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稿件)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吴筱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它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确定主题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归纳整理”、“讨论形成”、“主题表述”、“选择主题”。在教学中可采用规划与生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引导与指导相结合等策略。
[关键词] 主题确定 教学目的 环节 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形式是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具体实施、总结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主题,是指学生开展活动的题目,它直接决定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着活动目标等关键性因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而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会“解题”的人,而培养不出会“质疑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因为问题都在教师那里,长此以往,学生就没问题了。学习就成了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只要解题的过程。[1]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确定课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主题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主题选得不好,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主题确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主题确定课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中,学生将经历从发现、提出问题到讨论、确定活动主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类、提升,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条件等选择各自的小组活动主题。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提出问题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
[2]到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和活动主题展开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1.创设情境
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环境和土壤,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欲和探究欲。这种问题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带领学生到实地去参观、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创设的虚拟情境,如给学生放映一段音像资料、提供一个新闻报道、表演一个现实事例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探索真知的欲望。如,在“走进民工”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课的情境创设中,有位教师给学生播放了08年春晚《农民工之歌》的MTV,那别样的旋律,朴实无华又气韵饱满的歌词,全方位扫描了农民工的生活、工作,蕴载着农民工创业的历程和心路的历程,唱出了农民工的心声和理想,浸透了农民工的精神,很有感染力。那发自内心的声音,那一往无前的气势,听得学生心旷神移。成功地利用《农民工之歌》这样快慰人心的作品激起了学生对农民工内心情感,也打开了同学们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里,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学会倾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引导,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等方法,尽量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确定主题阶段
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原始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纳、论证,转化为活动主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3.归纳整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难、有的易、有的大、有的小,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把内涵大体相同或互相包含的问题归类,进而在同一个主题下归纳整理成几个小组活动主题。如在“走进民工”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课中,可以把有关农民工日常生活开支、饮食、住、等问题归纳为民工生活状况;把有关农民工一天工作几小时、做些什么工作、拿不拿得到到加班补贴等问题归纳为民工的工作现状;把有关农民工子女留守与跟随、在城里入学、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经济条件等问题归纳为民工子女情况;把有关企业是否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报酬、是否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是否关心农民工、有没有给农民工买保险等问题归纳为企业是如何对待民工的。
4.讨论形成
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小组活动主题逐个进行价值判断和可行性分析。我对活动主题中的问题感兴趣吗?我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活动主题中的课题吗?这个课题有没有实用价值?这个课题别人做过没有,如果别人做过,那么我们再做时有没有创新?我们能否从校内或者校外找到能指导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哪些同学能够成为我的研究伙伴,这些同学在哪些方面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同,他们有哪些长处能弥补我的不足?„„探讨哪些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哪些问题没有研究意义,哪些问题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研究,哪些问题缺乏研究条件。通过讨论最终确定可供选择的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主题。
5.主题表述
确定了小组活动主题后,要给这个主题活动取个名字,即活动主题确定以后,主题该如何表述呢?主题表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归纳整理后的问题,看这些问题围绕着什么。它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能传递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信息。主题表述可以采用直接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的名称,如《我与民工子女比童年》《和零花钱做好朋友》等。也可以以主要活动、主要问题、在活动中的主要体验、主要空间为主题名称,如《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农民工生病了怎么办》、《我是家乡小导游》、《走近农民工家庭》等。无论采用哪种主题表述的方式,一个好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清晰、完整、准确、概括性强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有一些综合性,便于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6.选择主题 主题确定课的最后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志趣相投的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最大程度的激发其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握好这种课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校情和学情灵活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要求。
三、教学策略:
(一)规划与生成相结合
“零散的知识形不成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像学科课程那样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在教育上才是有意义的”[3]。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即活动主题,学校必须进行整体的规划。如果只是随意地选择一些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要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对活动主题进行整体、系统、逻辑的规划,使活动主题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较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学校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时,应该按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和发展自我这三个维度,相对均衡地选择符合学校特点的主题,并由教师和学生在某一个主题之下,确定并开展若干个相关活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框架由“维度——主题——活动”构成,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被综合地体现在每一个活动当中。[4] 由上述认识,我们把学校整体规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中预设的主题称为“大主题”,即课程内容框架“维度——主题——活动” 中的“主题”。“大主题”的内涵实质是活动的范围。在学校整体规划预设的主题下,主题确定课中生成的、确定的各学生小组活动主题称为“小主题”,即课程内容框架“维度——主题——活动” 中的“活动”。“小主题”才是学生围绕着它具体展开实践活动的主题。“大主题”选择的依据是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传统优势以及社区环境资源、学生的成长需求。“大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当地的资源和学生的兴趣,也要尽可能全面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考虑自我、自然、社会等活动领域间的平衡和综合。同时还应考虑在学生发展的某个阶段进行某种主题活动的“适切性”,了解同类主题活动在不同年段出现究竟有何区别,它们在目标上是否达到了纲要目标的要求,活动的组织是否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不断的递进深化等等。
“大主题”规划,“小主题”生成。这种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大主题”相同可以保证学生具有共同的活动基础,便于学生间相互交流,便于教师的指导。在“大主题”下,再由之分解出若干下一级活动的主题,即“小主题”。以“小主题”确保学生自主选择和生成自己活动主题的空间。学生可在大主题下开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活动,并在共同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活动。“大主题”的范围由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的初始阶段,逐步拓展扩大,让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更大、更广。在学生取得一定的经验后,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逐渐过渡到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主题确定课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冷场现象。要让学生有“问题”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主题确定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比较全面地去了解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有位教师在上《走进民工》这个主题活动主题确定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到民工中去,观察身边民工的生活和工作,与民工进行交流。随后,教师在主题确定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在课内就有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说了。如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读情况、农民工有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农民工工资收入如何、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是什么、农民工生病时一般如何处理、企业是否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农民工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了吗、农民工拿不拿得到到加班补贴、农民工有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农民工在当地的人数有多少?农民工政府、社区、学校是如何关心民工子女的?农民工也有书看、也在学习吗?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感觉如何?农民工什么时间上班、下班?国家是如何关心民工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农民工一般居住在什么地方?城市人对农民工有哪些看法?农民工得不得得到到工伤补偿?农民工能不能带薪休假?农民工有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农民工女职工能否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企业对农民工进行了哪些培训?我市的农民工主要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由于问题来源于实际的真实情境,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操作性。
