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错误教学实录
《错误》教学实录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师: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二、朗读诗歌
三、总体把握
1、诗歌内容:
师:这是一首抒情诗歌,还是一首叙事诗歌?
生:抒情诗歌。抒发了一的思妇期盼“归人”的细腻的情思。
生: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歌,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师:说得很好。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我们听听?
生: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思妇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毫无生气。在这个“城”里,东风不吹,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自己的小小的心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 的希望,但是盼来的并不是自己的“归人”,而是一个“过客”。
师:好!这真是一个凄凉美丽的故事。
2、诗歌特色:
师: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生: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值得慢慢咀嚼。
生: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比如“莲花”“柳絮”“青石的街道”等,都以独有的东方风味唤起了我们心中亲切的联想和想象。
师:对,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生: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生: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三、具体赏析
1、“错误”:
师: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学生讨论)
生: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
生:“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生:“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师:“诗歌云“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而谓之美丽,就常理而言,是矛盾的。那么这如何理解?“美丽“在何处?
(学生自由讨论)
生: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
生:“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生: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师:分析得很好。是的,“达达的马蹄“所代表的是美丽,好象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而”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错误“所代表的,则是”欲饮琵琶马上催“,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
3、自由赏析:
师: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
生:我最欣赏第二句。莲花的“开”,美丽;莲花的“落”,是忧伤。“莲花”是江南典型的物象,用它来比喻人,自然而贴切。这让我想起徐志摩的“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开落”二字,很让人自然想见思妇表情或心情由欣喜而失望的变化。
生:我喜欢“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达达”,让人如闻其声。女子的心是寂寞的,封闭的,“达达”之声敲响敲开了女字的心扉。在女子看来,什么都不能引起她的注意,什么都不能打开她的心扉。但是“达达”的马蹄声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因为,这“达达”的马蹄声,可能表明她的心上人从远方回来了。
生:我最欣赏最后一句。这句似乎是对思妇的解释,是当“我”看到思妇站在门口翘首期盼、满心欢喜地迎接自己时作的一种善意的解释。但是似乎又可以理解成一种道歉。因为思妇的那种由高兴到失望的表情让“我”不忍心造成这样一种伤害,但是事实却已经如此。结尾的省略号有韵味,是思妇的无言,也是“我”这过客的无言。
生:我喜欢读诗歌的第二段。这一段把思妇的星星和心理刻画得极为细腻。从四个“不”字可以看出其内心的浓重的忧伤。
师:对诗歌的体味,本来就是一个读者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以上几种见解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赏析,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十分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涵。
四、再读诗歌
请大家再细细吟咏本诗。
最后齐读。
五、作业布置
第二篇:《错误》教学实录
《错误》教学实录
作者:骑草三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54 更新时间:2005-6-2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教学设想:
结合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吕本中《采桑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学习来体味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并把《错误》改写为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般风格的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
由吕本中词导入。幻灯片显示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教师吟咏,饱满的感情感染了学生。然后提问。
师问:请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词体知识确认这首词的词牌?
生甲答:《采桑子》。
前面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懂得《采桑子》是双调,44字。
上阕四句,7、4、4、7,三平韵;下阕亦四句,7、4、4、7,三平韵。
据此,我推断此词的词牌为《采桑子》。
师问:生甲的判断正确吗?
众生齐答:正确!
师问:生甲的判断及其依据完全正确!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采桑子》,感悟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众生齐读。
下面继续提问。
师问: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生乙答: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师问生乙:那么,“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生乙答: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是说,暂时的月圆月满终归还是要缺要亏的,好像是说夫妇间的聚少离多。
师问:好!那么词中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丙答:君,第二人称代词,你。
师问生丙: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丙答:“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
师赞赏:好!
师解读诗歌大意。
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思夫不得,少妇便生哀怨之心。“正说反说,俱是愁痕。”(钱钟书语)读解词意,大略如此。综上,我们把此词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幻灯片显示“思妇词”三字。
师问:在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请学生丁解释“思妇词”中之“思妇”一词为何意?
