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例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把“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而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认识放大或缩小现象,会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单元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2、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单元课时安排:(共5课时)比例的认识 1课时 比例的应用 1课时

比例尺 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

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掌握比例组成的条件,并能正确写出比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像 2 : 3 , 5 : 8 这样的式子叫什么?

什么是比?什么是化简比?你会化简比吗?

2、化简下列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5

:10

: 15

15:25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化简后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

1、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16页“图片像不像”的情境图)

(1)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这是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对照情境图思考照片像与不像的特点。(2)学生汇报预测

2、归纳定义,分清概念。

(1)像12 : 6 和 8 : 4、6 : 4 和3 : 2,化简后相等的比,可以用“=”连接,就是比例。现在谁能总结出比例的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定义,并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2)照样子写出两个比例,并分别指出每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订正错误。

(3)小组讨论并交流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例,明白了比例是有比组成的,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和比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师小结:比和比例有联系也有区别,大家一定不要把比和比例等同对待。

(二)学写比例

出示教材第16页“调制蜂蜜水”的表格。

1、根据比例的意义用表格中的数据写出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小结: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写比例,也可以用化简的方法来写比例。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下面几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 6 = 8 : 4 : 4 =3 : 2 : 2 = 15: 10

: 2 =15:3(2)你发现的规律是普遍现象吗?你能写几个比例验证码?(3)引导学生吧发现的进行归纳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7题。

学生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小组交流并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经历探究解比例的过程,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都怎么处理?

2、同学们有没有用书或玩具和小伙伴进行过“物物交换”?如果有,你们是如何交换的?

3、很多同学在交换的时候都是采用一件换一件的方法,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在用“物物交换”的方法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交换的吧。(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出示第19页“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1、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图上两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交换的?(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2、用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1)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2)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有的方法有些繁琐。现在我们一起来尝试用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哪些比?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3)我们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些能组成比例?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尝试列出比例,再反馈汇报。

(4)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也列出了比例。你们会解比例吗?先尝试着解“4 : 10 =14 : x”这个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是10×14=140,两个外项的积是4x,所以4x=140,可以用方程解出x=3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 =14 : x 解: 4x=140

x=35(5)想一想“14 : 4 = x:10 ”这个比例的解法和“4 : 10 =14 : x”的解法相同吗?

(6)小结:在解比例时,我们常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的形式,再解方程。

4、解比例

出示第19页下面的比例

(1)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比例,再和同桌交流解比例的过程。

(2)如何判断我们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曾经学过验算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验算比例。请大家把算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两小题,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 10 =14 : x

解:

4x=140

x=35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比例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超市在学校的正北方向200米,邮局在学校正西方向100米,书店在学校正东方向300米。

你能根据这段话画出超市、邮局、书店和学校的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根据信息画出示意图,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你们所画的示意图是不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呢?咱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画的示意图(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示意图),他们画的示意图合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寻找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笑笑画的示意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的,所以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尺

1、刚才大家都觉得笑笑画得示意图比较合理,原因是笑笑是按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来画的。其实这种表示方法就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引导学生齐读比例尺的定义。

2、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谁能说说笑笑所画的示意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是1 : 100吗?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一定要统一,所以笑笑是按1 : 10000画的示意图。

3、谁能说一说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呢?

师小结:掌握了比例尺的特征,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以后在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也就不容易出错。

(二)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笑笑画的示意图

(1)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你们能根据笑笑采用的比例尺,算出在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请同学们算一算,然后在笑笑画的图中标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图中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全班展示,画错的学生订正。

师生小结:求图上距离,先把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换算统一后,再用实际距离除以比例尺。

2、出示台湾省地图

(1)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说说他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厘米。师解释:笑笑画示意图采用的比例尺是1 : 10000,这种比例尺叫作数值比例尺,而这幅图中所用的比例尺叫作线段比例尺,它们都是常用的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自学第23页“你知道吗?”认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感受图形的相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视频播放:孙悟空把身体变大变小的情境。画中的人物是谁?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可以把自己变大或变小,那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本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便就把自己变大或变小。但我们可以把看到的一些景物、图片等放大或缩小。那么如何放大或缩小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索新知

(一)感受图形的放大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图上都有谁?看了以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图上有“巨人国”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还有淘气。通过观察,我们感觉到巨人比淘气大多了。

