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摆的研究》公开课教案
《摆的研究》
陈优树
【教材分析】
《摆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中的第六课。在前面几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了解了计时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尝试着制作计时工具。本课是在学习《机械钟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已经了解了摆的构造。在本课中,通过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几个因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由于本节课中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比较多又比较复杂,所以学生在设计方案,如何公平的对待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因素,控制好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这也就使之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第三部分是在学生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百盛越短摆动越快。
2.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并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获得是需要反复测量。教学重点
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同一个摆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
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搜集证据,验证假设。【教学准备】
摆线、两个不同重量的摆球,铁架台,记录单,秒表,软尺。【教法、学法】
1.教法: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2.学法:与教学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开头我课件展示: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一个体重最重,一个把绳缩短,一个力气最大,这样三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判断谁是荡秋千的高手?从生活中常玩的秋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激发学生探究意愿。
二、实验过程:
1、课件出示摆:先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和摆幅度,并说明摆摆动来回为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让学生说说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我再加以补充说明,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
3、开始实验验证:(明确本课的测量方法是测量20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活动
一、我采用“扶”的教学原则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首先提出问题:
①猜想——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有关系吗?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②教师明确什么不变?什么改变?示范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实验。③指导学生更换摆锤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记录。其次实验和记录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是摆长和摆幅的不变。为了减少误差可以用三角尺把摆的幅度定在30度。在同样的时间内,只要把摆锤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三倍。并记录每次测量的结果。加上在表中求平均值,以便实验结束三张表在一起总结。
3、汇报和分析数据。
我会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说说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后,对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因素有什么推测,逐渐培养学生科学验证的品质。
活动
二、在学生有基础上,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引”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来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1、首先提出问题:①摆长与摆的快慢有没有关系呢?
这里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以提示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
2、学生实验和记录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只要做简单的提示,这样,突出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性的地位。也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3、汇报和分析数据;
问: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的推测。接着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总结出: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活动
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这一活动中我采用“放”的教学原则定点让学生放手实验,最后小组汇报、小结。
1、实验注意:①首先保持摆线、摆锤的不变,可以改变什么?引导学生改变摆幅进行实验。
②在实验中可以提醒学生用身边随手可拿的三角尺来改变摆幅。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只选择30度、45度、60度的角来实验。
③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做好个别辅导与订正。④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汇报结果。
三、全课总结。
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的关系。把三组实验放在一起,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摆的速度比较快?什么情况下摆的速度比较慢?摆的快慢与摆锤与摆绳与摆幅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接着我再出示课件:让学生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无关、与摆幅无关,只与摆绳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
四、课后作业。
解决开始的问题,到底谁才是荡秋千的高手?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需要科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回家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摆。
第二篇:科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连接》
中B班黄妃妹
设计意图:
连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他们对连接物体的这一科学原理概念模糊,需要我们提供、创设一个研究、探索的机会和环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利用物品的连接,通过游戏、探索、尝试连接现象,知道“连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孩子们观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物体之间的多种连接方式,发现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有的需要辅助物。
2、能根据需要辅助物连接的材料的特殊结构,找到合理的连接方式。
3、鼓励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体验探索连接的乐趣。活动准备:
1、白纸、绳子、夹子、回形针、透明胶、筷子、兵乓球、纸盒
2、生活中有关连接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活动“快乐连接”、初步探索身体部位的连接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快乐连接”的游戏,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的好朋友,想个办法让你们两个的身体一些部位能连在一起。
二、尝试活动‘我会连接“
(一)请幼儿不用借助辅助物连接两张白纸,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出示材料一:白纸,让孩子们探索如何把两张白纸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说一说。
师:你刚才连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的。为什么它们会连接?
小结:用了叠、折、捏等方法把同一种东西连在一起
(二)请幼儿进一步借助辅助物连接如下物品连接,并说说连接的方式。
1、出示材料二:筷子、兵乓球、纸盒以及
2、让幼儿操作,并发现它们不能单独连接时如何借助辅助物进行连接。
师:这些材料为什么不会连接在一起?可是它们也想和好朋友连接在一起,你们能用老师准备好的那些朋友来让他们连接吗?
3、在材料中寻找辅助材料来帮助它们连接(绳子、夹子、回形针、透明胶)。
4、幼儿操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请了谁来帮助他们连接?用了哪些方法?(勾、绑、粘、插、夹、别)
小结:这些东西虽然自己不能连接,但通过了朋友的帮忙他们也能够连接在一起。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连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连接在一起会怎么样?
