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图上的发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第一篇: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4个生字,学会课本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用“逐渐”造句。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与新词。

2、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达到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

4、通过理解力课文,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叙述顺序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

1、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教学难点:

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2)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置()()()()适()()()()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第三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即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准备了一个地球仪,打算让学生在了解了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之后,让学生借助地球仪观察是不是跟作者说的一样,是那样惊人的吻合。先出示地球仪,然后让学生们观察,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新课,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就不会连位置也找不到,相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想学习这篇文章。

看到题目,他们肯定会问“这个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课文学习就这可以这样进行下去。所以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像这一课,这个地球仪就犹如一粒石子投进了学生心田,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热情。到再学习课文时,学起来就会很顺利,学生也会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使课文描述动起来。这样一来,整堂课不管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第四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1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第五篇:22 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设计 教案(写写帮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2.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有关地理知识,理解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情感,学习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精神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提问学生)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二)、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发现——证明)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两段:

(一)(1----2)

(二)(3----8)(三)、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五)、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看插图1。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三、练习

1.“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用参差不齐造句——院子里长满了参差不齐的野草,很不好看。)

2.找出第一段的另一个成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用漫不经心造句----我们不应该对学习漫不经心。)

3.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在漫不经心的看地图时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课后习题 《地图上的发现》习题

一、基础题 1.作家与作品:

(1)课文叙述了()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的故事。(2)故事发生在()年,是按()顺序叙述的。2.地理知识:

(1)地图上的方向为:上(),下(),左(),右()(2)地图上分为()洲、()洲、()洲、()洲、()洲、()洲、()洲。

二、综合题

修辞方法:

(1)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合吗?()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小蚂蚁们唱起了劳动的号子,一起搬运食物。()

(5)这就使蟋蟀的住宅吗?是的。()

三、提高题

快来猜猜我是谁

1、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白白地耗费心思。()

3、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惊恐忧虑。()

4、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参考答案

四、基础题 1.

(1)德国

大陆漂移学说

(2)1910年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2.

(1)北

西

(2):亚细亚洲(亚洲)阿非利加洲(非洲)欧罗巴洲(欧洲)北亚美利加洲(北美洲)南亚美利加洲(南美洲)大洋洲

南极洲

五、综合题 1.反问 2.拟人 3.夸张 4.拟人 5.设问

六、提高题 1.不可思议 2.枉费心机 3.坐卧不安 4.浩如烟海

板书 附:板书设计

22、地图上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下载地图上的发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图上的发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案

    《我的家乡在哪里一一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设计 单位:亳州市谯城区景福小学 姓名:刘振峰 日期:2018年1月16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

    2.地图上认识方向(教案)

    2.地图上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 地图上认识方向(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第5~6页练习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案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 不同种类的地图。 2、能力目标:学会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案(最终版)

    《我的家乡在哪里一一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政区图和地形图。 2.知道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代表了不同的地理......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精选5篇)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案 一、教学总体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能力目标: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

    地理教案: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这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在有经纬网的地......

    《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识别方位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