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572新课程教学设计复习题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活动教学
2、概念
3、发现学习
4、教学设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一般来说,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分属两个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2、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
3、活动教学既包含了,又包含了。
4、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的,取决于他的及其质量水平。
5、加涅把概念分为、,他们的学习机制是不相同的。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学习技能需要几个步骤?
2、辨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3、现代教学的运作程序。
4、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概念:概念作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表征,只有在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内部关系与联系,以及与其他实物的关系与联系时,它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清晰地显露出来,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3、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在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4、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与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填空题
1、课程范畴
教学范畴
2、任务
学习
3、活动课程的教学
学科课程的教学
4、心里特性
心理结构
5、具体概念
定义概念 三简答题
1、答:(1)要使学生对所需要的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要使学生理解怎样及何时使用这些技能;(3)要给学生以联系的机会,使他们掌握这些技能;(4)要经常反馈学生使用技能的情况,并及时处理这些反馈;(5)要保证学生不断地实践这些技能,直达到内化的程度。
2、辨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1)、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采用应综合渗透和灵活变通
3、答: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现代教学设计出现过许多理论思考和操作模式,对各个实践环节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从目前研究的状况看,大体是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和把握。
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传媒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做出选择和决定,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产品,同时考察其可行性。
第三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
4、问题解决”教学特点是:(1)完整性:有理论依据,以多元智能为借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吸纳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研究成果。有主题:以问题解决或问题本位来导向组织教学是该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有目标: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是该教学模式所指向的主要任务。有策略,这种教学模式不是通过教师“传递——接受”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采取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的独特手段。有程序:这种教学模式遵照“师生提出问题——学生组织探索——解决问题”的程序进行。(2)简约性:该模式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基本特征——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发展的多元智能的关注,把人的学习过程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又通过便于人们理解、具体明了的“问题”框架,以“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问题解决”教学,来概括零乱纷繁的教学实践经验,便于人们把握。(3)操作性:“问题解决” 教学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更易于理解和操作。(4)针对性: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针对我国传统教学的弊端而倡导的。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
专题1:教学目标的设计
开篇小语: 所谓目标是指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就是说目标是与行为相关联的,任何行为都不可缺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教学,而这一行为发生的特定场所是课堂。所以,在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方面的要素:课堂中的群体——老师和学生;所发生的行为一一教与学。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融合时,才算真正达到了理想的境地,实现了制定的目标。
培训内容与方式:
·实践探索: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分析 案例展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
案例评析:形成初步认识,确定研讨内容 ·统一认识:
1、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2、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述
3、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请注意的几个问题
4、教学目标的确定
5、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
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案例]《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课改前:
(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剂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态度和科学方法。
1、传统教学目标的分类与新课程目标的分类不相符,未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分类。
2、行为主体不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不恰当。如:使„„,培养„„把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
3、知识目标中,描述行为水平的动词选择不当。使得要求太高,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符。
4、目标不够具体,太笼统,含糊不清,难以具体操作,缺乏层次,不具备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标准性原则:只能以国家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原则。
2、整体性原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进行考虑。即由中学教学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联的整体系统。
3、适应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针对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具体性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具体,易操作,可实施。
5、全面性原则:根据布卢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识、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的思想,并根据中学化学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分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领域。
三、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四个基本功要素 主体:阐明教学对象
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心理感受体验。
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的主体、描述教学目标的词注意条件的表述
四、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2、教学目标要从学的角度表述
3、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
4、教学目标反映学习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
1、如何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科学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2、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因此确定正确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3、如何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是具体规定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
[案例]《氧化的制法》教学目标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文字表示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说出实验中的仪器名称及操作要点;能解释验证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能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认识: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科学方法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实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
[评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起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这些目标 中,能够充分显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目标具体,具有层次性和可测量性,操作性强,是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或课外学习,绝大多数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六、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 [案例分析]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2、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
3、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问题思考]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专题2:教学情境的设计
开篇小语: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的指向,启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性。教学情境有着并列的两种涵义:“情”在于使学生情感投入,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境”在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启动,学生思想活动的点燃。两种功能统一在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之中,即做好到“情”“境”兼收。
教学情境是指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
创情境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必须掌握的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明确的目的性;一定的新颖性;适度的障碍性;灵活的技巧性。
二、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1、教学情境是以思想和精神境界为前提的
2、创设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3、情境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4、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5、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创造良好情境的保证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学习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2、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
3、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新课导入 实录1: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同学们想知道二氧化碳具备什么性质吗?
