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排序》教案1
《1.排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会将已有的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 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在坚硬的物质中传播速度较快; 了解生活中常见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排序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排序。
2、难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物体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主要是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记录表,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还有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即保鲜膜、食品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什么是排序”
1.出示三位奥运冠军的图片: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这些运动员吗?
2.谈话:在奥运比赛中,有很多名运动员同时参加某一个项目的比赛,有时要经过多轮的角逐才能确定谁是最后的冠军。介绍某一位奥运冠军夺冠的比赛过程资料。
3.讲解:裁判员就是根据这些比赛成绩的高低来对运动员名次进行排序的。谁的成绩最好,那他就是最后的冠军。刘翔跑得最快,他就是110米栏的奥运冠军。陈艳青举起的杠铃最重,他就是举重冠军,杜丽射得最准,她就是射击冠军。
4.提问:假如让这三位奥运冠军同时参加某项比赛,你觉得谁能获得第一名呢?
二、体会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谈话: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当中,哪些地方曾经用到过排序? 2.交流:你觉得通过这样的排序之后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排序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
4.出示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5.讲述:请你将这些数据用排序的方法进行整理,将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中。6.提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7.讲解:排序对于科学学习来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要学会这个本领。
三、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哪一项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的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
四、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2.完成习作题目。
第二篇:《1. 拓展》教案1
《拓展》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的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第三篇:《1. 假设》教案1最新版
《1.假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教学难点
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案情介绍(动画片、图片或者文字叙述)。学生准备:每组两张同样的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没有I?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回小侦探?
2、看一段案情或(一个场景),想想谁可能会是凶手?
3、师:你们觉得谁是凶手?是不是瞎猜的?(不是,猜测要有依据)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是他们的猜测,猜测也叫做假设。假设的提出,往往都要有一定的依据才行。
5、如果你是侦探,接下来你会怎么办?(接下来会寻找证据来验证猜测。)
6、奖励爱动脑筋的学生,公布案件的真正凶手。
7、师小结:其实,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和侦探破案很像。先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与假设(猜测)有关的小游戏。
二、活动1: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一名同学的眼睛被蒙起来,通过触摸和声音,猜猜另一名同学是谁。
2、分别让几组同学上台游戏,猜的时候,要求说出自己的依据。(生借助外形、声音等特点为依据,猜测出同学是谁。)
3、师生共同评价刚才的活动。活动2:把两张同样的纸,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谁先落地?
1、学生假设,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2、师: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生讨论。
同样的纸,同样的高度,同时丢下,同一个实验要多做几次以求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的变量是纸的形状,其它不能改变。
3、开展实验,寻找证据,验证假设。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
三、总结
在实验之前,大家的假设都很有依据,这些依据往往来自己有的经验,从刚才的实验结果来看,有的同学的经验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的经验却并不完全可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很多的假设,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一些方法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第四篇:《1. 登月之旅》教案1
《1.登月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
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
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教师做适当补充:月球上较大的环形山有3万多个,这些环形山大多用古代和近代的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月海其实是月球的一些较低盆地,月海一般都被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填充。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
(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
①把面粉倒进培养皿,均匀地晃动,使面粉的表面尽量平坦。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相同的石子丢入培养皿中。
③用镊子小心地移走石子,观察面粉表面有何变化,并测量坑的深度。
④再从相同高度把大小不同的石子落下,测量坑的深度。
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
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对祖国的登月计划比较关注,相信通过我国科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航天员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能登上月球,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学生中将来也能出现航天员。
第五篇:排序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对2种颜色进行各种有规律的排序。
2、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排序的趣味性。活动准备:
1、PPT,黑板,自制图片。
2、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自由探索。
观察、讨论图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几张神奇的图片,请你看一看,找一找,这三张图片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出示三张不同变化规律的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通过观察,自由发言,找出图片规律。
(二)初步感受规律,尝试按物体颜色规律排序。
师:十一国庆假期,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都去哪里旅游了?那你们是怎么去的呀?(火车、汽车......)
老师也去旅游了,你们看老师是怎么去的?(火车)
1、出示火车图片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按规律排序,动手操作。
师:旅游景点到了,我们先要将车子放到停车场里,然后再去游玩。请你来观察,停车场里有什么规律?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操作,并引导孩子将规律说出来)
(四)自主尝试设计规律,将两种颜色的花瓶有规律的排序。
师:说了这么多规律,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试一试,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漂亮的花瓶,请你们按照规律来排一排。听清楚要求:从头到尾坚持一种规律。
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五)按规律排队
师:我们能不能像刚才排列花瓶一样,按照一种规律来排队呢?
幼儿自己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根据规律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