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3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什么是犯罪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难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课时安排:第 2 周 1 节 总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预防犯罪要从日常行为做起 教学目标:

1.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课时安排:第 4 周 1节 总课时数:2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5 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抵制诱惑 远离犯罪

一:知识技能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 教学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 课时安排:第 6 周 1 节 总课时数:3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结合上节课相关内容,到当地派出所、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作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内容:近年来当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包括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

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中学生有些什么希望,中学生应怎样配合司法保护。

二、把收集材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三、教授青少年自我保护二十招

第1招警惕“黄狼”入室,健康第一,高尚情趣。抗拒诱惑,抵制黄毒。

第2招学会独处。独自在家,不必害怕,管好自己,安全潇洒。

第3招现代居室内的安全。现代居室,空间有限,安全规则,牢记心间。第4招不要轻易“打”“听”。要打电话,先问费用,量入为出,全家安宁。第5招正确对待宠物。宠物可爱,不可迷恋,狂犬病毒,预防在前。第6招预防20世纪“新瘟疫”。艾滋病毒,可以预防,洁身自爱,永保健康。第7招餐桌上,噎着怎么办。食物噎住,压腹咳出,细嚼慢咽,麻烦免除。第8招求助“快速突击队”。紧急危险,求助莫慢,快拨110,转危为安。第9招久戴耳机有害无益。保护听力,少用耳机,音量适度,轻松惬意。

第10招 “电老虎”屁股摸不得。电是老虎,不可糊涂,预防触电,请教父母。

第11招火里逃生。防火须知,勿当儿戏,火警电话,不可忘记。

第12招 未成年少女自护。少女合群,防止无助,冷静机智,勇敢自护。第13招学会使用家电产品。家电便利,用前学习,合理使用,遵循规律。第14招电脑与自护。电脑神奇,积极学习,你是主人,莫做奴隶。第15招招谨防铅中毒。铅会毒人,慎选器皿,装修防铅,处处小心。第16招把好你的“健康之门”。爱牙护牙,防止龋齿,断牙可植,就医及时。第17招注意厨房中的安全。厨房学艺,细心有序,边学边做,安全第一。第18招安全使用煤气。煤气危险,用毕即关,注意通风,防患未然。

第19招不做小烟民。吸烟成瘾,疾病缠身,健康自尊,不做烟民。

第20招面对校园暴力。不卑不亢,自卫适当;对症下药,人人舒畅。

第21招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学法懂法,依法行动;合法权益,应当力争。第22招守护好你的“司令部”。保护大脑,谨慎用药,精神卫生,至关重要。

课题:认定犯罪的具体条件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难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课时安排:第 8 周 1 节 总课时数: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案例: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案例2.未成年人被判缓刑 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正的那个防卫与紧急避险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难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课时安排:第 10 周 1 节 总课时数:5

一、导入

谈到小明为泄私愤竟纵火一事,此案审判长、龙岗法院的侯庆山法官认为,当前的青少年人群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偏执性,处理问题时也易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社会责任感相对欠缺。从这一点来说,本案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侯法官认为,小明是犯了罪,但他主观恶性并不大,社会危害相对较小。对这样的未成年犯罪人群,在严肃审判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进行深刻反思,使他们能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美好人生。除司法工作人员应对其帮教外,家庭、学校、政府以至全社会都有义务来关心、帮助、教育他们,尽力将其改造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青少年法制学习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日前记者从某市公安局获悉,在8月25日至30日一周,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中,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近日在该市的石景山分局和东城分局先后在三天内打掉了两个盗窃犯罪团伙,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其中7名是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8月中旬,朝阳分局连续打掉两个骑摩托车抢夺作案的犯罪团伙,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破获骑抢案件24起,被抓获的7名犯罪嫌疑人中有6人不满16岁,有2人是在校学生。为此,警方呼吁,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法制学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专家指出,初始犯罪年龄与犯罪率有很大关系。11岁开始犯罪的为65%;12--15岁开始犯罪的为54%;16--21岁开始犯罪的为46%。成年犯罪中早年发生犯罪的比成年后开始犯罪的多七倍。理论上来说,预防好青少年犯罪,可减少6/7犯罪。

