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怎样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在各类教研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有上公开课的经历,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常常会查阅很多的书籍、资料,或求教于同行,有时虽然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感觉收获并不大。在这一节,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
什么是“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活动亲历者的体会(说课)。
案例:“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三次教学的体会,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偶伟国
今天我结合“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三次教学经历来谈谈我教学的体会。这样体会可以用6个字来总结——感受〃感悟〃提升。
2004年,由罗强教师负责的省级重点课题《东部发达地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立项,我校成为实验学校之一。同年底,我接受了一项教学任务,在新课程教材中选择了一项新增内容“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进行教学并研究。
1.第一次教学设计与第一次反思
2005年1月,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在江苏省梁丰中学举行的苏州市新课程研讨会上进行了公开教学展示,这是在苏州地区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首次亮相,因而引起了与会专家与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第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木渎中学的庄梅老师与我同题开课,听了她的课之后,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她没有过多地进行知识回顾,在二分法方法的归纳过程中,她的条理也非常清晰,并能注重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应该说当初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我认真地研究了教材,也力图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例如,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尤其是在二分法方法的发现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这节课后进行了交流评议,老师们提出课前对二次方程的根的回顾实际上没有必要,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好象硬要把学生引到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显得比较牵强。同时,针对新教材倡导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要求,课上可以增加知识应用的环节。结合新课程提出的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的理念,教师们都认为应当增加一个知识拓展的环节,让老师用Excel现场进行操作。
随后,专家与同行提出了许多的宝贵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点评:第一次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我们邀请了苏州大市所有的骨干教师一起参加的,那一次请了两个老师同题开课,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两种不同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的冲撞,在这种冲撞的过程中会形成的一种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老师都有自我的反思,然后我们请偶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以后再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
2.第二次教学设计与第二次反思
随后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和罗强老师又到我们学校,通过视频案例的研究方式再一次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使我对“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一内容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当中,我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删去了知识回顾的环节,在归纳总结时注意体现条理清晰,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方法归纳,同时也设计了知识拓展环节,现场利用Excel来帮助研究方程的近似解,还增加了一个供学生思考的应用题。第二次设计的教学就显得比较丰富,整体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通过这样一次案例的研究,我觉得我的认识又有一个质的飞跃。我可以用这样几点来概括一下:第一,使我从更高的层次来领悟教材的意图;第二,专家们也提出,作为数学教学,要注重体现数学的价值,算法思想作为本课引出的一个重要的、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积极、有效地进行渗透。
应该说这一点在原来的教学设计当中,自己的领悟还不是很深刻。
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二分法虽然朴素,但是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还是非常有用的,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感受“整体到局部”、“定性到定量”、“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法到算法”这些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其次,要更好的揭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二分法教学中,方法的建构、技术的运用、算法的渗透以及它们的同步发展过程,是这节课的隐性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它体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第一个阶段是从数到形,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根的存在性);第二个阶段是从形再到数,其中的形是包括从图象到数轴,再从数轴到表格。在这样的过程中的形的特征不断被深化,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主体的一个算法流程。因此整个二分法的教学流程要体现在这样一个框架当中:首先它是一个代数的问题,第一次转化是从代数到几何直观,第二次转化是从整体到局部,去研究函数零点区间。
点评:第二次教学设计,当时我们还邀请了苏州大学的鲍建生教授一起参加,并进行了视频录像,使教学研究有了专家的专业引领。
3.第三次教学设计
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了第三次教学设计,并于2005年2月在江苏省旴眙中学进行了公开教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在这个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下,集思广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
点评:第三次我们请偶老师在全省的新课程研讨会上展示他的教学,当时新课程在江苏省还没有实施,偶老师率先把二分法这样一个新增内容在全省的高中教师面前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展示。
„„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教研的新模式,也是改进和提升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模式,它的表现是“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过程?设计这样一种教研模式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呢?
