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23:3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语文社)

翁源县礤下学校

郑丹丽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结构,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本人所在的学校为基层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也稍落后。但所幸本班大多学生较刻苦学习,经过两年的训练,语文基础有了显著的提高。本人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优等生占百分之二十五,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五,后进生占百分之二十。

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四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检查预习导入

1)新课生字词的预习

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包括音、字、义。(课堂上给各小组一至两分钟时间准备,汇报自学的成果。挑选三小组)

(学生汇报后,教师做词义上的抽查提问和简单点评,并提醒记录员做好加分的登记。)2)全班齐声朗读新课生字词。(PPT3教师做简单讲解:哪些字音,字形容易错等)

2.活动二:作者简介

简单介绍作者生平以及主要作品。(借助PPT5~7页)提醒学生做笔记:作者的主要作品。PPT6.7页主要是作者著作的封面,作用是引起学生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知识面。

3.活动三:对课前预习任务二的检查

1)2)课前对课文内容的预习:初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做标记,并尝试分意义段。(课堂上两分钟时间梳理,挑选三位同学汇报分段的情况,学生除了要说自己的分段结果,还要讲解分段思路。)教师必须细心聆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没有绝对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的表达方法和锻炼表达能力。听完三位学生发言后,PPT9展示出分段结果以及段意和层意(提醒学生先认真听讲,下节课会给时间记笔记): 第一段(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第二层(4段)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第三层(5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第二段(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由于第一段内容较多,于是引导学生对其再进行细分,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层意进行分层,两分钟时间思考。(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层,所以难度降低。以后会慢慢提高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

4.活动四:分组讨论课文的记叙要素

简要说说课文的记叙要素。ppt10~11(三分钟思考,小组讨论得出最后结果。)      时间:13岁夏天的一个吉曰

地点:《汉尼巴尔周报》

报社人物:“我”、叔父、希金斯、一家报纸的编辑、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 事情的起因:叔父外出一周,临行前交代“我”编一期周报。

经过:“我”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将其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

结果:一是这一期报纸的销量大增,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二是被“我”描写讽刺的当事人找上门来决斗,见“我”是个小孩后又纷纷无奈离去。

(学生在思考以及教师的讲解中会发现,其实课文的记叙要素全部都在第一大段,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记忆以及丢课文整体结构的把握。)

5.活动五:思考并讨论课后习题

1)(PPT12)1.“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我”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 “我”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反响?(以上几件事情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答:做了四件事:(1)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2)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略)(3)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4)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详)反响:答案略(课文第二大段的段意)(该题难度较低,全部答案可以在课文中找寻,不需要给学生太多时间思考。本题除了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详略得当)(PPT13)2)2.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一两个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答: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简洁明快。

(这题的难度中等,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除了回答语言特点,还要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作为自己的论据,教师加以引导。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本文的另外两个写作特点:语言诙谐,笔调幽默。)

6.活动六:总结

以上为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剩下的时间给学生消化吸收,有问题可以提问。ppt后面的内容为下节课的任务。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练习册的相关内容以及中练本作业(ppt16课堂学习效果检测,让学生晚修完成)。

第二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3、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积累下列词汇: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作品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真讨厌。‛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直被推崇‚美国文坛巨子‛。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伶俐(líng lì)差 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 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 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3、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学生概括)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谁+做什么)明确: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谁+做什么)明确:(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明确: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4、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思路与结构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1-5)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5)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第二部分:(6-7)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四、疑难解析

1、质疑: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惑:作者详细描写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略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作为,后又详写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的注脚。它们发表在同一期的《汉尼巴尔周报》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2、质疑: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写的详在哪里?为什么?

