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1认识压强微课教学设计
8.1认识压强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教法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沙子、小桌、砝码 学生准备:压力小桌、沙子、砝码共16组 【教学过程】
一、压力作用效果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压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师:出示图片(略):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能够用物理语言表述生活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提问的技能。)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说明: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师:把三块砖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块砖重10n,一块立放,立放底面积为50cm2;两块叠起平放,平放时,底面积为200cm2。请同学们判断哪组砖对桌面的压强大?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使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1pa=1n/m2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公式来计算两组砖对桌面的压强。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减小压力,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
师:阅读课本“想想议议”试举例说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说明:学生阅读并回答,此环节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五、当堂练习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请说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1)锯、剪刀、斧头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为什么?(2)背书包为什么要用宽而扁的带,而不用细绳?
(3)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假如尖喙变钝了,它还能够成为森林医生吗?
六、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压强的存在微课教案
学校:仓房镇初中 教师:高雷 年级:八年级
《大气压强的存在》教案
仓房镇初中
高雷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实验及生活中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水,玻璃杯、带活塞玻璃瓶。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各种装水的容器、牛奶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做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活动设计说明: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1
取一个塑料瓶装满水,用纸片盖上倒置。在实验1中当水不流出来时,再用针在塑料瓶上孔,会看到纸片脱落,水从瓶口流出。
①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思考:纸片为什么先没有脱落,瓶上扎孔后却脱落?
②师引导分析.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这厚厚的大气层也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和液体一样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 物体产生压强。
3、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2
用真空针灸罐吸住手掌,让学生拔取针灸罐,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3 让学生分别吸取敞口瓶和盖有密闭塞瓶中的饮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4:学生自由实验,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初步感受大气压强的威力。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科书设计的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和亲自动手切身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8.1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
《8.1认识压强》教学设计(第1课时)
备课人:黄明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3)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1)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2)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压强公式的运用。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图片展示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共同点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然后通过重物压钢尺和玻璃瓶微小形变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让学生受压气球和手压笔尖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压强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与观察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图钉、气球、铅笔,海绵,钩码 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比一比谁先扎开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个平口,一个尖端)。
饮料的吸管一端为什么要做成尖的呢?这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压力? [教师引导]: 观察图片,学生思考讨论:(1)三幅图中的力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和作用点方面引导)
(2)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吗?(演示实验)
[师生总结]: 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符号:F,单位:N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点:受力物的表面处。6.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铅笔的两端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压手心,谈感觉。
2、用手心和手指压气球,观察接触处的形变程度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问题:
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具体谈谈怎样控制变量?
(2)根据问题引导,明确了设计思路,下面制定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动二。看哪一小组设计的精彩,有创意,一会儿给大家展示。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 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B.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总结]:
1、压力作用效果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
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动脑筋:压力,受力面积均不同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引导类比速度的定义)引入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 压力/受力面积
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 = 1N/m=1N•m
4、物理意义:每m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三、课堂练习:
1、关于压力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D)A.压力都是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的 B.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 C.竖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D.压力的大小有时等于物体的重力
2、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的是(C)A.相同形状的实心铜块和铁块放在同一海绵上,铜块产生的效果显著
22-2B.同一个人站在水泥地上和沙坑中,在沙坑中会留下较深的脚印 C.同一块砖平放和竖放在沙面上,竖放时陷入沙中的程度较显著 D.行驶在同一泥地上的载重汽车,满载时在泥上的留下的痕迹深
3、下列有关力学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举重运动员在将杠铃举高的过程中,他对地面的压强越来越大 B.短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 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D.站在领奖台上的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领奖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学过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作业布置:自我评价与作业1、2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方向:与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
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p=F/S 单位: Pa 1Pa=1N/m2
第四篇:微课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第五篇:认识排比句微课教学设计
认识排比句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信息主题名称:认识排比句
二、选题意图: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排比句,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且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微课程在学生学习《荷花》时,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并进行语言运用实践。
三、内容来源: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
四、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荷花》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
2、能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个具体场景。
六、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学习
《荷花》一课时,利用微课程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并能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个具体场景。
七、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读了《荷花》一课后,相信北国天山景色的特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这些特点的呢?、(屏幕出示)请你默读下面的句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赏析句段,概括排比句的特点及作用
(把上面句子中相同的字用粉色标出)
是的,作者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花海“五彩缤纷”的特点。
(屏幕出示)像这样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排比的形式来描写呢?认真朗读,感受一下。感觉到了吧,用了排比,景物的描写更生动,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你能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对,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排比句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们都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你知道,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比喻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排比句:(屏幕出示)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你发现了什么?(屏幕出示)
对,这个排比句它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也就是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比喻之外,还能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其实,拟人、设问的修辞也可以运用到排比句中。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
如果能在排比句中再运用了多种修辞,那么文章就会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句段,赏析排比句。(三)拓展运用:
认识了排比句,那你会写吗?相信你能把下面的“排比句+比喻句”补充完整。(屏幕出示)仿写句子: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书籍。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运用排比句
四、结语(屏幕出示)在习作中,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因此我们在习作中一定要多运用这种表达方法。课后,你可以练习运用排比+其他修辞的形式表现秋天的景象。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习作实践。把、设计亮点:
1、了解语言表达特点“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七月的天山》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七月天山的秀丽风景。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所以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七月的天山的特点的就应成为研读的重点。本微课程就从课文的语言风格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概括出其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注重语言的实践运用本微课程在学习时让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排比句的修辞方法,教师设计了一个补充题作为支架,帮助学生仿写排比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拓展。
3、力求画面简单实用本微课程在技术上采用了常见的ppt和录屏工具,在设计时,教师只求简洁与实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讲解语言的设计上力求精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