高中新课程实施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如何抓住这个契机,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这需要我们在教研方式上有所突破。“一个案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样一种教研模式,可以使我们每个参与的老师打开自己思维的大门。这种教研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在活动中,来自各地(校)的教师共同参与,打破了地域及环境的限制,每个参与者的视野都被充分地打开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思维方式都能积极参与到这样一种教学设计、对教材研究的过程中来。其次,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也可以不断地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从偶老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他体会到这样一个过程对他以后的数学教学的确有很大的帮助。
许多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都会有“练兵”的过程,有些地方称之为“磨课”,大家希望通过“磨课”,把即将展示的公开课变成一个“精品”,通过“磨课”将授课教师的优点充分地展现出来。但我们所提倡的“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教研模式,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公开表演前的练兵,因为我们看到不少公开课、包括评优课都是反复地演练,到最后教师只剩下机械地表演,这不是我们这种教研活动所倡导的一个目标。
在“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的教研模式中,我们更强调的是反思与设计。这个反思与设计的过程,是在每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最终形成的教学设计既是集体智慧的一种体现,更多的是这个教师在活动中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的一个结果。
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也是一样。通过“一个课例,两次反思,三次设计”这种教研模式,我们关注的不是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而是在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全体参与的老师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是组织教研活动时我们所追求的。
二、同题开课,同课异构
“同题开课,同课异构”是另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教研模式的两个案例,它是由苏州中学的刘华老师和苏州五中的赵莉老师就课题“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进行的同题开课。这两个案例的详细内容请参看本节附录1和附录2。
案例1:“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苏州中学,刘华 案例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教学案例,苏州市第五中学,赵莉
在教研活动中,现场的议课、评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评课需要客观、简练、精准,切中要害。有时,活动的组织方可以安排专家型教师担当评课的主评人,从更高的层面对教师进行引领。
刘华老师和赵莉老师开课结束后,当时现场的很多老师都发表了意见,以下是在这次同题开课活动现场一位专家所做点评的实录。
评课实录:点评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夏炎(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就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讲,最近我也在做一些思考,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不外乎就是这样四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过程的设计,三是活动的设计,四是语言的设计。
应当说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特别就数学课来讲,我认为数学课应当有数学味,这说明数学同其他的学科有着它不同的地方。而数学味,从教学过程来讲,可能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考虑:其一,问题的情境应当是有比较明确的数学背景和数学意义,应当是简洁明了的。目前,大家都普遍的重视问题情境的铺设和引入,但这个问题点到怎样为止?问题的意义、价值如何?问题本身有浅显的,也有一些有一定的深度。就这些方面来讲,可能还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从教学过程看,需要达到有效、清晰。数学作为一个思辨的过程,体现在严谨、合理这些方面。就数学课来讲,这个数学味还体现在核心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这也是数学作为一种理性文化的核心所在。
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把它归纳一下,可能可以用这样十个字:第一是“明白”,数学语言本身精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语言组织、分析讲解应当是明白、直白的;第二是要“厚重”;第三是“灵动”;第四个是“思辨”;第五个是“留白”。
接下来我结合今天的课来作一些阐述。我觉得这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非常成功,刚才许多老师都评点到位了。此外,我还有这样几点体会,就是他们的亮点或者说成功之处,第一是我认为他们在课堂上的问题教学的运用非常巧妙,也组织的非常好,既有大背景的问题,就是整个章节的问题,也有小课题的背景,就是今天讲的两个计数原理的背景。我觉得就一个章节来说,提出一个大背景,特别是提出一个需要学生长效思考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这样的问题其价值与功能,对所讲授的章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他可以在课后能够再更深入一步去思考。当然,作为课堂教学,我们更要注重的是这节课的教学需要,这节课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说这两位老师今天对问题的处理,都做到了前后呼应,也非常的直白明了,也达到了效果。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建构主义思想的运用也用得非常好,我非常欣赏赵老师两个基本原理的引入,从情境到提炼成一个数学问题,再到归纳,最后再总结出两个基本原理。在黑板上面有板书的过程,尽管最后两个基本原理在PPT中都清晰地反映出来了,但是这个基本原理怎么来的,就是从一个最简单的情形,从两段到三段到四段,然后再从数字到字母等等,最终由学生归纳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建构。知识的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所以有的时候呢,我们想还原这个建构过程,让学生自己来体验,自己来创造知识,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就是变式训练,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位老师处理不同内容时的这种变式也做的非常好,比如说像刚才两个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是通过一系列的变式后才归纳出来的。在变式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积累。最近我看到鲍建生教授出了本书,专门讲变式训练。变式训练也是我们中国数学教学的一个特色,通过几次数学大会的介绍,国外也认同我们这种数学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成功经验。所以,像这种变式训练,它的价值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讲,它主要就是把一种技巧训练,上升为一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特别是对数学本身的一种功能的提升,上了一个层次。
当然就变式训练来讲,我想有的时候如果能够再有一些拓展,对一道题目做一下引申,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更大。比如说,赵莉老师最后那一道涂色问题,她是从3种颜色,然后提出4种5种等等,是从颜色种类进行变式,其实我在想,还有两个方面加入作为思考题也好,或者作为有时间的话引申一步也是可以的,第一个呢就是图形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颜色数目的增减,比如像刚才蒋老师提到的把这个图形变成田字形,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一个乘法原理可以解决的了,而且还要考虑加法原理,因为对角线上两个格子,可能同色也可能不同色,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把加法原理跟乘法原理通过一个简单问题,让学生结合起来体会一下——原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加法原理或者乘法原理,很多情况下可能还需要两者结合起来用。第二个呢就是方式方法上面的变式,因为现在是字母写了ABCD,那么学生一般来说可能就按照顺序ABCD或者有的时候是1234这个顺序进行涂色。如果没有这个顺序,刚才有的老师提出来了,比如说我填色可能是先填A再填D,或者先填A再填C,这里面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那可能就会多了或者少了,多的原因是什么,少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种训练,学生的思维层次可以进一步的提升。