2、“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的身高比是4 : 1,所以他们读书的教室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该如何设计?请大家一起帮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设计并计算“巨人”教室的大小。

(二)学画放大后的图形

1、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图(教材第24页中间的方格图),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的4 : 1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方格纸中画出“巨人”的教室。

学生自主画图,教室巡视,全班展示交流。

2、请大家总结一下,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

小结:图形按比例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三)学画缩小后的图形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那么,你们会不会画缩小后的图形。出示第24页画有三角形的方格图

1、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 : 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应该如何画出。

引导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思考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

2、学生独自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尺图形

3、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按比例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数清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图形。

2、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同桌交流每小题后面的问题。小结:无论是按比例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方法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都不等于边长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方法和缩小,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明白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比例、比例尺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通过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比例、比例尺,学会画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并且能用比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练习二)

二、巩固练习

(一)想一想,写一写。

1、什么是比例?如何写比例?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交流: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师小结: 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同,这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后,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解比例

1、如何解比例?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比例,教室巡视,然后汇报计算结果。

(三)图形缩放

1、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图形应该注意些什么?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四)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如何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学生自主解题,教室巡视。全班汇报,纠正错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先读题,弄清题意。提出要求:先量一量这个仓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独立算出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三、拓展提高

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练习二第7、8题。学生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例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把“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而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认识放大或缩小现象,会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单元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2、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单元课时安排:(共5课时)比例的认识 1课时 比例的应用 1课时 比例尺 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比例的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

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难点:

掌握比例组成的条件,并能正确写出比例。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像 2 : 3 , 5 : 8 这样的式子叫什么?

什么是比?什么是化简比?你会化简比吗?

2、化简下列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5

:10

: 15

15:25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化简后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

1、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16页“图片像不像”的情境图)

(1)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这是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对照情境图思考照片像与不像的特点。(2)学生汇报预测

2、归纳定义,分清概念。

(1)像12 : 6 和 8 : 4、6 : 4 和3 : 2,化简后相等的比,可以用“=”连接,就是比例。现在谁能总结出比例的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定义,并认识各部分的名称(2)照样子写出两个比例,并分别指出每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订正错误。(3)小组讨论并交流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例,明白了比例是有比组成的,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和比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师小结:比和比例有联系也有区别,大家一定不要把比和比例等同对待。

(二)学写比例

出示教材第16页“调制蜂蜜水”的表格。

1、根据比例的意义用表格中的数据写出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小结: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写比例,也可以用化简的方法来写比例。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下面几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 6 = 8 : 4 : 4 =3 : 2 : 2 = 15: 10

: 2 =15:3(2)你发现的规律是普遍现象吗?你能写几个比例验证码?(3)引导学生吧发现的进行归纳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7题。

学生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小组交流并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经历探究解比例的过程,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学习难点: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都怎么处理?

2、同学们有没有用书或玩具和小伙伴进行过“物物交换”?如果有,你们是如何交换的?

3、很多同学在交换的时候都是采用一件换一件的方法,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在用“物物交换”的方法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交换的吧。(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出示第19页“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1、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图上两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交换的?(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2、用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1)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2)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有的方法有些繁琐。现在我们一起来尝试用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哪些比?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3)我们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些能组成比例?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尝试列出比例,再反馈汇报。

(4)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也列出了比例。你们会解比例吗?先尝试着解“4 : 10 =14 : x”这个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是10×14=140,两个外项的积是4x,所以4x=140,可以用方程解出x=3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 =14 : x

解: 4x=140

x=35(5)想一想“14 : 4 = x:10 ”这个比例的解法和“4 : 10 =14 : x”的解法相同吗?

(6)小结:在解比例时,我们常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的形式,再解方程。

4、解比例

出示第19页下面的比例

(1)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比例,再和同桌交流解比例的过程。

(2)如何判断我们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曾经学过验算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验算比例。请大家把算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两小题,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 10 =14 : x

解:

4x=140

x=35

比例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比例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超市在学校的正北方向200米,邮局在学校正西方向100米,书店在学校正东方向300米。

你能根据这段话画出超市、邮局、书店和学校的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根据信息画出示意图,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你们所画的示意图是不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呢?咱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画的示意图(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示意图),他们画的示意图合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寻找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笑笑画的示意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的,所以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尺

1、刚才大家都觉得笑笑画得示意图比较合理,原因是笑笑是按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来画的。其实这种表示方法就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引导学生齐读比例尺的定义。

2、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谁能说说笑笑所画的示意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是1 : 100吗?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一定要统一,所以笑笑是按1 : 10000画的示意图。

3、谁能说一说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呢?