生:(齐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碳的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 一氧化碳。
实录2:
师:打开瓶盖将全出现什么现象? 生:饮料中冒气泡。师:对。很多饮料都是这样的,你们知道冒出的是什么气体吗? 生:二氧化碳。
师:怎样证明你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生1:把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生2:在饮料上方罩一个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
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饮料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师;同学们,请通过上面的学习,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
[评析] [问题思考]
1、谈谈你在教学实践虽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
2、某化学教师的《常见的酸和碱》一课导入新课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三位老朋友——浓盐酸、浓硫酸、浓氨水。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专题3:探究活动的设计(略去)
一、探究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误区
1、否认讲授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泛化探究教学。
2、追求探究之“形”,将探究教学形式化。
3、刻意追求学生的探究,弱化知识教学。
[案例]《分子》教学片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不断无能无力的这一性质,老师做了“氨气分子扩散实验”。
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做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注意看我的操作。(略)
师: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略作停顿后)老师告诉你们吧,[评析]
二、探究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1、创设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多途径地获取证据。
3、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三、探究教学实验的思考
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抛开农村的现有条件不适合新课程的消极思想,创设和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
2、对教师角色和行为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而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兼顾和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的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主动合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了获取知识的质量,自然也能增塑剂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将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与现代的探究教学思想进行有机融合,整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启发——探究”化学教学思想。
5、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注意“两忌”
一忌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二忌“黑板探究”,纸上谈兵。[问题思考]
1、简述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专题4:教师的教学反思 开篇小语:(略)
一、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
2、从教师的视角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
3、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
4、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和研究来反思
5、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
2、周思或单元思
3、期中思
4、教师之间的相互反思
5、不同学校老师之间的相互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
比较法
四、应该反思些什么
五、如何写教学反思
1、反思“成功“之举
2、反思“败笔”之处
3、反思“教学机智”
4、反思“再教设计”
5、反思“学生见解”
6、反思“老师见解”
7、反思“家长见解” [问题思考]
1、新课程下,老师应通过哪些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2、新课程下,一堂好的化学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第三篇:新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兴庆区三小
杨丽华
一、什么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通常的说,就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新课程课堂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前设计”,即教案,由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一旦物化成教案,几乎成了“铁案”,不可更改,课堂上照搬使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设计分为课堂教学的“前设计”、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教案;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中设计”;现在也称“课中实践性备课”,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情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设想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后设计”,就是“课后反思”,现在也称“课后反思性备课”三个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也参与了教学设计。
三、新课标教学设计的理念有哪四种?
1、课堂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学生、教师)
新课标教学设计主体的多元性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了教学设计,二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相对教师来说也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提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即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说课”等。
2、教学过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观)
教学过程除了确定性的一面(教学内容),大量存在着不确定性的一面(学生),甚至可以说,不确定性才是教学的主要特征,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修正、完善等。
3、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
只有把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不同的学习设计不同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学习过程与方法,4、教学设计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
四、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就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难以处理。其实他们有一定的描述语。
知识与技能:常用的描述语有:“知道(了解)„„。理解(认识)„„。掌握(具有)„„。运用„„。会„„。
过程与方法:常用的描述语有:“在获得„„过程中”;“通过„„”;“发展„„能力”“了解(体会、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常用的描述语有:“获得„„的体验”。“培养„„的精神”。“体味„„”。“激发„„兴趣。”
五、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师教学过程设计,是知识教学策略的选择过程。教学过程的选择,主要就是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1、当前教师应具有哪些教学模式?(1)、接受教育的基本模式(知识掌握和技能获得);(2)、发现教学模式(发现知识,培养探索能力)
(3)、探究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和研究)(4)、课堂讨论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5)、合作教学模式(参与意识,合作能力)(6)、情景教学模式(学习与情感,态度结合)
教学模式很多,老师不必全部掌握,但是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所赋予的任务。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师不会是好教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模式的层次要比教学方法高。例如:现在大家都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扬自己之长。既个性化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新课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设计
(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采取什么样的评价?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发展性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三种评价取向都应给与重视,既要结果,又重过程;既重教师评价,有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2)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七、新课程课堂教学“前设计”的结果------教案的编写与修改
1、“前设计”的最终结果是教案,现在也把它叫做“教学前的预案”或“课前预备性备课”。预案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要针对问题教学内容,在符合校情、学情的前提下写出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哪些环节、采用什么手段完成这个思路,从而充分准备教具、学具,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活动的平台。使文本内容走向学生生活,形成新的经验。
2、有人说,既是预案,可以不写?教学不做前设计是不可想象的,但有前设计有太固定、刻板、不可变通,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叶澜所批评的“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这些“活的”老师和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在丰富多变的教学情节中,教师固守原有的设计而置学生的反应不顾,这样的教学不可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成功教学。
八、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设计”——即时决策与设计
1、“中设计”现在也称“课中实践性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突发问题、错误、质疑和探索,教师发挥自己自身的教育智慧,善于抓住课堂中的这些一闪即逝的教育机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原来的教学设象,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习活动,使得人人有收获。
2、如何做好“中设计”?
