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3:3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如下几个方面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学习延伸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课后习题

1、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参考: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作,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成为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材料分析“南方谈话”的诞生背景、概括其主要理论内容,并加以评价。

板书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二篇: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 教学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新知介绍

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背景)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A 时间、地点:1978、12 北京

B 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C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可以说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三大的召开表明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

4、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之。“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2)国内:

A、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B、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总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过程

(1)创立: 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3、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课后小结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提出应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元智能 信息化教学 立体多维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53-02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然还是摆脱不了以教为主的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仍旧是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造成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评思维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教材,放PPT”是授课的主要形式,教材是学生手上唯一的学习参考书籍,PPT则是把简单的文字搬上了屏幕,方便教师上课时念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总是很沉闷,缺少活力,学生要么睡觉,要么听不懂做其他的事情,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传统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量知识经验直接“灌入”学生的大脑中,一切都是现成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个性。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走访企业及对以前毕业生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技能还比较满意,但对毕业生的发展潜力普遍存在异议。企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快速上手,但是一两年后就基本定型,“冲劲”明显不足,再提升空间有限。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课程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在基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下,因对社会需求的分析不到位以及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度”衡量往往会有偏差,造成许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量缩减,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再学习的基础不足,也就是就业后的“冲劲”明显不足。

机电类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岗位实用、工具教育和实用教育,而轻专业素质的现象。这就忽略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造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培养偏弱,导致学生后劲不足。要提高学生的后劲,必须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多元考虑。

二、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言语、逻辑、视觉、肢体、音乐、交流、自知等要素组成。“多元智能”理论坚定地认为: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新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而出现了更快捷的方式:电脑、手机和网络。这就决定了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再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打破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教学,这就是更适合现代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设计一切教学活动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不能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执行“一刀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强项智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激发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进而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知识积累和实践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几点:一是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来配合不同学生的强项智能需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立体多维的学习环境。面对来自不同感官的知识形态,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需求,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手段转换为多种形态,即文字、声音、图像、实物、动画、视频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让原本枯燥的文本知识变得生动立体起来,使学生在立体多维的知识海洋中任意畅游,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冲动,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智能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形态,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二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人的智能是八种智能的组合: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的智能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智能组合方式不同而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阐述和表现(见表1),来适应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让其智能长处得到发展,比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能长处,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引导和帮助他们往深层次的内容学习和拓展,让其能在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对口就业,并有长远的发展。如果善于表现有口才的则多给机会发言和汇报;如果学生喜欢捣鼓计算机则让他们为班级同学上仿真实验服务。并在学生多方面智能给予综合评价。要在学生进入课堂时就重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树立信心。学习专业内容是一时可用,培养学习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因此要教学设计要从传授专业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让学生在职业成长过程中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展协作学习,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养成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利用多维课程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建立QQ群和朋友圈,更为快捷地在网上进行交流。由于知识信息量较大,学生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发挥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处理不同的知识形态,再进行组内分享学习,逐步培养“如何学”的能力,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分享学习中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实现因材施教,教师从“讲师”变“导师”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由传统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针对学生的智能特点引导他们如何去有效地“学”,为学生设计有价值有趣的实际应用情境,指导学生从何入手开始学习,“从何处”、“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又应该怎样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中要点,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四、结论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设计终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其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优势,使教学做到更具有针对性,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协作学习,教师的巧妙引导,让学生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完成系统建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传领,范建华.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4)

[2]林?P.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李文高,孙丹鹏.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信息化教学设计[J].保山师专学报,2006(2)

[4]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

[5]冯丽丹,陆美玉.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2)

第四篇:新时期工会工作探索

新时期工会工作探索

【摘 要】工会的出现是由于通常雇主具有控制雇员人数的优势,可以抵挡来自个人压力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对劳动力市场有较好的了解。因此,从各方面来说,雇主比雇员具有优势,而企业又在对它本身有利的情况下作雇用条件的调整。雇员用来抵消资方具有的优势力自发联合起来产生的产物。在劳动市场中,工会的作用是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平衡雇主的经济实力。而新时期由于融危机余波的影响,使得劳务市场动荡雇佣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因该做好对工会工作的探索。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工会工作;

工会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在全国各行各业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会作为工人阶级最广泛的区中组织,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在党的领导下,做着团结广大工人群众和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当中。在不同时期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以构建和谐社

会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基层工会组织在日常工作

中,只有做到全心全意面向职工,时时刻刻做员工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困难的知情者,基层工会工作才能凝聚人心、勃

发生机,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新进程。同时基层工会组织又是直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重要组

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把企业和职工融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攻坚克难,为促进

企业和职工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显得尤为的重要。

下面本人就如何做好工会工作浅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要坚持与人为本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在当今社会工会的概念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早已经淡漠了。当

工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需要得到帮助时,很少有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去找工会。似乎只有在逢年过节发福利时,职

工们才感受到工会的存在。

虽然劳方和资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是经济发展却

是共同的追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是边生产边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发展,而不是以牺牲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发展。工

会以维权为主,是从大局着眼促发展,也就是说,“主观为维

权,客观为发展”。只有当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才能更好地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只有企业或资本所

