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地球运动的特点》的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初探
——以《地球运动的特点》为例
****
摘要:在对地理新课标进行了认真解读、体会、思考的基础上,把新课标的“新”具体到课堂中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以《地球运动的特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新教材、认真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关键词:理念转变;课程理解;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1.高中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转变
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设置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参与、合作等作用。基于这些需要,新的课程设置及课标要求与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了一些区别。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时代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能够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下面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做浅谈。
1.1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只包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新课标中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组成的,从“双基”到“三维”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满、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优点与特点。
1.1.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阶梯目标组成。“学懂”、“学会”、“会学”是层层加深的。“学懂”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是最基本要求;“学会”是在“学懂”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会学”是在掌握知识并且会应用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找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只是受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很
多教师都把重点偏向了“学懂”,或是比“学懂”更低层次的对知识“机械记忆”,而后两者体现的很少。新课改后,有了更深层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就必须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这个基础了,没有基础何谈发展!
1.1.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关键性目标也是改革的亮点。课标改革革的就是过去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指令教教材,学生成为了听、记、背机器的弊端。这个目标的设置,极大的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使我们重新认识“经历学习过程”的意义和启发我们思考研究如何看待“教学成果”。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举足轻重。
1.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大纲中,虽然也有情意领域的目标,但是相对来说处于陪衬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它包含进去,重智育轻情意,所以学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终极目标,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重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是相一致的。
1.2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课程目标离不开,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选用与此相适合的教学方法,它决定你的教学是否有效。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既然课标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得改革。
1.2.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下的现代教学方法对比
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执行者,教师教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收者,学生没有很好地成为学习者。相当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讲述法、练习法,朗读法,成绩考核法等。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把握得当,例:课改下的教材地理知识难度降低了,但是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增加,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内容多以图表、“活动”、“阅读”、“问题”等呈现。教师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多依据学生情况(知识基础、心理)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亲近.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教学课堂,使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
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2.新课标下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解
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3】。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家园,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发展离不开地理。解决好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另外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型人才。地理课程改革既是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又是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高中新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先进,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
2.1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它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2.1.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按教材设置来看它有四个侧重点:①“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必修2”、“必修3”的基础。②“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是学习“必修3”的基础。三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③侧重于区域地理,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重在成因分析。④侧重地理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利于终身发展。
2.1.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此次新课改的关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这是初级目标;进而能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在前条目标基础上的提升;并且还能表达、交流学习成果,这一条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几个目标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重要。通过新课改告诉我们,必须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它的内涵较过去有了扩展,对“兴趣和动机”、“审美情趣”、“全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内容有确切的表述,更加全面地丰富学生的人格世界【2】。主要是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对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通过组织一些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撰写报告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等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内容目标
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组成。教师可根据“标准”作为自己教学目标的参考。手中的教材知识教学的工具之一,应该牢固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活动建议”也是为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课标要求,我们还可以自己探索新的活动,新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要按照“实施建议”的“案例研究”,或是教学方法。要不断的提高我们对教材的灵活使用性。
2.3实施建议
新课改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教材编写建议”四部分。作为教学建议多是根据教学内容给教师提供参考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评价建议”是教师学生学习地理后的评价,新课标中给处理一些建议,让老师参照这些方面去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主要是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性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学过程中的感受、遇到的问题等,创新的设置符合本校的地理课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增设一些学校地理资源库。或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开发一些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建议”是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组合能力和对地理的深层研究等才能达到。
3.对教材(必修1)的分析
3.1必修1的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并分析其地理意义;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特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
【1】 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2教材内容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教材内容跨域多学科,与很多学科都相联系,需要一定的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知识。如要能正确计算太阳高度角对数学的几何运算有所掌握;要能撰写地理报告或是小论文就要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要能确切理解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就需要物理上学到的“开普勒定律”知识;要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就离不开化学;要去野外调查就要有强壮的身体等等。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能把地理孤立开,得充分与相关学科联系,易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3.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1”的内侧重于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必修2”、“必修3”的知识和理论基础。高中地理三个模块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他们内部的逻辑性很强。同时也是选修“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基础。