师小结:掌握了比例尺的特征,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以后在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也就不容易出错。

(二)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笑笑画的示意图

(1)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你们能根据笑笑采用的比例尺,算出在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请同学们算一算,然后在笑笑画的图中标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图中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全班展示,画错的学生订正。

师生小结:求图上距离,先把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换算统一后,再用实际距离除以比例尺。

2、出示台湾省地图

(1)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说说他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厘米。

师解释:笑笑画示意图采用的比例尺是1 : 10000,这种比例尺叫作数值比例尺,而这幅图中所用的比例尺叫作线段比例尺,它们都是常用的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自学第23页“你知道吗?”认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感受图形的相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学习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视频播放:孙悟空把身体变大变小的情境。画中的人物是谁?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可以把自己变大或变小,那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本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便就把自己变大或变小。但我们可以把看到的一些景物、图片等放大或缩小。那么如何放大或缩小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索新知

(一)感受图形的放大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图上都有谁?看了以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图上有“巨人国”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还有淘气。通过观察,我们感觉到巨人比淘气大多了。

2、“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的身高比是4 : 1,所以他们读书的教室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该如何设计?请大家一起帮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设计并计算“巨人”教室的大小。

(二)学画放大后的图形

1、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图(教材第24页中间的方格图),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的4 : 1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方格纸中画出“巨人”的教室。

学生自主画图,教室巡视,全班展示交流。

2、请大家总结一下,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

小结:图形按比例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三)学画缩小后的图形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那么,你们会不会画缩小后的图形。

出示第24页画有三角形的方格图

1、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 : 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应该如何画出。

引导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思考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

2、学生独自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尺图形

3、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按比例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数清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图形。

2、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同桌交流每小题后面的问题。

小结:无论是按比例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方法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都不等于边长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方法和缩小,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明白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设计: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比例、比例尺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通过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学习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比例、比例尺,学会画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并且能用比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练习二)

二、巩固练习

(一)想一想,写一写。

1、什么是比例?如何写比例?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交流: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师小结: 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同,这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后,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解比例

1、如何解比例?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比例,教室巡视,然后汇报计算结果。

(三)图形缩放

1、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图形应该注意些什么?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四)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如何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学生自主解题,教室巡视。全班汇报,纠正错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先读题,弄清题意。提出要求:先量一量这个仓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独立算出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三、拓展提高

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练习二第7、8题。学生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比例的意义

2、解比例的方法

3、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运用比例、比例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1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 等。

长方体的认识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可以集中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完成问题。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填完表格。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根小棒,根据长方体棱长的特点完成问题。

学生做第5题,根据课本中的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和每组对面的形状,分辨出6个不同的面的编号。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6个面的长、宽来做成面积相等的纸片,然后组成一个长方体来进一步熟悉长方体的6个面的大小和相对的位置。

教师根据课本第6题中的长方体插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制作一个这样的长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木条。学生做第7题,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制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展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正方体的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2、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再连一连。

2、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3、教科书第15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得用附页2中的图1试一试能不能围成长方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展开与折叠

125634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用具:长方体纸盒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有效铺垫

1、图形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起看大屏幕(出示长方形),认识吗?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指名说,师板书)

再来看(出示长方体),这是新认识的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二、寻找联系、引入新知

1、审题读取数据(出示相关数据)关于这个长方体,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发现相对的面,颜色相同。)

同学们手中也有一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像老师这样摆放,并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吗?(试一试,并指名指一指)

2、动手填写数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展开与折叠,谁能说一说将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后,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将得到一个六个面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即长方体展开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也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就将这个长方体展开,得到的一个像这样的展开图(出示展开图)。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你能分辨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后图形中的哪个部分吗?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展开图,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活动,先看要求,(出示)活动要求:

(1)判断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将上下左右前后标在展开图的各个面上。

(2)根据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将合适的数据填在展开图的方框中。明白了吗?动手试试看。

指名试一试,这个同学完成的如何,和你标的一样吗?