今年1--5月份,在校中学生犯罪情况(含职高、寄宿、中专)共计25件、41人,其中未成年人32人,成年人9人,女性5人,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25%。占所有案件的2.19%。学生主要集中在职高、寄宿学校。涉嫌犯罪的职高生有20名,寄宿生有10名,中专生有4名,普通中学生有7名。犯罪类型多为抢劫、寻衅滋事等,没有高智商犯罪,基本没有预谋。地域相对集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多相识。抢劫物品多为随身听等小件物品,也有手机。校园内、学校附近犯罪的比较多。分析犯罪原因: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相当薄弱。

2、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要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懂法守法是“做人”的底线。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也是千家万户和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法制教育,培育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坚持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与道德纪律教育相结合,与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丰富青少年一代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工作。

三、个案分析 案例:争执打架

张*,男,2000级学生。2001年10月7日晚饭时间,该生在深圳大学荔山餐厅一楼与管理学院学生李**发生争执,其后,张*出手打了对方。事发后,该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了较深刻的检讨,多次看望了对方并道歉,及时承担了对方的医疗检查费用。该生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本应严厉处罚,考虑到其认错态度较好,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经研究,决定从轻处理,给予张*记过处分。

案例分析:像张同学和李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而发生争执,继而动武,实属不智。生活中难免有点磕磕碰碰,互相礼让也就过去了,实在过不去了,也应通过正常途径加以解决。

高校扩招使更多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面对暂时存在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的拥挤现象,学校会尽最大的努力加以改善,同学们也应加强自律,互谅互让,珍惜学习机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与此同时,为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行有目标、做有规范,认真学习学校有关学籍、学位、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条例和规定,也应是每一位同学的必修课。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训是惨痛的,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每个同学都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自觉主动接受法制教育,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护法,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预防青少年犯罪

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教学重点: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课时安排:第 12周 1 节 总课时数:6 教学过程: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板书)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见扩展资料)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新课小结:

典型例题

1、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2)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 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2)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2、多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对象的有: A.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B.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婴儿、幼儿、儿童、少年。C.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未满18周岁的青年。D.所有婴儿、幼儿、儿童、少年和未满18周岁的青年。分析与解答:

未成年人的涵义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目标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与掌握。答案:BC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学法守法 用法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学习和分析总结——知法、守法的必要性——形成的心理原因——如何用法

课时安排:第 14 周 1 节 总课时数:7 过程:

一、引入:破坏公物也可导致犯罪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学高一(3)班的王军、崔凯、赵伟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四楼高一(3)班教室。王军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崔凯和赵伟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

问:高一(3)班王军、崔凯和赵伟三人行为造成后果,怎样处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2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王军、崔凯和赵伟三人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结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2、要内容

(一)、以案学法、知法、守法

案例

一、收到匿名信、匿名电话怎么办? 中小学生收到匿名信、。匿名电话的事时有发生。所谓匿名信、匿名电话是指来信者来电话者未署未讲真实姓名,或根本不署不讲姓名,不让收信人接电话人知道他的姓名。其内容多是辱骂、恐吓、挑拔、攻击、骚扰或提出不正当的要求。匿名信、匿名电话会扰乱收信人、接电话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注意力分散,精神紧张,身心受到损害。分析:

遇到这种情况,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

1.保持镇静:既然来信来电话是匿名,说明对方不敢暴露其真实身份,是做贼心虚的表现,否则何不大大方方,留下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呢?所以收信(电)者,完全没有恐慌害怕的必要。否则,恰恰是上了对方的当,中了对方的计。同时,对来信来电中提出的无理要求,坚决加以拒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让步。2.分析可能:你应该静下来思考,来信来电者可能是谁?原因究竟是什么?从来信者的笔迹特点及发信的时间,从来电者的音色音调、口气口音、语言特征等各方面去考虑。再想一想,先前和最近和谁有什么矛盾,谁对自己有什么要求遭到拒绝,或自己有意无意地触犯过谁。经过分析,至少可以将来信来电者,判定在一个比较窄小的圈子里,心里稍微有点数。当自己分析这些事有困难时,应该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同学,大家共同来分析。千万不要一个人冥思苦想,浪费太多的时间精力。

3.设法弄清:当确认又是某匿名人来电话时,你不要急于撂下电话,而是用对话方式稳住对方。同时,示意身旁的人,用就近的电话向电话局服务台查询,可以得到匿名电话的号码。在得知对方电话号码后,就会知道他(她)所在的地区、单位或住所,进一步追踪调查,一般就可以真相大白。

