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 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教学过程: 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寝不语,食不言。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第二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唐诗选读》教学设计
——灵璧县实验小学 罗未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运用读、写、唱、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书写、绘画材料; 教师准备:课件、古诗阅读材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与朋友、亲人分别是一件痛苦的是事。尤其路途遥远、分别后不知何日能再相见时,更让人依依不舍、痛苦万分。小朋友们,你们经历过吗?谁来说一说?
2、古代的诗人们是如何表达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诵读几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诵读材料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集体读。
三、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1、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集体交流。
4、指导感情诵读。
四、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唱、画、演),诵读古诗。
2、小组内交流、展示。
3、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诵读经典诗篇,我们感受到诗歌;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板书设计:
唐诗选读 送别诗(读、写、唱、画、演)
诵读材料 篇一:青门柳
作者: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篇二:别董大
作者: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三:易水送别 作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篇四:送杜十四之江南
作者: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篇五:送朱大入秦 作者: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经典诵读《唐诗选读》
教学设计
年 级: 三年级 执 教: 罗未来 日 期:2015-5-19
第三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课题:清明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经典诵读
备课时间:2015年5月28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意思。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4.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古诗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意思。
德育点: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自我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手段: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走进了一节经典诵读课,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我们的口号“胸藏点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吟诵了很多诗了,老师给大家选取了几首,把你自己喜欢的诗吟诵出来。
2、吟诵了这些诗,你发现了什么?
诗从内容上不仅有送别诗,写景诗 边塞诗,还有一类描写传统节日的诗。
3、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清明。
二、传授新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体会“欲断魂”渲染感受,清明节的人们凄清、哀伤的心境。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传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感受想要借酒消愁,正好有“杏花村”。“杏花村”可以拓展介绍。
重点字意思如:欲,我是通过迁移词语“青翠欲滴”来解释的。
“断魂”等等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感受,体会 当堂课,落实背诵。三 拓展延伸
关于畅通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例如 描写春节
元日——王安石(北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重阳节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四 积累古诗
请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五 板书设计 清明 扫墓 欲断魂
六 教学反思
第四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秋浦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字词,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的劳动场景。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游戏学生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法 1.板书:秋浦歌
2.明确学法:解诗题→知作者→释字词→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习古诗,品读感悟
(一)解诗题
1.学生质疑
2.汇报交流:
秋浦:地名
歌:歌颂、赞美
秋浦歌:歌颂赞美秋浦冶炼工人的诗
(二)知作者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学生介绍李白
3.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三)释字词
1.学生初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指导朗读古诗。3.小组内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4.交流汇报:
①乱:到处飞溅
②紫烟:冶炼淬火时升腾起的烟,颜色较红,在夜色中带紫。
③报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庞的冶炼工人。
④动:荡漾
⑤寒川:冰冷的河水。
(四)明诗意
1.出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字意,试说诗意。
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火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出示“报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字意,试说诗意。
脸膛红彤彤的工人冶炼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
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五)悟诗情
1.播放歌曲《劳动号子》,学生想象诗歌画面。
2.引导学生想象工人劳动的情景。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秋色冶炼图,赞美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劳动者,抒发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四、感悟写法,品味诗韵
1.学生背诵诗歌。
2.师生共同交流写法、品味诗韵。
①诗歌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你发现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教师小结:诗歌前两句写景,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第一句是全景,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瑰丽多彩。后两句正面描
写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从“报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
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歌曲动寒川”,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在诗人的笔下,火、热、声、色交相辉映,明暗、冷热、动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场景,酣畅淋漓 地塑造了冶炼工人的形象。
五、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1.出示智慧岛,学生选择答题。2.播放歌曲,结束全课。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1.介绍传说
2.提问: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
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
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
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 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
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
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
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朗读
3.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
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
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 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 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 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 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 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 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 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 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 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 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 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 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
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 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
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
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
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
朗读全诗。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学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
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 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
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
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
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
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
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
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
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
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
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
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
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
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
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
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
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
之情。“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
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
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
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
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
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
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
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
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
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
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 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
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江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词的表现手法。2.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和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神宗元丰二年御史李定、舒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不久,出任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才遇赦北归。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在历任地方官时,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3.翻译全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遣使臣似冯唐?到那时,我定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朝着西北瞄望,箭箭射向天狼。
三、品味赏析: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四、合作探究:
苏轼《江城子》中“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五、教师小结: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表达为国效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词中的主人公挽弓劲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叙事上有点有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能有力突出主题。用语刚劲,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梅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梅、墙、独、暗、香”等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生活相结合,感情朗诵,感受梅花不畏寒冷的顽强品格。
4.通过朗读、交流等活动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认知并熟记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1.背诵古诗。
2.通过图、文、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歌情景,感受梅花不畏寒冷的顽强品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引出话题:爱花的同学请举手。呵呵,都喜欢?那你们都喜欢什么花呀? 2.猜一猜:有一种花,开在寒冷的冬季,万花凋零,它却独自开放,是什么花? 提问,对了,是梅花。对于梅花,你们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梅花》。
二、朗读古诗
1.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2.请同学们自主朗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抽学生试读,纠正其错误,并认识生字:墙、寒、独、遥、暗、香。4.学生齐读古诗,读得正确、流畅。
三、解读诗句
1.第一句,墙角数枝梅。
数:读shu,数枝就是几枝的意思,梅当然是梅花啦,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墙角长着 几枝梅花。
2.第二句,凌寒独自开。
刚才我们说过,梅花是开在寒冷的季节的,所以凌寒的意思就是冒着寒冷,独自开就是单独开放,那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3.第三句,遥知不是雪。
有谁知道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对,是白色,像雪一样白。遥的意思是远,这句诗的 意思是远远看去好像是雪,但我知道并不是雪。问:诗人站在远远的地方,为什么 知道那不是雪呢?