第四,今天的课上,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尤其是有效的容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容量,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在备课、教学中应首先关注的;二是活动的容量;三是思维的容量。今天的课就这三个容量来讲,确实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都有非常理想的发展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
“同题开课,同课异构”,突出的是异构,突出的是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设计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碰撞。在针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要适合学生、适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适合教学内容,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的载体是课(同一课题),组织这样的活动,选择的课题必须具备引发教师不同设计思想碰撞的价值。当然,与“优质课比赛”不同,组织者可以在活动开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从不同角度、方法、流程去研究课题,从而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体现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冲撞。
不同教学设计思想的冲撞是同课异构活动的表象,活动的本质在于找寻课题中的“同”和“异”,即不同设计中相同之处是什么?这一课题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同样的核心有哪些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聆听不同的设计,观摩不同的教学流程,参与的教师必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通过交流、辩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将这一课题教学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沉淀下来,从而促进与改进教学设计。
第二篇:怎样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实施有效互动,打造高效课堂
古人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确会因为喜欢老师的教育方式,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运用沟通技巧,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本学期,我校积极探索师生互动的策略,通过有效的互动,推动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一、师生互动“动”在哪里
师生互动并不是传统的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期初,通过听课,发现有很多教师,备课中精心设计了问题,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却不理想,让教师深感茫然,在什么情况下互动,怎么动?我们的做法是:
1、在学生需要处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当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遇到难点,一时不可逾越,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的通过问题引领,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用心施教。切记,互动不是指责学生理解慢,也不是教师包办一切难点。而是教师通过观察与互动,了解学生状态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前进的台阶,让学生自己到达探索的顶峰。
2、在学生困惑时互动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这是很正常的,学生有了问题,有了困惑,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沿着正确的探索方向前进,寻求到最佳解决办法。师生的互动在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也可以是动作,是眼神,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生生互动等,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
师生互动教学中,有一个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左右学生的意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能让学生把教师看威胁和处罚他们的人。如果这样,师生之间一定有一条鸿沟,课堂将成为师生角逐的场所,而不是一个艺术的乐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气氛沉闷时,这时师生互动会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
二、如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
1、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引领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引领教学。
由情境生问题。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在让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通过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借问题而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老师以问题引领,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内容,对教材合理使用并有所创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2、让互动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校的做法是:(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让互动促成三个最佳的结合。即创设情境与巧设问题最佳结合;问题引领与学生大胆质疑最佳结合;老师精讲与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最佳结合。(2)在互动方法上,要求老师采用四字方针,即:引、扶、放、评。“引”引即问题引领,互动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答案,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正确答案。“扶”即帮学生一把。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自以为讲的很生动,可是学生就是没有感觉,你让学生分组了,合作了,可是学生却总不得要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扶学生一把了,通过扶,教会学生怎样由情境提炼出问题,怎样由问题探索解决办法。“放”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合作,自己解决问题。“评”就是老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学习的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
首先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要巧妙,问题提出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既恰是重点、难点;又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
课堂上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既兴趣盎然又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的某一个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解惑;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振奋起来,主动探求知识。例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问题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展示一个土豆)你测量出这个土豆的体积来吗?这个问题很新鲜,土豆不方不圆的怎么求体积呢?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可是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学生思维活跃,可又苦于没有好办法。这时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透明的玻璃器具和一杯水适时引导。最终解决了问题。
4、抓好一“点”
突出重点,即将问题集中在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巧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还应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也给予及时调整、纠正,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们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稳步提高,我校多名教师参加优质课与同课异构比赛获一、二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市调研中,我校语文再获区片第一名,英语获第二名。打造高效课堂的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当然,我们这点做法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会虚心向你们学习,争取更大地进步。
