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0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第一篇:《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按《课标》要求,在高中阶段至少要有一次小组合作或独立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建模活动,而活动的开展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学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了解和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本模块设计该课题,是为实施更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做准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所学的舞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反思,加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该课题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认识数学研究中直观和严谨、感性猜测和理性推理的关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体会转化、降维、类比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表达能力,提高独立、合作小组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把握空间图形的能力,学会欣赏空间图形所反映的数学美。

1、知识与能力: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及解决的问题:采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图书馆查阅、网页查阅、调查访问教师、专家、学者等);能对各种资源

进行整合、筛选、整理、分析;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写出调查报告。

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通过总结,归纳,获得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通过小组的合作,加强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了解团队的力量。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1.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2.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从理论上理解截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可能性,以及七边形的不可能性。

五、学生起点分析

所有高中学生在新世纪版北师大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已经学习了《截一个几何体》知识,它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学生已经简单经历了切截几何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常见的几何体的特点,理解了各种生活中所熟悉的几何体的表面组成;掌握了点,线,面,体四者之间的动态与静态的关系,再加之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解剖身边的事物,对出现在自己周围的物品进行实际的动手切截,热情势必较高,再配合创设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本节课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教法指导

1、观察猜想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丰富的图片,联想这些截面图形与实际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几何直觉。

2、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方法也是适应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七、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

八、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九、适用年级:

适用于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

十、研究准备:

相关的资料以及相关的器材(电脑、手电筒、U盘、投影仪、小刀、橡皮泥、空纸箱、苹果等)

十一、时间建议: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必修二第一章学完后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十二、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2015年10月9日—2015年12月1日)

明确研究范围以及方向,(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第二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组员分工。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族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搜集资料活动 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走访、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

2、科学实验活动 第一步相关知识与测量仪器的准备;第二步是科学实验; 第三步是计算得出成果;第四步是验证数据是否准确。

3、整理资料,形成结论。

十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兴趣

1.问题: 某同学要在圣诞平安夜前一天和班级同学分享自己带的苹果时,用小刀去切“平安果”,所的截面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个体发言

3.明晰课题: 截一个几何体 活动二: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一)1.正方体截面:正方体可谓最简单的几何体.正方体的截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先猜一猜,之后自己独立的想一想, 动手操作,去验证你的猜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实验、交流得出的截面情况。

3.教师汇总学生的实验报告,得出正方体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结论, 以及由学生展示如何截才能截出上述截面。

4.四边形中又有哪些特殊的截面? 如何去截? 5.小组展示运用多媒体演示正方体截面的切截情况.(此过程可以重复进行,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6.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的多媒体演示,归纳总结:怎样截即可截到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截面? 7.思考: 你能截到七边形、八边形吗?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猜想、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使其有感性的认识到实践,再通过学生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归纳总结以及反思,逐步的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至此, 正方体截面问题全部解决,同时,学生也深深的感受到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活动三: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二)1.球体、圆柱、圆锥的截面又是什么形状? 请先独立思考, 后动手操作, 之后小组交流.2.教师多媒体演示并总结.活动目的:思考、想象并验证其它几何体的截面形状,让学生思维朝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向发展,实现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升华.活动四: 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班长过生日时, 邀请了6人, 有人想考考班长, 就说: 你能只切三刀, 使我们7人都能吃到蛋糕吗? 班长稍想片刻就知道怎么切了, 聪明的你知道怎么切吗? 2.设计一种截法: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使它分成两个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几何体。活动五: 总结反思 1.学生小结所学内容,2.教师明晰:(1)截面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追溯历史的线索;

(2)几何体的截面由平面与几何体各表面交线构成;(3)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3.扩展阅读:“你知道CT吗”? 课题作业:

用你的眼睛去寻找并描述“截面”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十四、(备课资源)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的证明 1.按截面图形的边数分类:

三边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梯形)

五边形(五边形)

六边形(六边形,正六边形)2.(1)证明:截面是三角形

① 锐角三角形 证明:∵设三边为a,b,c,∴则证明a^2+b^2>c^2,且cosC>0,C为锐角。同理可证,B、C也是锐角,所以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

② 等腰三角形

证明:取相邻两边任意两点,距离两边交点相等,在第三边取任意一点(与交点不重合)

∵AB长确定,AC=AD, ∠CAB=∠DAB=90°。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CB=DB 且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③等边三角形

证明:在AB.AC.AD上,取三点距离原点A相同。∵图形为正方体。∴AB=AC=AD 又∵三线两两垂直,根据勾股定理知BC=CD=BD,且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2)证明:截面是四边形。

