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性质和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智育课程,它是一门点燃和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不能用智育化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德育。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解,忽略了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法的利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法与学法单一化、机械化。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也往往就死记硬背。如果教师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为此,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现代教学观思想,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教法改革与学法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提高效果。
一、讨论式对话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利于联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热点问题,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方法。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话可以促进参与者进行高水平的思考,促进知识的保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道德评判水平。平等对话和平等探讨是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话是思维的反映,它给予学生纵横驰骋的想象,以最丰富、最富于跳跃的形式,绽开智慧的火花。对话加强了交流,让学生分享发现、成功和快乐。在对话中,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
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话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式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探究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创设情景,将概念或原理设置为探究讨论的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对概念原理的探究,应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之后才能逐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但是教师在创设了情景之后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深刻认识,不宜“单刀直入”设计结论性的问题,以免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渠道。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自己设置问题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反问、学会设置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这是课堂互动的需要,也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思想品德课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建设,它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个体感受。唯其如此,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教师也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里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变化、情感波动,进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向,进而实现思维共振、知识内生。因而,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活动中由外而内的升华情感、端正态度。
和谐的问题式课堂一定是民主平等的,但也必须是知识互动的,盲目的发挥主体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说,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重难点,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发挥教师的知识优势边导边问、精问精讲,只是不要讲得兴起而钳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注意“主导—主体”的互补。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在现代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在突变,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问题日趋复杂,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让“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读书指导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漁”,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漁”,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四、合作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独自发明创造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从现代各国高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其成果的取得得到了证实;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注意到相互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不仅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显著的实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为避免实践中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心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教育教学主题,这是实施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此外,组建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当然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介入是必要的,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其操作的难度较大,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的主题和学习领域应该是有限的,所以合作学习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扬团队精神。
五、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地探索、发展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定位,学校如何开展、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学生素质和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专有者、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切实做到“三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既需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把道理讲深、讲透,讲得让他们信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事例当中去领悟和学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是符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案例,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地推陈出新,反映现实问题,反映社会热点,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趣味性。所谓的趣味性就是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读性。只有选择了学生感兴趣、喜欢读的案例,他们才会就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七、教学形式回归生活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教学的要求。
造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机械地单向灌输书本知识,这就造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法就是将所学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尝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参与性强,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恰当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法就是把音乐、诗歌、小品、漫画、名言警句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些文艺形式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有着单纯说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大目标,思想品德课的双主体教学,教师既是主体又是主导,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教学。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主体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双主体作用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实施主体教学的目标才能圆满完成。
第二篇: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对应的学习课程:
谋而后动——初中思品课教学的规范设计
对当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我们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改进,使教学目标清晰适切,教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体验求知感悟,教师主导调控课堂,以利提高初中思品堂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清晰适切
初中思品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在设计每个课堂教学时,都必须首先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教学的目的和意图、落脚点以及教学价值,从教学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学生活动”、“开展了几次学生活动”这些问题上。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上一节课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只有带着目的上课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二、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新的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修养。
三、参与体验求知感悟
要使初中思品活起来,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所以,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教学开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四、主导点拨调控课堂
要有效开展教学,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的组织和调控。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好教学的火候,对教学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方面
五、有效提问生成知识
有效提问生成知识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引导学生加工和反思自己的回答,最终生成教材知识。这种对话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回复他们认为老师希望听到的答案。考虑到学生的智慧,我们必须确定一点,我们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思考,并为之润色。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第四篇:如何通过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范文
如何通过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它是一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教学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其次是深入了解学生,接近学生。作为教师,应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如身心发展的阶段,区域环境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面对的压力等等。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应深入了解,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然后有的放矢地去教育,就不会因笼统教育而导致有些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又要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和耐心。尤其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应保持良好心态,善于运用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矛盾,并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增进师生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个别学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再次是尊师爱生,心理相容。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已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有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和相互理解。在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师生之间处于亲近、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中,既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又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教育教学就像一次次愉快的谈话,学生体验到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最后,教师应该用赞赏的目光鼓励学生。教师都应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在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只有做到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坚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如何通过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如何通过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高中阶段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眼中的叛逆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就必须使教师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通过对本次课程的认真学习,我认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产生崇敬和乐于接近的心理。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必须认真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及个别差异,讲课准确、生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其次,教师要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结构的内在体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依据。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爱师、良师、挚友型人物。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更愿意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反之,师生关系冷淡,即使教师开展有益的活动,学生也会有抵触、淡漠情绪。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
最后,要采取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种方式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师生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学生按计划学习,互相帮助,独立自强,思维活跃,心情舒畅,充满信心,能保持良好稳定的秩序。民主管理是建立在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以实现以为为本的自主管理。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公共秩序的维持,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既减轻了教学管理的压力,又减少了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对立面,还可以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受到教育、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氛围中展露和发展个性,获得和提升自信心,发现和挖掘内在的潜力,锻炼与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从而通过改进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