4.及时报告:报告老师和家长,也可通过学校报告派出所民警,司法部门会对那些经常地情节严重的匿名来信、电话事件加以追查和处理的。

请同学们记住,即使查不出匿名人究竟是谁,你仍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心烦意乱。俗话说得好”狗在狂吠,骆驼队照旧在前进",只要你行为端正,就不怕歪门邪道。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爱法守法 护法 教学目标:

1.对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3.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教学重点: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 教学难点: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 课时安排:第16 周 1节 总课时数:8 教学方法:本班学生年龄较小,但已经明显受到周围生活环境的各种不良影响。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失足的道路。所以,及早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法制观念,严格地一法律和道德为准绳,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当务之急。

班会筹备情况: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青少年与法相关问题的资料,筛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班会主题服务。同时,让同学联系周边实际案例,自主分析,引以为戒。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或他人的实际情况,谈谈法律到底有什么用,学习法律有什么意义呢。

二、过程:

1、同学自主讨论。(时间为3—5分钟)

指定2 –3名同学发言。

结合相关法律常识进行点评。

2、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常识,让学生体会懂法,守法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不认识文字的或不会学习的人现在被称为文盲,那么不懂法律的人被成为什么呢?对,是法盲。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或不懂得学习,就会落伍于时代,成为时代的弃儿。那么,法盲的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又如何呢?大家不妨听个小故事。

(未成年人不懂法失足的案例一,具体内容略。)请同学们谈谈体会。

3、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一定深有体会,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悲剧一定不能在我们身上重演。大家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是十分重视青少年法律的宣传和教育的,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具体界定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全社会能够关注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保护。那么我们青少年学生又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呢? 具体说来,青少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如下几点,即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自身年龄和身份的事情。

4、通过这节法律课,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在学校做好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公民。

5、布置作业:同学们以周记的形式,谈谈学习法律常识的体会。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师:

第1课

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教学重点: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情境导入观察导入: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

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

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我们怎么办?

二、小组交流: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我们是不是公民?

2、我国的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找学生回答。

三、出示小博士

学生读小博士的话: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同学们年纪虽小,但也都是我国的公民。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中与同学最密切相关的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四、我们参与:

小组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写一写。

五、展示总结:展示作业

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个人评定,小组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第2课

我是未成年人

教学目标:

1、什么年龄是成年人?什么是未成年人?

2、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板书课题

二、口述学习目标

自己看书,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各享有什么权利?未成年权益法有哪些?

三、自主学习

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学生交流回答

兵来将挡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学生发言)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随时随地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的侵害,当我们遇到这些侵害时,只有正确应对,才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共同交流:如果你遇到了上述侵害时,会如何应对?学生交流略。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侵害行为,都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民事侵害,可以采用这些办法来保护自己:

1、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

2、协商。

3、调解。

4、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

教师补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平时就应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对。

五、紧急预案

如果我们遇到了非常严重和危急的侵害行为时,又该怎样保护自己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学生媛媛的遭遇。改编的中学生案例:初二女生媛媛傍晚回家路上,突遇一持刀歹徒要抢劫她的手机,为保住手机,她拼命反抗。在反抗过程中,歹徒将其连捅两刀。媛媛最终因失血过多死亡。

共同交流:如果是你,遇到歹徒正在对你行凶,会怎么做?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正当防卫”时,教师补充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讲解:关于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

第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第三、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

第四、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对方对自己的侵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第3课

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使用家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与使用家电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和使用家电安全基础知识,确保安全;

3、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交通图片和常见家电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遵守交通规则

1、故事激趣,引入活动

放故事录音:“丁丁今年刚满七岁,可爸爸还是不放心他一个人上街,说他不会走路。”丁丁很不高兴,撅着嘴说:“谁说的,我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跑呢!不信,我跑给你看。”爸爸笑着摇着头:“我不是说你没学会走路,是说你还没学会在马路上走路。”丁丁奇怪的问道:”在马路上走路还用学吗?”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不但要学,而且应该记住一些规定。”

这些规定是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交通规则呢?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认识交通信号灯。

(出示交通信号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各表示什意思吗?(学生说出后引导条理语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了解走路规范。(课件出示三图)

3、小朋友怎样走路才能最安全?