(1)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代替孩子的思维和认识。大家不妨听一听这个故事,也许会有所体会:一个老教授的四岁孙女津津有味的看动画片,入迷的连老教授连喊两声都没听见,无奈之下老教授走到小孙女面前说:“孩子,我喊你怎么不答应?”小孙女这才抬起头微笑着伸着懒腰说:“哎呀,我都陶醉了”老教授几乎惊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仅有四岁的小孙女竟能这样准确的使用“陶醉”这个词。于是他激动地问:我的小乖乖,你说的太好了,你陶醉了,给爷爷说说什么叫陶醉啊?小孙女抬头看看爷爷,一副骄傲又为难的样子,老教授鼓励说:“说说,没关系”小孙女憋了很久,半猜半疑地说:“就是喝醉了酒逃跑了,”老教授有一次的惊呆了。
(2)把问题转化为教育的时机。(3)保护学生发现错误的意识。(4)学生“卡壳”后改变原来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卡壳的原因是:一是不熟悉,二是教学内容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重新设计教学,以便引导学习内容上。其实就是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5)让“节外”的枝“长起来。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有时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未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发现富有创新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这时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推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目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6)老师不但要克制,更需要“借题发挥。例如,记得那天下雪了,上课了,学生还都趴在窗台上七嘴八舌的说看。看到这,我非常生气,耐着性子静静的听他们说什么,他们都在说看雪说雪,我没有发火,而是和他们一块堆雪人、打雪仗、踩雪。
我觉得教学设计的“中设计“可以简单理解为:“依学定教,顺学而导。”
九、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后设计”——教学设计反思
“后设计”是完成教学后,做深度的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是什么?为什么成功?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如:
1、《坐井观天》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青蛙跳出井口了,会怎麽样呢? 生:(讨论交流)
生1: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的它忙向小鸟求救。生2: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绿油油的田野,它陶醉了。生3:青蛙跳出井口后,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生:哄堂大笑。师:(似笑非笑)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我们不能像课文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教学反思:究竟谁该“跳出井口”看看。
看了这位学生的写话后,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位为学生续写的故事是:青蛙跳出井口后,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它渴了,想要喝水。突然,它听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飘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想道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只钢叉刺穿了老青蛙的身体,老青蛙痛苦的挣扎着。青蛙惊呆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的好,他急忙跳到了井里。
或许,孩子的想象与课文不符,也和教师的教参答案不符,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驳,但是,孩子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描绘的画面难道不是真实的吗?学生敢于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与众不同、精辟独到的见解,不正是我们所一再期待的创新精神、自主精神、批判的火花艳艳生辉吗?谁能说学生抱着事实求事的梯度对这个家喻户晓的老故事提出了新注解、不必故事的本来寓意更深刻、更发人深思、更闪烁出哲理的光芒吗?着不正是对传统观念、从重心理的挑战吗?原来,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我们老师自己。
2、一位老教师的反思:老教师退休的那天,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一脸沮丧的来到校长的办公室。老教师说:“我勤勤恳恳的教了一辈子书,教学成绩尽赶不上一些刚工作不久的新老师,我很不甘心。”校长说:“你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教学路,你会有所发现的。”老教师细细的想了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发现自己后面的教学仅仅是前三年教学的重复。
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老教师教学不行,其实他在提醒大家要做一个反思性的教师,只有经常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扬长避短,才能在进步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
2008-2-15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教学设计
泸县五中
刘刚
经过一年的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收获颇丰,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就必须为学生铺垫好适当的“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走,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理念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2)开展探究活动。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第二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这过程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获得成功体验。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过程。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难产生出强烈的认知需要。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鼓励话语,可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可能使这位学生终身铭记。
二、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下列步骤:(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确定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时,结果是速度随时间增加或减少。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能力目标: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问题。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3)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加速度的说法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多媒体动画]例举物体的运动: ①火车进站,②公共汽车启动,③骑自行车加速运动 请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提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讨论)]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4)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供一堆现有数据给学生,由此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它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学生会误以为教师在“造假”。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质疑,为了让学生接触科学的真实,应让学生实际测量,现场采集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测出一组速度值,然后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比较这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情况。如何测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由于实验室没有现成的测速度的仪器。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才正式使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这里不宜使用打点计时器。所以,提供给学生的仪器是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比较两个小球的速度变化的快慢。教师向学生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可以算出时间段,这样既测出了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了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了。[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 ①在老师已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实验中,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大,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大得较快。②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对于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5)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6)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到这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已基本形成,即: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实验测量──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的概念──对加速度的理解。这一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理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体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第五篇:教学设计复习题
第一章 教学设计导论
1、名词解释题:
A.系统教学观: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分(如教师、学习者、教材和学习环境)对于成功的学习都很关键。提倡采用系统化方法设计教学。
B.教学分析: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或: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若干过程的集合,用于确定实现某个教学目的的相关步骤,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包括目的分析和从属技能分两个阶段。使用目的分析方法确定教学目的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析教学目的的每一步,确定从属技能。
2、说明题:
A.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系统化方法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4、简答题:
A.如何进行教学分析?
