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23:2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一篇: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宋久学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许多问题,如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本文试图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和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

一、提高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当问及教师“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有部分教师竟然说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而且所在学校也从来没有检查过教案中是否有教学目标。还有部分学员说,为应付检查,通常是照搬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的目标,实现有效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目标确定的片面性。为应付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一位教师设计的“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公民有哪些权利。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或者是千 篇一律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自然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

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合理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是目前存在的又一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用含糊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测量和检验,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相对应,教师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法表述教学目标,以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作用。

1.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 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ABCD指的是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的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1)、A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

(2)、B指“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可采用“说出”、“绘制”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动词。

(3)、C指“条件”,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借助工具书”等。

(4)、D指“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10题至少做对8题”、“完全无误”等。

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一个规范的目标例句是:“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当然,行为条件和标准可省略,教师不妨灵活掌握。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制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等,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

3.表意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 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为此,艾斯纳提出了表意性目标。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个表意性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又如思品课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

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在国外,有研究者以十年级为试点,以健康教育课作实验,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表述的目标同另外两种目标相比,明显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只运用行为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0.4 4

第二篇: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 发展。然而,从 目前 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状况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许多 问题,如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过于强调知识性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本文试图在 分析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和策略,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有所裨益。

一、提高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笔者最近对任教的“教师 教育 研究 生班”作过调查,当问及“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有部分学员竟然说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而且所在学校也从来没有检查过教案中是否有教学目标。还有部分学员说,为应付检查,通常是照搬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 内容。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 科学 的目标,实现有效教学才会成为可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 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目标确定的片面性。为应付 考试,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这样的目标只是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对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缺乏考虑,或者是千篇一律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 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人、对己、对 自然 的态度,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偏废。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 影响、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三、合理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恰当是目前存在的又一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用含糊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测量和检验,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摘要: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使这次新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不至“虎头蛇尾”中途夭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育者明确其重要性,关键问题在于新课改应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笔者根据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结合本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对新课改提出“三维”评价模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这次课改被誉为课程改革的一次“革命”。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到迷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编制的意图,甚至不少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科学的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因此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为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活动,因此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笔者在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教学评价的一些模式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即维度一:X教学计划方案评价;维度二:Y教学指导过程评价;维度三: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X1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X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X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X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5)X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X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X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8)X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维度二 : Y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

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Y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Y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Y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Y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

(6)Y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维度三 : Z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1)Z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2)Z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Z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Z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

新课程开设以来,其评价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没有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评价参照系。以上所构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下一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开展实验, 修订、完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第四篇: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五“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扎实、有效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所以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忌”

1、“忌”过度突出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课堂上,常常能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你说得很好”,“这种方法真好”,“你太聪明了”,“你喜欢用怎样的方法就用怎样的方法”,等等。课堂“好”声一片,而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难怪我们的孩子找不到方向感。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师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原则,特别是学生回答的问题出现明显偏差时,老师应该善意地指出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客观、科学的标准从而导致偏离其正确的方向!

2、“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

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着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历史上许多科学的发现、真理的探

1索都是通过独立思考而取得的。当然,合作是重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种品质,但合作必须是在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前提下,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合作学习应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思维都能打开,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千万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陪看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忌”过度依赖探究而逐渐形成一种无价值探究的怪圈

现在,我们的教学多了许多探究活动,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来让学生探究。什么课题是有价值的呢?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所选课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能给学生带来成功后的喜悦,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而像一些十分简单或是学生早就懂了的课题,探究价值就不大了,或者在相关的内容中间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就来冒冒失失地探究一番。不要以为探究是一付灵丹妙药,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

4、“忌”过度强调体验过程而忽视了结果。

过程固然重要,但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轰轰烈烈“活动”了一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楚。我们强调“体验”是针对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旧式教学弊端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类数千年积累的知识不是都能体验的,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体验,展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选择好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只是三维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需要并重,体验活动更需要感悟提升。学生经历活动后,需要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概括、总结,说说活动的收获,特别是知识的形

成,如发现规律、找到联系等。

5、“忌”过度运用情境而少了理性思考。

新课程的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时代气息浓郁。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种形式。有时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毫无价值,故弄玄虚,绕了一个大圈,还不如开门见山。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针对性、思考性、应用性是其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是否有现实性,更要考虑精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五“要”

1、“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力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力求使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2、“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课的好坏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冲动,使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要”密切联系实际。

各学科与生产、生活、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利用各种实际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科教学与生活血肉相连。

5、“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展示课堂创新的特点。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第五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我的一点感受

发布者:肖容容发布日期:2010-07-07 12:22:33.0

目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教改的改革浪潮中。在这个史无前例的环境下,如何很好的面对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手中拿着一本或几个教学参考书或题解之类的书籍,就可以登上讲台进行讲课,姑且不去说讲课的好坏,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和毫无生机的,因为答案是一定的,无非是学生成了教参带领的一群“学偶”(暂且这么一说)。事实上,有几个学生是用自己的脑子去说话? 那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呢?是不是一定要抛开一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笔者在《荷花淀》一文教学设计中努力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探究,解决疑难。

二、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笔者在高中诗歌单元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文句美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三、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展示答案或课文插图的搬家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下载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专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临汾市实验中学任晓芳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同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生物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孙早利 (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市11100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团队研修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年月日 地点:十一中学生物实验室 参加人员:付静 孙艳萍 杨慧 傅卓 马丽珊 主讲人:付静 团队活动记录 在新课程标准......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精选多篇]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论文摘要:语文,我们母语教育的支柱学科。其教学现状不理想的状态却让人无法释怀,究其根源,语文课堂教学大而空问题不容忽视。教学中......

    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 要:新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而要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推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