师说明这种导入的优点和注意点。
学习目标: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建议: 可参考教参 新授:
教学设计:
一、课题研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的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这种教学情境
(将自己此部分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形式再现,其他教师阅读此片段后即可上课。注意:尽可能按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问题情境,并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注意适当穿插图、表或新材料,供学生自主学生使用。可参考“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二、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像的绘制 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2): 设计两种教学情境
(从部分教材中没有内容,教师可从归纳的角度,突出绘图的技能教学设计)设计感言:
教师说明两种设计的优点和注意点,学生学习此部分如何学、知识点易错说明等。
第五篇:课程名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课程名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刘晓菊(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 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开篇。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 2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高中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深入学习遗传规律和变异知识及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是学生把宏观与微观建立联系的纽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方面具备了细胞学知识、DNA与染色体、染色单体等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细胞等知识基础,在思维特点方面学生的假说-演绎思维、抽象思维、比较思维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课前分组制作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模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等概念。
2.能够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知识框架,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知识细节。3.能够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能力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发展史,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
2.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实的发展,树立终身探索的科学热情。2.培养科学的比较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关注染色体的行为及数目变化。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核心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及数目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五、教学方法
1.情境引导学法 : 层层设疑、激发兴趣,引导思考,问题串驱动学习,用学案辅助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动画、图形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特别是分裂过程的连续性,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直观法、比较法: 把减数分裂每一时期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学法指导和导议。学法指导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六、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七、教学流程:
八、板书设计:
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等概念。
2.能够构建精子形成过程知识框架,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知识细节。3.能够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能力目标:
1.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发展史,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2.提高学生识图能力,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实的发展,树立终身探索的科学热情。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主要学习经历
1.通过识图、辨图复习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 2.染色体与 DNA、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 总结规律:染色体数 = 着丝点数 DNA 数 = 线条数
染色体复制后才有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无染色单体
3.果蝇体细胞与配子图的比较和分析引入魏斯曼的预言,突出减数分裂概念的分析
减数分裂的概念
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几个概念
5.1 .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②来源不同,如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注意:①形状和大小不相同也可以是同源染色体如XY两条染色体。②形状和大小相同也有不是同源染色体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5.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特征)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5.3.四 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有丝分裂没有四分体存在,也就是说四分体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特征。⑴出现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⑵存在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⑶四分体经常会发生的现象:交叉互换(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经常发生的缠绕 ,并互换一部分片段的现象。)⑷交叉互换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规律: 1个四分体 =1对同源染色体 =2条染色体 =4条染色单体 =4个 DNA
图中_______ 与_______ 是姐妹染色单体,或填 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非 姐妹染色单体,或填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同源染色体,或填 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与_______是非 同源染色体,或填 ______________。6、精子形成小结
6.1.场所 : 睾丸
6.2.过程及其特点
例题: 下列 A、B、C 三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 3 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教学反思
课前学生用橡皮泥分组实验已模拟制作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已对减数分过裂过程有初步了解。本节课我本着贯彻新课改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设计相应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多项能力。例如开始对有丝分裂图形的复习,还有让学生对几个概念的识图讲解,后又组织学生的分组补充绘图。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大课堂思维量,教师以层次性思考问题串引导学生识图、绘图、描述图,并通过角色易位让学生讲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术语。2.教师引导学生分阶段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异同,构建重点知识结构。3.通过图形、动画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