4.《地球的运动》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对有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是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此外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学习该章节内容已有的只是基础和学生的心理)。能够进行较客观、较全面地背景分析,你想“有效教学”就有望了。
4.1本章节课标与解析
课标要求对于教师来讲就相当于一个人有灵魂,备课如果不以课标作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课就会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后果很可怕。课标解析正确对你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具等非常重要。
4.1.1课标原文
①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②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1.2课程标准解析
对课标的解析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是能够通过运用教具、学具或是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的方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侧视)、周期、速度及地球公转的轨道等。其次是自己能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且能够在草稿纸上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地球运动情况。最后通过掌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的知识,进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2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得先问病人有何症状,才好对症下药。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要懂得会学习,我们教师就要做确切的学情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心理方面和知识方面的分析。4.2.1学生心理
高一的孩子年龄大多在十五、十六岁,相对于以直接兴趣为主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随着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他们的兴趣会显露出责任性、探索性、求异性等特点,注意力也较稳定而持久。4.2.2学生的知识基础
《地球的运动》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但是由于高一新生立体几何和相关的物理知识还没有学。加之,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
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初中地图、地球基础知识、世界海陆分布等较多内容已淡忘,很多知识容易混淆。所以《地球运动》特别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成为高中地理的一大难点。4.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3.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的第三节,处于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间,在空间上由远及近,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4.3.2知识结构关联图
4.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好的课最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抓住重难点,详略得当;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最基础的也是抓住重难点。所以说确立了重难点对有效教学是很必要的。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资源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全面考察(学生、教学资源)、分析。4.4.1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地球运动》这章节的内容是必修1这本教材的重要部分,对学习后面的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此节内容有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够减轻学生对“时差”、“太阳高度角”、“四季更替”的理解难度。所以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球公转的轨道确立为重点。4.4.2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部分内容涉及的相关学科多,有物理、天文、数学等,空间性、综合性强。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要求学生要具备空间想象力。高一新生,这些涉及的相关知识都还没有学,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师要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是关键。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出发都是挑战,所以将其确立为教学难点。
4.5教学时间安排
整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介绍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通过实验演示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进行分析,掌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知道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下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5.教学实施方案
5.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②能够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③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多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动手动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地球是不断云动着的,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5.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是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 5.3教学策略
本堂课运用了演示法、比较法、提问、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5.5板书设计
6.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教学体现
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前期的备课就会非常认真、全面。会考虑到教学的多方面,如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重难点知识;
设计提问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
案;怎样使用教学方法才会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动起来等等。重难点的把握很重要,但是重难点知识学生能理解多少,应用多少就要看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体现、体现方式和解决办法了。
6.1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及解决方法
重点是“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公转的轨道”,整节课都在体现,“方向”和“周期”的体现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地球仪演示并且描述他所演示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速度”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和看教材图1.1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也是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难点是“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这个知识点主要是由于空间性很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很难理,主要体现在地球自转的周期那儿。我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先看教材上的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然后让学生演示:使用一个地球仪,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在地球仪上做一明显记号,将记号对准太阳和恒星,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先演示错误的地球运动方式,即只自转没有公转(此时只有一个周期),由学生来找出这个错误,改正这个错误之后,可以明显看出有两个周期。主要参考教师用书上的建议,不宜拓展的太深,只需要学生掌握两个周期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点不同。这个活动重在学生易于理解难点,还可以培
养学生的动手、主动思考能力,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徐留兴.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41.[3]哈特维格·豪布里奇(德).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g]//周勤.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感谢写论文以来,谭秋副教授、同学以及很多教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建议,在此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买球》教学设计 文档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买球》教学设计
金牛小学
李俊隆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2-7的乘法和相应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自己总结并牢记口诀,在教学方法方面教材中没有过多的提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发展创造空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已具有用加法算式来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自己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8的乘法口诀,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解决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过程与方法: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 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教学难点:要求记忆的口诀随着所学知识逐步增多。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7×6
7×2
2×5
7×7
4×7
5×6
6×3
4×5 2.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教师提问: 24是几个8相加的结果?40是几个8相加的结果? 64是几个8相加的结果?
让学生从1个8是8读到8个8是64。
3.揭题:“求几个8相加有更简便的方法吗?”(编出8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摆1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2个呢?„„摆8个呢?
1.课件演示,学生列式。
(1)演示:课件立体展现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
(2)提问:摆一个大立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就是求几个8?怎样列算式?(8×1=8)
(3)再演示:课件逐步增加大正方体的个数,并让学生独立列出2个8、3个8„„8个8的乘法算式。
(4)汇报:指名汇报乘法算式及结果,全班核对。
2.分组讨论,试编口诀。
(1)指导:8×1=8表示几个8?乘法口诀如何编写?(一八得八)2个8呢?