解惑: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分别详写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因为这两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这两次文学实践也更有创造性,最能表现‚我‛的‚聪明伶俐‛。(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3、质疑: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又为什么要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

解惑:因为报道的内容已在交代写作原因时说明,再写就会重复。插图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是因为这个标题有新意,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五、语言揣摩

1、‚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明确:|因为我当时年纪尚小,只是觉得希金斯自杀这件事很可笑,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打击一下自己报社的竞争对手。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并不懂得这样暴露别人的个人隐私是件不道德的事。他也并未想借人身攻击,诋毁对方的人格。没有什么险恶用心。

2、‚我们发表这样的东西,仅此一次;但希望戈登郎内尔斯先生明白,我们是在极力忍耐着的。‛

明确:这句话委婉而不失礼,但有着很强的讽刺力量。言外之意是,这次我们虽然发表了你这篇令人难以忍受的蹩脚之作,但目的是告诉你今后我们再也不会发表你的这类东西了。

六、问题探究

1、希金斯为什么‚背着双管猎枪来访‛,又为什么‚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提示:希金斯是什么人?他来访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我‛当时有多大?希金斯是被‚我‛在报纸上讽刺过的人,他因恼怒找‚我‛算帐,因为看到‚我‛太年轻,认为不值得和‚我‛计较,所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

2、‚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3、叔父回来以后,为什么非常生气?后来又为什么变得温和了? [提示:结合原文,再稍加分析,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叔父的生气是因为‚我‛得罪了不少人,后来看到‚我‛登记了很多新用户就又变得温和了。]

4、‚我‛嘲讽希金斯、两位知名人士、新来的外乡人,分别是‚煞费苦心‛、‚狠狠‛、‚有分寸‛,你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作者嘲讽他们的原因和目的相同吗?与他们的身份或所作所为有关吗?因为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编辑,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我‛煞费苦心。两位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所以‚我‛狠狠嘲笑。新来的外乡人只是趣味低下,挖苦他是给他个教训,应当有分寸]

七、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测导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明确:‚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除这些以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小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明确: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五、欣赏评价

1、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怎样的?请谈一谈。如果还没有过,请在本周内实施,并记下体会。

2、你认为文中的情节中,哪一处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才华,说说你的理由。

六、拓展: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次。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具体内容:

1、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报道

2、嘲笑两名知名人士(略写)

3、给新来外乡人的诗写脚注(详写)巨大反响:

1、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2、使报纸销量大增

3、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详写)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尝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七年级上学期开学后,在七(3)班进行了试验:

周四的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苗甜甜)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浅谈小组合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清代文学家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

回顾自己过去的作文评价:面对一大堆或好或差的作文,耗费大量的心血,埋头苦干,挑灯夜战几个晚上,辛辛苦苦地点评,作文发下后学生都是看看分数,多是三两眼的浏览,少有人仔细研读老师的评语,这样教师的批阅成了出力而无所收获的苦果。怎样评改更有效果?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谈到作文评价时,建议我们“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让师生互动起来,让生生互动起来。

近两年我尝试了小组合作互评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既写作,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是对新教学观“活动化教学”基本理念的大胆尝试,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评互改的实践活动中来,激发学生作文批改的兴趣,让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读给其他同学听,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提出疑问,寻求大家的意见,寻找最佳的方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感,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师生共同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的人格,可起到一举多得,互动双赢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互评作文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传统的作文模式都是“学生写——老师改”,在互评模式中变成了“学生写——学生改”,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也不懂得如何修改,评改作文在学生印象中似乎成了老师的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学生误以为是老师在偷懒,一旦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互评就很难谈得上质量。培养小组合作评价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各展其能,乐于合作

互相促进。我在实施小组合作互评作文前,通过讲述中外名人修改文章时发生的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藤野先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典型范例,还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修改文章的典故,用这些文学典故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进而我提出给同学们一个评改自己作文的机会,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另外,我请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在自改作文方面的做法与感受。引导学生将原稿与修改稿进行比较,谈谈修改后的效果。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互评作文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明确要求,做好示范

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评改中解脱出来,但教师并非可以放手不问,相反,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作文评改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课堂内外下更大的功夫。不仅要将评改作文的要求、方法等准确详细的让每一个学生知晓并铭记在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评改作文的能力。

