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篇: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宋词学习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习,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

二、词的相关知识介绍: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词原来一般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

现在娱乐圈流行一个词语叫“粉丝”,就是指一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他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那究竟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四、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落榜。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的词大多反映市井俪俗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的词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流行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现在歌坛上的“四大天王”。他称自己是“奉旨填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柳永也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哪知他的仕途充满坎坷。他于公元1017(约30岁)年赴京赶考,没考上。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他便写了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说我没考上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浮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喝酒唱歌。但是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又过了三年,柳永再次参加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又把他的名字勾掉了。皇上的轻轻一笔,彻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写他的歌词。柳永只好自我解嘲说:“我是奉旨填词。”从此他终日流连在歌馆妓楼,瓦肆勾栏,他身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这里的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碍他艺术上的创造,可以说,正是这种失意造就了独特的词人柳永,造就了独特的“俚俗词派”。

《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 2 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赏析: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3)内容赏析:

全词翻译: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优越,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曾经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完颜亮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城市景观美丽无比。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这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这是对钱塘江雄阔景象的特写。“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这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作者看到此景惊喜,艳羡,更何况本身就有入侵大宋野心的完颜亮呢!——杭州这里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勾起他强大的侵略欲望。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5)“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何花。” 西湖的山水清秀美丽,有“天香飘万里”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流露出作者无比的喜爱之情。——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

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7)“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夜泛菱舟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杭州官民同乐之景,体现社会和谐,这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或者政治家们追求的大治年景,也是完颜亮心驰神往的理想社会。

(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地方官的的游乐,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闲暇时品酒吟诗,欣赏音乐,赏玩山水美景,多么风流潇洒。也暗示他治理有方,有卓越政绩。——完颜亮非常羡慕这位地方官,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一样坐拥杭州享受生活。这是任何一位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拥有的成功和排场。

(7)“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4)亮点探究

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 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5、小结:这首词写于宋真宗咸丰末年,当时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叫孙何,与柳永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一首《望海潮》,从空间上全景式地反映了宋初杭州的盛况——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大,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官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确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

它不仅打动了孙何,打动了完颜亮,更是打动了千年之后的我们。

6、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柳永怎样的情怀?

明确:踌躇满志,积极向上,意气风发,激情四射„„

7、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作业设计:

[板书]: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

2、从历史传统上看

惊叹

经济繁荣

3、从自然景观上看

赞美

生活安定

4、从市井面貌上看

艳羡

5、从百姓生活上看

第二课时

《雨霖铃》

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6(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写情态。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

——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不是,表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三、本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小结:

(1)、一曲《雨霖铃》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和那一腔离恨。阵阵寒蝉,沉沉暮霭,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2)、柳永的一生是充满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铃》道尽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辞别情人,把酒浇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

此词不单写一对恋人的分离,而是柳永借助分离这个话题来深刻表达他人生的况味。

三、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明确:

1、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 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2、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别”生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别赋》

(2)、“秋”伤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3)、“酒”乱情: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四、迁移训练

我们通过学习《望海潮》读出了青年柳永的情怀,在《雨霖铃》中我们体味了中年柳永复杂的人生滋味。请你写一段《读你》,表达你对柳永情感或形象的认知,50-80字即可。

[附]:

1、倜傥豪放柳三变,少有奇才功名恋。三赴科场葬流年,满腹牢骚鹤冲天,奉旨填词风流现,晓风残月别情倩,宦海浮沉诗情拈,金鹅峰下月枫念。

2、暮霭沉沉,孤柳独立,晚风催得雨声碎。寒秋时节,谁怜落花卷霜帷。只守驿外,何时揽得乌纱归?佳人翘首,才子归去。蝉鸣引出离别泪。枉断空肠,酒香却道离别怅。长亭一别,纵是那时雁过也心伤。

3、告别了杨柳岸的晓风残月,你踏上兰舟向着暮霭沉沉的楚天驶去。依稀可望见的孤舟遥影在茫茫水天之际若隐若现。岸上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拭不去的泪水迷茫了整个江岸,连同这个令人伤感的秋。

4、忘不掉那一双泪眼中凝聚的爱意,拂不去被晓风吹在脸上的发丝。滔滔江水,清秋千里,你孤独漂泊的影子如惊鸿一般短暂,转瞬即逝般消失在梦中人的眼里。

5、犹记得当年意气风发十年寒窗夏雨冬雪,无奈你却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从此你便因为一时的少年豪气而踏上了一生的颠簸流离。你选择了词,词也选择了你,于是凡有井水处便得歌柳词。