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我们称之为入门技能。B.如何编写绩效目标?
基于教学分析和入门技能陈述,具体地写出学习者完成教学后能够做什么,这些描述根据教学分析确定的技能派生而来,确定了要学的技能、实施技能的条件和成功表现的评判标准。
第二章
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1、名词解释题:
A.需求评估: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需要抓住某个机会,而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是分析组织预想状态与现在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对问题进行精确描述的过程。
B.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①、关于学习者输出的清楚概括的描述;②、与确定的问题及需求评估相关;③、可以通过教学而不是其他更有效的手段来达到。或: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
C.绩效技术方法: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立教学目的。
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是什么?
使用某种需求评估过程推导出教学目的 侧重于学生学完后能够做什么
D.绩效分析:就是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以及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说明题:
A.下面给出了几个教学目的,这些教学目的的写法不符合教材中所说的教学目的写作原则,请逐一说明如何修改。
①、学校将在开展案例教学前对老师进行在职培训。②、学生要知道如何给各类句子加标点。③、教师要学会多媒体教学。④、老师每周要布置一篇作文。
4、简答题:
A.罗宾逊模型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①、确定绩效问题:绩效问题 = 预想状态-现在状态→对问题的精确描述 ②、找出原因:问卷,访谈,观察 ③、罗列可能的解决办法
④、给出性价比最好的解决办法 B.绩效分析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根据没有达到的预期组织结果和雇员行为与预期存在的差异,产生对问题的精确描述,并给出所收集的引起问题原因的证据,以及所提出的性价比合适的解决办法。C.一个完整的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习者
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 所学技能要运用的环境
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D.判断一个教学目的是否值得建立,应考虑哪些问题? ①、教学的开发是否可以解决导致教学需求的问题?
②、教学目的是不是能够被那些批准教学开发的人士所接受? ③、是不是有充足的人力和时间来完成该目的教学开发? ④、内容稳定吗? ⑤、有学习者吗?
E.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有哪几个步骤? ①、写下教学目的
②、列出所有学习者要做的、可以证实学习者达到目的的行为
③、分析所得到的行为表,选择那些最能够反映目标完成情况的行为
④、将所选择的行为写成一句话,或者写成多句话,说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
⑤、审查修改后的目的陈述,判断能表现这些行为的学习者是不是就算达到了目的
第三章 教学目的分析
4、简答题:
A.目的分析方法有哪两个基本步骤
目的分析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按照将要发生的学习的种类对目的分类(不同的学习种类又叫做学习类型);第二步是确定并顺序化完成目的所需要的主要步骤。B.良好结构的问题的表述特征及求解
通常,学生(或问题求解者)被提供了一堆关于某个情景的细节,可以运用什么规则和概念的建议,以及对解应该具备什么特点的要求,解法相对确定。具有良好结构的问题,有一个确定的求解过程,有各种概念和规则,还有一个“正确”答案。C.病态结构的问题的表述特征及求解
学生并不能获得求解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所有数据,甚至问题本身也可能是不清楚的,有多种解决方法,但是没有一个解法被认为是“正确答案”。D.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过程是典型的病态结构问题?