反馈:谁能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三、情境引入、探索新知

1、揭示长方体表面积概念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找出了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联系,那么你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本领知道我们做这样一个纸盒需要多少纸板吗?

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求至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纸板其实就是求什么?(所有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补充板书)拿出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6个面,体验一下它的表面之和。

2、估计长方体纸盒表面积

谁能先来估计一下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并适时的渗透一些估计的方法与技巧。)

3、小组交流并计算

结合这个长方体及它的展开图,想一想,你准备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四人小组内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4、全班交流与汇报

学生板书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让其他同学给予相应的评价。

5、概括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方法一:6个面面积相加

方法二:计算3个面的面积×2,依据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的特点。方法三:计算三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谁能说一说,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灵活的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要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知道了长宽高,应该怎样计算呢?

6、知识推广

思考:求正方体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课本第16页引导学生完成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标出第个面的长和宽(课本第17页练一练第一题)。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第17页第3题)求洗衣机包装箱的表面积(第17页第2题)

2、拓展练习第17页第4题,分析玻璃缸有几个面,再让学生算一算。第17页第5题,组织学生讨论,要贴的面有哪些,再计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2长高2宽高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ab2ah2bh2用字母表示:S(abahbh)2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教学用具:课件、多个正方体盒子。

授课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上面

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

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

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

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上面、侧面,从不同方向数出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然后相加。不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3.学生操作

师:这四个小正方体一起放在墙角,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摆法外,还可以怎么摆?想一想,与同伴交流。

师(结合板书)小结:都是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但由于摆的方式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了,摆法还是不同。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18分)

师:刚才我们用4个小正方体随意摆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数有所不同。现在我们用几个小正方体,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律地摆,露在外面的面数会怎样变化呢?

1.出示合作提示

①小组同学商量、选择一种方式,之后按照这种方式有规律地摆(如横着摆、竖着摆„„)。

②先由一个小正方体摆起,记下露在外面的面数;再逐个增加小正方体,并依次记录露在外面的小正方形的面数。

③边记录数据边观察,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师:你看懂提示了吗?有几个要求?

什么是有规律地摆?

2.小组合作探索,并填写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

露在外面的面数

我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边说边演示,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并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

预设:

(展示学生记录单)

小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 „

露在外面的面数 5 7 9 11 13 „„

我发现的规律

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2个面

师:每次增加的都是这样2个面吗?你指指看。

师指着上面的面问:这个面不也在变吗?为什么它不算成是增加的面?

(学生可能回答:它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面没增加,原来的上面被盖住了,又露出一个上面,所以上面没变)

师:原来上面的这个面始终起到了替代的作用,它的个数始终没变,那么我们在数增加的面数时就不用考虑这个替代面了。

师(面向全班):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这个表格,如果按这种方式继续摆下去,摆8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多少个?10个小正方体呢?20个呢?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露出的面数的关系)

四、练习巩固 完成19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四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了比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的关系,在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应用。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体验比例尺的应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重点: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只是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够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数学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

课时

安排

比例的认识 2课时 比例的应用 2课时

比例尺 2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2课时 单元测试 2课时

主备

教师

备课时间

2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课题

比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这节课是后续学习“解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了“图片像与不像”“调制蜂蜜水”两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化简比或者求比值等不同方式找到相等的比,理解“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的含义,并认识比例内项、外项等个部分名称。

教学

目标

1.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2.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

难重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 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新知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谈话:哪两张照片像?为什么?

(2)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

12:6,宽的比是8: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

2:1,它们的比值都是2。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12:6=8:4

(3)揭示定义:(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丰富对比例的感知

讨论:(出示问题)“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小组交流:第一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6:4,第二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相等,因此组成比例。

3.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

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4.学生自主写比例

引导:既然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你能很快写出一个比例吗?生尝试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学生板演。交流叙述:为什么第1组和第4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写出上节课学习的几个比例,仔细观察,你会有新的发现。

12:6=8:4 6:4=3:2

3:2=15:10 10:2=15:3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0=0:0,可以吗?