6、他是个罪人,不仅写下了《望海潮》,让觊觎江南的完颜亮更加觊觎,更用多情细腻的笔触,让痴情的女子更加痴情。

7、水墨城镇,是他生活的底色,和着微风,就着夕阳,写下瑰丽的词句。灯红酒绿,是歌女们穿梭的小巷,伴着琴弦,踏着舞步,他的词曲在神光离合中窜腾。天纵的才情,奈何年少轻狂,失了一生所向的仕途。只好怅然行走天下,醉那无用之酒,钟那无用之情,把酒黄昏,作别伊人。榨尽一生的辛酸悲凉,成那一声声歌女口中词。

五、作业

[板书]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

(情景交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虚实相生)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第二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学设想: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合作探究,分析比较。

3、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相关知识

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

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

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

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三、走进作者――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词”,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师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的山峰都很秀丽。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五、背景引入

《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想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是天下景观,调名当取其意。

六、诵读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讨论明确:钱塘的繁华的表现: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

七、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3、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

4、词的下阕是从几个方面抒写杭州风貌的? 交流、明确:

1、上阕主要描写杭州山水之美丽,城市之繁荣。写法上层层铺叙,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入。各句均有不同侧面:

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

(概括)钱塘自古——从历史角度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上阕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

4、词的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七、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南宋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八、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九、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雨霖铃》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

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

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

三、诵读品味,探究赏析

《雨霖铃》一词,通过描写冷落凄清的秋景,衬托了情人间缠绵哀怨、伤感低沉的离情别绪。

1、思路探究: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2、意境赏析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津: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方法指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渲染气氛。分析1: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分析2:江水、寒蝉 “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方法指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3、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4、名句理解鉴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讨论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今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境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点评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诵读品味,交流探究,整合知识,总结全词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分析: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主,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五、小结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说出几句吗?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做《同步作业》巩固。

3、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附:板书设计

地理条件:东南形胜

上阕 社会条件:三吴都会

历史传统:自古繁华

富庶、美丽、安定、祥和 《望海潮》

下阕 西湖美丽:桂子、荷花

人民和乐:官雅民乐

别前:都门帐饮

《雨霖铃》

别时:执手相看

情景交融

别后:晓风残月

教学反思:

第三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

庄一心

一、教学目标: 甲、知识目标:

1、了解宋词的有关常识,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两首词的意蕴和内涵,感受其意境美。

3、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4、体会和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的伤感哀伤之情。乙、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丙: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词的章法,词的内涵,词的意境,词的情感。

2、词句赏析。

三、教学时数:

一教时

四、教学步骤:

1、由初中曾学习过的词的作者导入新课。

初中时期我们已经学过许多词,这些词和作者还记得吗?(学生回答:李商隐、李清照、辛弃疾、苏轼、李煜等。)

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词人——柳永。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四课,学习《柳永词两首》(课件展示)

2、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在学习词的过程中,我们还分析了词的两种主要风格,是哪两种呢?(豪放派与婉约派),他们又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范仲淹、岳飞 等

婉约派:柳永、李商隐、李清照、欧阳修、秦少游等】

除此外还有花间派。从词的历史发展来看,豪放派与婉约派都从花间派继承和发展而来。花间派是晚唐时期形成的一种词风,因为词始于唐朝,兴于五代,在宋朝达到了顶峰。比如初中我们学过的《望江南》,温庭筠就是花间派的。(课件展示)

3、简介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和人生轨迹。(课件展示)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且去填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 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4、学习《望海潮》

①、了解写作背景。——投赠之作,柳永早起作品。(课件展示)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但是写得太好又写出毛病来了,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差点儿成了汉奸。

②、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正音、朗读情感和节奏。

(yǎn

奢shà

重chóng

羌qiāng

骑jì)“奢”的变调,如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在古代韵书上属六麻韵。③、观赏视频朗诵,感受词的意境美。(课件展示)

④、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首词的内容。(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好像在比赛着豪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⑤、词句赏析。

A、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中一 “卷”字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B、“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你是如何鉴赏的?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描绘了一幅祥和欢乐百姓游乐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艳羡之情。⑥、研讨、探究。A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惊叹

赞美

艳羡

B、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品主旨)

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

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

主旨: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富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不过总归是拍马屁的词,多少还是带有一点阿谀奉承的味道。】

C、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词属什么词风?有什么特点?