(2)讨论:另外几句口诀,请同学们根据乘法的意义试一试自己编出来,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3)反馈:指名汇报小组讨论编写出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再说一说每句口诀的含义。(配合学生回答,闪烁相应的大正方体,算式与口诀。)
3.寻找规律,学记口诀。
4.形式多样,掌握口诀。
5.新课小结,学生质疑。
三、巩固应用
1.“做一做”的第1、2、3题。
2.第78页的第2题。
3.卡片游戏: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人出示如“二八()”的卡片,另一人则出示标有结果的卡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8的乘法口诀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推导 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刚开始我创设了蓝猫进课堂的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蓝猫跳一跳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再后来探索新知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我有意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信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引导他们联系到了现实中的螃蟹(八条腿),由此来编一首儿歌,在儿歌中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第三篇:摸球教学设计
摸球游戏
执教者:(莲外)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摸球游戏”)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从装有白球的袋子中摸出1个球,摸出白球得1分,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袋子里是白球,摸出1个球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一定、不可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游戏,引出猜想 8个黄球,2个白球摸出1个球。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实验,验证猜想
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吧!
出示自学导航:
1、以4-5人小组为学习单位,组长安排组员轮流摸球,总共摸20次。
2、每摸出一次球,记录员就及时记录,摸
出黄球画“√”,摸出白球画“×”。摸完后合计次数。
3、操作时声音要轻,动作要迅速,比一比哪组完成好又快。
4、最后记录员上台把小组统计次数填在汇总表内。
3、汇报,分析数据
仔细观察汇总表,你有什么发现?
完整表述:黄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
10个球的总数不变,要求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两种颜色的球还可以怎样组合?如果要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可能性小,两种颜色的球又可以怎样组合?
4、尝试练习
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课本85练一练第一题
2、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填一填。(1)4×8=32
()(2)今天下雨,明天也下雨。()(3)哈尔滨的冬天下雪。()
丽水的冬天下雪。()
海南的冬天下雪。()
3、数学与生活。
某超市举行了一次促销活动。只要在本超市购物满68元即可参加抽奖,共设5个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纪念奖。小明购物花了89元,参加了一次抽奖活动。请问他可能中什么奖?中什么奖的可能性最大?中什么奖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教学反思
1、在一开课,我通过让学生摸球猜球的游戏,很容易就达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新知做好铺垫,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
2、对学生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沿着学生对“事情的发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的认识,通过亲历这样的“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就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我设计了分小组摸球游戏,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3、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幸运转盘游戏设计,三个城市(哈尔滨、丽水、海南)冬天是否下雪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4、分析试验数据时,教师引导性的提问要设计到位。今天我的问题:从汇总表中你有什么发现?问题太过宽泛学生不知从何回答。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还有待推敲,比如:要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于黄球,黄球、白球的数量可以怎样设计(总数为10个)?问题虽然开放,但还是给了学生一个框框。问题改成: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于黄球,两种球的数量可以怎样变化?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开放。
第四篇:历史新课标的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_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特点和教学策略建议
李绍金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以往颁布的各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结合各地对《新课标》培训和研讨的成果,以及本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将《新课标》的新特点归结为十个方面。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第六,教学活动要求新 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过去,“开展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开展的“要求”。《新课标》把“讨论”、“调查”、“阅读”、“访问”、“演讲”、“观看影视资料”等等活动“法律化”,必须在教学中组织这些活动,变以往的“第二课堂”为现今的“第一课堂”。历史教学活动将更加活泼。
第七,学习评价手段新 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八,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新
《新课标》要求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要借助现代所有的信息媒体(除了课堂外,还有网络、报刊、图书馆的图书,等等)进行学习活动,要生生、师生合作学习。正如《新课标》指出那样,“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全新要求。
第九,历史教材观念新
在《新课标》条件下,只有《新课标》是唯一的法定依据,学生所使用的“课本”再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下,“课本”只是学习的最重要资料,历史学科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利用为教材。
《新课标》全面实施后,将出现一个《课标》,多个《教学大纲》,多套课本以供选择的局面。据了解,经教育部批准,已有四家出版社邀请有关专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了四套各具特色的高中历史教材。
《新课标》还给一线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编写“教材”的空间。《新课标》说:“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就是说,除了国家级的教材外,可以有省级教材、市级教材,还可以有校本教材。
这种新的教材观,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第十,对历史教师素质要求新
《新课标》把历史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教学资源,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
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这种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教学观念要新。“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教师不再只是“讲”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交往,要“学”历史,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要有新的学习能力。由于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肯定大大超过老师。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3.要掌握新的教学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成为基本要求。现今的历史老师多是“文科”出身,恰恰在“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问题上存在着缺陷。
