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②、把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开发学生对《错误》的不同情感体验,互助合作进行多元解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教学难点:
对“美丽的错误”的理解(包括其字面意义及多元解读)教学方法:
诵读法 导析法 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在她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至今婉约仍被人们
发挥得淋漓尽致,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 “轻巧清隽”、“ 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1、找一名学生读“课下注释”
2、教师补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几经辗转,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1、教师范读
2、明确字音:
跫qióng帷wéi扉fēi
3、学生齐读
4、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大家听听?
①一名学生转述
②其他学生自由补充
③教师归纳总结
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它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它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
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摘自《教学用书》)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具体赏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②教师明确:
a、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既是归人;
b、“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c、“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②教师明确:
a、女子以为,“达达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
兴奋起来,所以说“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 b、“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c、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六、妙用修辞
1、学生齐读,讨论前奏中比喻的妙用。
2、分析: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闺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来,独守空房。“花无百日红”,加上“相思催人老”,无尽的相思折磨着她,使得她的容颜憔悴了。诗的前奏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
七、课堂小结,再读诗歌(教师、学生齐读)
小结:
《错误》中的“错误”是由谁造成的?是过客还是思妇?
将两种切入点相互参照补充,丰富和圆满诗作的蕴含。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思考课后练习一
附: 参阅书目:
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篇:《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二)整体感知 1.导人新课
导语设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1]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补充或纠错。结合多媒体展示,了解我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要点归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夹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活动设计2]学生介绍作者郑愁予,教师相机补充。要点归结: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设计]诗题中“错误”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解,简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先自由读全诗,再齐读,亦可设计为教师配乐范读(或使用磁带)。思考研讨。)要点归结: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三)目标完成过程
[活动设计]品读全诗,根据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中“我”与“你”的形象的理解及表达情感的把握。(品读诗句——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小结)要点归结:
这是一个半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自表述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我”也可以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感。(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空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朗读指导:要把握住主人公的心情:久盼无音讯的失望、孤寂,听到马蹄声时的喜悦、充满希望,再听马蹄声渐去渐远的失落。辅之以适当的技巧处理,尝试朗读。(四)总结扩展 [总结]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篇:错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错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把握诗中所蕴涵的细腻感情。【教学重难点】
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有一首词《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有一首诗《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作者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成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诵读课文 整体把握诗意
1、第一节:“我打从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首节是结局的倒叙,写的是女子盼情人归而不得的失望情态,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将读者迅速引进作品所规定的情境中。结构上短句和长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匆匆,长句揭示思妇等待悠悠。
诗人用“莲花的开落”来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此处用了倒装的比喻,强调“开落”。在音节上,“过”“落”押韵,音韵和谐;意义上,不仅比喻思妇容貌美丽,品行高洁,还强调了脸上的悲喜动作,化静为动。此外,“莲”在中国文化里,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莲”谐音“怜惜、怜爱”的“怜”。赏析第一节,我们仿佛看到,在“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马蹄敲过,思妇美丽而哀伤的容颜如莲花盛开又凋落,惹人爱怜。
2、第二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本节写的是思妇等待的寂寞心情。诗人用“东风”、“柳絮”、“春帷”这些中国古诗词中积淀很深的传统意象,描摹出无形的寂寞。第二、第四个比喻句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刻画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在这节诗中,诗人用“不来”、“不飞”、“不响”、“不揭”这些否定句式,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呼应重复,既有助于音调的和谐,又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
思考:春天应该是充满勃勃生机,为何说“柳絮不飞”、女子面对大好春光竟然“不揭”“春帷”呢?