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与小朋友讨论。

①把小朋友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增强安全意识。

②小组讨论后得出:走规定路线,看交通指挥灯,不看书不乱跑,不爬栏不玩耍。

4、礼貌候车,学拦“出租车”。

①听故事:《徐特立爷爷排队候车的故事》

②学生听后,说说应该怎样候车?(像徐特立爷爷那样排队候车,不挤不抢)

③情景表演:学拦“出租车”。(引导学生懂得:站在人行道,对车挥挥手,话语要礼貌,双方都喜欢)

二、安全使用家电

1、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3、辨析

(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

(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4、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3、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三、回顾所学,教师总结

第4课

知识改变人生

教育助人成才

教学目标:

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1、法律保护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准备: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受教育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言: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1、受教育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兴衰

2、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1)义务教育制度保护少年儿童少教育的权利

(2)全社会都要保证少年儿童实现受教育的权利

二、法律保护公民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

1、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1)女孩和男孩一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家长必须保护儿童的受教育权

3、什么是义务教育?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国家、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1、学校保护

2、国家保护

第5课

这些行为要不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学目标:

不良行为习惯任其发展下去,会导致犯罪,学校的教育和斑竹是十分必要的,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随意旷课和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学生认为旷课是自己的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有些孩子和家长认为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小事,没有认识到这时一种不良行为。这些都是坏习惯,任其发展下去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坏习惯是一天天养成的2、未成年人只有从小远离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犯罪

二、不能让孩子旷课

1、对于学生逃学、教师要及时通知家长

2、家长对于学生逃学、要及时进行教育、加以制止

三、警察把学生找回家

1、未成年人不允许擅自外出夜不归宿

2、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监护人要及时查找

四、不能嫌父母和老师管的严

1、家长和教师有义务教育好未成年人

2、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是违法行为

第6课

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教学目标:

1、是学生懂得:维护公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意愿;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公民有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维护公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教学过程: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省,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3、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个民族的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3、任何公民不能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好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依法纳税是义务

1、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税收是国家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未成年人作为国家小公民,也可能成为纳税人。

四、课后作业

手抄报——“依法纳税是义务”

第7课

父母抚养是义务

教学目标:

1、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承担很多责任;

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虐待行为的,法律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3、父母有管教子女的权利。

教学重点: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

2、虐待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违反监护责任的恶劣表现。

教学过程:

一、父母离婚义务在1、《婚姻法》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有父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的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承担很多的职责。

二、打骂虐待不合法

1、虐待是家庭中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违反监护责任的恶劣表现。

2、虐待主要是表现为各种对身体和精神折磨,并且是一贯性的行为。

3、父母有管教子女的权利

三、课后作业

手抄报——“父母抚养是义务”

第8课

学法、懂法、守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进行预防。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增无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3、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4、针对案例相互交流

例: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案例,分组讨论并总结,最后每组推选一人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教师寄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四、布置作业

大家就本节课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想,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等。

第三篇: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 年 级 法 制 教 案

教 师:

第1课 我也是名小公民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2、使学生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3、知道小学生要当好国家的小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教学重点:

知道公民必须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难点:

学生知道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情境导入观察导入: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电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 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1、观察教室四周的资料。

2、展示介绍:出示收集的有关资料,上讲台进行讲解,大胆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和收集的材料展示,引发学习兴趣和思考。交流收集的环境调查资料。我们怎么办?

二、小组交流:

1、什么是公民?什么是中国公民?我们是不是公民?

2、我国的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找学生回答。

三、出示小博士 学生读小博士的话: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同学们年纪虽小,但也都是我国的公民。

《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权等各项权利与自由,其中与同学最密切相关的是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四、我们参与:

小组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当好国家的主人,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写一写。

五、展示总结:展示作业 课堂评价:

1、提出评价要求:先自评,再互评。

2、张贴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进行讲解、互评。

3、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4、个人评定,小组交流、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的作品。

第2课 我是未成年人

教学目标:

1、什么年龄是成年人?什么是未成年人?

2、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意识及能力,敢于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板书课题

二、口述学习目标

自己看书,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以什么年龄为分界?各享有什么权利?未成年权益法有哪些?