4.对了,因为为有暗香来。诗人闻到了阵阵的清香。
四、品味古诗
1.从这首诗看来,诗人十分喜爱梅花。那诗人喜爱梅花的什么呢?(凌寒—不怕寒冷、白梅—洁白、暗香来—清香,芬芳高洁)结合诗句说一说。
2.有感情朗读。用画/的方法帮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评论。
五、结课
1.提问:我们今天学了什么?梅花的什么品质。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梅花,梅花不怕寒冷,是硬骨头,我们也要做硬骨头,要什么困难都不怕;梅花洁白、纯洁,时时散发清香,给人们带来愉快、幸福的感觉,我们也要努力让人们幸福快乐
3.作业布置:画一幅梅花图,并为它题上诗句。背诵这首诗。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3.感悟词人早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词的主旨 教学难点:
提高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后改为“如梦令”。因唐庄宗《忆仙姿》词中“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而得名。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 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写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试问”表明女主人公明知故问,表现了女主人公活泼的性格;一个“却”字,写出了侍女的回答很不经意。一问一答,形式新颖别致,语言浅近自然,充满情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用叠句形式把女主人公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采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叶子更绿,花儿凋零。造语新奇,奇巧无比,实为千古绝唱。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两个人的不同心情?
明确:这首小令虽然只是寥寥三十三字,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人物的不 同的心情。词人妙用对话,顿使闺中情趣盎然:女主人公设问,恳切认真;待女 回答,淡漠无情;女主人公再驳,凄婉痴绝。
五、教师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有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地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此看出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如梦令》: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 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出示《清平乐·村居》,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五年级时学的这首什么?
2.师:你知道“清平乐”是什么吗? 词牌名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另一首词——《如梦令》。
师:解题:《如梦令》是词牌名。问生:你还学过哪些词牌名?
4.师:古代的词,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第一遍先听,第二遍跟着唱)
5.你找到作者了吗?你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呢?(板书作者和朝代)(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自由读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2.生字指导
3.师:下面听课文范读(试着用斜线划分节奏)4.师:再听一遍,试着跟读,读出节奏美、并把音读准确。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6.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指名读,正音。)生评
三、精读指导,学习《如梦令》
(一)整体感知:
1.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那一句?(兴尽晚回舟)
2.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那一个季节?(夏季)
3.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二字明确词人是在回忆往事)
4.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日暮)
5.找出事情发生的地点?(溪亭:溪边的亭子)
(二)文本细读: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师:词人好有生活的情调啊,你体会到早期时的李清照生活是怎样的?
过渡:生活很有情趣
你能读出她当时的的意境吗?指名读,师评
四、抓“醉”理解全词
师: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这首词也有词眼,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醉”表
明词人心情如何?愉快,所以词人(引读)
“沉醉不知归路”,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
词人醉了;日暮;流连美景
词人“沉醉不知归路”,接着(引读)“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
黄昏时分误入藕花深处,满池的荷花清香四溢。红花绿叶,幽静神秘,多美呀!你 能把画面的这种美读出来吗?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此时,连用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的心情如
何?(焦急)(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
你能把她那种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后两句)
因此,她快速地划船,结果“惊起一滩鸥鹭”(指名读),把已经栖息的水鸟
也吓飞了!