主题确定课需要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前去“实践活动”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外深入生活去思考,认真观察自然、社会和社会,拓展问题来源,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提出问题的思路,从平时的观察、调查等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其实,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树立起把“实践活动”融入到整个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思想,不能认为只有活动具体实施环节才有实践活动。
(三)引导与指导相结合
在主题确定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活动的目标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沿着活动目标方向来提出问题,开展活动。教师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教师必须明确主题活动的内在价值和活动目标,才能创设好情境,激发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如《和零花钱做好朋友》主题活动的价值在于:随着我国人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学生口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如果零用钱处置不当,会带来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打电子游戏、上网吧、甚至赌博等;会使一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品质。因些,《和零花钱做好朋友》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零用钱使用不当的危害,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增强合理使用零花钱的意识,进而养成勤俭节约、关心贫困人群等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和零花钱做好朋友》主题确定课的情境创设,教师要用一些零用钱使用不当造成危害的典型案例,劳动人民、父母辛苦工作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让学生意识这个主题活动的价值意义,激发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同学从这些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活动。
在主题确定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引导语给学生的思路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课前一定要预先设计好一些引导语。如在“走进民工”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课教学中的一些引导语:“你最想了解民工哪一方面的问题?”“围绕民工,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哪些研究?”。在主题确定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如何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常见的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发散思维法、头脑风暴法等,如在“走进民工”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课教学中,让学生以“民工”为中心,从与民工相关的各个因素、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发散开去,去思考、去提出问题;还可以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让大家的思维发生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引起思维“共振”,激起每个人脑海中的灵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安桂清.试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24-29).[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J].福建教育,2004.03A.(15-17).[3].张华.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114).[4].董洪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15).(本文已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教育》2009.8A)
吴筱泉,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主要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 出版个人专著一本,与他人合作编写出版书籍、教材十四本。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确定活动的主题。它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确定主题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归纳整理”、“讨论形成”、“主题表述”、“选择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形式是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具体实施、总结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主题,是指学生开展活动的题目,它直接决定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着活动目标等关键性因素。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主题确定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确定课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主题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主题选得不好,活动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主题确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提出问题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和活动主题展开的。因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1.创设情境
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环境和土壤,才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欲和探究欲。这种问题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带领学生到实地去参观、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创设的虚拟情境,如给学生放映一段音像资料、提供一个新闻报道、表演一个现实事例等。2.提出问题
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里,从中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学会倾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要不断地肯定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教师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方法指导,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类比法、质疑法、观察法、逆向法等方法,尽量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二)确定主题阶段
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处于“原始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纳、论证,转化为活动主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3.归纳整理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难、有的易、有的大、有的小,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把内涵大体相同或互相包含的问题归类,进而在同一个主题下归纳整理成几个小组活动主题。4.讨论形成
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小组活动主题逐个进行价值判断和可行性分析。我对活动主题中的问题感兴趣吗?我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活动主题中的课题吗?这个课题有没有实用价值?这个课题别人做过没有,如果别人做过,那么我们再做时有没有创新?我们能否从校内或者校外找到能指导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老师?哪些同学能够成为我的研究伙伴,这些同学在哪些方面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同,他们有哪些长处能弥补我的不足?„„探讨哪些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哪些问题没有研究意义,哪些问题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研究,哪些问题缺乏研究条件。通过讨论最终确定可供选择的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主题。5.主题表述
自内心确定了小组活动主题后,要给这个主题活动取个名字,即活动主题确定以后,主题该如何表述呢?主题表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归纳整理后的问题,看这些问题围绕着什么。它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能传递这一主题活动的主要信息。主题表述可以采用直接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的名称,一个好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清晰、完整、准确、概括性强的。主题名称的表述应该有一些综合性,便于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6.选择主题
主题确定课的最后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志趣相投的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长,最大程度的激发其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课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只要把握好这种课型的教学任务、教学环节、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校情和学情灵活应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要求。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吴筱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000】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呢?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做一顿饭,大到一个企业管理,处处都要用到规划能力。规划能力可以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灵活应变能力,使工作和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所谓规划人生就是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和客观环境等因素,选择一个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个目标。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积极地去策划,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规划活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地从规划活动走向规划人生。