铺陈(又叫铺叙、铺排。主要是运用叠句和反复。)点染(点和染。点是中心,染是渲染。)

豪放。

大开大阖、浓墨重彩。

(如豪放派苏轼也有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⑦、课后思考:(课件展示)

柳、桂花、荷花,都是古代诗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想想看,在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中带有这样意象的诗句?

5、学习《雨霖铃》

①、《雨霖铃》词的由来及写作背景。(课件展示)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 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是写词人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词人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②、欣赏视频朗诵,学生朗读,感受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现出的情感。(课件展示)

③、赏析词句: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抒发了词人伤感、无可奈何的情感。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用了“虚景实写”“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这句写别后的预想:想到兰舟出发,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体现了词人别离时的沉重压抑惆怅之情。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恋人分别时彼此留恋难舍,不忍离去的心情。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句含了四个意象:酒、柳、风、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 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光耀词史的名句。④、归纳、总结。

A、《雨霖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展示)上阕:别时心情(伤别离)

下阕:别后设想(苦相思)B、上下片各有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凄切寒蝉 傍晚长亭

催发兰舟千里烟波

沉沉暮霭

岸边杨柳

晓风

残月 【归纳写作特点: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

C上下片各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的句子?(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D、《雨霖铃》词的主旨

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 充分表达了作者心中那种离别的哀愁与天涯相隔的绝望!

⑤、归纳柳词的主体风格和婉约词的特点。

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体风格。《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铺叙委婉

语言清畅

哀怨缠绵

恣意渲染

音节幽咽

五、课后练习:

1、赏析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两题任选一题

A、读《望海潮》,我们感受到了青年柳永的壮志情怀;读《雨霖铃》,我们感受到了中年柳永的人生哀愁。请以《读你》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柳永的理解。

B、将《雨霖铃》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第四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1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2杂曲歌辞•古离别赵微明

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 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理罢云鬟展转思,池塘正值梦回时。近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

一、导入: 《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

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 ——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长亭,送别之意。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波涛千里,楚天广阔。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残月”象征离别。“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从路途的遥远推向及时间的久隔:“此去经年”,即使有“良辰好景”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离别之后,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以虚情、虚景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三、分析艺术特色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1、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2、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四、课后延伸: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请你再找一些他们的词作个比较,体会婉约和豪放两种比较的词风。

第五篇:《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词画结合,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这两首词艺术上的妙处和作者惆怅伤感、真切诚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海潮

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那么,你对那个朝代的词人又了解多少呢?你能说出几个宋代词人的名字来吗?

二、推进新课

1、【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姜夔、柳永、秦观、张先、、欧阳修、晏殊、贺铸、、岳飞、范仲淹、周邦彦。

问:在宋代这么多词作家中谁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明确:柳永。

2、简介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木肃《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3、了解词牌及相关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不仅有亲身的观赏和体会,而且对杭州还怀有极其深厚的热爱之情。柳永写此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起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 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是传说,并不一定可信,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及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赏析诗歌

(一)、学生齐读《望海潮》,(幻灯片展示诵读节奏)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思考:

1、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生活安定、祥和。

2、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去描写、去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学生讨论)预设:1)上阕重点写杭州环境的美丽和经济的繁荣;下阕重点写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用精练的语言对整首词的内容作了一个准确的概括。但太过精练的概括很难让我们深入地品味作者文字的精妙。)

2)上阕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说,写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一边的繁华都会。然后开始详细地描绘。“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这一句表现出整个杭州的规模和城市风貌。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的是杭州风景。“云树绕堤沙”写在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卷霜雪”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霜雪”二字,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之森森寒气。“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表现了江潮的气势。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一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一面。

师点评:上面的几种分析把上阕作了个详尽的分析。让我们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上阕从“烟柳画桥”到“竞豪奢”三句,分别对杭州的规模、市貌,杭州的风景以及杭州的繁华这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但他们对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分析得不够透彻。这一句虽是总说,才寥寥十三个字,但还是从不同角度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大家能不能也详细分析一下?