第三篇:通过教研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教研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研活动是一个学校不能缺少的部分,它把同学科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然而教学研究除了保证每位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外,还需要做好专题研究,所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尤为重要。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有效途径,下面是通过教研活动总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方法。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的全过程。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深入钻研教材又是备好课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后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每篇课文,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思想内容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每篇课文的个性,因文而异,设计最优化的教法。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找准教学突破口
为了避免篇篇课文都从头讲起这种“千人一面”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程时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找准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等于给教学找到了捷径。
2.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提的问,是学生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教师提的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想象。问题提得恰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程时,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小而碎;既能引导学生回答到点子上,又能训练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总之,问题应少而精。
3.目标明确,训练有针对性
学习语言文字,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理解、巩固、运用和积累的目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语文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程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找准训练点,即训练些什么;考虑训练的方式,即怎样训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做到有针对性。
4.设计好“三语”
(1)导入语。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成功的导入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导入成功与否,导语是关键,好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学《桂林山水》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黄鹤楼,领略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看见过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过它的美丽、富饶。今天我们要到广西桂林去游览桂林的山水,欣赏那儿的绮丽风光。”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会马上集中在课文中来,迫切地想读下去。这样的导语还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过渡语。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由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转入另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有个过渡问题。设计教程,应设计好过渡语。过渡语在教学中起桥梁作用,它能使学生了解上下内容的有机联系,给学生指明学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总结语。当学生学完一个内容或一篇课文时,内心一定会有很多感触,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有的内容即使他们理解了,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如果教师用一段充满激情的语言作总结,就能把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
5.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有人把板书比作微型教案,这是非常拾当的。因为板书反映了课文的思路和教师的教路、教学重难点,设计教程,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板书的设计要根据课文特点的学生实际而定,形式既要多样化,有新意,又要简明扼要、画龙点晴。
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教研活动的价值,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四篇: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强化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一、正确认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
二、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做法
校本教研强调以问题研究为核心,增强教研的目的性、减少随意性,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方式。
(一)发现问题
领导通过听课、观摩课例、研讨交流或者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教学领导与教研组的教师们进行交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发现问题:
1、教研组听评课中发现问题
领导在听课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在听课和交流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学校各教研组每学期都应该开展教学研讨课,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从听评课中发现问题。如:我校就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选择某位教师上课后,集体备课时,全组教师共同来备这节课,听课时全组教师共同参与,课后马上评课。评课时,先由授课教师谈本课的设计意图、要实现的目标、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再由本组教师进行评析,在评课的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如我们在听评课中发现了“各学科在分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只注意分组的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就组织各教研组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自主学习”,展开研讨交流活动,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例观摩中提出问题
教师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最终的着眼点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课例观摩活动。可以把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光盘选择有代表性的放给教师观看,全体教师共同去感受。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教师的课例进行观摩研究,把学校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教研课的全过程实录下来,放给教师们看,并进行研讨。在听评课中把发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进行研究。如:在我校在听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搭石》
一课后,老师们发现在四年级的课堂上还利用一定时间进行书写指导,有必要吗?于是,我们就以“四年级还需不需要进行书写指导”为专题进行了研究。
3、研讨交流中提出问题
专题研讨是一种可以自由发言的讨论会,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如我校曾以“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主题举行专题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们围绕着“探究式学习”展开了研讨,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对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同时还形成许多教学策略与方案,便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探究式学习作为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是否也同样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4、自我反思中提出问题