三、自主学习

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我国法律赋予18周岁公民以选举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四、学生交流回答 兵来将挡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学生发言)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随时随地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的侵害,当我们遇到这些侵害时,只有正确应对,才能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共同交流:如果你遇到了上述侵害时,会如何应对?学生交流略。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侵害行为,都是一些相对轻微的民事侵害,可以采用这些办法来保护自己:

1、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

2、协商。

3、调解。

4、借助法律的威力制止侵害。

教师补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平时就应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对。

五、紧急预案

如果我们遇到了非常严重和危急的侵害行为时,又该怎样保护自己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学生媛媛的遭遇。改编的中学生案例:初二女生媛媛傍晚回家路上,突遇一持刀歹徒要抢劫她的手机,为保住手机,她拼命反抗。在反抗过程中,歹徒将其连捅两刀。媛媛最终因失血过多死亡。共同交流:如果是你,遇到歹徒正在对你行凶,会怎么做?学生讨论后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正当防卫”时,教师补充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讲解:关于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

第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第三、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

第四、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能阻止对方对自己的侵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第3课 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使用家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交通安全与使用家电安全问题对我们的重要性;

2、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和使用家电安全基础知识,确保安全;

3、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交通图片和常见家电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遵守交通规则

1、故事激趣,引入活动

放故事录音:“丁丁今年刚满七岁,可爸爸还是不放心他一个人上街,说他不会走路。”丁丁很不高兴,撅着嘴说:“谁说的,我不但会走路,而且会跑呢!不信,我跑给你看。”爸爸笑着摇着头:“我不是说你没学会走路,是说你还没学会在马路上走路。”丁丁奇怪的问道:”在马路上走路还用学吗?”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不但要学,而且应该记住一些规定。”

这些规定是交通规则,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交通规则呢?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板书: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认识交通信号灯。(出示交通信号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红灯、绿灯、黄灯各表示什意思吗?(学生说出后引导条理语言: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了解走路规范。(课件出示三图)

3、小朋友怎样走路才能最安全? 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与小朋友讨论。

①把小朋友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增强安全意识。②小组讨论后得出:走规定路线, 看交通指挥灯,不看书不乱跑, 不爬栏不玩耍。

4、礼貌候车,学拦“出租车”。

①听故事:《徐特立爷爷排队候车的故事》

②学生听后,说说应该怎样候车?(像徐特立爷爷那样排队候车,不挤不抢)

③情景表演:学拦“出租车”。(引导学生懂得:站在人行道,对车挥挥手,话语要礼貌,双方都喜欢)

二、安全使用家电

1、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3、辨析(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4、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3、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三、回顾所学,教师总结

第4课 知识改变人生 教育助人成才

教学目标:

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重难点:

1、法律保护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教学准备: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受教育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言: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1、受教育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兴衰

2、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1)义务教育制度保护少年儿童少教育的权利(2)全社会都要保证少年儿童实现受教育的权利

二、法律保护公民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

1、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1)女孩和男孩一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2)家长必须保护儿童的受教育权

3、什么是义务教育?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国家、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1、学校保护

2、国家保护

第5课 这些行为要不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学目标:

不良行为习惯任其发展下去,会导致犯罪,学校的教育和斑竹是十分必要的,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随意旷课和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学生认为旷课是自己的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有些孩子和家长认为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小事,没有认识到这时一种不良行为。这些都是坏习惯,任其发展下去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坏习惯是一天天养成的

2、未成年人只有从小远离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犯罪

二、不能让孩子旷课

1、对于学生逃学、教师要及时通知家长

2、家长对于学生逃学、要及时进行教育、加以制止

三、警察把学生找回家

1、未成年人不允许擅自外出夜不归宿

2、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监护人要及时查找

四、不能嫌父母和老师管的严

1、家长和教师有义务教育好未成年人

2、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是违法行为

第6课 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教学目标:

1、是学生懂得:维护公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意愿;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公民有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维护公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教学过程: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省,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3、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个民族的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3、任何公民不能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好处,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依法纳税是义务

1、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税收是国家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未成年人作为国家小公民,也可能成为纳税人。

四、课后作业

手抄报——“依法纳税是义务”

第7课 父母抚养是义务

教学目标:

1、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承担很多责任;

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虐待行为的,法律可剥夺其监护资格;