明确: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总体介绍,“东南形胜”之“东南”点出它的地理位置,“胜”言其风景之美;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社会条件优越,字字铿锵有力;“钱塘自古繁华”中的钱塘,即杭州,这一句强调它具有长期繁华的历史。所以这第一句就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概述:(1)“形胜”的地理条件;(2)“都会”的社会条件;(3)“繁华”的历史传统。

进一步分析: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第一句也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那么这第一句和后面的三句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是总分的关系,而且一一照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进行铺展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进行铺展描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就“繁华”进一步地铺展。

3、分析下阕,看看在下阕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我们请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预设:下阕先重点描写西湖,然后写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启发点评:能不能具体一点,哪些文字是描写西湖的?哪些文字是描写人民安定、祥和的生活的? 明确: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写西湖之美的。“重湖”,是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2)接下来两句是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很悠扬。“泛夜”“弄晴”,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千骑拥高牙”点出了人物身份。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可见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也雅致潇洒。

思考:这几句先写了西湖之美,然后写了人民生活之乐,那写西湖之美和写人民生活之乐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

明确:写西湖之美是为了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以美景映衬美好生活。

4、品味名句、关注细节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明确:“三秋”即指秋天,是从时间着眼的,“十里”则是从空间着眼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加上“泛夜”“弄晴”的互文见义,说明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西湖都是美的,在美丽的西湖之畔生活的人民,无论百姓还是官员,都是快乐、幸福的。柳永的这首词,无论自然美景还是社会风貌,都写得精致而传神。

思考:

1、试从诗歌的艺术角度去分析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成功?

1)用字,极其精练传神。这首词能用短短的几十个字描绘出杭州的自然美景和社会风貌,最妙在它的用字,极其精练传神。比如,“东南形胜”一个“胜”字就精练地点出了杭州地势之美,风景之异;“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中,一个“参差”就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象;“云树绕堤沙”一个“绕”字,不仅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也写出了绿树繁茂浓密的特点。

2)结构方面很值得称道。像上阕,先总后分,很有条理;下阕先写景,又用美景映衬美好的生活,自然而精妙。故整首词的结构严谨匀称,情景浑然一体。实在是妙。

3)数词用的最妙: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数字组成的词组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一种豪放的风格。

4)豪放风格:柳永的这首词非同一般。柳永本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以婉约词闻名,但这首词大开大阖、波澜起伏、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其豪放之气,甚至可与苏轼一比,绝对是大手笔。

2、“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写西湖还是写人民生活的?此句是否游离于主题之外? 明确:既不是写西湖,也不是写人民生活的。但没有游离于主题之外。

柳永写这首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这一句应该是专门写给这位长官的。注释说“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代朝廷,它的意思应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与朝廷,并夸示于同僚。它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升迁的美好祝愿。所以这句是不仅没有游离于主题之外,恰恰相反,它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非常重要。因为作为一篇投赠之作,投赠的写作目的对全词的艺术性已经造成了影响,既然柳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他就必然会在词中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这就使本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

四、课堂小结:对于一篇作品,我们不仅要懂得品读其妙处,还要能够找出它的不足,这样才能鉴别吸收,不断进步。当然,话说回来,这首词虽然因为要达到投赠的目的而伤害了艺术的完美性,但总的来看,又有谁能把投赠之作写得如此精妙?其音律之协调,情致之婉转,铺叙之晓畅,写景之传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无愧为绝世佳作。所以,即便白璧微瑕,无碍其千古传世。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词,做好对《雨霖铃》的预习。

第二课时 雨霖铃

一、导入新课:【检查《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负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板书课题、作者)

二、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一)词牌和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二)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并发挥你的想象,感受“词中之画”。(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离愁别恨(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三、理清思路

(一)、在听读的过程中,你有无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你有无看到“词中之画”?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1、画面1: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珍馐,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四目相对,忧伤难言。

2、画面2:岸边,一男一女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3、画面3: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晓风轻拂,酒醉刚醒的诗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似乎想找回刚刚在梦里看见的情人,但他什么都没看见,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唏嘘,悲伤难已。

(二)、大家读的都是同一首词,为什么会看到三个不同的画面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联系?是表达同一个中心主题还是互不相关?

明确: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表达“伤离别”这个主题。第一个画面是离别前的饯别,第二个画面是离别时的不舍,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

这一说不仅阐释了三幅画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全词的思路:上阕写的是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形,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形。

为什么说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呢? 明确:

1、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意是:“今晚酒醒之后我会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此处是设问,自问自答,“今宵”还未到,“酒醒何处”谁也不知道,但作者却自己作出了回答,可见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2、还有一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也可以看出来,“此去经年”意为“这一去经年累月”,“应是”即“应该是”,显然都是对别后的推测而不是已发生的事实。

小结: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三幅真正的《雨霖铃》图(多媒体展示),并请为之拟恰当的标题。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别前、别时、别后。(没有诗意,配不上画,没有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明确: “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晓风残月”。