明确:“东风”、“跫音”暗指被等的人,“柳絮”、“春帷”暗指等待中的思妇。柳絮无风不舞,这个意象与亲人不归,女主人公久久等待的心情暗合。此外,诗人用“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两个比喻含蓄深婉地表现思妇内在的心情,凸现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她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她在苦苦地守侯心目中的“归人”出现。
3、第三节:“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第三节是“我”的剖白,一反上一节的含蓄委婉,直接点明了诗题和全诗的抒情视角,以是非判断的语气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在直白式的宣告中,同时又潜藏着伤感与无奈。
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是备受称赞的奇语。矛盾的句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思和意蕴,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使主题更有表现性,更能打动读者。
思考: ⑴ “错误”指的是什么?为何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1“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2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
对思妇而言: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她希望,笑脸如莲花般盛开,美丽动人;她惊喜不已,生活中有了涟漪。
对过客而言:看到了美丽的容颜的开放和凋落,心中有抱歉和怜惜,同时也勾起他对故乡、家人的思念,激发一系列美好的情感……
2、诗中写了哪两个形象?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打江南经过的过客、一位游子。“你”是一位闺中思妇。
3、本文写了哪一件事?
思妇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过客的马蹄声让思妇产生了过客就是思妇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7、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①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②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和亲人。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四、分析品读,归纳写作特点
1、音韵和谐:
“走过”的“过”与“莲花的开落”的“落”,构成押韵;“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晚”与“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的“掩”,构成押韵。诗中的四个否定词“不来”“不飞”“不响”“不揭”,两两相对。此外,诗中还用了两处叠词“小小的”,充满了跳跃的节奏感。
2、结构美:
⑴ 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写:江南──小城──街道──帷幕──窗扉──马蹄。
⑵ 倒装:开头两句采用倒叙式的写法,使得诗歌诗意盎然。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句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怀人的内心世界。
⑶ 对称:第二节的五句诗以中间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轴,句式两两相同;
一、三节各两句,构成形式上的对称,视觉上有种建筑美。
3、语言美:
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意象具有浓浓的古典情韵,表现手法融合了传统与西方特色。“莲花”、“江南”、“东风”、“柳絮”、“春帷”之类的意象或词语,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使得诗歌婉转清新,回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习题。
2、拓展阅读郑愁予的《客来小城》,与《错误》作比较,写一段品析文字。
客来小城
三月临幸这小城 春的事物堆缀着…… 悠悠的流水如带
在石桥下打着结子的,而且 三月的绿色如流水……
客来小城,巷子寂静
客来门下,铜环的轻叩如钟
远天飘飞的云絮与一阶落花…… 【板书设计】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容颜憔悴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美丽的错误──等待 惊喜 失望
第四篇:《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中内容,品析文中的意象。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的感情变化。
4、、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平。
5、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体会郑愁予的才华。美育目标:体会郑愁予诗歌中浓郁的古典美,清新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了解“思妇词”“游子谣”等传统题材。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阅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清照在她的词《一剪梅》中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常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化开;儿家门户重要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
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现任耶鲁驻蛸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5年中关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主要成员。1968年,应邀赴美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第二年转至耶鲁大学。
三、整体感知诗意。
1、师范读诗,生边听边思考。
2、问:听完了诵读,我想你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副图画,构想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图画?(本诗写了2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待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失望”。)
四、研讨新课。
1、了解此诗题目为“思妇词”。①齐读课文,思考:本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呢?(女子痴痴地等待,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我”的出现打扰了深院中的女子。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心生哀怨。“正说反说,俱是消瘦”)因此,此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②如何讲“思妇”?(妻子思念外出的远游的丈夫)。
③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哪里?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错误在于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④写“思妇”的意象又有哪些呢?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音(不响),春帏(不揭)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街道向晚
二、论古诗词。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出现过,在其他人的一些诗词作品中也有所表现。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词的“美丽的错误” 齐背温庭筠《梦江南》。
问 :在此词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急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三、再次齐读课文,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寂。
四、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那些呢?