(3)比例的项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

三、练习应用

1.判断下面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1/4:1/9和1/3:1/2 9:12和1/6:1/18

2.数学书4页的4小题。

3.4页的5小题。

给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х0.4 = 1.2х3 3a = 2b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复习回顾旧知,利用旧知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图形,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感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练习巩固理解比例的意义。

引导观察发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利用猜一猜,验证,小结,最后总结规律,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深化知识。

教学反思

课题

比例的应用

教材

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以前学习的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材创设了“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填空。

3.6∶9=2.4∶6

()×()=()×()

二、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三、探究新知

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4:10=14:x 或14:4=x:10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四、巩固练习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

3:4=x∶21 4∶13=9∶x

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27:()=45÷30=():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1/2:1/3与1/4:1/6能组成比例。

二、巩固练习

1.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饿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2.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请你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子的比。这两个比能用符号连起来吗?为什么?

判断两个比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以15:3=25:5和8:5=120:15为例,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能发现什么?

三、解比例。

1/2:1/5=1/4:x 36/x=54/3

四、作业:完成第20页练一练第1-5题。

回顾旧知,温新知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借助于情境图,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行分层练习,回顾所学知识。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比例尺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讨论“笑笑和淘气画得平面图”的活动,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淘气和笑笑分别根据右面的信息画了图,他们画的合理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1:10000)你知道1:10000是什么意思吗?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00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比例尺实际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揭示比例尺的含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比例尺1 :10000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①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1/10000;

②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

③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也就是10000厘米)。

2.学生看书自学线段比例尺并利用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认识比例尺特征。

(讨论)当你看到比例尺1:6000000时,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22页:练一练1,2,3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什么是比例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二、求实际距离(试一试)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两个直辖市,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今天我们就根据其中的一幅中国地图和比例尺来计算一下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要求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应先怎么办呢?

2.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3.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有多种解法。重点介绍用算术方法和列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

三、认识精密比例尺

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比例尺的后项是1?

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四、看书质疑、新知小结。

五、巩固练习:课本23页4-7

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不同角度认识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

利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巩固新知。

回顾复习旧知。

利用比例尺,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落实“能利用方格纸等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基本要求。教材设计“为巨人设计教室”任务,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体会图形得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并掌握图形得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谈话引入

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板书:按4: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4: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

小结: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

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4的意思。

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P25练一练第1题

3.小结新知:

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P25练一练2,3,4

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

练习二

教材

分析

练习二共安排了8道题目,其中第1,2题是“比例”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第3题和第5题是“比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技能的巩固,第4题、第6题和第7题是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8题是比例尺、图形位置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

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难点: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地图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多少人?

谁能用“比的知识”说说男女同学人数的关系?谁能说一个和他比值相等的比?

二、梳理知识、建构网络。

1.尝试整理所学知识

2.汇报展示

3.梳理整理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2.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3.讨论比和比例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练习二1-5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什么是比例尺?

二、巩固应用

1.26页6题。量一量,算一算。

2.27页7题。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让学生尝试解决后,再汇报交流。

3.27页8题。

1-3小题学生独立解决,4小题让学生先讨论,在引导解决问题。

三、回顾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联系实际回顾比和比例。梳理整理知识,形成网络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条理清晰的掌握知识。

重点复习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变式练习更能加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篇:2015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百分数

(二)第一课时

折扣与成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折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遇到过商家做促销活动吗?一般他们会采用哪些促销手段? 2.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打折”这种情况,没错,像这样降价出售一些商品,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有关于“折扣”这件事(板书课题──折扣)。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折扣”

(1)(出示促销文字信息)这里的九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2)同桌互相说一说。(3)反馈:

预设:①举例说明:一件衣服100元,八五折的话就只要85元。②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4)归纳: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5)练习:看折扣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

()%

()% 2.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

(1)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1)小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②反馈:谁能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问题一: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问题二: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180的85%是多少)

(2)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2)小题: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独立思考并完成,同桌交流解题思路。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式: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

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完成后校对。

(4)小结: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你发现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现价=原价×折扣。3.理解“成数”

生活中的百分数还有很多,比如说“成数”。(板书课题──成数)(1)学生自学教材,明确成数的含义。

(2)反馈:说说什么是成数,可请学生举例说明。(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四成五=()%;

七成二=()%。4.解决与“成数”相关的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问题。②交流说说解题思路。思路一: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1-25%)。

思路二: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25%。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校对。

②说说如何解决这类“成数”的问题。5.小结(1)结合例1及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折扣”和“成数”的问题的?