我们对于那些形成教学需求的规则以及判断哪些学生需要接受教学的原则知之甚少,有多种方法分析教学,有多种策略呈现教学,也有多种方法来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E.进行教学分析时,对教学目的的分析有哪两个主要步骤? ①、将教学目的按学习类型分类;
②、进行目的分析,确定和顺序化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
第四章
确定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1、名词解释题:
A.簇分析:从属技能分析中,主要对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言语信息教学(学习)目的中所隐含的信息的主要种类
B.入门技能: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2、说明题:
3、填空题:
A.从属技能分析中,(层次方法)主要用于分析目标分析中确定为智慧技能或心智运动技能的单个步骤。
4、简答题:
A.描述从属技能分析的基本过程和目的。
答:教学分析过程中,确定了目的中的各个步骤之后,对每一步进行审核,以确定学习者在学习这一步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会做什么。目的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B.描述用于态度目的的从属技能分析技术。①、在表现出这个态度时学生必须要做什么?” 用智慧技能或运动技能表现,层次分析法 ②、“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态度?” 言语信息类
C.阐释入门技能分析的目的。
入门技能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教学中所包含的新技能而必须已经掌握的技能。它们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学习者才能开始学习教学中所要教的技能 D.如何确定教学的入门技能 审查层次分析或簇分析的结果,找出那些在教学开始之前大多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在分析流图中在这些技能的上方画一条虚线,出现在虚线以上的技能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的,出现在虚线以下的技能就是入门技能。E.描述教学分析的结果。包括教学目的、完成目的的主要步骤,完成每个主要步骤所需要的从属技能和入门技能。
第五章
分析学习者和环境
1、名词解释题:
A.目标人群:又叫做目标对象或目标组,是需要接受合适教学的对象。B.试验学习者:是设计师在开发教学时用来测试教学的人。
C.应用环境分析:知道我们的学习者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他们的新技能。
2、说明题:
A.对应用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应用环境的分析是要知道我们的学习者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他们的新技能。包括: ①、管理/监督支持:学习者在运用新技能时所期望得到的组织支持。②、实施点的物理条件:如,技能的运用是否需要设备、设施、工具、时间或其他资源? ③、实施点的社会环境:如回答以下问题:学习者会单独工作还是会作为小组成员一起工作?他们是独立工作吗?会不会在员工会议上或者在领导面前阐述观点?所学的技能在本单位是否已有人熟练掌握了,还是他们是第一批人?
④、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技能:为了保证新技能满足所确定的需求,我们要请现在在应用环境下工作的雇员评价要学的技能与他们工作的相关性,设计师要能判断对新技能的运用是否存在物理条件、社会环境或动机方面的限制,物理条件方面的限制诸如缺乏办公场地、过时的设备、时间安排不合适、人手太少等等。
3、填空题:
A.Keller的模型叫做ARCS模型其中A指(注意力)、B指(关联性)、C指(自信心)、D指(满足感)。
B.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下列信息的描述:①、(入门技能),②、(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③、(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④、(学习动机),⑤、(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⑥、(学习偏好),⑦、(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⑧、(群体特征)。
4、简答题:
A.如何区分目标人群与试验学习者?
目标人群是对广泛可能的用户群的抽象描述;试验学习者属于目标人群;设计者在为目标人群设计教学的时候,试验学习者作为目标人群的代表,帮助设计者计划教学,在教学开发后确定教学效果。B.设计者需要知道目标人群的哪些信息?
有关目标人群有用的信息包括:1)入门技能,2)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将采用的传递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学业能力水平,6)学习爱好,7)对提供教学机构的态度,8)群体特征。
C.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包括对学习者哪些信息的描述?
1)入门技能,2)以及对该领域以前具有的知识;3)对教学内容和传递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以前的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6)学习偏好,7)对提供培训机构的态度,8)群体特征。
D.应用环境分析的输出是什么?
这个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是:1)有关技能将要运用的物理条件和组织环境的描述,2)可能促进或影响学习者运用新技能的因素。
E.对学习环境的分析包含哪两部分内容? 现状和应具有的条件。现状是对教学将发生环境的描述。应具有的条件给出了支持本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资源。
F.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与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点对教学需求的满足程度,2)教学点模拟工作环境的适应性,3)在教学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多种培训传递方式的可行性,4)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和传递的限制。G..学习环境分析的主要结果是什么? 1)说明教学点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用来培训要迁移到工作场合的技能,2)列举对项目有重要影响的限制。
第六章
编写绩效目标
1、名词解释题:
学期目标(terminal objective):学期目标精确地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后将能够做什么,完成学期目标的环境产生于学习环境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2、说明题:
A.描述目标陈述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可以指导设计者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策略,实施评估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不仅对设计者有用,对学习者、教师、教学督导和管理人员也很有用。①、如果学习者能够得到关于某个单元或某个课程的目标,他们就会对于课程要学习什么以及随后要考什么有一清楚的认识。