(二)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学生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在小组内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自主地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导入”: 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用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
“策划”: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
(二)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周密的计划。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此过程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在此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汇报”: 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论证”: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全班师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完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全班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仅提供一种做法和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活动主题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先“扶”后“放”
根据学生的能力、经验和认知的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低、中年段,主要以“扶”为主,高年段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在学生初次拟定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引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活动方案(计划)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的蓝图,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活动总结评价等内容。” [1]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方法。教师再提供了一份活动方案设计表,引导学生较规范的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在提供此表时要注意为学生自主拟订保留空间,当学生对方案的设计比较熟悉的时候,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方案的形式及要素,只要抓住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不一定完全按此表填写。让学生经历“感知一模仿一创新”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从而学会活动方案的制定,提高规划活动的能力。
(二)先“粗”后“细”
制定活动方案时,先让学生根据活动的目的,大致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活动的内容要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以便达到活动的目的。在保证活动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既可以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能力。大致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后,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总任务和分期任务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对细节的考虑。因而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线条太粗,活动内容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如:学生在制定采访活动的计划时,就简单写上,到环保局采访,了解水污染情况。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考虑,采访谁、如何与采访对象联络、采访的内容、采访记录的方法、活动中可能遇到难题等,如果这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当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时,可能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2]所以,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细化,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要具体、可操作,条理清晰。活动计划越细、越具体,活动的操作性就越强。
(三)先“亮点”后“不足”
在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完善自己的活动计划。千万不要把交流论证搞成“批斗会”,把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说得一无是处。因而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先说说其它小组活动计划的“亮点”。
欣赏完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接下来就要对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寻找“不足”。可行性是活动计划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细节,来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活动小组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能否互补,形成合力;邀请的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指导者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实验,实验需要的设备及材料能否解决;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参观访谈,应到哪儿去参观,找哪些人访谈,这些地方是否安全,好不好联系,交通是否便利?活动过程中,估计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这些资金?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会不会与我们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时间安排不能太紧,因为活动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找出“不足”后,最好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他们参考。
(四)先“自主”后“请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在学生自主策划初步制定活动方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向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教师、社会人士等指导者“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让他们为完善自己的计划出出点子;或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为完善活动计划提供参考。在课内班级交流论证时,要认真向同学“请教”,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好的做法。这样做,一则可以让学生去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则可以培养学生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活动方案的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经过学生自主策划制定、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完成后,还要注意: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方案机械地执行,随着活动的开展,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修订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28).[2].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114).(本文已发表在全国中等教育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下P20~22)
第四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小龙马总校 白群风
教学课题 : 叶画的制做
知识和能力:
1、组织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树叶,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引导欣赏叶子的美。
2、掌握制作叶画的方法、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3、通过制作叶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 学习适材、适形、适色的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叶画的方法步骤,动手制作简单的叶画作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动手劳动美化生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资源共享的意识。活动重点
掌握制作叶画的方法、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活动难点:
探究、掌握制作叶画的方法技巧,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分组讨论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叶画的方法步骤,动手制作简单的叶画作品。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采集落叶并搜集落叶的相关知识。、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薄纸板、胶棒、剪刀一把、水彩笔、植物叶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大自然的怀抱里看一看,玩一玩。(想)那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大自然吧。
秋天是个灿烂的季节,到处都五颜六色。前一段时间,我们搜集了很多叶子,同学们将采集的叶子都拿来了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采集来的叶子?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呢?看来大家的小眼睛都很亮。大自然中的叶子五颜六色,形态万千,大小不一。
说一说你采集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是大还是小呢?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叶形(掌形、带形、心形、扇形、披针形、苹果树叶、杨树叶、卵形)。再介绍一些特殊的叶形(龟背形、匙形、鳞形、圆形。)最后出示一个比较大的圆叶,师:这个莲叶可真大呀!足可以当遮阳伞了。那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叶子呢 ?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叶子世界,畅想一番好不好? 你知道树叶都可以制作什么吗? 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a.制作叶脉书签。b.缝制树叶服饰。c.树叶拓印画。
其实这一片片树叶还可以做成美丽的树叶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树叶画(板书课题)欣赏美丽的树叶画 你想欣赏美丽的树叶画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家的作品吧!