①.矩形.正方形。

证明:取任意一平面平行于上下底面或侧面。且所截图形为正方形。

又∵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截面可以是矩形。∵ABCD平行于上底面,∴AB=BC=CD=AD 又∵AB.BC.CD.AD相交互相垂直,所以截面为正方形。

②.菱形

证明: 以相对顶点为菱形对点,取与顶线不相交的相对侧棱中点,所截平面。

∵图形为正方体,所以对边平行且相等。∴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又∵AB=BD,AE=DF.∠BAE=∠BDF=90°,且BE=BF.∴截面为菱形 ③梯形.等腰梯形

证明:当平面不垂直底面时,且在上底面的截线段平行对角线,所得的截面图形可能为梯形。当上下底面的截线段都平行于同一条对角线,所得的截面图形可能为等腰梯形。

∵AB∥CD, ∴ABCD为梯形。

作AF’⊥CF,BF1⊥FD 又∵AE=BE,CF=FD,AF’=BF1=EF.∴AC=BD 且截面为等腰梯形。(3)证明:截面是五边形。

证明:第一个为五边形,在正面上画一个直线,直线一端为右下角 另一段为左前侧棱1/2往上 这样将直线延长与正上棱相交 同样的道理 在右侧面画一条直线 直线一端为右下角(与上同理)

另一段为后右侧棱1/2往上 这样将直线延长与上右侧棱相交 由图得所截平面为五边形。(4)证明:截面是六边形。

证明:截面是六边形.正六边形。取各边的中点,再连接两个平行面的不同位置的中点,所成截面为正六边行。

当平面与正方体的六个面相交时,可以切出六边形。∵取点为每边中点,图形为正方体。且过六个面

∴截面为六边形

又∵链接AC.AD 得AC=AD=AE,且截面为正六边形。

3.由2证明得,截面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有6条。

为什么六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无法切出来?

解析: 因为正方体只有6个面,所以截面所在的平面与这6个面所在的平面最多只能有6条交线,所以截面的边数至多是6。4.为什么正方体的截面不能是直角梯形?

解析: 正方体各面全等,并且每条对边互相平行,但直角梯形上底和下底平行,且并不相等,两条腰也不平行,所以不能是直角梯形。

5.为什么切一个正方体所能切出的切面不能为正五边形?

解析:五个边,一定有两边来自一组平行的面,此两边平行,这个五边形就不可能是正五边形

正方体的截面示意图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BD'DA' B'A图1BC'CDFGEH1、截面是三角形:如图1为等边三角形,图2为等边三角形,另一

DEGCHI图2F图为任意三角形

2、截面是四边形:如图3为任意四边形,图4为等腰梯形,图5为长方形,图6为正方形,3、截面是五边形:图7为任意五边形

4、截面为六边形;图8为普通六边形,图9为正六边形

EBGHIIEBDBEDBGCDDEHGIHGHF图3图4图5I图6FCEGJDHKBLIA图7

图8图9

十五、老师评价及反思: 在教学内容中,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验证想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利用数学智能软件包的应用性、良好的操作性和贴近教材的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切截五边形,六边形的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到了具体操作阶段,就显得无从下手,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点拨,能够达到

较好的效果,再辅之以数学智能软件包教育平台演示的课件,将切截五边形的正方体进行旋转,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截面的产生,以及截面与正方体的哪个面相交,交线的情况如何,据此更能加深学生对截一个几何体的理解,和直观的印象。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主要的,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活动中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团队的指引,以及对一些较被动学生的鼓励与帮助。评价方面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二篇:《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逐渐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建立科学的关于地球形状、体积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第二部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的猜想和计算进一步体会到地球之大,学会通过科学计算对事物作出解释的方法,为继续学习宇宙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了相当的了解。有的对地球的形状早已熟知;有的已经知道了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对人类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恐怕少有人知。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遵循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课以知识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的活动(观看—讨论—预测—验证)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不迷信权威;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教学具准备】

1、教具: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

2、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中国地图。

3、学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如果我今天问你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你们中间很多人可能会说,哎呀,是圆的,这谁不知道呀?对不对?因此,我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要问的是,你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你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人们总是满足于了解事情的结果,而很少有人能够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发现疑问,多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采用引疑激趣的导入方式,既有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包含着良好的科学态度的教学。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谈话: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

2.讲解: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3.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4.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5.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6.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7.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8.教师补充东汉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猜测。

9.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10.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课堂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有机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独立性,又能使它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理解科学奠定了基础。

1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12.学生讨论交流。

13.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14.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15.学生讨论交流。

16.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17.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18.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评析】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学习的重点,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才能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科学知识才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麦哲伦航海探险.“海边归帆”的例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借助粉笔头、地球仪等简单的教具来演示“海边归帆”的故事,就使学生的想象有了依傍的对象,好像跳高有了撑杆一样。可以轻松地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

四、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地球的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月食、环球一周 看远处的航船 从太空看地球…… 圆球体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球体?