②、目标的开发可以支持人文或人际关系领域教师的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以下任务:1)说明他们要教的技能、知识和态度,2)决定教学策略;3)建立在教学结束时对学习者表现评价的原则。
③、还有些老师认为目标会限制教室的自由讨论,而实际上目标可以控制讨论不走题 ④、目标还可以提高需要教学配合的教师之间沟通的准确性。
⑤、目标还可以告诉家长和领导这些学习者或其雇员现在正在学什么。B.一个良好表述的绩效目标中条件成分所能提供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提供给学习者的线索或刺激物
第二个功能是说明完成所给任务而需要的资源材料
第三个功能是控制任务的复杂度,限制任务,使它能够适应目标人群的能力和经验。第四个功能是辅助知识和技能从教学环境迁移到应用环境。条件元素用来说明教学环境的资源所能给予的有关真实世界的最大的真实性、相关性和所能提供的环境。
3、填空题:从目标的步骤分析推出的技能叫做(从属技能)
4、简答题:
A.说出一个良好表述的绩效目标由哪几部分组成: 在梅格的模型中,一个目标语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学分析中确定的技能和行为,目标必须要描述学习者将能够做什么,这部分既有动作,也有内容和概念,第二部分描述了学习者完成任务时的条件,条件是对实现目标时学习者可用的资源和环境的精确说明。是否允许使用计算机?是否要分析一段文字?这些是关于学习者能用什么来完成所期望的行为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描述用来评估学习者表现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经常表述为对可接受答案的限制、取值区间等。
B.教学分析中书写绩效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哪些部分? 完成技能的条件,要完成的技能,以及评价学习者表现的标准 C.阐释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设计者选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策略,实施评估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D.描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编写的步骤? 修改教学目的以反映最终应用环境 编写学期目标反映学习环境
为目的分析中确定的每个步骤(无子步骤的)编写目标
为每个子步骤写目标或只写上层步骤的目标(目标与评测设计和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为所有从属技能编写目标
对某些学习者可能不具备的入门技能编写目标 E.教学目标对于设计师有什么用途? 对于设计师来说,目标是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它们是将教学分析中的技能转换为在教学完成后学习者要能做什么完整描述的手段,目标还是设计师和考试设计专家准备考试题和教学策略时的输入文档,重要的是设计师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这些活动。
第七章
开发评测量表
1、名词解释题:
A.标准参照评测: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
B.学习档案:是反映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标准参照评测样品的汇集。这些评测既包括展示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进步情况的客观题型的考试,也包括学习者在教学中制作的作品或现场表演。学习档案还可以包括有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教学情况态度方面的评定。
C.学习档案评估:定义为对所收集的反映学习者可观察的变化或发展的学习样品进行元评估的过程。客观题型的考试可以测定学习者从前测到后测期间成长变化的情况,作品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对学习者进展的跟踪来比较。
2、说明题:
A.说明标准参照评测的目的
标准参照考试因为不仅能评价学习者的进步,而且还能评价教学的质量;标准参照考试的结果准确地告诉了教师每个教学目标学习者能够做到多好,也告诉了设计师教学的哪些部分不错,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此外,标准参照考试还能让学习者通过运用已建立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而反思自己的表现,这样的反思能促使学习者最终成为能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质量负责任的人。
B.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哪四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入门技能测试。
入门技能测试:是在开始教学前对学习者的考试。这些标准参照的考试题是为了评定学习者对预备技能,即学习者在教学开始前必须具备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预备技能是在教学分析图表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前测:前测的目的是要参照教学分析,了解学习者。前测(pretest)在教学开始之前实施,目的是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事先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教学中要教的技能。确定学习者是否已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技能的原因是为了教学效率。
练习测试:练习测试(practice tests)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中提供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机会。练习测试使学习者能够练习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练习作业,提供指导反馈,并控制教学进度。
后测 后测在教学之后进行,与前测相对,只是没有对入门技能的考题。与前测类似,后测(postests)测定教学中所包括的目标。后测可以用来评定学习者的表现,给出学习者完成课程应得到的分数。后测最初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师确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C、完成下列表格。
测试类型 入门技能测试 设计者决策
学习者是否已经做好了开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是否具备所需要的预备技能? 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要教的技能? 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技能?
我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发这个教学? 学习者是否已具备了要学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哪些概念认识有误? 教学内容分簇是否适当? 教学进度对学习者是否合适? 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学期目标? 每个主要目标和每个从属目标的教学是否都有效?