3、父母有管教子女的权利。教学重点:

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

2、虐待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违反监护责任的恶劣表现。

教学过程:

一、父母离婚义务在

1、《婚姻法》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的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有父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的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作为监护人,要承担很多的职责。

二、打骂虐待不合法

1、虐待是家庭中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违反监护责任的恶劣表现。

2、虐待主要是表现为各种对身体和精神折磨,并且是一贯性的行为。

3、父母有管教子女的权利

三、课后作业

手抄报——“父母抚养是义务”

第8课 学法、懂法、守法

教学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进行预防。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一、引言:

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增无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4)犯罪的类型复杂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3)学生的心理因素

3、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4、针对案例相互交流

例: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案例,分组讨论并总结,最后每组推选一人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教师寄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四、布置作业

大家就本节课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想,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等。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遵纪守法 从我做起

法 制 教 育 教 案

小学四年级

第一单元 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要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知法守法》。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

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①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操练场 答一答

读一读

说一说

做一做

第二单元 家庭生活

教学目的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作为未成年人,同学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权利,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该对你们进行家庭保护,要给予你们一定的尊重。同时,你们也要在家庭中严格要求自己,健康成长,来报答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对你们的养育、保护之恩。

教学要点

1. 认识“监护人”一词,并理解其意义。2. 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3. 明确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力、义务,知道报恩。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家庭生活”角色的深刻理解。②个别学生不懂报恩。

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在学习有关法律的过程中,你们经常会见到一个词,叫“监护人”。那么,什么是监护人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

①小明做的对吗,小明是怎样做的?

②小明为什么不让家长管他?如果家长不管他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谁是小飞的监护人?为什么小飞机会变得沉默寡言?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操练场

答一答

选一选

想一想

做一做 教学目标:

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教案

1、借助此次宣传和讲解工作,使学生们对即将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们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3、在学习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使学生们懂得和理解党的惠民政策光耀人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教学辅助用具: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修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谢谢同学们、谢谢老师们!

第三单元 学校教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教育法是保障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法律。能够分析自己周围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有些事,判断哪些是符合教育法律的,哪些是违反教育法律的,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具体的事例、数据等说明国家如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通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自查、互查,检测每个人履行义务的情况,增强其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思想觉悟目标

结合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初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义务观念。联系自己受教育义务的具体内容,制订自己的学习小规划。

教学重点

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国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对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有何作用?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同时引出新内容。)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只能普及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教育自身发展而言,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法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方面确认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要求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导入新课

材料一:教育部于2001年4月初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作出规定,对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其内容主要是: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参加普通高考,报考普通高校本科。材料二:为了使每一位进入大学的学生都能正常完成学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政策、奖学金政策、勤工俭学政策等。这些政策给许多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看完这组材料,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在今天,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作为公民,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那么,具体来说,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呢?我们每个公民应当如何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人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板书)讲授新课

1.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板书)请同学们看投影一:

材料一:据有关部门调查,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已由群体性民工潮转向家庭型流动。由此带来的流动儿童、少年,其数量规模呈上升态势,流动人口中儿童、少年就学总是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教育部、公安部于1998年3月颁发《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各地要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同时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读的民办学校来保障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还规定,无论哪种办学形式,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不得高收费。

材料二:今年6月至8月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8月初,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灾区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要求各地灾区把抗灾复学、确保9月1日按时开学,作为当前教育系统救灾中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抓紧整修水毁校舍,确保师生生命安全。要求做好学生工作,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缴学杂费。对“三无户”(无钱、无粮、无劳力)和“倒房户”特困生,免收学费、杂费、班费。对因受灾父母双方一方死亡的学生,逐个落实帮扶。对所有受灾学生,降低收费标准,缩小收费范围,严格控制代收费,以保证学生的复学。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并板书。)

(1)法律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可靠保障(板书)请同学们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看教材。其目的:第一了解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构成。第二,明确教育法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第三,明确我国教育法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做出的规定。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准确。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我们认识到,我国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已初步形成教育法律体系,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是制定教育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依据,对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根据。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的一个同学被家长逼迫退学,你应该怎么帮他?假如你在校门口遭到搜身、抢劫、殴打,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