有者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使企业或资方的利益得到

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会主观上看似单方面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实际在客观上,达到了保护双方利益的实际效果。

工会工作必须要准确把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能的深刻内涵,加大对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问题的工作力度。同时,突出维护职能也是工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近年来,我们工会加大维权力度,把维护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而最近,党中央也明确要求,工会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这些都是对新形势下工会突出维护职能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工会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其次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摆好工会工作的位子。众所周知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政治上的领导,具体是体现在政治路线、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领导通过各级党委把关定向,引导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把执行政策的坚定性和服务职工群众的实效性结合起来,真正把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工会各项工作中去。要坚持“四个原则”即:“原则问题把关,具体工作放手,加强不包办,支持不干预”,从制度上为工会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因此我们 必须坚持用正确的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原则,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搞好理论学习,还要搞好政策性、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不仅要善于提出解决工作的目标、原则和思路,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使工会理论工作

深深扎根于实践的沃土之中,使理论研究价值切实体现在推动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的发展之中。

最后,增强工会工作活力,带领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要让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员工工作动力。根据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控制型参与管理、授权型参与管理、自主型参与管理和团队型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表现为对企业目标与发展方向、管理规章制度等的制定的参与和讨论,这样员工会产生被尊重被重视和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的感觉。有利于激励员工产生与公司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荣共辱的观念,是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的最佳方式。而且在讨论制定过程中,有利于员工制定自己的目标,并把自己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员工为实现自己目标而奋斗的方向和企业目标实现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员工自己参与制定目标,可以避免管理层在制定目标时与实际能力脱节,使由员工参与制定的目标更具可行性。再配合以绩效管理,制定出员工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标准并给予奖励,如此在与员工达成共识后,员工的积极性必将被整体调动起来,为共同实现公司目标而努力奋斗。让工会管理亲和于人,让工会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和信任。总之,工会工作是一门艺术,健全的工作管理是事业成功之路的基石,工会工作要贴近职工、关心职工,了解职

工思想动态,善于发现职工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矛盾,切实认真的加以解决,要有强烈责任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为职工排忧解难,扶贫帮困。做到贴近职工,关心职工,促使企业和谐发展。企业和职工的关系是一种感恩关系,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基层工会干部有责任组织广大职工精练业务、提高技能,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为公司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同时,工会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逐步完善的过程。工会要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把广大员工引导到为企业建功立业上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为实现创建新型企业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大胆实践,开阔思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崔鹂.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打造工会高效团队.今日科苑,2009.18.[2] 张均梅.关于对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责的思考.才智,2009.10.

第五篇: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3、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划片生,学生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初中历史已有部分基础知识,本课主要是提高学生归纳要点和材料解析能力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完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教师提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央负责同志领导和支持下的一场全国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高度评价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在北京开幕。邓小平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设问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设问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九、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

3、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导学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及会议内 容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指导意义: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 产生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展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南方谈话” 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科学内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内形势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②始终代表 ③始终代表

3、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基础

灵魂和先导 本质和归宿

4、精神实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2)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3)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5、历史地位

理论是对 继承与发展

理论价值:是 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 指导意义:是新世纪实现 的强大思想武器。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和首次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的党代会。2.概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确认的基本史实,简要地概述其基本内容。

4.认识“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体会自我完善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二、学习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向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思总结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四、当堂检测

2.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在(d)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与下图人物无关的事件是(d)

a.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 b.实行改革开放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d)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b)a.皖浙泸考察工作时

b.中共十六大 8.“三个代表”内容是(a)

①代表先进文化②代表先进生产力③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④代表先进科学技术 10.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形成是在(a)a十三届四中全会

b.十四届五中全会

11.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有四次特别重大的会议,它们是(a)a.中共一大.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中共一大.七大.十四大.十六大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d)a.社会主义发展方面问题 b.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 138.“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d)

a.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b.如何实现祖国统一问题

14.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是(a)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经济

16.1998年长江发水灾,解放军官兵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奋力堵截九江大堤决口,说明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的是(a)

17.请看图片,在图片所显示的会议中作出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d)a.宣读“三个代表”的内容

b.全面深刻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d.确立“三个代表”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课后练习与提高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 ③是否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邓小平理论论述的根本问题是:(d)

①一国两制②和平与发展③什么是社会主义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d)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5.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d)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6.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下列关于‘三个代表’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a.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d)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9、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下载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探索

    浅析新时期质监文化建设 序言:质监文化是指质监机关在长期的质监工作和业务实践中所自然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质监问题的意识理念、行为规范、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哲......

    全语言教学理论探索解读

    全语言教学理论探索 导读:在户外游戏时段增加读写材料。全语言教育家指出幼儿功能性书写的需求,尤其是做表格及书写指示的需求,会延伸到户外游戏中。 全语言已成为国际幼儿语......

    新时期基层党支部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合集五篇)

    新时期基层党支部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党支部作为党组织在基层的代表,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也决定了基层党支部的工作......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4《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探索宇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八课时,本课时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膨胀的宇宙;第二部分是认识充满活力的宇宙;第......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出去旅行,突然忘记了方向,同时又忘记带指南针,那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看太阳,因为太阳在我们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总是在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