教学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所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要测试的目标
预备技能以及在教学分析图中虚线以下的技能 学期目标
目标分析中的主要步骤 完成目的中目标子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只限一堂课,不是整个单元
学期目标
主要步骤及其从属技能 前测
练习测试
后测
3、填空题:
A.设计师设计的考试主要有四种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或模拟测试)、(入门技能测试)。
4、简答题:
A.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目的为中心的原则。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要求考试题和绩效目标中所陈述的条件、行为和评判标准相一致;考试题以及评测任务应该与学期目标和绩效目标一致,要符合在目标中规定的行为,包括动作和概念。
B.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
C.阐释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时,应遵循的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
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D.对试卷和试题进行形成性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①、答题指示清楚,简单,容易照着做;
②、每个考试题都很清楚,并且含有对学习者刺激的信息; ③、答题条件是现实可行的; ④、答题方式学习者很清楚;
⑤、有学习者答题所需的答题空间、时间和设备。
E.用于指导对行为表现、作品或态度的评估,需要开发评分表格量表,开发这样的量表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①、确定要评估的要素 ②、重新表述每个要素
③、在量表中安排各要素的顺序 ④、选择评估人员要做的判断类型 ⑤、决定量表如何计分
F.高质量的学习档案评估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学习样品必须基于特定的教学目的和绩效目标。
第二,学习样品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标准参照评测,它们是常规的前测和后测,考试形式不限。一般来说不会为档案评估专门设计考试。
第三,每个常规评测都有评分标准,以及每个学习者的答卷和得分,它们指出了学习者在这次考试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G.应如何进行评价学习者成长的评估? 成长评价分两级完成,第一级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这也是学习者为中心评价运动的原则之一。学习者审查他们自己的材料,包括考试分数、作品、行为表现和评分标准。他们写下自己对材料中的优点和问题的看法,还要说明应该怎么做来改进材料。然后是教师审查这些材料,教师先不看学习者自己的评价,只纪录自己的评判。在教师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和学习者一起比较两者所做的评价,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面谈结束的成果之一就是要一起计划下面学习者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5、一般来说,在编写考试题或评测任务的时候,要从四个方面考虑考试题的质量,即以目的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和以评测为中心的原则。①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要求考试题和绩效目标中所陈述的条件、行为和评判标准相一致;考试题以及评测任务应该与学期目标和绩效目标一致,要符合在目标中规定的行为,包括动作和概念。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涉及诸如学习者的词汇量、兴趣、经验和需求等方面;考试题和评测任务必须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这方面的编写原则包括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量,根据其语言水平和发展水平来设置适当的任务复杂度,另外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水平,其经验和背景,以及特殊的需求。③以环境为中心的原则,包括最终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的特征,在出考试题和评估任务的时候,设计师还必须要考虑到最终的应用环境,以及学习环境或课堂环境。考试题和任务对实际应用环境来说应该尽可能地真实、可信。这类原则可以促进知识和技能从学习环境向应用环境迁移。另外还要考虑学习环境的设施和资源,有时候学习环境不能提供精确模拟应用条件所必需的设备,设计师必须创造性地提供与现实尽可能接近的条件。考试环境越真实,学习者的回答也就越可信。
④以评估为中心的原则,包括题目的清晰度。学习者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紧张,但是结构良好、专业编制的考试题和评测任务会让考试变得更为轻松。考试题的编写质量包括正确语法、正确拼写和标点,简洁明确的答题指示、资源材料和题目等。
第八章
开发教学策略
1、名词解释题:
A.“教学策略”:一词意指各种教与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独自阅读、个案研究、讲座、计算机模拟、工作表、小组协作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微观教学策略。设计师在做这类决策之前,还必须要有宏观策略(即从向学习者引入某个专题,到最后学习者掌握目标为止的整体策略)。教学策略描述了教学材料的基本组成和运用这些材料促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结果的过程。
B.传递系统: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
2、说明题:
A、描述选择最佳教学传递系统时,应该如何进行考虑和决策。
在一个理想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选择最佳的教学传递系统,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考虑和决策:
①、考虑教学目的、学习者特点、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教学目标和评测要求 ②、重温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的逻辑分组,以便以后按合适的顺序讲授 ③、规划在教学中要用到的学习成分 ④、选择对学习最有效的学生分组方式 ⑤、确定符合对学习环境成本、易用和实用要求的有效的媒体和材料
选择或开发一个传递系统,该系统最佳地满足了第①步的考虑和第②-⑤步的决定。B.说明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应考虑的因素:
①、学习领域;说明学习结果的不同会反映在传递教学所采用的媒体上,但是不能因此假设所有教学目的都是在同一个领域的。有必要为类似的教学目标块选择同样的一种媒体,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混合兼容的媒体。②、教学目标中特定任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掌握教学目的,是否需要特殊感官辨识(视、听、触等)?第二个设计师要问的问题是为了掌握教学目标是否需要社会交流?