2、你知道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的数据吗?

第三篇:《几何体临摹》教学设计

《几何体临摹》教案

《几何体临摹》教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业类型】

临摹、实践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素描的概念,能够用铅笔表现出几何形体的形状,并初步知道素描的黑白灰的表现方式,是自己临摹的作业与临摹作品 有相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及讨论体会素描的概念和特点,在自评与互评中体会素描的乐趣,敢于用线条表现自我的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加强艺术的鉴赏表达能力,增加同学间的情感。感受艺术表达的乐趣。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对待别的同学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素描的概念,能够用线条表现素描中表现的黑白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破除对绘画的畏惧,大胆的进行艺术表达。

材料准备:临摹的作品,各种几何体作品,2B铅笔、素描纸、4B型的橡皮擦、画板,纸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进行观察

观看现有的不同光线下的几何体作品。问: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素描还是速写?

二,观看作品,体会素描的概念

1.字面意义:速--快速,时间短 描—-用线条反复的画。

2.观看作品,让学生提出作品的特点,注意事项,尤其是光线的影响,素描的投影和黑白灰的位置也会不同。

注意:材料、构图、线条

3.讨论:素描与速写的区别?如何才能画好素描?

三,同学找自己喜欢的作品,坐在作品前,进行第一步打形着是素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指导练习, 说明用直线画出你所看到的作品的外形,用眼睛仔细观察作品的比例关系。强调表达的重要性,说明即使是临摹别人的作品也不能够忘记线条在什么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一种表达的需要,鼓励大胆的进行个性的表达,不要胆怯。

四,展示评价

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老师做出正面的引导,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有情感有性格但却不写实的作品。

五,小结

画画没你想的那么痛苦,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有了错误的追求,那就是只想画“像”,得到别人的赞许满足自己的虚荣。但是艺术重在表达,重在创新,而所有的伟大艺术的诞生几乎都是在别人的非议中产生的。很高心你们能够在今天突破那些肤浅,而任何伟大的创新也都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较量中成长起来的,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六.作业,下去再好好对照自己的作品和你临摹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

七.课后反思:

【教学理念】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须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中学美术教育能够能够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并懂得美术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好多同学都没有实际操作过,对素描充满好奇。所以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观察、体会式的学习。本节课在活动中以美术为中心,融会美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宗旨是通过临摹锻炼学生的手眼并用,和学生的观能力,并且通过临摹看清楚表现用线条画出的素描,再用线条黑白灰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第四篇:《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学习准备]

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学习重难点] 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

[课件一]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二 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同学们自由欣赏的基础引出话题)。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

(师指导朗读:a、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其抒胸臆)。b、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c、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感受文章的美,培养想像力。)

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学生a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学生b说:文中写道作者与人们游乐的图景,表现出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愉快。

学生c抢着补充:还表现了滁州政治清明。师极力评点、肯定、表扬。

2、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师提示)本文是什么贯穿全文始终的,便是文章的主要线索。学生(d)说:是醉翁。(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学生e反驳道:文章有些内容不能用“醉翁”来贯穿,所以我认为应是“醉”字,因为文中写景的部分很多,多次提到“醉”字,(有少数同学不同意)。

学生f又说道:因为这个亭叫“醉翁亭”,自然要写出它的由来,这是必要的烘托,大家看文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其实暗寓着一个“乐”字,还有“醉翁亭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的主线“乐”已很明白了。

学生g说:我完全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还补充一点,文中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也点出“乐亦无穷”,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都突出一个“乐”字,所以说“醉”不准确,应是“乐”(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3、本文的主是旨什么?

(师提示)文以载道,本文通过写景、叙事、表达出作者什么意图。

学生h说:“醉翁”治政清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滁人都兴高彩烈出游,他们很快乐。

学生j说:太守与宾客出游,酒和菜取材于当地,极其简便,宴会上无丝竹管弦,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是太守的乐。

师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太守与民同乐” [同学们笑而赞同](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四、拓展深化,健全个性

(师提示)欧阳修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却不消沉,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像大家熟悉的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发动反清武装斗争,举行多次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不气馁,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那你们在受到挫折不幸时,是怎样对待的呢?

