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风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 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整体感知
1.范读全文。(可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范读)2.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1)文章题目叫“风雨”,可全文没有出现一个“风”字“雨”字,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风雨的呢?
树林子 垂柳 杨叶 芦苇 羊 牵羊的姑娘 葡萄蔓 苍蝇 鸟巢 鸟儿 废纸 湿猫
瓦片 浮萍 水池 鱼儿 老头 孩子们
(2)作者对这些景物和人的描写,让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风雨呢? 狂风暴雨。
(3)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描摹了各种景物(景象)和人的变化状况,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概括。(提示:注意概括简洁全面,抓住对景物描写的关键词语)教师示例:
第1段:默读全段,发现本段只写了狂风中“树林子”的状况,第一句话“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是总起句,后面的描写都是表现这块“面团”在狂风中不规则的变化,所以可以概括为: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本段写了三种景物的变化状态:柳条、杨叶和芦苇。第一句话写柳条乱得像麻团;第二句写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最后描写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的样子。
学生讨论概括: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乱飞乱粘贴,猫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第8段: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玩耍。
【教学设计意图:教授概括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概括,举一反三;学生学习概括方法,亲自实践,活学活用。】
(四)理解研读
细细阅读文章,小组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时的景象,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全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包括羊、苍蝇、鸟、猫等)的描写,三是对人(牵羊女孩、屋里老头和玩耍的孩子)的描写。有宏观的描写,如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等,但总体上还是微观描写更多些。写出了风的这样一些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的特点。可以总括为:狂暴、肆虐。
2.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骤雨”的呢?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文章有两处写雨:一是第6段,“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通过描写猫被淋得浑身湿透来表现雨大;还有最后一段“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通过写小孩子很高兴地放纸船,含蓄地表明屋外雨大成河。课文大部分篇幅都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凸显风之威猛、情势之紧急、景物之纷乱,有一种“急”的情调。到了结尾,转而写室内,老人宅在土炕席上捶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往门外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教学设计意图:精读文章,把握文章通过描写景物表现风雨的写作特点。】(五)品味鉴赏 1.语言赏析
作者对风雨中景物的描写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描写,比如“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写出来杨叶在狂风中急速变换的情态,全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真实状态;一是比喻性描写,比如“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先把树林子想象成“一块面团”,再顺此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描写出既真实又虚幻的景物细节。
在文中找出一些直接描写和比喻性描写,进行赏析。
(1)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 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直接描写和比喻性描写结合。垂柳不垂,条乱如麻,着重写其一起一落时的动态。(2)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直接描写。是对微观景物的描写,突出地写芦苇的“那片”、那“一节”和“颤声”;几个动词用得很好,“倒伏”“斜插”“破裂”,有形态描写,有声音描写。
(3)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直接描写和比喻性描写结合。观察非常细致,看清了脱落的时序——“才”“一下子”,也看清了葡萄藤的情状——“蜷曲”“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还听到了声音——“哗哗啦啦”。
(4)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直接描写。写苍蝇和电线的静态情状。看清了苍蝇的密度——“一只挨着一只”,苍蝇的情态——“再飞不动,也不翁叫”,苍蝇的颜色——“黑乎乎的”,也看清了电线的情状——“愈来愈粗”,成为“弧形”。
2.写作手法
全文没有出现一个“风”字“雨”字,而是通过描写风雨中的各种景物景象写风写雨,你觉得这种写法好吗?为什么?
这种方法好,但是很不容易。作者含蓄地表现这场狂风骤雨,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抓住事物在风雨中的特点来写,还要借助不同的描写对象,使用多种描写方法,并不容易。
【教学设计意图:学习老师教授的品析方法,亲自实践,独立品析,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总结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加以借鉴。】
(六)课堂小结
这篇著名的散文不着一字“风雨”,却尽得“风雨”的情态,贾平凹这种不拘一格的散文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他对风雨中景象的细致观察与描摹也是不可多得的。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风 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学习重点】 1、2、3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 第2段: ; 第3段: ; 第4段: ; 第5段: ; 第6段: ; 第7段: ; 第8段: ;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 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 图。接下来,从、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 之。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 写法?(正面烘托、侧面烘托)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 ”、“ ”、“ ”、“ ”、“ ”,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 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 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4.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 2 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课后学习
15.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风 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学习重点】 1、2、3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倏.忽())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4.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课后学习
15.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风雨》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作者笔下的风雨不寻常,他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全文没有出现风和雨,读来却让人淋漓尽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支点】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第3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第4页
共3页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七年级上册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支点】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刹那()栅栏()蜷曲()倏忽().....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第五篇: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风雨》.doc
《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教学重点: 1、2、3 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刹那()
栅栏()
蜷曲()
倏忽().....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参考答案:侧面烘托。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