倡导教师自我反思,是因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才真正踏上了一条校本教研的旅程。如:我校的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出教材的插图有的与课文内容的描述不大一样,或是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大一致时,怎样处理?于是我们就以“如何使用课文的插图”为专题,作为校本教研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设计方案
搜集、整理和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1、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是针对校本教研中发现的普遍性的问题或是个别教师走进了教学误区时,适时的从理论上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如: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当前的课改新形式,无论是有必要还是没有必要,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好象没有了小组合作就不叫上课似的。在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后,学校及时的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小组合作方面内容的理论学习,使教师清楚小组合作必须是有效的,从而把握了教师教学的方向。
2、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通常是采用开展讲座的形式进行。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讲座,也可以进行校内领导讲座,要以校内领导讲座为主。
专业人员讲座。专业人员接触的范围广,因此就站得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要远远的高于基层单位的人员,要请他们作指导,象我们在研讨交流中提出的“在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就可以请科研室的人员从理论上作指导。象我们在自我反思中提出的“如何使用课文的插图”这一问题,就可以请师校的教研员做专门的指导。
校长、副校长讲座。虽然专业人员的讲座非常专业,教研员的指导非常到位,但不能长期依赖于他们,校长和副校长还要从学校自身的需要出发,结合外出学习和考察获得的经验进行讲座,指导教师正确教学。
通过研究人员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对发现的问题设计出要解决的方案,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三)行动实践
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并保持探索过程中的同伴互助。
1、重视集体备课
学校要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校本教研日”可以是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这种教研模式会形成重研讨、重互助、重实践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
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是根据听课过程中感觉教师哪一个教学环节或是片段处理的好,把它拿出来与教师们一起分析研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在教研时,先让老师把自己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效果?”说出来,然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议。如: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觉得赵威老师在讲《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的环节设计的非常好,就让她在教研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
3、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新理念、新方法的认识与实践。例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以写记实类习作为重点,很少有想象作文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是,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会不会产生更多的空话、假话?哪些内容的想象作文适合学生写?怎么指导才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
膀„„教师们都很困惑,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经验很少。为此,我们可以应用“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加以研究,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课堂实践、分析讨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找到策略,积累经验。
通过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就是想解决教师把理念转变成行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总结反思
教师个人将参加校本教所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是想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使教师能够在总结中提高,在借鉴中创新。
三、校本教研要坚持以课例为载体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我认为,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
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也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还需要不懈努力与追求,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第五篇: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总结
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周时间,但从中的体会与启发让我们受益非浅。我们数学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了本次教研任务。现将本次教研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组成员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通过阅读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手段,完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教研,认真记录,我们总结出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有效提问等的教学方法。
二、教研工作方面:
我们从这次教研活动一开始就着手进行备课,利用其他班级学生进行磨课,其他老师及时进行听课并提出改进意见,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磨课这一种形式,不仅加强了老师之间的沟通,而且也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们每一个老师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不断地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我们数学教研在次活动中,对促进全面展开本次教研活动,每个人都尽心尽力,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尤其是上课教师,他们更是认真负责,在家里利用电脑查资料学习;我们校领导全面深入教研,认真指导,评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正因为这样,此次活动才开展地扎实有效,有声有色。
三、取得的成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次教研是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中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我们数学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又有了一次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四、不足之处
回顾本次活动,数学组老师们享受共同进步的喜悦,看到教师个人不断地成长,我们将信心十足进行下去。“有效教学”的专题教研活动成了我们思考学习的桥梁,在这次的学习反思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弱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尽管我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可是我们仍然看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理论水平的欠缺,思考过于草率,经验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面。此次教研活动并没有真正结束,才刚刚开始。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相信我们找对了方向,一定会有所突破,有所成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