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第一篇: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少年宫经典诵读

李清照《点绛唇》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早期词风及诗词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诵读常规,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齐诵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

2、简析诗词。

(1)出示原文: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赏析:

第一首,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写一个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闺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写青年女子的愁状,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那么整个人呢?可见她的少年宫经典诵读

寂寞和忧愁该有多么厉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写青年女子忧愁的环境:给人带来希望并让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着春花凋落的雨。这一切,能不让人愁上加愁吗?这是上片的内容。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还是写青年女子的愁状。待在闺房里是“寸肠千缕愁”,只好走到闺房外面。但过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走下闺房楼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着栏杆想一想,望一望。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让她想到了“人何处?”想道了离自己而远去的意中人在何处?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时候回来?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忧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风景吗?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望到了吗?没有。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是啊!望到的是连到天边的无际荒草,是望不见归路——意中人归来的那条路。这就是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结果。

第二首也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少年宫经典诵读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

少年宫经典诵读

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3、听名家朗读MP3。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学生自读,谈初读感受。

6、教师分析朗读技巧。

7、学生试读。

8、以各种方式让学生练习朗读。

9、齐读。

10、录像、存档。课下作业:

背诵《点绛唇》两首,能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篇: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少年宫经典诵读

李清照《如梦令》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早期词风。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诵读常规,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齐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2、回忆上学期学的苏轼的词,引出李清照。

(1)李清照简介。

(2)出示原文:

如梦令(李清照早期作品)①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也写出了游玩的随意、闲适,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悠闲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第二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3、听名家朗读MP3。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学生自读,谈初读感受。

6、教师分析朗读技巧。

7、学生试读。

8、以各种方式让学生练习朗读。

9、齐读。

10、录像、存档。

课下作业:

背诵《如梦令》两首,能有感情的朗诵。

第三篇: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中华经典诵读《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能熟读成诵。

2、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规范的诵读常规,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3、了解《我爱这土地》的大意,体会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迎接新同学,简介经典诵读意义及本学期诵读内容。

2、出示诗歌《我爱这土地》原文。

3、教师大致分析本词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大意。

(1)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赏析: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4、听名家朗读MP3。

5、学生自读,谈初读感受。

6、教师分析朗读技巧。

7、学生试读。

8、以各种方式让学生练习朗读。

9、齐读。

10、录像、存档。课下作业:

背诵《我爱这土地》,能有感情的朗诵。

第四篇: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光明镇小学乡村少年宫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指导教师: 武 向

王永维

王 娅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经典诵读,抓住孩子13岁之前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一些中华古诗词、《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实施目标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三、诵读内容

《弟子规》部分、《三字经》部分、中华古诗词。

四、具体实施

(一)经典诵读时间

1、每天早上利用晨读时间,随到随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睡前10分钟和午间活动时间落实。并鼓励学生临摹经典诗文,自由阅读喜欢的读物。

(二)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差异性。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

2.各班经典诵读力求做到: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

3.经典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三)经典诵读活动措施

1、创造经典诵读活动的氛围

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经典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板、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感受到经典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其记住。

2、积极开展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并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把握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每班选一名普通话好,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鼓励学生每周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诵读5分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使优秀诗文背诵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光明镇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班

第五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唐诗选读》教学设计

——灵璧县实验小学 罗未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运用读、写、唱、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书写、绘画材料; 教师准备:课件、古诗阅读材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与朋友、亲人分别是一件痛苦的是事。尤其路途遥远、分别后不知何日能再相见时,更让人依依不舍、痛苦万分。小朋友们,你们经历过吗?谁来说一说?

2、古代的诗人们是如何表达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诵读几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诵读材料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集体读。

三、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1、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集体交流。

4、指导感情诵读。

四、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唱、画、演),诵读古诗。

2、小组内交流、展示。

3、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诵读经典诗篇,我们感受到诗歌;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板书设计:

唐诗选读 送别诗(读、写、唱、画、演)

诵读材料 篇一:青门柳

作者: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篇二:别董大

作者: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三:易水送别 作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篇四:送杜十四之江南

作者: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篇五:送朱大入秦 作者: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经典诵读《唐诗选读》

教学设计

年 级: 三年级 执 教: 罗未来 日 期:2015-5-19

下载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年宫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清明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经典诵读 备课时间:2015年5月2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古诗......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字词,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合集)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申报人:康素娟 王春兰 单 位:舞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时 间:2015年6月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 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

    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教案

    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乡 村 少 年 宫 经 典 诵 读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内容: 赏析《老鼠娶新娘》童谣绘本剧和有关传统节日的童谣表演。 教......

    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定稿)

    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第一次担任经典诵读小组的指导教师,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

    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野人谷学校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野人谷学校 经典诵读宫邢玉皎 一学期即将结束,一年的经典诵读活动也落下了帷幕,在这一学期的学习当中,我们始终按照本学期总体目标和具体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