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1)改。修改标点符号,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教学生修改文章,先得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通篇修改完文章的标点符号,再让学生修改错别字,然后修改句子,让学生把搭配不当的词语,词序混乱的句子修改正确。(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中找到五个好词,三句以上的好句。(3)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在好词好句的旁边写上觉得好的原因。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起习作的信心。(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写感受时,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谈谈自己所感

悟到的。也可以就自己看了文章后的感受,给作者一点鼓励,期待作者下一次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同时,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要领: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句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找出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评改。充分肯定作文的进步,指出不足,并选择评改较好的作文供其他学生参考。

明确要求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在学生评改之前,我挑选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对其中的一篇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做修改,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线,旁边加上点评,最后写上总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作文让学生当场试评改,让小组讨论后,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评论意见。明确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应当评。用以帮助学生基本掌握评改的程序和方法,把握修改文章的基本技能。有了这些具体的要求和示范,学生评改起来就有所依据,容易下手了。

三、合理指导,评赏结合

在小组合作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会到各小组中进行巡视,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互改。提示学生可将老师前面批改的评语为参考;我还选择了全班有代表性的一、两篇作文,展示给全班,进行大组集体交流和讨论,提示应该怎样评改,让更多的同学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评改。

各小组批改任务完成以后,可在全班进行互换交流,鼓励学生挑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改交流。从主题结构到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等进行推敲,用一目了然的评改符号来规范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原文”

与评改后的文章对照读,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发展能力。这样既可以欣赏优秀的文章,又可以学习其他小组批改的方法,了解本小组在批改方面与其他小组存在的差异,共同提高写作和批改的水平。

此外,尽量在每篇文章都找到闪光点。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肯定和认可。即使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他的一个用词,一个优美的句子,我们要是能发现出来的话,即使是一句赞赏,都能给学生以动力。

经过尝试,我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评改作文,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互相探讨相互启发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促进个性的发展,共享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别人,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优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一篇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但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常常是学生们自己产生浓厚兴趣,反复修改而成的。

小学中年级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朱 旭

[摘 要]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并不太理想,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没找到一条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小组合作作文的过程是开放的,四人合作共同完成写作,共同修改草稿,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作文教学 合作写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废”的尴尬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困惑的最集中表现就是作文教学的效益低下。语文教育界不少人认为,教会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可以说仍然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学生厌恶作文课,害怕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教师无奈,学生痛苦,厌之、惧之,但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似乎大多数师生只能继续无奈地承受“痛苦着它的痛苦”写作状态!

问疾视医,先得探明病因。弄清当前造成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是对症下药,击碎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说,目前问题的症结还是能比较清楚地被确定下来的:绝

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不清楚指导学生有效写作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教师们的写作指导往往都是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的一些习惯性的理论要求,或者是停留在一些对优秀作文的成功因素的共性的分析与解读。实际上,这些东西不但不能对学生作文产生现实的指导作用,而且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现在的当务之急自然就是探索一套写作训练的规程,使之能够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能切实指向达到实质效果目标的写作训练的规程,并以此为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在小学中年级开始尝试的“小组合作作文”,至今经过两年的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本文拟做简要的介绍,借以向同行和专家求教。

这种“小组合作作文”教学方式的具体过程是:

(一)自学例文

每次作文课教师都要根据习作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或设疑,或激情,或创设情景,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然后根据要求自学例文:这篇例文写了什么?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从例文中可以总结出了哪些习作方法?在兴趣的作用下,再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例文。自学结束后,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对重点作引导和点拨,明确写作内容,掌握写作方法。

(二)合作写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打开儿童创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发写作的兴趣,把“老师要求学生写”机动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一要写作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要写作过程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的作文练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形式生动有趣,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举步维艰。是缺少写作素材吗?应该不是。习作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很难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和作文的要求联系起来,生活的积累不能被激活,无法从“内存”中提取出来,变成具体的文字。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是处在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沉闷的过程没能打开学生创作的源泉。

