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8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另一部分是“比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本单元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数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感,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的方法。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
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三、教学难点:
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数数结果。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1-10各数的数字卡片(大)学具:1-10各数的数字卡片(小)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大家高兴吗?你们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呢?下面老师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美丽的校园吧!
(二)新授:
1.教师出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教师:瞧,我们的校园多美呀!仔细看一看、数一数,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呢?
学生汇报:有一位老师,许多小朋友,一面国旗…… 2.教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物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每种物体到底有多少个。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教师:图中有哪些数是1的事物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像“1位老师、1面红旗、1个足球、1座教学楼……”这样数量只有1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2)数出数量是2的事物。
教师:下面我们找一找数量是2的事物,谁来说说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像这样数量是2的事物,我们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用数字“2”表示)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请全班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数量为3-10的事物,教学方法同(1)(2)。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教师依次出示3-10的数字卡片。
(4)教师:翻看课本第4-5页,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小结数数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刚才我们数了很多事物,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数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做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2、认读1-10各数。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十个数字,现在你能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学生同桌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教师:你会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1-10各数。
3、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2两题。
4、联系实际生活,数身边的实物。
教师:看来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能用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们仔细地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呢。学生观察,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校园里的各种事物,还找到了我们身边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事物。放学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找一找哪些事物也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把你们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7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块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学具盒。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小河边,一群动物在忙碌着呢!是怎么回事,一起去看看(出示课本情境图)。
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瞧,连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给吸引住了。房前的石桌上还准备了一些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同样多”
(1)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它们在干什么?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学生汇报,教师贴兔子头图和砖块图。
(2)教师引导学生看贴示的图片,说明:一只兔子搬一块砖,正好对上了,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块。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教师:现在来考一下同学们的听力,谁能把我刚才的话再说给大家听呢?(学生模仿说一遍)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3)教师:你还能找到图上哪些物体同样多呢? 学生观察,个别汇报。
2、教学“多些”“少些”。
(1)教师:请继续看图,有几只小猪?几根木头? 学生汇报,教师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教师提问:小猪的只数和木头数量相比,你发现了什么?(两种数量不一样)
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3)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全课梳理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汇报。
2、拓展应用
(1)找课本中还能比较的事物。
教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小兔和砖块、小猪和木头,大家再在图上找一找,还可以谁和谁比?(2)学具操作。
教师摆5个○,出示要求: 摆□,和○同样多。摆△,比○少。摆☆,比○多。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7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勾出:左图是蜜蜂多、花朵少,在蜜蜂后面打勾;右图是小狗少、骨头多,在小狗后面打钩。中港英文学校
谭文珍
一年级数学上册
(2)课本第8页练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怎样做。提示学生,因为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因此更要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出公鸡少、鸭子多,在公鸡后面的框里打钩。(3)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分别数出两种球的数量进行判断,红球少、黄球多,在黄球后面的框里打钩。
(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同样多”“比多少”,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五、板书设计: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第二课时 比多少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本第6―8页
【课程标准描述】:初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学习目标】:
1.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能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具有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感知“对应”的数学思想。3.学会认真有序的观察、思考。【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一一对应”的过程,发现比较的结果。难点:锻炼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评价活动方案】:
1.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达成评价目标1。2.使用小棒摆出对应的数量达成评价目标2。3.深入探究渗透达成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㈠导入:
听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PPT播放动画和音频)㈡主动探讨,获得新知(评价目标1、2)
1、教学“同样多”。
故事讲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问题。(1)、故事中有几只小兔?(教师贴图)
(2)小兔在做什么?每只小兔搬一块砖,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教师贴图)
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学生讨论,举手回答)(PPT音频动画讲解,强调一一对应的方法,同时板书“同样多”)。
除了小兔和砖同样多,还有谁和谁是同样多?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指名在投影仪下展示,根据学生所说讲解)
2、教学“多”、“少”(1)小猪在做什么?每只小猪搬1根木头,他们一共搬了几根木头?(教师贴图)(2)故事中有几只小猪?(教师贴图)
(3)小猪搬木头,小猪的数量和木头的数量比一比,你发现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指名在投影仪下展示,根据学生所说讲解,如说不出,教师再说明。(PPT音频动画讲解,强调一一对应的方法,同时板书“多、少”)。
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举手示意)小结:在比多少时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三)深入研究,巩固新知(评价目标3)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看谁学得又快又准。
1、每只小兔吃一个萝卜,萝卜够吗?(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指名在投影仪下展示,根据学生所说讲解)(PPT音频动画讲解,强调一一对应的方法)
2、每只小猪吃一个苹果,苹果够吗?(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指名在投影仪下展示,根据学生所说讲解)(PPT音频动画讲解,强调一一对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评价目标3)课本第11页的1-4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三篇:新人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教案精华
小学数学辅导网http:///
课堂作业设计:
11-9-2=19-9-5=18-9-7=17-9-6=
14-9-3=15-9-4=
一、基本技能训练:
1、看卡片写得数,做完集体订正
8+3=8+7=8+4=8+6=8+5=8+8=8+9=8+10=
13-9=16-9=12-9=11-9=15-9=18-9=17-9=14-9=
2、说说“14-9”的计算过程
3、出示:
8+()=128+()=1412-8=()14-8=()
8+()=158+()=1715-8=()17-8=()
3.交流汇报算法
12-8=16-8=13-8=17-8=
14-8=11-8=16-8=17-9=
7+47+67+57+77+97+8
7+()=11 7+()=137+()=12
7+()=157+()=167+()=1
4教师板书:12-7=
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8时是怎样计算的?那么12减7应该怎样算?要怎样想?”(要先想7加几得12,因为7加5得12,所以12减7等于5。)
出示题目:11-7=
提问:“要算11减7得多少,应该想什么?得几?”(要想7加几得11,因为7加4得11,所以 11减 7等于 4。)
出示题目:15-7=
提问:“这道题怎样想?”(学生答:因为7加8得15或者8加7得15都可以)“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教师出示“13-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1)做第1题。
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
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可以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
(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系。
课间活动。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板书出第1题。随便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
3.做练习四的第2题。
教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便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
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教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
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
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定两名学生读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
用 数 学
教学内容:P19——18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
小明起床吃早餐图,告诉小明要把吃剩的蛋糕带到公园去春游:桌上有12个蛋糕,当妈妈进来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小明的妈妈会对小明说些什么?