1、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学生k说:我在一次考试成绩不及格时,后来看到了华罗庚不畏挫折的事迹给了我勇气,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学习。

学生l说:这次放假回家,爸爸妈妈吵架,对我不理解,现在我还很消沉,今天上了这课,真是雪中送炭。

师道: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希望大家今后要勇敢地面对挫折,那么你定会走向成功的。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健全个性。)

五、背诵文章,积累语言

1、师指导背诵;(从内容上记忆)出示课件一至课件五,帮助学生记忆。

2、学生自由背诵(大部分同学能背诵)。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积累语言,加强文化积淀。)[学习反思] 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阳光。上课时把共性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不要轻意作是非判断。当学生思维驰骋起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链式反映,这时,蕴藏在学生心底的热情、智慧,感情偕同无畏进取的求实精神源源不断地诵现出来,开创出语文学习的光彩和新局面

第五篇: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任务驱动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么一个情况(有关中国选手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大屏幕展示),加上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我国已经获得许多奥林匹克奖牌。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情况(大屏幕展示)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都是“美籍华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国,在国外获奖。

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奥林匹克奖牌,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就了无几人呢?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奥林匹克奖牌;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是完美的教育,可我们又得不到诺贝尔奖。什么原因?(中国的教育存在不足)

美国人一共获得了140枚诺贝尔奖牌,他们的教育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学生的情况比较。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比较:

(1)基础知识对比,我国学生超过美国学生。(2)刻苦学习对比,我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差不多。

(3)团队精神对比,我国学生不如美国学生。

(4)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对比,美国学生大都比我国学生强。(5)动手能力对比,美国学生强。

诺贝尔获奖者朱棣文的介绍:在美国的许多大学,中国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而这些方面美国学生要强很多,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成就。

可见中国学生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那么美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美式教育让学生做课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对某个主题做较深入的学习。当学生对一个课题深入研究时,他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做实验,写论文,应对质疑和答辩。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小学生的研究题目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美国的篮球运动》《电脑的家庭》《到太空去旅游》《提高人的创造力》等等。

你从小到现在,同学们你做过这样的课题吗?

意识到我国教育的不足,所以教育部 在2001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呢?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是指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举个例子:同学们,你吃过煮鸡蛋吗?你愿意吃什么样的煮鸡蛋?是你自己煮的吗?

任务1:煮鸡蛋。

要求:达到蛋清不硬不稀不流,蛋黄不干不稀不流,吃到嘴里,滋润爽滑,口味鲜美。

过程(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大家刚才所讨论的正是美国的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所探讨的问题,是不是研究性学习呢?当然是。但是,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探讨的问题,让我们高中生来做,课题就有点小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高中生来研究的课题。

例如(大屏幕展示):

1、玉米膳食纤维降脂作用的实验

2、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3、农村秸秆的利用调查与设计

4、小学生诚信现状调查

5、家乡“Х日游”方案设计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有点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又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仔细阅读学案上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与现行学科教学相比有什么特点?

开放性: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空

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上。

实践性: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提出来源于对生活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2、实施阶段:

第一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课题: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制定出你的研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制定): 第三步:实施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汇报过程与结果、评价 展示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大屏幕展示有毒食品的图片)

根据图片内容,提出你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你的研究计划,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下载《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几何体的截面形状》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诗词中“月”与“情”的关系研究 所教科目:语文 设计者姓名:吴邦燕 参与年级:高二年级 所在学校:德卧中学高中部 2016年9月28日......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走进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课题:走进研究性学习活动 授课班级: 高一、12班 授课时间:2008-1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5篇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洗衣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展开研究活动。 2. 通过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步骤进行探究分析。 3. 热爱生活,热爱科......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第一课、蒙古族竞技体育与现代体育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

    插入形状教学设计

    插入形状教学设计 伊旗第一小学郝燕荣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是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利用WPS演示制作幻灯片的方法,在......

    《折形状》教学设计

    《折形状》教学设计 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研究性学习设计

    研究性学习设计 标题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 land 积累有关新加坡的知识情境:播放一段《Mikey and Minne》的小动画片,同时给出一些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迪士尼人物,告诉大......

    截一个几何体教学设计

    《截一个几何体》教学设计 银川十八中张志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