生丁率尔而对:思念妻子。思妇词就是思念妻子的诗词。
师问:请三思而后答!请结合《采桑子》词意,斟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生丁匆忙否定前案,说:不!不!“思妇”一词在此不是“丈夫思念妻子”而是“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意思。
师点拨:对!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今天我们学习的郑愁予的诗歌《错误》是一首新诗,其中也有思妇闺怨的句子。下面我们来齐读全诗。
学生读书,感情饱满,进入了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学生齐读《错误》。
幻灯片显示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学生齐读毕。
师趁热打铁:课前我问了几个学生,都说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似懂非懂。在我刚才的启发和讲解之后,现在你们齐读郑愁予的《错误》并体味其主旨,或者稍微明朗些了吧。请思考下面问题。
师问:诗歌中的“打”和“向晚”如何解释?
生戊抢答:打,介词,从。向晚,指傍晚;向,接近。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
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师曰: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同学们齐读诗歌,沉浸其中。
师问: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
师问:好!那么,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生丙答:“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两句。
师问:生丙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想想过客和思妇是如何偶然相见的?
生丙默然。无人作答。老师讲解:这位游子,也即过客,他从江南走过,也许就这样走了几年了。一日他突然来到这个思妇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时候,走在一条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许他这是口渴,想讨碗水喝,恰好在这位思妇的门前停下,扣打门环,惊动了正在痴情等待丈夫归来的这位思妇,就有了诗歌中的“美丽的错误”。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不仅是比喻思妇心境的落寞,而且标志着诗歌中过客的行踪。
幻灯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所以,标志过客的行踪的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第三类空间意象,存在着层递关系。
师继续问: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吗?
生齐声道:思念!
师紧追不舍问:这位过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这位思妇一样,在痴情的等待着过客的归来呢?这位过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
生齐声道:是!
师点拨:这样的话,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
师继续点拨: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幻灯片显示“游子谣”三字。
讲台下,有学生立刻说出孟郊的《游子吟》。
师说:好,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谣。再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枯藤――”。
学生齐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诵马致远词之后,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声背诵。课堂气氛渐而热烈。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学生若有所思,已经与那古时的游子产生了共鸣。
师乘胜追击说: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
学生做迷茫状。
师稍做停顿,然后说: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恍然,踊跃欲发言。
生丁抢答:她很激动,赶快看是不是她的丈夫回来了,但一看不是,她又很失望。
师评价道:这位同学思路十分敏捷,反应十分迅速,可惜他的回答缺少了一点诗意。
学生皆问:怎样才算是有诗意的表述呢?
师继续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
众生做沉醉状。
通过刚才的分析,学生们对《错误》的理解加深了。
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
师问: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请分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语境义。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作答。
生壬答: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师称赞道:好!生壬的回答非常准确简洁!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才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师总结:《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鉴赏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错误》的时空转换艺术。
幻灯片显示下文。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始、中、终三部分,作者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渐短,空间由大到小,情理与时空交会,写出一个倦守春闺如莲花开落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构成美丽凄婉的效果。
这首诗时空经历四次转换:首节开始,就显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莲花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数度变迁,暗示着女主角等待时间的漫长。
中间一节情节的发展,先把时间限定到“三月”,写“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寂寞小城,此后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写“跫足不响”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紧掩的“窗扉”,运用丰富的意象,描述离人情怀中的春闺少妇的落寞。而这春闺少妇的落寞,只是表象意义,其实作者是借少妇的落莫暗示自身飘泊落寞的情怀。
末节结句,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伴随着这四次结构完整的时空转换,诗中主角的感情的变化也有戏剧性的转换,整首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谋篇合乎“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首尾贯穿,意思清晰。”的审美原则,完整地呈显出这首诗的婉约美之特色,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摘自林文钦《现代诗鉴赏教学》)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根据温词、柳词、吕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像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样风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
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第三篇:《我们的错误》教学实录
《我们的错误》教学实录
渭南市实验小学 熊蕾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极受学生喜爱的外国儿童诗。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这首儿童诗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意蕴深长。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感受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使写作意图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于读者心田,更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做过什么错事?后来怎样了?