二、出示图片,引导观察
让我们也来制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三、明确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开始制作
师:一幅完整、美丽的树叶画是怎么做出来的? 展开想象,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补充:我认为有三个步骤,一是绘制底稿;二是根据底稿准备树叶,粘贴树叶;三是把树叶画晾干压平,写上自己的名字!(根据叶子的不同颜色、形状,用剪刀剪剪,笔画画,胶贴贴,这样一幅叶画就做出来了)。
师:你打算制作一份什么样的画,给你的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写在树叶形纸上。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制作美丽的树叶画,制作之前老师提出要求:
一、作品设计美观;
二、可以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
三、保持室内卫生。
四、学生制作树叶画
教师巡视,深入小组进行指导
五、作品展示
向大家展示出一幅幅奇思妙想的作品。(老师将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树叶画粘到黑板上。)师:大家的作品已经做好了,现在我们就请每组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作品。学生介绍作品的名字,画的内容,说创意,画的含义。
六、评选“小小艺术家”
1、你喜欢谁的作品,把你的笑脸贴纸送给他。
2、老师颁奖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真羡慕你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都介绍了,把作品带回家去,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行吗?
七、总结
师美丽的树叶画做完了,同学们的小手真巧。同学们,落叶因为有了你们的想象而变得更加神奇;秋天因为有了你们的巧手而变得更加美丽;世界因为有了你们的童真而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都来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吧!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动手操作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秋天大自然的美。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和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本节课最大特点是从始至终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责任感。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采用情景形式导入,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逐个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树叶的知识,较好地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第二部分我激发起学生制作的欲望。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完成了制作树叶画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我提出制作,要求学生们开开心心地制作起树叶画来。最后一个环节是作品展示,每组选出一名讲解员,介绍本组的树叶画及其含义。最后大家说感受教师归纳总结。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我的最后一个儿童节》
一、教学内容:设计过儿童节的活动,六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自己设计过元旦班上庆祝活动的活动方案,自己设计如何购买元旦庆祝会所需要的物品,怎样买最实惠、最合理。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购物中思考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计算器、调查的数据、尺子、本子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很快就要成为一名中学生了,如今你们只能再过一个儿童节了。那么,过儿童节你们打算如何庆祝呢?
(二)活动方案的设计
1、同学们所说的活动很精彩,那么你能根据大家的发言,制定一个合理的活动计划吗?
2、你知道制定计划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格式吗?(软件出示)
3、(1)6人一组讨论
(2)动笔设计(3)回答反馈(4)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三)购物的设计
1、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计划的时候要具体考虑到哪些问题?
2、同学们刚才在说想法的时候,都提到了购买零食,那么在购买零食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时至“六一”,为了及时抢占市场,有很多商场分别给出一些优惠措施进行促销活动。如果你是商场的总经理,你会给出哪些优惠措施?
4、(课件)“甲商场买30送
一、乙商场一律九折、丙商场满80元一律八折”请你举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些优惠措施的呢?
5、比一比,你认为这三个商场的物品哪个商场的最便宜?你是怎么想的?
6、根据这些优惠措施,如果你是顾客,你打算去哪个商店买呢?要怎样购买才会最实惠呢?你是怎么想的?(1)6人一组讨论(2)计算器检验是否正确(3)回答方馈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调查你们家过春节的计划,并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出游或购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