再者,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作文,对于他们来说作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过一年的作文训练,但是他们对于作文也是知之甚少,囫囵吞枣,“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语文素养,还包括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这样一个语文的“重头戏”,如果让刚刚接触到写作的学生独自闭门造车,那“造车”的速度一定很慢,而且所造之车也一定不伦不类。小组合作作文的方式恰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作文过程中,前后邻座的四位同学为一个习作小组,四个人相互讨论,相互点拨,相互激发,共同完成一篇文章。首先四人共同商讨,制定出本次写作的提纲。然后四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口头作文,当这句话得到四人的一致赞同后,再接着写下一句,直至成篇。写作中四人谁都可以口头作文,谁都可以对别人提出质疑,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整个写作过程是开放的,是合作的。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同一个内容,四人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斟酌、商讨,甚至是邀请老师参与,最后评选出最好的一句话,由小组长写在草稿纸上。所以在习作小组中一定要设立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人选不固定,四个

人轮流担任,其职责有二:一是在写作中组织大家发言,有效地防止合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乱糟糟的局面;二是担任本次习作的执笔,把大家的口头作文及时地记录下来。

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一是当习作小组的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表达时,一些后进生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往往不发言,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也是听之任之,好象自己仅仅是这次习作中的一个“看客”。如果对此不加注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因而教师巡视时要有意识地走到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去引导他,点拨他,鼓励他,帮助他树立自己也有能力参与习作的自信心,让他尽快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二是在多次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有些同学也许会渐渐失去这种写作形式的新鲜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别人在讨论习作的时候,他说一些和习作无关的话,扰乱其他同学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以评代批”的策略,即依靠评选“最先完成小组”、每组中评选出“最佳发言人”等措施来引导这部分同学的思维回归到小组中来,回归到习作中来。

(三)合作修改

以往常规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体中针对个别同学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这样的修改对其他同学的启发往往不太大,启迪的效果不佳。如果仅仅是在小组中修改,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完全找出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所以把两种修改方法进行结合,先小组修改,主要是找出一些错别字、病句、不通顺的句子等等,然后在集体中交流,主要是评议选取的材料是否典型,段落之间是否连贯,中心是否突出等等。

小组中修改作文的具体做法是,四位同学轮流读草稿,一位同学读的时候,其他三位同学静静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可以立即叫停朗读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中研究、讨论,直到大家都满意。然后其他三位同学依次朗读每次修改后的草稿,读一遍,修改一次。在这一环节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最后,老师再选取两至三个自己在巡查指导过程中发现优缺点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交流,由小组长朗读作文,接受大家的评议和质疑,该小组所有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答疑解惑,教师最后做总评。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和老师讲到的一些情况再次修改并最终定稿。其他三位同学把草稿誊写在作文簿上,小组长则誊写到老师发给的作文纸上,四位同学都在这张作文纸上署名后张贴到教室外面的橱窗里展览,接受其他班级同学的评议。

“小组合作作文”的教学方式在本班试验两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小组合作宽松的习作形式改善了以前作文课堂内的沉闷气氛。小组中的四人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的座位相邻,彼此十分熟悉,心理是放松的、自由的、舒展的。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交流时可以毫无顾忌,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意见,而不必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拘泥,感觉不到任何压抑,所以在习作过程中常常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而习作过程中的表现欲望和自己意见被采纳的成就感又时时会激励学生继续创作。即使学习成绩稍微差点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积极参与进来,同样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当完成作文后,大家在读着自己的优美文章,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长久坚持,学生一定会“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习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状态是积极的,得全身心投入,力求使自己的表达生动、形象,赢得大家的赞同,把自己的语句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就会养成斟酌字句的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摘引的是本班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段落:

《美丽的春天》

片段一: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带来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迎春花的金黄、桃花的粉红、梨花的雪白……把大地装扮一新。片段二:池塘边的垂柳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有的枝条垂进碧绿的河水中,引来一群小鱼围着它嬉戏。

一阵微风吹来,枝条一起一伏,好象傣族姑娘在清洗她飘逸的秀发。

片段三:我们来到田野里,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光秃秃的土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花香引来了一群群美丽的蝴蝶和勤劳的蜜蜂,他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不远处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在哗啦啦的流水,仿佛是在演奏一支动听的乐曲。

