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环保教案
会泽实验高中
一、背景说明:由于环境原因,许多城市都已实行限量用水。然而,如何做才能真正节约水呢?能节多少水?可以减少家庭多少水费的支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查看水表,了解家中用水的情况,并对采取节水措施前后用水量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和有关计算。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和家人一起制订出一套合适的家庭节水方案。
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参加人员:高二(1)班全体学生
三、课时安排:6---8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导关注
(提前布置:向家人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1、提出问题:
(1)你家几口人?一个月用多少吨水?交多少水费?
(2)为什么每个家庭月用水量不一样?
(3)为什么要节约用水?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
(二)展开探究 自主学习
1、设计研究方案
(1)收集、整理需要研究的问题。(减少家庭用水)
(2)共同制定研究问题的方案。
① 通过讨论拟订家庭节水措施。
a、刷牙时关上水龙头。
b、在淋浴中涂肥皂时关上水。
c、安装(或改造成)节水马桶。
d、淘米洗菜用过的水再做它用。
e、把衣服储满后才用洗衣机清洗,清洗衣服后的水再做它用。
f、随时关紧水龙头,安装节水龙头。
② 设计调查表格。
(3)出示水表挂图——复习查看水表的方法。(劳动课已学)
2、实施调查项目 整理调查结果
(1)记录:家中一周用水量(单位:吨)。采取节水措施后,再记录家中一周用水量。
注意:调查期间,除节水措施外,其它条件不要发生变化。
(2)计算:节水前后家中用水量的变化。如果水费价格为1.11元/吨,你们家一月可节约水费多少元?一年可节约水费多少元?将计算结果告诉父母及同学。(3)作图:将节水前后的家中用水量及水费的变化,用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张贴在教室里。(4)分析、比较调查结果。
(5)得出结论:采取节水措施后,减少了家庭用水。
3、了解水资源现状 进一步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1)播放资料: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各大城市水资源现状。马鞍山市城市居民用水的来源。(2)讨论:
①地球是个水球有70%的水域面积,为什么说可供人类饮用的水十分有限?
②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水域的水质有哪些影响?
③了解马鞍山市水价调整情况,国家有关水的政策、法令等资料。(4)思考;了解了水资源的现状后,你什么打算?
如果是从我做起,你能作些什么?
(三)实践应用 深化拓展
1、制订家庭节水方案:根据你家实际情况和家人一起制订一套适合的家庭节水方案。
2、集体交流:在全班交流各自的节水措施及活动体会。
3、综合分析,达成共识,再次制订适合多数家庭的节水措施。向全校师生发出实施家庭节水的倡议,并将倡议书张贴在社区。号召更多的家庭都能做到节约用水。
4、辅导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撰写成科学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5、表扬节水活动中做得好的学生及家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大家坚持下去。
6、制定新一轮的研究计划。
五、预期的成果:
1、使学生初步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知道节约用水不仅可以减少家庭开支,更重要的是节约资源。
2、使学生会收集整理资料
3,、能够增强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第二篇: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详案)系别: 专业: 学号: 姓名: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200701082 刘晓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切实理解、掌握集合的定义.
2.正确判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使用符号,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涵义.
3.掌握几种常用数集、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对具体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用集合来描述事物的数学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2)通过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他们爱学、乐学、学会,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精神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与集合的性质
教学关键:集合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由形及数、数形结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集合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在确定集合的性质和寻求生活实例中的集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请写出小于10的自然数;(0、1、2、3、4、5、6、7、8、9)
2、请写出小于9的偶数。
(2、4、6、8)
二、开始新课
一、集合的与元素的定义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中,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124)
1、你所在的班级中,体重超过60kg的学生的全体;
2、大于5的自然数全体;
3、班级里性格开朗的女生的全体;
4、英语字母的全体;
5、与1接近的实数的全体。
二、集合、元素的表示:
集合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英文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三、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读作“a属于A”;反之,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例如:A表示方程X=1的解的集合,则1A,2A
四、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如:xA或xA必居其一
(2)互异性: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或不相同的。
如:方程x—2x+1=0的解集为{1}而非{1,1}(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的。
如:{1,2},{2,1}为同一集合
五、集合的分类:
根据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问题:我们看这样一个集合:
{x│xx10}它有什么特征?