(2)教师小结: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折扣”及“成数”的含义,把“折扣”或“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三)应用练习,巩固认知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1.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1)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2.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省了9.6元。这套书原价多少钱?(1)请学生读题思考: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和八折有什么关系?引导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减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2)尝试练习,集体校对。

3.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4.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某汽车出口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1)读题,找出关键句,想想两道题目中增长的3成,分别是谁的3成?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应该怎样进行计算?(2)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四)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

第二课时

税率与利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纳税”及“税率”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应纳税额的计算。

2.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公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体会到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纳税及储蓄的认识,体会依法纳税的光荣和储蓄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理解储蓄的意义。

2.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纳税”“税率”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将“税率”与“利率”相关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纳税、储蓄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中,为了让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你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呢? 2.谁能来说说什么叫纳税?为什么要纳税?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税率”的含义。

(1)自学教材第10页,进一步明确纳税的意义。

(2)反馈: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3)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纳税项目并进行简单介绍。2.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概念,并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10页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①读题,说说“营业额的5%”是什么意思?这里的5%就是指的(税率)。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 营业额×税率=营业税。

(2)练习:出示教材第10页“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①读题,重点引导理解“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句话的意思。这里3%的税率是所有月工资的3%吗?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法规定。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集体交流反馈,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有如下关系成立:(总收入-免征收部分)×税率=个人所得税。

(3)对比两道题,了解税收的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3.理解“利率”的含义。

(1)除了税收,人们把有结余又暂时不急用的收入存在银行里,这也是支持国家建设的行为。你对储蓄有哪些了解?(学生根据课前了解说一说)

(2)自学教材第11页内容,初步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3)结合实例理解信息。

①(实物投影出示存单的凭证)这里哪个是本金,哪个是利率,得到的利息又是多少? ②这是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你发现什么?

③小结:存期不同,年利率也不同,银行的利率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的。4.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到期后,王奶奶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到期后王奶奶能取回的钱应该包括哪几部分?我们可以先算出什么?试着先算一算王奶奶能拿到多少利息。②反馈交流。

预设1:5000×3%×2=300(元); 预设2:5000×3.75%=187.5(元); 预设3:5000×3.75%×2=375(元)。③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呢?

④想想利息的多少跟哪些因素相关?该如何计算?讨论得出如下关系式: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⑤小结:存期不同,利率也不相同,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存期和年利率的对应。年利率是指一年的,在算利息时还要考虑存款时间。⑥一共可以拿到多少钱呢?

⑦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王奶奶到期拿到的钱应该包括利息和本金两部分。(2)尝试练习:出示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012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解答。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000×4.75%×5=1900(元)8000+1900=9900(元)方法二:8000×(1+4.75%×5)=9900(元)说说这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怎样思考的。(3)教师:我们是如何计算利息的?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

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10两题。

(1)李老师为某杂志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笔3000元的劳务费用。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按20%的税率缴税。这笔劳务费用一共要缴税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集体交流反馈。

③对比两题,看看两种交税方式有什么不同,想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下面是张叔叔2012年8月1日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①要知道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得知道什么?(根据回答出示银行存款利率表)②存期半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③集体交流反馈。2.实际运用

在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压岁钱吗?如果把这些压岁钱存起来,你打算怎么存,到时会得到多少利息?你准备怎么使用?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课后调查(选做):

(1)问一问爸爸妈妈每月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解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规定。

(2)了解家里的储蓄情况,了解我国最新的储蓄利率的信息。

下载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教学中,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 105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6立方分米=( )毫升 3立方分米40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325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圆柱的侧面展......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东南西北》教学设计[大全]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东南西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常远海 寿县陶圩小学 2014年3月18日 《东南西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5-16页“东南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 三 单元圆柱与圆锥 时间:2015年3月12日 主备:张晓燕 协备:杨晓凯卢会枝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进一步发展数学感知。 2、进一步认识“>”、“......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除法 一、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 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 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二》教学设计

    练习二(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1-5题 【教学目标】 1.系统比例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