2、小组讨论,并指名回答
妈妈可能会说“小明你吃了多少个蛋糕或你还剩几个蛋糕带去春游?”
3、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二、观察提问: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指名说一说
2、出示主题图
提问:你看到什么?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讨论:从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并请小组小朋友把算式写下来。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并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要求学生口头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摆一摆:
学生用小圆片同桌一个摆一个提问题。
让学生上台展示刚才学习的情况。看看哪桌小朋友配合得最好!
四、完成做一做,看看你还能提出什么别的问题:
老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若干,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解答。
请生上台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
五.知识应用: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六.总结:
1、请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的本领,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看图列算式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能提出问题。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13-4=15-6=17-9=14-7=11-5=
11-9=14-6=16-7=12-3=18-9=
2、看图填算式:?个
(学生动手摆算式)有15个
12-4=8
12-8=415-7=8
二、导入:
出示P20森林动物图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美丽吗?图上画的是哪里?
三、新授:
1、引导学生看图,准确叙述图意,并能提出问题。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草地上原来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小鹿?
2、谁能完整的把意思说一遍?(多指几个学生说图意)
3、那谁会列式计算?算式里的15、9和6分别指什么?
4、下面另外几幅图学法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环保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生和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动笔填写空格。
四、练习:
学生自编应用题,其他同学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如:我们班组成学习小组,有两个组,一共有16个人,第一组有9个人,那么第二组有几个人?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十几减8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7减6减5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整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基本技能训练:
1、听算练习
2、限时口算
3、看图列式说算法。
二、整理发现规律:
1、18-9=15-8=15-7=15-6=
学生计算,请生上台计算。
然后 说说最后两道题是怎么算的2、己用小棒边摆边算。
3、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练习
(1)完成课本P22页第4——6
(2)同桌之间互相考考比比看谁算得快。
三、引导观察:
1、出示:
20以内退位减法表
问:你们能从这个表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2、四人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找的规律。
3、用你们自己的算术卡片自己排出一个有规律的表。
4、展示学生排出是算术表。
四、课堂练习:
第四篇:新人教二年级上册数学三维目标教案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推荐)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 2
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 3
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cm)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第二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P4及练习一第3、4、5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
2、体会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米的表象。
2、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
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截一小接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 6
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随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m)
1米=100厘米
第三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P5~6及练习一第6、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掌握线段的特征。
2、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
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五、作业。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附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1、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小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让同学们看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第五课时
拓展内容
教学内容:拓展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
2、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
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学生讨论后改正)
3、填一填。
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厘米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50厘米+35厘米=()厘米(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
100厘米○1米
35厘米○25厘米 5米○40厘米
6米○60厘米
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①30厘米
②60厘米
③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
()条
()条
()条
5、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
六、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第五篇: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第1—4小题每空2分,第5小题8分,共46分)
1、找出最大的数,填在□内
①7、5、9、4、3、8 ②6、5、2、8、72、找出最小的数,填在□内
①1、4、2、10、9 ②3、2、9、4、03、在○内填上“>”“<”或“=”。
7○5 4○8 1○7 3○3 1○0
10○7 3○4 10○9 4○10 5○54、0 1 2 5 6 95、分类,填数。1、4、9、5、0、7、6、8、10
①比5小的数有:
②比5大的数有:
二、比一比,(在□内填数,○内填“”>“<”“=”)(每空3分,每个式子6分,共30分)
1.看图填空
2.男孩有()人,女孩有()人,男孩比女孩少()人。
三、按要求画√或○。(24分)
1、高的画√,矮的画○,2、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2、比比下面水果的轻重,在最重的下面画√,最轻的下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