4.要迅速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不再限于课堂,不再只依赖于“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只是一个“分数”。这种新形势下,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评价,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5.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新能力。历史教学资源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利用现实的、活生生的历史资源,结合书本的“历史”,教活历史课。教师不光要能依据“教材”教“历史”,而且要能够“编”历史教材,包括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建议
(一)加快历史教学资源在“硬件”方面的开发,建立校本历史教学资源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加快本校历史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就现有条件,这个网的组成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1.以“网站(网页)”为核心的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收集国内外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网络信息,收集本校师生历史教与学的成果。
2.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传统文本历史教学资源。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同时,通过适当方式与兄弟学校、大学院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3.以“历史遗迹”为核心的实物历史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通过适当途径与附近的“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其他“历史遗迹”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校外历史教学资源基地。
4.以“专家、知情老人、历史科名师”为核心的人力历史教学资源。要采取适当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争取他们为提高我校历史教学水平提供帮助。
(二)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便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有位专家说:“培训是教师的最大福利。”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法转变、角色转变等。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
要围绕“如何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力的机制”进行探索,促进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要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
要创设民主的、活泼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篇:排球垫球教学设计(定稿)
排球垫球教学设计
授 课 人: 王 珍(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核心。通过讲解示范、利用教具、互帮互学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探究、自主学习,养成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内容:
1、排球垫球
2、游戏:换物接力
版本:人教版
年级:七年级
(三)单元课次
本单元共8课次,本课为第3课次
(四)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的分析
排球是三大球类项目之一,排球运动是通过发、垫、传、扣、拦等动作组成的,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是一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的很好的运动项目。正面双手垫球是排球运动中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一种击球动作,是整个排球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垫球时的准备姿势、移动方法等的正确运用,对于传球、发球乃至整个排球动作的学习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个人行为对集体其他成员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感受排球练习的乐趣。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手臂触球部位及垫球时击球部位的固定
手型:采用叠掌式手型,击球的下部
难点:“插、夹、压、蹬”动作连贯完成、全身用力协调
夹:两臂夹紧;插:插入球的下部;压:压腕;蹬:双脚蹬地,提臂送球
针对本教材的重难点,学生易犯错误是两臂夹不紧,屈肘,上下肢不协调,上动下不动。
解决办法:学生两人一组做徒手模仿练习,近距离或向左、向右一抛一垫进行练习。
3、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七年级
知识、技能基础:
知道排球运动,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但在知识理解、技术掌握、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心理、身体素质特点:
心理状况处于思维活跃期,思路比较敏捷,乐于思考,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差。处于生长发育初期,身体素质呈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4、教学手段:
采用讲解示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五)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1)掌握叠掌式手型和正确的手臂触球部位,学习正面双手连续自垫,体验“插、夹、压、蹬”的动作要领,大部分同学能在动作准确的前提下进行连续自垫。(2)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提高反应速度和全身协调能力。
(3)通过排球基本技术教学,发挥球类运动集体性、竞争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2、主要教学环节
开始部分:(1)上课式,包括队长整队,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并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2)队列练习,原地转发练习,裂队---并队走,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方位感,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准备部分:为了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安排了健身操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情趣,达到热身效果,为下一步学习做好身体、心理上的准备。
基本部分:
(一)排球垫球
1、教师讲解示范,强调使用叠掌式手型击球的下部,在手腕十公分处击球,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动作整体的感官印象;
2、学生集体进行徒手模仿练习,目的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
3、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击固定球练习,目的让学生有正确的动作定型;
4、散点进行自抛自垫练习,目的让学生体会自垫球的动作方法;
5、两人一组进行互抛互垫练习,目的帮助学生进行脚步移动,解决上下肢不能协调配合的错误动作;
6、学生散点进行连续自垫练习,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垫球技术;
7、学生四人一组使用“运动处方”的练习方法,通过相互诊断动作(找出错误动作),运动处方(介绍改进措施),锻炼实践(自己练习),改进动作(进行纠正后的改进练习),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协作、自主有针对性地学练,提高学习效果。
(二)游戏:换物接力
游戏方法:
1、学生在进行接力跑的途中将手中的排球与规定位置中的小篮球进行交换;
2、再将手中的小篮球与下一位置中的排球进行交换;
3、学生持排球绕过标志物跑直线返回,将手中的排球交给下一名同学,此时下一名同学出发;
4、全组学生按照以上的方法进行接力,哪个组的最后一名学生先返回哪个组获胜。
组织教法:
20米
通过游戏换物接力,发展学生奔跑的能力。
结束部分:
在舒缓的音乐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跳起放松小舞蹈,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
3、场地器材:
排球16个,小篮球4个,标志物4个,录音机一台。
安全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提示注意安全,并对学生提出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具体要求。
4、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40%--45%左右
平均心率在130次—140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