显然这个集合没有任何元素,我们把这样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练习2.(1)0------φ(2){0}------φ 重要的特定数集: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0,1,2,3,4„};
正整数集:N或N*={1,2,3,4,„};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2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注意: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列出的元素要求不遗漏,不增加,不重复,但与元素的列出顺序无关。
例如:A={xN│0 2述集合的方法.(常用于表示无限集),一般格式如下: {××××∣××××××××} ↑ ↑ ↑ 该集合中的 分隔号 这些元素具有什么共同 元素是什么 性质、特征或表达式? 例如:{-1,1}; {x│x=1} 大于3的全体偶数构成的集合; {x│x>3, 且x=2n,nN} 练习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0.9并且小于4.9的自然数的集合: 2.15的正因数的集合: 3.绝对值等于2的整数的集合: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等于5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不小于-2的全体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梯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课堂小结: 1.集合的定义及其元素 2.集合、元素的表示 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4.集合元素的性质 5.集合的分类 6.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作业: 教科书习题1.1-A第1、2、3题 习题1.1-B第2、3题 1、使同学们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同学们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等差数列 教学目的: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会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① 5,15,25,35,„和② 3000,2995,2990,2985,„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两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二、讲解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an},若an-a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或anam(nm)d】 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a2a1d即:a2a1d 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na1(n1)d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如数列①1,2,3,4,5,6; an1(n1)1n(1≤n≤6) 数列②10,8,6,4,2,„; an10(n1)(2)122n(n≥1)数列③1234;,;,1,;an1(n1)1n(n≥1)5555555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即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 d=aman mn 如:a5a4da32da23da14d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⑴由a18,d58253n=20,得a208(201)(3)49 ⑵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a20,an 解法一:∵a510,a1231,则 a14d10a12∴ana1(n1)d3n5 d3a111d31 a20a119d55 解法二:∵a12a57d31107dd3 ∴a20a128d55ana12(n12)d3n小结: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 例3将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输入计算器数列un中,设数列的第s项和第t项分别为us和ut,计算usut st 解:通过计算发现usut的值恒等于公差 st 证明:设等差数列{un}的首项为u1,末项为un,公差为d,usu1(s1)d utu1(t1)d⑴-⑵得usut(st)d usut d st (1)(2) 小结:①这就是第二通项公式的变形,②几何特征,直线的斜率 例4 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解:设an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a1=33,a12=110,n=12 ∴a12a1(121)d,即10=33+11d解得:d7因此,a233740,a340747,a454,a561,a668,a775,a882,a989,a1096,a11103,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47cm,54cm,61cm,68cm,75cm,82cm,89cm,96cm,103cm.例5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解: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q)[p(n1)q]pnq(pnpq)p为常数 ∴{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 注:①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②若p≠0, 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③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 n+q(p、q是常数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 3四、练习: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 a10=4×10-1=39.(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a20=-2×20+12=-28.评述: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令7n-5=100,解得:n=15,∴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1,-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解: 由题意可知:a1=0,d=-31∴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7n+7,令-7n+7=-20,解得n=47 2227 因为-7n+7=-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2.在等差数列{an}中,(1)已知a4=10,a7=19,求a1与d;(2)已知a3=9, a9=3,求a12.a11.解:(1)由题意得:a13d10,解之得: d3a16d19(2)解法一:由题意可得:a12d9,解之得a111 d1a18d3 ∴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1+(n-1)×(-1)=12-n,∴a12=0 解法二:由已知得:a9=a3+6d,即:3=9+6d,∴d=-1 又∵a12=a9+3d,∴a12=3+3×(-1)=0.Ⅳ.课时小结 五、小结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2,n∈N).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anam(nm)d和an=p n+q(p、q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 课题:3.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6161,又∵n∈N*∴满足不等式n<的正整数一共有30个.2 2二、例题讲解例1.