第五篇: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申报人:康素娟 王春兰 单 位:舞阳县实验高级中学 时 间:2015年6月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其蕴含的人生这;哲理让人深思并引为箴言;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
3、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特别是识记古诗文的积极性。
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阶段:
(一)、根据高一(上册)古诗文单元(第二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诗人的一首诗或有关“莲”的一首诗,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讨论,选出本组最佳文章交上来。老师把交上来的文章仔细评阅,选出较好的4篇文章,辅导这四位同学进行精心的修改,精心选择配乐,用心朗读朗诵,尽力为同学献上一道道精美的大餐。
(二)、辅导写赏析文章时,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写诗时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从几方面进行赏析:一是从诗的词语进行赏析;二是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三是从诗文索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指导朗诵时,主要从停顿、轻重音、速度和节奏、语气停顿、形体语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音乐的选择则应注意和谐协调。
(三)、挑选主持人2名,评委8名,记分员1名,并与这些同学讨论制定评分表。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对这4篇文章有一个了解,准备在活动中参与评论。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悦耳的鸟鸣,怡人的花香;或时而激情澎湃时而身心宁静。这就是诗歌赋予我们的美妙境界。今天我们准备带领大家一同步入这样美妙的境界……
二、请出第一位同学——柯立敏(《高山流水》的音乐响起)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朗诵《一剪梅》(李清照)
3、朗读赏析这首诗的文章——《离愁难遣,情真意切》
三、请几位同学评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加入评论)
同学:朗诵朗读的感情投入,语气缓急适中,让我们如身临诗人那离愁别 恨的情感世界之中,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文中,我很佩服她。
同学:赏析的文章用词准确,文章如行云流水。但没有使用肢体语言。
同学:我曾看过这首词的赏析,我觉得她没有点出一点,就是这首词虽没有一个离愁别绪,但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同学:背景音乐选得很好,配合和谐,让人觉得舒坦轻松。老师:刚才同学都发表了他们真实得感受与看法,不错。我谈一点我的看法,这位同学在介绍她选的音乐《高山流水》时,说这首曲子“抑郁平和”,我认为这曲子不是“抑郁平和”,应是“旷达悠长”。这首乐曲有这样的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四、请出第二位同学――陈得然(《平沙落雁》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咏怀古迹》
(五)(杜甫)
朗诵赏析文章――《赞高风亮节,颂雄才大略》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五、请出班中古诗文积累最多的苏曼同学谈谈背诗技巧及体会
六、主持人宣布前两位同学的分数。
七、请出第三位同学――颜娉婷(《春野》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小池》(杨万里)
朗读赏析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八、请出第四位同学――黄洵斌(《湘妃泪》的音乐起)
朗诵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朗读赏析文章――《炽热的爱国热情,伟大的牺牲精神》(同学及老师进行评论)
九、“古诗文知多少”的抢答竞赛。
1、对诗句:主持人说出诗歌的上句,同学抢答上句或下句。
2、根据所说诗人背诵出其诗篇。
3、根据内容说诗句。(如说出有关“莲”的诗句)
十、宣布后两位同学的分数并颁奖。
十一、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要求学生试写一首古诗。
2、引导学生做到每星期背一首到两首诗歌,并能理解。
收获体会: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关注古诗文。活动后在交流心得的讨论会上说了许多的感想:这次活动课我受益匪浅,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有意义、受益最多的一次活动。今天的活动课,我过得很快乐,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领悟到诗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诗盲”。别开生面,令人陶醉!听了同学的朗诵朗读后,一向对古诗文没什么兴趣的我,才感悟到原来短短的只字片言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感情,让我不得不感叹古诗文的美妙!……
以下是学生写的几首诗:
无题
忽而满树皆春色,点评:此诗描写的是一幅春天的美景,学生为追求押“ui”
可怜花草相映缀。韵而忽略了诗句的连贯,“采香蕊”三字不妥。
儿童捕蝶环花绕,黄发笑谈采香蕊。
赤壁咏怀
英雄挂帅展才华,点评:有气势!虽没亲临古战场,但可见该生
五百连船破连环。对三国故事的熟悉。
当年火龙震赤壁,今朝残戟没平沙。
无题
夜半细语断无声,点评:这首诗写得并不是很好,但我们从中不难
唯闻草虫暗独鸣。从中看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影子,这种构思,步入幽处为其寻,值得肯定,忽见蟋蟀即立停。
总结评价: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触动,而这对他们今后学古诗文乃至思维情感的影响,应该不是一年半载的事,而是超乎常人预料的深远,甚或终其一生。
有的老师评价:这次活动课是对古诗文教学一次很好的尝试。但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文的赏析中感受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由此而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以什么态度对待自己、别人,乃至社会等情感教育方面,挖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