2007年6月,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的学生针对作文兴趣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2007年7月,三年级期末考试后,学校对本班和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学生的语文期末试卷上的作文又做了一次调查,获得了下面一组数据:(单位:人)

(说明:本次作文满分为30分。)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本班学生无论在作文兴趣方面还是在作文水平上都明显优于没有采取小组合作作文教学的班级学生。

小组合作作文摒弃了一些教师写作指导时惯常使用的理论废话,让作文课堂变成真正的学生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克服了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情绪。写作教学中学生只有愿写,才能会写,并最终能够写好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应该特别适合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在多次的训练中逐渐学会作文,就一定能为在以后的独立作文中熟练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做好充分的准备。

[1]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

第四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故事导入)有一个男人来到外地,在晚饭前他去一家理发店刮胡子。理发师问他,你是外地人吧?今晚有著名的马克·吐温来做演讲,你会去吗?那男人说,想去,可票卖光了。理发师说,那你只能站着听演讲了。那男人叹气,说,每次那家伙演讲我就不得不站着。(学生认真听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猜到那男人是谁没有?

生:马克·吐温。师:大家感觉这人怎么样? 生:搞笑。

师:蛮幽默的对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敢于拿自己开玩笑的马克·吐温的文章。

(二)、简介作者

师:打开课文,看看课文注释,谁来说说马克·吐温是谁? 生:(觉得这作者名字古怪,窃窃私语)美国作家。

师:(板书课题)大家一定觉得马克的名字古怪。其实这是一笔名,(板书)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意是“两噚”,水深两尺可以航船。马克吐温做过水手,就选了这个航船用语做笔名。

师:(板书)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才算批判? 生:批评。生:不满意。

师:对了。如果对生活满意干嘛批判啊?所以在学习这文章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这种批判手法,看看作者对生活有什么挑剔的。

师:(板书)作品有《竞选州长》,《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知道咱班有同学看过《鲁滨逊漂流记》,想毕大家对冒险题材感兴趣,那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马克这两本历险记来看看,绝对不比《鲁滨逊漂流记》逊色。

(三)、疏通字词

师:现在用几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同时找出黑板上生字词的读音。生:(阅读课文,找生字读音)

师:(板书生字词,看学生的阅读完成程度)有谁找到这些字词读音了?有预习的不难。生:(踊跃举手,在教师示意下到黑板上完成字词注音)师:有没有同学补充的? 生:(举手。改正有错的注音)

(生2朗读文中句子,引起一阵笑声)(生1完成图画,博得阵阵掌声)

师:看来咱班多才多艺的同学蛮多的。这同学笔下的希金斯很帅嘛。(生笑)看看这希金斯拿着什么?(生:手杖,灯笼)手杖用来试探水深,灯笼用来照明,看看水深不深。有同学见过寻死的人跳个河都要试探水深的吗?(生笑,齐答:没有)说明这人怎样啊,真想死吗?(生:不是)在作者笔下这希金斯寻死变得非常滑稽了。作者把这讽刺文章题名什么呢?找找课文。

生: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

师:人家明明没死,却把题目写为“葬礼”,大家觉得怎么样?(生:很大胆,搞笑)本时我们写文章,都会把自己的产品称为“大作”,对吧?(生笑),那看看作者怎样称自己的文章?

生:相当粗糙的文章。

师:对了。大家要留意,这篇“粗糙的文章”造成什么影响呢?再看看作者做的第二件事,找到没有? 生:诗人。

师:那么快就诗人了? 生: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师:对了。文章写嘲笑两知名人士才用了短短的一段,以至大家都把它忽略了。这里作者用了什么写? 生:略写。

师:为什么嘲笑知名人士?

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师:第三件事呢?找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生1朗读)生:嘲笑外乡人。

师:为什么嘲笑他?(生:头号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这外乡人身份是什么?(生:裁缝)我怎样嘲笑他呢?(生:给他的诗写脚注)

师:找同学来念念这脚注。(生2朗读)

师:看看,作者用了“利用”这个词。本来人家诗人好端端地为报纸投稿写诗,作者却讽刺为“利用”本报专栏。这个所谓的“头号花花公子”被着实地抢白了一番。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呢?(生:详写)最后,看看作者这次文学尝试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人们刮目相看,《汉尼巴尔周报》大大畅销,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师:很好。什么叫刮目相看?有谁知道这成语的典故?