生1: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地里拔过萝卜,后来我妈妈知道把我说了,以后我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
生2:有一回,我们比赛扔石子儿,结果打碎了路灯,后来我们就跑了。生3:我上课时爱溜号,有时老师和同学提醒我,我集中注意力,不再溜号了。师: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到底我们该怎样对待错误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错误的小诗——我们的错误(板题
师:请同桌检验读课文,要求:要校准字音,可以把有争议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批注的方式记下来,再想办法解决。
生:(同桌两人认真读课文,认真检查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师:有没有两人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说出来大家解决。(生说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从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师:谁来把你从诗中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我知道了人都会犯错误。
生2:我知道天才伟人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没有被错误吓倒,而是爬起来重新上路。
生3:我了解到把错误读懂,我们就会成熟。
师:同学们自己读诗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了不起。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老师引读第一小节,下几节分男女生读。师:读了这首诗,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
生:这首诗虽然很短,但能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很多道理,我很佩服作者。生:我也想写一首小诗。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联系实际,悟通道理
师:请全体女同学读第一小节。大家看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学习击鼓和练习舞蹈都会出错。
师:大家可以用批注的方式标出这一小节中的重点词句。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常见的错误,你还犯过什么错误?
[点评:教者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导读在学生与文本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生:我认字、写字都错过。师:学习认字,总有读错的时候。生:我算题时也爱出错。
师:计算习题也难免会出现错误,你发现老师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像课文中的话。生:很压韵。
[点评:教师的语言富有诗意,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特点又有了深入的体会。] 师:你能找到这首诗的韵脚吗? 生:是“ù”。
师:说得不错,其实它也可以变调,如“ú”,你看像第二小节的“chú”,和第四小节的“dú”和“shú”等。你也可以试试把你的错误用诗一样的语言说出来,说给同桌听听。(生练说略)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注重了知识点,又关注到了能力点。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进行了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师:作者虽然只举了两种错误,却让我们从中联想到了自己的许多事情,这些错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师:好,你说了一个陈述句。看诗中用什么语气说明这一点的? 生:反问语气。
师:能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 生:年轻人啊,谁又能不犯错误?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把语文知识不留痕迹地与导读融合到一起,收效可观。] 师:如果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请全体男同学读第二小节。师:能在这一小节找到答案吗?
生:“知道错了,不难把错误根除”,就是让我们知错就改。
师:说得好,如果我们都能勇于承认错误,做到知错就改,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优秀的人,了不起的人。师:同学来读第三小节。
师:你知道哪个“天才、伟人”的错误吗?他们又是怎样对待错误的呢?(生说)齐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爬起来,重新上路!” 师:你能用“畏缩不前”说一句话吗?
生:常惠园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是继续努力,取得了成功。师:说说你记得最深的一次错误是怎么对待的,再和“天才伟人”比一比,你和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生说)师:想一想:错误地面对错误会怎样呢?
生:错误地面对错误,就会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生:那样我们就会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会走错路的。生:那样真的很可怕。
师:是啊,我们认识到错误的危害,这真是太好了。
师:其实你也可以成为“天才伟人”,只要你知道:“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的面对错误。”齐读并背诵这一句。
[点评:对孩子来说勇于承认错误已经有些困难,真正改正错误就更难了。在这里,教师的信任给予学生一种力量,与“天才伟人”“近距离”比较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与他们离得很近,这种信任与榜样的力量会激励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就这样达成了。]
师:课后你可以把自己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以及你是怎样对待的写到日记中,并谈谈你今后打算怎样面对错误,行吗?