理由:第一:都要四字短语,以求形式上的整齐。第二,都用原词中的词句为题,保持统一,原汁原味,又有诗意,也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标题能够精妙地概括这三幅画。第一幅画,内容是“离别之前”,因为古人有饯别的习惯,所以取“都门帐饮”最好不过,一看就知道这是“离别之前”,而画中两人罢箸停杯,怅然相对的表情又突出了饯别的“无绪”。这样“伤离别”的主题就出来了。第二幅画的是离别之时。取名为“执手相看”自有其妙。“执手相看”而不是“执手相诉”,这是无声的分别。本已是愁苦不堪的恋人,生离死别,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执手互相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虽是无言,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离别之伤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幅表现的是“离别之后”,这个不用多加解释,“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用上一个“晓风残月”,配上图画,谁都明白想表达什么情感了。即使只取“晓风残月”也不影响表意,因为画中 的杨柳是最显眼的。且“杨柳岸,晓风残月”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带着孤寂清冷的气息,令人神往不已,这么有诗意的名字,配这画最好不过了。

四【深入探讨】

1、刚刚通过品味《雨霖铃》的画境之美,我们大致了解了全词的内容,理清了它的思路,初步感受了作者深沉的感情。但是,仅仅品味它的画境之美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承载了作者感情,对表达主题非常重要的意象都是画不出来的,比如“寒蝉”“晓风”等。所以要更深入地赏析作品,体会情感,我们还要注意品味词中的意象,包括那些画不出的景和物。现在大家想想,三幅画中,都有哪些景和物是对表达感情很有用,我们在品词时要特别注意的?

明确:第一幅画中有“长亭”“寒蝉”;第二幅画有“兰舟”“船夫”“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第三幅画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2、为什么说它们重要,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作用?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些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然后请同学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在本词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李白在他的一首《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名句。

杨柳:寄别之物,因其枝条柔嫩,有“缠缠绵绵到天涯”之柔情,且“柳”谐音“留”,故常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李白有诗云:“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晓风:凌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令人微带寒意的风。在古人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明确:

1、第一幅画中需要认真品味的意象:寒蝉,长亭。我觉得“寒蝉”这个意象用得极好。在我们的印象中蝉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很难把它跟“寒”联系在一起,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这一“寒”字含义丰富。第一,它指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二,这一“寒”字也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已是寒意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至于“长亭”,从注释可知,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2、第二幅画的意象:兰舟。“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并非是一定要用香木兰做的船。用兰舟可以告诉读者,作者走的是水路。另外,在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该是上船启程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将要开船也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直让两人肝肠寸断,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啊!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把离别之伤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对表达情感也极为重要,因为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辽远,可是路程越远,楚天越阔,重逢的希望就越渺茫,越让人伤感。“暮霭”是说暮色中的楚天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可其实作者的离愁别恨比这暮霭还要深、还要浓;“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既写出了江面的环境,又写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离别之情都融在这些景物中了。

3、第三幅画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意象,都是表达离情的典型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景象。词人情丝不断,愁绪难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却又偏偏看到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残月。见柳而不能留,月缺而不圆,使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这时晨风习习,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这三个意象组成的意境旷远深沉,让人心伤而神往。

小结: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现在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让人神伤的离别,充满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五、分析了词中意象,品味了作者情感,相信大家都已在诗词的纯美艺术王国里游了一趟,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学生讨论)

1、描写的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情景交融、。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师小结:概括得很好,但不够全面,除了上面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不妨一起留意。(多媒体课件展示):

1.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2.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3.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做好对《苏轼词二首》的预习。2.对比下列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

《雨霖铃》是一篇抒写离别之伤的名篇。送(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数量繁多。比如,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其中就有很多名垂千古之作;宋代也有不少像《雨霖铃》一样抒写离别的优秀词作。古人送(离)别的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在诗(词)人被迫背井离乡时,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词),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研究离别诗(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并且对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古代的人情风俗都很有帮助。

以“中国古代送(离)别诗词研究”为主题,自己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下载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永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 默写 2、《望海潮》如何描绘景色,《雨霖铃》写景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默写 《望海潮》,《雨霖铃》二、赏析 《望海潮》如何描绘景色 1、 这首词描绘......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2 作者: 加入日期:07-09-10 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 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教案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

    柳永词两首 教案(合集5篇)

    南溪一中高2012级创新部语文备课教案 柳永词两首 教案 杨杰 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的常识,了解作者,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

    柳永词两首学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 编者:崔晓静审核: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风格 2 .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体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学习《望海潮》的表现手法......

    4柳永词两首(大全)

    4、柳永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

    柳永词两首说课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柳永词两首》教案。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情感目标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