所以这篇文章第一个写作特色是语言,(板书)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师:课文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用了相同篇幅吗? 生:不是。

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生:详写希金斯投河,嘲笑诗人,略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师:(板书)这是第二个写作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大家在写作文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挑重要地详写,至于对表达中心无关痛痒的就一笔带过。

师:课文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用了相同篇幅吗? 生:不是。

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生:详写希金斯投河,嘲笑诗人,略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师:(板书)这是第二个写作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大家在写作文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挑重要地详写,至于对表达中心无关痛痒的就一笔带过。

(学生记笔记)

(七)、作业布置

抄写字词。

(八)、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竞选州长》 《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1)马克吐温在他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详)嘲笑两名知名人士(略)为诗人裁缝的诗写挖苦他的脚注(详)

这次尝试产生了什么影响 刮目相看

报纸畅销 展现文学才华 小镇轰动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第二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马克吐温。本单元所选全是记叙性文章,主要掌握记叙六要素和把握课文脉络及写作思路,从而把握中心。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名知名人士及挖苦一个新来的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汉尼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文章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

【学情分析】

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的学生在生理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参与欲、表现欲非常强烈,但也有小部分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卑内向、胆小相当多的学生懒惰,对学习不积极、主动,抱着求趣的心里,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不学;在认知方面表现为认知能力在不段提高,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一开始有一个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少实际的体验,但对于他那幽默讽刺的语言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教为了不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4.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2.作者简介:

设问: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

(二)读文正音

1、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为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注意积累词汇;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2、准确朗读、解释下列词语:

1)读准字音(加点字):

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诽谤(解释见课文注释)粗糙 花花公子 琐闻 苛责

教师检查学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后,组织学生就文章中不懂或有疑问的词句进行全班讨论,全班群策群力帮助解答,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

(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

自学生课文,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师生互动

(二):“叔父离家外出了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归纳整理。代表发言。

明确:共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的报道,并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详写)第二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第三件: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写)

影响是:(1)作者办的周报引起了轰动,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2)作者初步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师生互动

(三):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层次。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5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第6-7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反映了马克吐温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

四、作业布置

1、知识巩固积累:用正楷字抄写字词积累注音注释3遍

2、预习与思考:阅读课文3遍,思考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语文活动

谈谈我爱读的书

课前 5分钟两人讲述自己喜爱读的书(内容、评价都可以)

二、师生互动 课文品析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学生活动:

1、复习: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2、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他的成功对你有哪些启示?(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明确:马克吐温的成功潜质:

(1)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

(2)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3)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

(4)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3、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品味语言

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1、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明确:语言风格是语言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简洁明快。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2、课外延伸:对于马克•吐温的讽刺风格你如何看待?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用这种手法加以讽刺吗?

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明确:教育学生:文学手法是可以借鉴在写作中的,但并非可以到处适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成功潜质:(为人处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人,因人因事而异。)要善于思考,要善于在实验中提升文学才华。要善于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做事或写文章要有创意,有创意才有可能成功。要大胆尝试,要敢想、敢说、敢干。

【作业布置】

“以我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周记

【教学反思】

下载《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一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含五篇)

    初一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尝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1、小组间进行集体预习。在学习一单元之前,先由老师提出预习目标后,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集体......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文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一.马克吐温是( )国作家,被推崇为( ),作品为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煞( )费苦心言简意赅( ) 猝( )不及防 乳臭( )未干 俗不可耐: 刮目相看......

    (语文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课题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 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刘秦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 了......

    小组合作学习片段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小组合作学习” 片段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乌塔》是人教版语文第7册第7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三部曲” 教学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师生课堂互动的载体,也是决定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案例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本设计的内容是第一课时,即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制作香蕉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引出重点句子祈使句,以及下节课可数名......

    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