三、生活经验回顾:生活中的连接
1、出示图片(插头与插座、水管与水龙头、钢筋连接等)
2、观看图片,了解连接给我们带来方便与美观。
师:小小的连接作用可真大,不但能美化我们的环境,而且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四、拓展迁移: 找连接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的连接,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一、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色彩》的第三,共2个时,本堂为第2个时。在本时里,将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和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前面2年科学程的学习,孩子们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研究透镜》第1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进入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本时,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比较实验,认识两种透镜的镜片特点,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透镜的分类及各自的镜片特点。
●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能通过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作用。
●能够通过回忆旧知,总结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作用,是因为光进入透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情感目标】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光的不同作用。
【难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贴纸、实验记录单、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
“19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时安排:共2个时,本为第2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看“冰能生火”视频,提出问题,导入新
问题:为什么改变形状后的冰块能够生火?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活动:
1、观察透镜,认识透镜在形状上的不同。
2、师生交流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
3、习题分辨,巩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1】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桌上的文具。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近处物体放大,凹透镜使近处物体缩小
【实验2】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屏幕上的图片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远处物体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3】透镜对光线的变化
①教师演示:光线“会聚”和光线“发散”现象。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拓展应用、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观察变化
2、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展示生活用品图片,学生说出它属于哪种透镜,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回答前问题——为什么“冰能生火”。
回忆旧知,巩固新知——为什么透镜会有这些奇妙的作用?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回忆第一时的“光的折射现象”,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奇妙的现象,就是因为光线经过透镜时传播方向改变了,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六)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再通过师生交流巩固新知。
(七)欣赏水滴图片,感知大自然的美
展示水滴图片,感知水滴也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让孩子们乐于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升华孩子们发现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凸透镜
放大
倒立
会聚
凹透镜
缩小
发散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研究材料的特征》教案[定稿]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知识目标:
1、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复杂的系统;
2、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二、教学准备
材料:铜片、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纸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小电路、中性笔、水槽等。
三、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交流:上节课我们评选了积极动脑,努于探究的同学为第一批的科学小勇士,今天谁想向他们发出挑战,成为第二批科学小勇士?
准备好了吗?挑战正式开始![上课]
1、活动过程
首先让我们进入挑战第一关。请看关键词:材料 [板书]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头、布、塑料、纸、铁、棉花、纤维)[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谁能帮帮他。]
B、大家谈到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战要求:丰富、全面
如果你不确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细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1号信封中的表格中。开始!
[各小队寻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师巡视指导能不能更全面地观察到一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个组的观察既丰富又全面。哪个组先来?
[各小组代表轮流将填写的记录放放于实物投影仪上,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们的周围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组成的。]
看来各组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说不出来引导:对材料你有没有一些新认识?]
[材料构成了物品,物品丰富了世界]
[随机采访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参赛选手的距离,而且还是选手抒发所获的好机会,可能会说出教室里到处都有材料,也可能会说出许多物品是用好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无疑中让参赛选手用自己的话对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小结,引导他们说说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关中我们了解到了身边的物品是由许多材料构成的,它们会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下面让我们继续进入挑战第二关!准备好了吗?
[对本轮合作能力的考验给予提示,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关键词:特征[板书]
请打开2号信封,说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学生代表对十种不同的材料进行辨认]
要求:找找看,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作答,例:纸比较软,放在水里容易湿。木头比较结实。铁片可以弯曲。][板书学生谈到的特征,为下一环节指明研究方向。]
[板书:抗弯曲力、抗摩擦力、软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字迹保留度、导电性……]
小结:在第二关里,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对于这些不同特征,你有没有想说的?
2、看来,大家又发现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贺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闯过了第二关,要继续吗?准备好了吗?
进入挑战第三关关键词:研究[板书]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会想到要确定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
你认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给学生暗示。]?
确定的研究主题?[指黑板……]
那么,请打开3号信封,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写清主题,并根据需要在选择研究工具上划“勾”,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们打算如何利用选择的工具呢?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分组巡视,对于研究过集中的问题进行复选。简单地描述研究计划。]
提示:能说说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导如何做?]
研究主题、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让我们开始观察吧。别忘记谈谈重要发现和感受!
各组派代表将你们选择的研究工具领回,研究过程中注意及时地记录下对材料特征的发现。
请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向大家交流你们组刚才的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把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向大家介绍,主持人对观察发现予以及时点评。鼓励有特别发现和感悟的小组。]
小结:看来第三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我们要提升挑战的难度了,展开最后的较量,究竟哪一组的综合实力最强,让我们试目以待。准备好了吗?[参赛队给自己鼓劲。]
4、回归生活
请听题:在一关中,我们谈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关的记录表]
[学生口述材料选择的原因。例如:窗户选择塑钢是因为它坚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观。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战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中,勇敢的闯过了最后一关,可是我没有准备那么多的勇士标志,大家的出色表现可让我犯了难,这样吧,把标志授予各勇士小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旧能像今天一样,个个成为科学小勇士!
5、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还在许多的物品,它们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需要大家继续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
注:实验记录表(略)
第五篇: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
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4.学生制作望远镜。5.学生作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