[点评:阅读与写作结合在这里浑然天成,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会觉得习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
师:错误是一种美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作者在最后一个小节反复吟咏,让我们更加明白“读懂错误”的可贵。在小组中比读最后一个小节,看谁读得最有韵味。
师:请小组推荐一名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在这一小节里,每一句的最后一句和开头的第一句有什么关系。(生读)[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用“比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读得更投入,更用心了。]
生:我发现,每句的句尾与下一句的开头是同样的话。
师:是啊,上句尾与下句首的重复,这也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告诉我们不要怕犯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我们就会走向成熟。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让我们再来读会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并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总评:语文课的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难题,张老师解决得竟是如此自然。学生在这一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是的,错误是一种美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可怕的是错误地面对错误”,这些语句如一颗颗种子,张老师巧妙、不留痕迹地把它们播洒到学生生命的土壤里。随着孩子人生阅历不断丰富,这颗颗种子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孩子们长大后,就能够直面坎坷,笑对人生。
第四篇:教学实录
《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板书——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生: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
反思: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标准,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师:作者(板书: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
2、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声音响亮地读——,充满自豪地读——打开课本,114页。
反思:教师依次板书“最好的—老师—我”,师生在其乐融融中谈话,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课文时,应该注意什么?请给大家提点合理的建议吧。
(学生沉默,教师启发要大胆表述想法。)
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长句子可以反复地读。
生:重点的词语画出来,可以请教同学。
(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
师:刚才读书时,老师非常想谁是最好的。通过老师的仔细观察,不是发现一个,而是,你们都是最好的!不仅读得认真,读书的姿势也很优美。希望这节课大家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为大家加油鼓劲。表扬是动人心弦的赞美诗,它能触动学生心底最温柔的心弦。
2、检查生词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咱们班有个有心人,她就是李文静,事先已经把课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工整地写在小黑板上,让我们对她的付出表示感谢!(鼓掌)
反思: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换学生,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我注意到,孩子在小黑板上用粉笔抄写词语时,特别地小心翼翼,有的词反复擦掉好几次再端正的写上。同时,和也是帮助其在全班面前树立自信的有效手段。
生多种形式读生词,指名读、齐读等,重点强调“饶”和“糊”的读音。
出示: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终身受益
颅骨
破绽
强调
驳倒
糊弄
多音字:糊——hū
糊一层泥(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
hú
糊信封
糊风筝(用粘性物把纸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
糊涂
糊口(不明事理;勉强维持生活。)
hù
面糊
糊弄(样子像粥的食物;敷衍,不认真做。)
强——qiáng
强大
强调
qiǎng
强迫
强词夺理
jiàng
倔强
强嘴(犟嘴)
反思: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重视双基开始,但课堂教学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这一环节有效但不够高效,需要调整。
3、检查课文
(1)谈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
生: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
生: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反思: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2)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找出中心句。
生浏览课文,找中心句,多次未果,多次讨论找出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指3-4名同学分别读,齐读。
反思:这个环节出乎意料,学生找不准中心句,分析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生疏,没有充分地读。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句”,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本文应该从议论句上去找。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师:为了让我和同学们深刻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怀特森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出示自学提示: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读、划、议)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生: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生: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生: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生: 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3、理解中心句。
师: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书本,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全对。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两小儿辩日》中,他“不能决也”,这说明权威也不是全能。
……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反思:虽然找中心句时飞来一些周折,但在两个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还是水到渠成,比较满意。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科学故事会
师: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召开一个“科学故事会”。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生: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
生: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关于科学精神的课文,选编目的,一方面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课堂安排“科学故事会”,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学生讲故事时,还有些胆怯,不自然。故事会的交流气氛不够热烈。
2、课堂总结:
师: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执着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创新改革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怀疑批判精神……
师:“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怀疑者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是权威,同样可以质疑。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这是“我”最好的老师告诉的,也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下课。
第五篇: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三、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