文中不仅写出了“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期待,也写出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析出了幽闺之哀怨,还写出了羁旅的苦愁,也就是说诗中所写的事不仅发生在两夫妇间,还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上。
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命名,即“游子谣”。齐背《天净沙秋思》
所以,通过刚刚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不仅写出了闺怨的“思妇”还写出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首游子谣。
五、解度诗作。
1、“打”与“向晚”如何解释?打---从;向晚---接近傍晚
2、“我”和“你”分别是什么?各以什么为证,找出文中的语句?并用一个字概括。“我”——游子 “你”——闺中思妇 “等”
3、第一节和第二节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将它传达出来。(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的纯洁如莲花般的思妇的容颜,也在痴情的等待中衰老了。“开落”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时光漫长。)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收集“游子”。“思妇”诗词。
第五篇:《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错误》这首诗写一个女子等候归人时的心情变化过程,是用现代语言写就的闺怨诗。由于它从古诗词里汲取了很多养分,所以意象丰富多彩,情感深婉含蓄。因此,在教学《错误》时,我采用了引用古诗词来品味意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诗的氛围里鉴赏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认识到诗歌创作中意象构造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揣摩诗中体现的人物细腻的情感心理。2.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3.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作者(郑愁予)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名字呢?
(介绍作者:台湾诗人,原籍河北省,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抗战期间,跟从母亲辗转于各处。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他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从作者的名字,我们就能感到几分空寥,几分愁怨,几分多情!)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注意语调、语速。像“走过”“开落”“向晚”“紧掩”“过客”等,要读得慢一点重一点,如“走———过”“开———落”。)
2.背诵 3.整体感知
①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高潮在哪里?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故事。高潮在“达达的马蹄”声使女子由惊喜而跌至极度失望的深渊这一刻。)
②“错误”是因谁而起的呢?
(一是因“女子”而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产生了错觉,误会了,因而空欢喜一场。一是因“我”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在“她”眼中,“我”不是她的“归人”,而“是一个过客”,所以她“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我”以为“我达达的马蹄”会叩开她的窗扉,掀开她的春帷。“我”这种错觉,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③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
(因为“达达的马蹄”声打破了女子内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涟漪,给了她片刻的惊喜和欢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产生了悸动,产生了欣悦之情。)
三、品味意象,拓展画面,体会思妇的情感。
(一)学习③李益《汴河曲》:“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④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东风不来”是不是好事呢?
(“东风不来”,是舍不得女子见柳伤情。举例: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作者把女子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座“城”有什么特点?“城”中的这位女子会干些什么呢?
(这是一座愁城。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城中人百无聊赖,茫然无着落。引导学生推想:她也许在绣鸳鸯枕,绣合欢扇,打同心结缝制寒衣;也许在对镜梳妆或抛梭织布,但都没有好兴致。———引古诗: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5.你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暗示了什么?这青石的街道通向何处?这位女子又立在何处?
(引导学生推想:“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无止境地向前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渐渐地灰暗沉重起来。女子没有等到她要等的人。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无限延伸而加重。举例:①李商隐《乐游原》。②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
6.“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女子在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推想:①“跫音不响”,没指望了。②春恨长。举例: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③怕看明月,明月恼人。举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不愿看落花,感叹美人迟暮。举例: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时夜已经很深了,街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声息也没有。不得已,这位女子关上了窗户,放下了窗帘,熄灭了灯火。但并没有睡下,只是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个人咀嚼着寂寞、痛苦和失望。)
(三)学习街道上。可是当她跑到了街口,马蹄声已远,人已不见了。留给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他”啊,究竟在哪儿呢?这时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个“他”来了。———举例: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时她可能无意中抬头瞥见了空中的明月,于是心中的怨气更大了。———举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错误》这首诗,认识到了诗歌创作中意象构造的重要性,懂得了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借古诗词来品味意象,同时还巩固了已学的古诗词,接触了未曾学的古诗词,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希望大家课后多读古诗词,以提升文学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五、作业
1.想像一个片段,描写诗中思妇的心情。
2.课后搜集描写宫怨或闺怨的古诗词,然后熟读成诵。
3.有条件的话,读读《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