依据教育法律法规,依靠国家强制力,制裁拒绝履行法定义务的妨害教育的违法行为,依据刑法打击破坏教育的犯罪行为,能够有力地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

为了保障公民切实享有受教育权,国家还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了物质保障: 请看投影二:

1996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为1671.7亿元,比上年的1411.52亿元增长18.43%;1997年财政教育经费为1863亿元,以上年又增长11.4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如果今后三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按目前的幅度增长,到2000年预计可达到10多万亿元,届时若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按4%计算,总额应达到4000亿元左右。

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海南建省十年来,海口市始终坚持“一保教育,二保菜篮子”的财政支出方略,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均增长高达42.7%,远远高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全市按人口平均教育经费高达400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八五”期间,市财政用于中小学基本建设的经费达4.77亿元,占全市财政性基建投入的30%。

建省以来,海口市新建教育职工住房面积达17.2平方米,占现有教职工住房面积的69.58%。目前,全市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11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为75%,置身于教师新村,没有不为这么好的环境动情的。10年前的海口,许多学校还办在庙宇里,教育状况明显地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今,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上百所幼儿园、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宽敞的教室,整洁的校园,音乐室、美术室、电脑房、语音室、健身房、手工制作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图书馆、运动场,一应俱全。海口的教师,在全国聘选。据说选一应十,真正落实了优中选优,教师这一行成为人们羡慕的行当,争相报名。短短几年间,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97%、94%、70%,分别比建省前提高16、33、19个百分点。

投资的效应是,一大批中青年科研型的教学骨干迅速成长,全市范围的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全年全市应届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到91.9%,为高等学校输送的人才有了较大数量的增加;校际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一批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跨入全市选进行列。原来落后的新海中学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前三名,曾列全市50名之外的坡博实验学校,双科及格率也跃入先进行列。

学生整体素质、文明程度的提高,新组建的海口市教育局童声合唱团,荣获“全国优秀童声合唱团”的称号;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中学美容美发大赛获两项优秀奖;二十七小学少年摄影艺术团的几十个小同学,参加两次全国性摄影比赛,就拿回23个金、银、铜及优秀奖。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从1995年至2000年逐年递增。

海口市近年来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也远远高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在此基础上,海口市改善了教师的居住条件、办学条件,使教师的素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说明物质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物质基础。

(2)物质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物质基础(板书)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法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师资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这是国家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的第三大保障。

(3)师资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板书)目前,我国师资状况如何呢?请同学们看书第41页的有关数据。

我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培训了大批师资。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教职工总数已达1450万人。

国家尊师重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这在前面海口教育发展的例子中已有所体现。下面我们再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说明师资保障的重要性,请看投影三: 萍乡市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和“三讲两学”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水平。另一方面从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出发,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督促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教师住房、职称、民师选招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正是由于在萍乡市营造出了这样一种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该市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两基”工作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小学入学率达99.9%,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升入初中,小学辍学率为0.24%,青壮年非文盲率位居全省第一。

综上所述,为了保障我国公民切实享有教育权,国家采取了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保障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特别是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那么作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作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腾飞而刻苦学习,从法律角度讲,就是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板书)

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明确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应当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2)应当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

(3)应当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敬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针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甚至中途辍学等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其危害,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变感想,从而树立自学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国家为我们接受义务教育提供的保障,也清楚了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倍加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更自觉地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操练场

答一答

选一选

想一想

做一做

第四单元: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会场布置

1、用幻灯片打出标题。

2、将教室座位布置成矩形,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教学流程

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用幻灯片打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主持人:接着幻灯片打出第3个问题: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有说罚款的,有说判刑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以后要处事要慎重,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因为伤害了别人,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学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再与同学随意玩笑,尤其是在楼梯、阳台、马路边、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因为一不注意,就会有意外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意外毁了我们的一生。

三、案例分析:

主持人: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案例:

出示资料: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在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操练场

答一答

选一选

想一想

做一做

第五单元:安全自护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合作交流,大胆探究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直抒胸臆,列举事例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操练场

答一答

选一选

想一想

做一做

第五篇: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1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活动目标:

1、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2、认识邪教的本质特征和危害性。

3、学习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主要内容:

1、加强法纪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班纪。

2、强化安全教育,防止发生踩挤、跳窗、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教育学生远离不良文化,远离诱惑,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远离邪教,远离毒品,坚决杜绝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知识

3、讨论怎样处理以下行为。

有人跳窗入室盗窃,一人看见后悄悄走开。

一毒品贩子正诱骗一群中学生吸烟。

有的同学向同学强行借钱,不借就找人打。

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群架。

4、班主任老师总结。

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

5、首先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什么是邪教。(看录像)

(1)、什么是邪教?