③、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的实际考虑;选择传递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教学包的使用环境中各种媒体的可用性。媒体选择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设计师是否有能力或是否能够找到一个专家来产生某种媒体的材料。采用某种媒体形式的材料,其灵活性、耐用性和方便性是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材料必须在学习中心才有的设备上使用,是否有这样的学习中心可用?在学生有时间独立学习的时候它是否开放?材料是否以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形式,学生不会因此毁坏材料或设备?材料是否要求可携带,如果是,它们采用你所选择的媒体后可携带性如何? ④、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在长期使用后,一种媒体与其它媒体在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C.为一个教学单元开发教学策略的五个阶段是:
安排教学目标的顺序和分组;为该单元设计教学前、评测和增强活动;为每个教学目标或每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呈现和学习者参与活动;将教学目标分配到每堂课,估计每堂课的用时;统一媒体,确认或选择一个传递系统
3、填空题:
A教学策略的五个主要学习成分是:(教学前活动)、(内容呈现)、(学习者参与)、(考核)、(增强活动)。
B管理和传递教与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套方法又叫做(传递系统)(delivery systems)。
C.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评测试题)。
4、简答题:
A、一个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包括那些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块的顺序安排、对教学中要包含的学习成分的描述、教学时学习者如何分组的说明,以及为传递教学而做出的媒体选择。
B.教学策略中,在决定学生分组时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在应用环境和教学环境,在学习目标表述中,在所计划的特定学习成分中,或者在某人对教与学过程的基本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对社会交互的需求。学生分组的类型(个别化、成对、小组,大组)取决于特定的社会交互需求,并且经常混合存在于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成分之中。
C.教学策略作为一种产品可以用于哪几个方面? 指导教学材料的开发
作为评价现有材料的标准集 指导和评价对现有教材的修改
作为课堂讲稿、交互式小组练习和家庭作业的设计框架
D.在开发增强活动这一教学策略时,应考虑哪两个问题?
回顾整个教学策略,以决定学习者记忆和迁移方面的需求是否已经被满足。记忆技能 考虑学习者在完成教学目的的时候要做什么,他们需要从记忆中回忆什么。有没有什么是必须要从记忆中检索出来的?是不是要求快速检索还不能看提示或参考资料?学习的迁移 关于你的教学目的第二个要问的问题是“要发生的学习迁移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应用环境和学习环境有哪些不同?”,E.开发教学策略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包括教学目的、学习者和环境分析、教学分析、绩效目标和评测试题
第九章 开发教学材料
1、影响媒体选择和传输系统三个因素
1)、现有教学材料的可用性
2)、制作和实施的限制
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较简单的媒体格式,高质量地完成制作,而不是坚持用复杂媒体却产生很差的作品
3)、教学设施的数量
新技术在刚开始被采用的时候,经常是被用来重复老技术的功能
2、教学包(package)的组成部分
教学材料
它包括主要教学目标的材料、学习目标的材料,以及能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的材料等 评测材料
所有教学材料都要有对应的客观考试题,以及对作品或行为表现的评测表。评测材料包括前测和后测
课程管理信息
整个教学包通常会有一个总说明书,一般叫做教师手册,其中向教师提供了教学材料的概述,展示如何将它们与学生的学习顺序相结合
3、选择现有教学材料的原则
目标为中心
(1)材料中的内容和你的学期目标、绩效目标的一致性,(2)内容覆盖的适当性和完整性,(3)权威性,(4)准确性,(5)时新性,和(6)目标性。
学习者为中心
(1)词汇语言水平,(2)发展、动机和兴趣水平(3)背景和经历,(4)特殊语言或其他需求。多元文化(性别、文化、年龄、种族)
环境为中心
包括材料对于你的环境和学生的权威性,以及在你的环境和预算下的可行性
学习为中心
(1)内容顺序是正确的,(2)动机被适当地激发了,(3)有学生的参与和练习,(4)包含了适当的反馈,(5)有适当评价,(6)为增强记忆促进迁移有一些后继活动,(7)传递系统和媒体格式对于目标和学习环境来说是适当的,(8)提供了适当的学生手册
4、教学材料开发过程
1)、审查每堂课每个目标的教学策略
2)、通过文献调查、咨询领域专家,了解已有什么样的教学材料
3)、考虑如何采用和修改现有可及的教学材料
4)、决定是否要设计新材料。如果要设计新的,转到步骤5。如果不要设计新的,则以教学策略为指南,开始组织修改现有材料
5)、复审你所完成的学习者分析,考虑教师在每堂课促进教学的作用,决定你想要教学自定步调或小组同步的程度
6)、复审你所完成的对学习环境的分析,以及你对开发教学材料可用资源的假设。重新考虑传输系统和媒体选择,以呈现材料、监控练习和反馈、以及评估,增强学习者记忆和迁移能力
7)、基于教学策略,以草稿的形式计划和编写教学材料。这些还是粗略形式的印刷的、视觉或听觉的材料可以用于检查教学顺序、思想流、阐述思想的精确性、完全性、以及步调等等。8)、为了理清思路,审查每堂已完成的课或上课过程
9)、用一完整的教学单元,编写教学来指导学生完成所需要的活动
10)、用这第一遍代价不高、比较简单的草稿中所开发的材料,开始评价活动。第十章介绍和讨论了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的过程和活动
11)、你可以继续下去为教师手册开发内容,或者在你开发和修订教学呈现和活动的同时做笔记,再根据笔记,随后编写教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