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及这些元素的和.解:由2n-1<60,得n< 即 集合M中一共有30个元素,可列为:1,3,5,7,9,…,59,组成一个以a1=1, an(a1an)30=59,n=30的等差数列.∵Sn=2,∴S30(159) 30=2=900.答案:集合M中一共有30个元素,其和为900.例2.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能被3除余2分析: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m|m=3n+2,m<100,m∈N*} 解:分析题意可得满足条件的数属于集合,M={m|m=3n+2,m<100,n∈N*} 由3n+2<100,得n<322 3,且m∈N*,∴n可取0,1,2,3,…,32.即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出来就是:2,5,8,…,98.它们可组成一个以a1=2,d=3, a33=98,n=33的等差数列.由Sn(a1an)n=2,得S33(298) 33=2=1650.答: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33个数能被3除余2,这些数的和是1650.例3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Sn是其前n项和,求证:⑴S6,S12-S6,S18-S12成等差数列; ⑵设Sk,S2kSk,S3kS2k(kN)成等差数列 证明:设an,首项是a1,公差为d 则S6a1a2a3a4a5a6 ∵S12S6a7a8a9a10a11a12 (a16d)(a26d)(a36d)(a46d)(a56d)(a66d)(a1a2a3a4a5a6)36dS636d∵S18S12a13a14a15a16a17a18 (a76d)(a86d)(a96d)(a106d)(a116d)(a126d) (a7a8a9a10a11a12)36d(S12S6)36d∴ S6,S12S6,S18S12是以36d同理可得Sk,S2kSk,S3kS2k是以k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三、练习: 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然后再解.解:根据题意,得S4=24, S5-S2=27 则设等差数列首项为a1,公差为d, 2 4(41)d4a2412则 (5a5(51)d)(2a2(21)d)271122 a13解之得:∴an=3+2(n-1)=2n+1.d2 2.两个数列1, x1, x2, ……,x7, 5和1, y1, y2, ……,y6, 5均成等差数列公差分别是d1, d2, 求xx2x7d1与1y1y2y6d2 解:5=1+8d1, d1=d147, 又5=1+7d2, d2=, ∴1=;d2278 x1+x2+……+x7=7x4=7×15=21,2 y1+y2+ ……+y6=3×(1+5)=18,∴x1x2x77=.y1y2y66 3.在等差数列{an}中, a4=-15, 公差d=3,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Sn解法1:∵a4=a1+3d, ∴ -15=a1+9, a1=-24,3n(n1)3512512 ∴ Sn=-24n+=[(n-)-],36226 ∴ 当|n-51|最小时,Sn最小,6 即当n=8或n=9时,S8=S9=-108最小.解法2:由已知解得a1=-24, d=3, an=-24+3(n-1),由an≤0得n≤9且a9=0,∴当n=8或n=9时,S8=S9=-108最小.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an是等差数列,Sn是其前n项和,则Sk,S2kSk,S3kS2k(kN 五、课后作业: 1.一凸n边形各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公差是10°,最小内角为100°,求边数n.解:由(n-2)·180=100n+n(n1)×10,2 求得n2-17n+72=0,n=8或n=9,当n=9时, 最大内角100+(9-1)×10=180°不合题意,舍去,∴ n=8.2.已知非常数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 10Snm23n2(m1)nmn 解:由题设知 2n2(n∈N, m∈R), 求数列{a5n3}的前n项和.Sn=lg(m32 即 Sn=[(m1)n2mn(m1)n2mn)=lgm+nlg3+lg2, 52(m1)mlg2]n2+(lg3+lg2)n+lgm2,55 ∵ {an}是非常数等差数列,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m1)lg2≠0且lgm2=0, ∴ m=-1, 5 212 ∴ Sn=(-lg2)n+(lg3-lg2)n,55则 当n=1时,a1=lg3lg2 5 21当n≥2时,an=Sn-Sn1=(-lg2)(2n-1)+(lg3-lg2)55 41=nlg2lg3lg2 55∴ 41nlg2lg3lg2 55d=an1an=lg2 5 41a5n3=(5n3)lg2lg3lg2 55 11=4nlg2lg3lg2 5 31数列{a5n3}是以a8=lg3lg2为首项,5d=4lg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数列5∴an= {a5n3}的前n项和为 n·(lg331211lg2)+n(n-1)·(4lg2)=2n2lg2(lg3lg2)n 255 3.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2项和为354,前12项中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为32:27,求公差d.解:设这个数列的首项为a1, 公差为d,则偶数项与奇数项分别都是公差为2d的等12a166d35432, 解得d=5.差数列,由已知得6a230d6a130d27 解法2:设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分别为S偶,S奇,则由已知得 S偶S奇354S32,求得S偶=192,S奇=162,S偶-S奇=6d, ∴ d=5.偶S27奇 4.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项和之比为5n3, 2n1 解:a9a1a17b9b1b1717(a1a17)S8.17'17S173(b1b17)2 5.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求它的前110 解:在等差数列中,S10, S20-S10, S30-S20, ……, S100-S90, S110-S100, 成等差数列,∴ 新数列的前10项和=原数列的前100项和,10S10+109·D=S100=10, 解得D=-22 2 ∴ S110-S100=S10+10×D=-120, ∴ S110=-110.6.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3=12,S12>0,S13<0,(1)求公差d的取 值范围; (2)指出S1, S2, S3, ……, S121211S12ad01122a111d02解:(1),1312a6d01S1313a1d02 ∵ a3=a1+2d=12, 代入得247d024, ∴ - (2)S13=13a7<0, ∴ a7<0, 由S12=6(a6+a7)>0, ∴ a6+a7>0, ∴a6>0,S6最大.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记: 课题:1.1集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新课讲解: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题见课本):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意:(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如:集合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 与集合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 是点集,集合 =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③ ④{-1,1} ⑤{(0,8)(2,5),(4,2)} ⑥ {(1,1),(1,2),(1,4)(2,1),(2,2),(2,4),(4,1),(4,2),(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 :教材P7习题1.1 4,4)}第三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
第四篇: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二)
第五篇:1.1高中数学集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