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时间:2019-05-12 23: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

探究课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室】

多功能电子教室

曾华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

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

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濉溪县铁佛中心学校:杜丽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0)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

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七、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一课时教学设计

丘北县第二中学校——罗刚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2、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此处暂时不明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知识要点。

1、文题解说:问题:这是谁的最后一课?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解答:(1)、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题目不但点明了文章内容—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爱国主义情感。

2、问题:、“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为什么塑造一个“我”? 解答:(1)“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

(2)因为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3)本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3、问题: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选择并说说你的理由?(1)小弗郎士()(2)韩麦尔先生()(3)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选择:韩麦尔先生。因为:小弗郎士应该看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言行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爱国主义精神”。

4、依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 段)开端 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9 段)高潮、结局 宣布下课

强调:“下课部分”为精讲阅读部分

二、分析文章“序幕、开端、发展”部分,重点学习某一写作方法。

1、分析课文第l一6节(上学路上)问题: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看到:(1)普鲁士兵正在操练(2)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站满许多人(3)铁匠华希特叫他跑慢点,来得及赶到学校。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 解答:(从探究问题欲望的角度,此处学生的答案应为:没有给出答案,很想知道为什么。)

2、分析课文第7-10节(上课之前)问题:(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看到:①平日上课和今日上课气氛不一样:一个喧闹,一个安静。连韩麦尔先生也由“怕人”变得很“温和”。②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一套漂亮的礼服。(描写)③郝叟老头和其他人坐到教室后排来听课。(描写)请问:作者在此处给出答案了吗?你想知道答案吗?到此为止,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上述两个部分运用了什么写法? 解答:(一再抓住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进而引出对“设悬念”这一写作方法的认识。)

设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引发读者不断往后看的欲望,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2)、补充问题:交代课前情景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3、分析课文第11-23节(上课经过)(1)、对于“上学路上”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答案:“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2)、对于“上课之前”这一部分所设的悬念:①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这套漂亮的衣服呢?②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作者所给的答案是什么? 解答:①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②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三、作业布置:学习“设悬念”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小故事。要求:(1)故事内容自定(2)要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不断“设悬念”,以期达到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最后给出答案。(3)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

崇义县茶滩中小学 钟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而唐朝则是这颗明星最璀璨、明亮的时刻,在这个诗歌活跃的朝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师佳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首诗。

(二)出示古诗《清明》

1、请同学们齐读,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作者资料)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是中唐著名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风格豪放疏朗、气势纵横、清新俊逸,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如《江南春》《山行》等,历来为人们传诵。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我们都知道“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个人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杜”杜牧的《泊秦淮》,解题:“泊”,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即秦淮河。

4、你们了解秦淮河吗?老师找了一些秦淮河的资料,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在南京城中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三)我诵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点学生读,教师点评。

出示录音(老师找了一位名家朗读,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2、再次齐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教师点评

3、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倾注了所有的感情,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是诵读诗歌最高的境界。要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大意,相互之间可以展开讨论。

4、出示“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诗句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朦胧)(点拨:互文的修辞手法)

5、在这样的景色里,作者身在何处?(用诗句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夜泊秦淮近酒家

6、作者在秦淮河岸临近酒家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用诗句回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同学们不知道《后庭花》,教师出示课件补充资料: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7、此时此刻国家都要灭亡了,歌女却还依旧在唱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他真正的意图是讽刺哪些人?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8、如果你是作者看到此番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悲愤、愤怒、愤慨

9、带着悲愤之情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五、总结: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请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主旨或者说中心思想)

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朦胧(凄冷); 抒情:讽刺揭露。————悲愤忧国。

下载(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