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封建迷信邪教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2)、邪教普遍具有哪些特征?

①所谓教主虽来自弱势群体,却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思想,有强烈的统治欲和政治野心。

②宣传世界末日来临也是邪教惯用的手法。

③所谓教徒大多来自于弱势人群,教内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和精神控制,大搞神秘主义,追求神秘的心灵体验。

④邪教教主采用各种欺骗的手段骗取教徒的信任,要求教徒放弃物质享受,俭朴禁欲,交出私有财产。

(3)、邪教是怎样骗人的?

①利用天堂地狱、鬼神;

②制造教主是神来进行欺骗;

③编造前世债孽来进行欺骗;

④以强身健体,治病救命进行欺骗;

⑤利用信仰需要,以传播福音骗人;

⑥制造新迷信。

(4)、邪教的本质是什么?

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5)、邪教有什么危害?

①剥夺信众人权;

②泯灭亲情人性;

③骗取群众血汗钱;

④破坏生产、生活秩序;

⑤煽动闹事,扰乱社会治安;

⑥危害国家政

7、邪教的危害

邪教骗人时,假装关心你,让你觉得很亲近,不知不觉上了当

案例:魏某因病做了手术,生活更加困难。一天,魏家来了两个神秘的人,对魏“安慰”一番,魏某很感激。这两人逐渐成了魏某的“知心朋友”。魏某受骗入了邪教,交了300元钱和600公斤小麦。魏某积极参加邪教活动,又欺骗他人,还跑到外地散发邪教传单。邪教被取缔后,魏某被绳之以法。他十分后悔。

8、如何预防邪教(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①良好行为健康保证

②思维清晰理性处事

③积极进取乐观处世

9、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希望同学们树立科学的“三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歪理邪说的侵蚀,自觉抵制邪教、传播科学、弘扬文明,对邪教的宣传活动不听、不信,发现邪教违法犯罪行为后,要勇于揭露、举报,不断用先进的文化充实自己,健康。

三、小结

“邪教”是精神的鸦片,万恶的化身。它对人们进行精神控制,无休止地折磨着无知的人们。邪教残害生命、摧残青少年,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犯罪,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漠然视之,都会坚决予以打击!邪教,也像一把犀利的剑,外表招摇而充满诱惑,一旦刺中人们的心,便无一生还。这把剑中带着诱骗的成份。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科学知识,不懂科学发展观,只知道企求上天和神佛的恩赐,贪图微薄的利益,那他就会很容易地被这把剑刺中心脏,在污浊中毁灭。还有的人头脑简单,轻信别人的话,那他也很容易被骗得神魂颠倒,晕头转向,迷失了方向后会一直朝着错误的方向往前走,不知悔改,他要把原本纯净的心灵染黑,也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同学们,铲除邪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就是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最有力的武器。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消除无知和愚昧,从根本上来制止迷信的形成。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我们应该恪守下列四条法则:一是从我做起,不信邪教,抵制邪教;二是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不信邪教,拒绝邪教;三是发挥我们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四是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自觉抵制邪教的歪理邪说,让邪教无地容身!

下载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学计划和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教学目标: 1、通过法......

    法制教育教案(优秀范文5篇)

    第三课《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一)》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未成年人都有哪些权利,着重讲解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和隐私权。 2、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是神......

    四年级上册科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第二单元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六单元第3课《饮料瓶与环境》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四年级二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四年级二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5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案陈 万 琴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 数级正确地写......

    四年级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可选)

    unit 1 My classroom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句子“Let me/Let's„”并做出正确的回应。. 2.能够了解let引导的祈使句。 3.能够利用学过的动词短语创编let引导的祈使句......

    幼儿园法制教育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很多东西都不太懂,懵懵懂懂的也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师们就要从这方面出发,从幼儿犯的比较常见的错误出发,教导幼儿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以下是小编为大......

    法制教育教案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二年级(3)班 李丽芳 活动目标: 1、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