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
1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十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认识按比例分配时间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1(1)提问:3 : 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 2,还可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
①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 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②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 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想: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 : 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
(2)解答例11。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ⅰ3+2=5 30÷5×3 30÷5×2 方法ⅱ30×33+2 30×23+2 方法ⅲ30÷(1+32)方法ⅳ30÷(1+23)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
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也可以让学生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11后的想一想。出示想一想。
提问:1 : 2 : 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归纳(讨论)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 : 31 : 24来分配。
3、练一练第3题。
指出:这里都是把300毫升按比例分配,解答时实际都是求300毫升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可以根据比直接得出橙汁和水各占饮料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很快算出橙汁和水各是多少毫升。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五、总结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1~62页练习十第4~8题,思考题,你知道吗。教学目标:
1、巩固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熟练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不同实际问题的相应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说一说可以怎样进行思考。
二、应用练习
1、出示:体育室篮球和足球个数的比是2:7,一共有72个。篮球和足球各多少个? 交流:解答这题时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第5题 学生直?回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读题,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
(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90度,所以这题是要把90按3:2分配得出两个锐角的度数。)
3、完成练习十第8题。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条件的:
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吨数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吨数的几分之几?
4、练习十思考题
思考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和哪些条件有关? 如果底和高都一样,他们的面积怎样? 面积1 : 1,说明他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分? 面积1 : 2,说明什么,怎样分?
8、全课小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第二篇:《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用线段图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线段图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哪些吗? 生:水、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微量元素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的,我们人体里面含量最多的就是水,大约占人体的70%左右,其他物质仅仅占30%。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含量与成人的又有不同。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 1.学生读题
2.学生自主理解“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的含义 3.教师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4.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句子的含义 5.展示交流——
把儿童的身体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水分占4份,其他物质占1份。
6.重点讨论:为什么分成5份。
7.呈现问题:小明体重30千克,那么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其他物质是多少千克? 8.学生自主解答并展示交流 生1: 30÷5=6(千克)
水分:4×6=24(千克)其他物质:1×6=6(千克)
生2: 水分:30×=24(千克)
其他物质:30×=6(千克)
三、巩固练习——要求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1、科学研究表明,成人体内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比是7:3,爸爸体重70千克,那么他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其他物质是多少千克?
2、一种糖水是糖与水分按照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置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3、一种足球是由32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制成的,其中黑、白皮块块数的鄙视3:5,黑色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块?
154
5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吗?
南郊镇贾黄小学 杨会丽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
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
3+2=5 100× =60(平方米)100× =40(平方米)
方法三:
100÷(1+)=60(平方米)60× =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
100÷(1+)=40(平方米)40× =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
1.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14(厘米)20× =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学案设
计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六(1)班安排40名学生进社区敬老院做义务劳动。其中3/8的同学打扫厨房,/8的同学打扫宿舍。
(1)打扫厨房、宿舍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2)写出打扫厨房、宿舍的人数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二、尝试小研究
(一)上尝试小研究
(一)了一块984平方米的菜地,计划按3:种茄子和西红柿。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纸看作984平方米的菜地,把这张纸按3:进行划分,种植茄子和西红柿。
并交流讨论:
、3: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要求茄子和西红柿各多少平方米,可以怎么求?
(三)上尝试小研究
(二)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质量的比是2:3:,要配制XX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交流讨论:、本题有哪些已知条和问题?
2、2:3:是什么意思?
3、要配制XX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这个问题和菜地问题有何异同?
、归纳解题步骤。
三、小组合作交流
(一)交流上尝试小研究
(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出示小组合作交流时的注意事项。2学生独立完成。3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交流。
(二)探究上尝试小研究
(二)、找出已知条和问题。
2、说一说2:3:是什么意思?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四、班级展示汇报、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点拨:两个问题有何异同?
(1)第一个题已知的比是两个数的比,第二个题的已知比是三个数的比;
(2)都是已知比和一个总量,求其中的一部分是多少;
(3)都要先求份数的和再求其中的一部分。
五、巩固提高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1。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分什么?()
怎样分?()
大
豆:()公顷
玉
米:()公顷
六、自我挑战。
、填一填
某小学共有40位教师,男教师人数和女教师人数比是1:7,男教师有()位,女教师有()位。
在一份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的分值比通常为6:3:1,基础题占()分,综合题占()分,提高题占()分。
2、淘气一家三口和笑笑一家四口到餐馆用餐,餐费总共是140元。两家决定按人数分摊费用,两家各付多少元?
3、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这块菜地的周长是100米,且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菜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4、小明今天的早餐表
面包鸡蛋牛奶
00g0g200g
(1)小明今天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面包∶鸡蛋∶牛奶=()∶()∶()
(2)如果小明的妈妈用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克?
七、盘点收获
现在请大家想想今天这节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八、拓展延伸
用一根长是192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得长方体长、宽、高的比为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2.复习铺垫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6/16+1)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16+1)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1.教学例1(改编)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104(6+7)6=48(台)104(6+7)7=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突出板书:104 =104 =48(台)104 =104 =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 =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 =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8+56=104(台)48:56=6:7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2)小结并揭题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2.教学例2(改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学生尝试练习。板书:176-20=156(台)156 ==156 =48(台)(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156 ==156 =56(台)156 ==156 =52(台)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3.补充题(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02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156-48+57=165(台)165 ==165 =55(台)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 是多少?)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4.延伸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33 :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66 =35(台)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5.比较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02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02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电脑出示:改成2002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2.补充练习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总评】:本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在学校电脑房电脑台数的变化这一素材中引发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学校电脑房的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做出一定的预测,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