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9页例10(1)(2)。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决问题。
2、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意义,体会“进一”法、“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法这三种取近似数方法之间的区别。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一瓶橙汁,三个杯子。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一瓶橙汁,一个杯子。
请学生猜测讲瓶子里的橙汁倒入杯子中,需要几个杯子才能装的下?
即使多出一点也需要用一个杯子来装,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碰得到,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常常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把原来学过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39页例10第(1)小题。(1)、课件出示第(1)题。
组织学生大声读题,获取已知信息和问题。教师指名学生汇报。(2)、怎样计算需要几个瓶子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2.5÷0.4=6.25(个)(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有6.25个瓶子吗?(学生均摇头表示没有)教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准备几个瓶子呢? 分别点学生来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6.25≈6,需要6个瓶子。
②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
教师:如果只准备6个瓶子,能装下2.5kg香油吗?(不能)所以应该准备7个瓶子。
小结: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就是“进一”法。(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采用进一法?
2、教学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小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怎样计算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呢? 教师叫学生上台板演,根据台下学生的答案,组织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在小组中议一议到底可以包装几个礼盒,然后分别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16.66...≈17,可以包装17个礼盒。
②17个礼盒需要丝带25.5米,丝带不够,只能包装16个礼盒。教师:如果要包装17个礼盒,25米的丝带够吗?(不够)所以只能包装16个礼盒。
小结: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这就是“去尾”法。(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采用去尾法?
3、议一议。
教师:对比前面两个题目,同样是取商的近似数,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教学例10的两个小题,教师强调先让学生独立寻找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究正确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整个“探索新知”过程中,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欲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他们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课件逐一出示练习题。
1、填空形式呈现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迅速给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2、判断题形式呈现。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迅速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给予正确的答案。
3、提高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练习,在小组交流中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用小数除法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商的近似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
进一法
去尾法
2.5÷0.4=6.25(个)≈7(个)
25÷1.5=16.66...≈16(个)答:需要7个瓶子。
答:可以包装16个礼盒。
第二篇: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珠泉完小:刘初英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9页例10。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决问题。
2、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意义,体会“进一”法、“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法这三种取近似数方法之间的区别。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会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基础练习:
1、口算: 0.36÷6=
0.56÷7= 0.45÷0.5=
1.05÷1.05=、一个瓶子里装有2升的营养快线,要把它倒满在0.6升的杯子里,需要准备几个杯子?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题目中体现的是什么数量关系。(板书):数量÷每份数=份数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探究。
(板书课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铺垫,直接导入课题,让学生把原来学过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39页例10第(1)小题。(1)、课件出示第(1)题。
教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取已知信息和问题。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2)、怎样计算需要几个瓶子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2.5÷0.4=6.25(个)(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有6.25个瓶子吗?(学生均摇头表示没有)教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准备几个瓶子呢? 组织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分别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6.25≈6,需要6个瓶子。
②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需要准备7个瓶子。教师:如果只准备6个瓶子,能装下2.5kg香油吗?(不能)所以应该准备7个瓶子。
小结: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就是“进一”法。(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2、教学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小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5÷1.5=16.666„(个)
(3)、教师:16.666„用“四舍五入”法取整数的近似数是多少?(17)
那么,包装17个礼盒,红丝带够吗?(不够)所以只能包装16个礼盒。
小结: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这就是“去尾”法。(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3、议一议。
教师:刚才,我们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计算结果是6.25个瓶子,而实际需要准备7个瓶子;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计算结果是16.666„个礼盒,而实际只能包装16个礼盒。像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进一”法,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呢?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教学例10的两个小题,教师强调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寻找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并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习。然后让引导学生寻疑质疑,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究正确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设计了“议一议”环节,组织学生组内评议,例举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验证结论,灵活运用。整个“探索新知”过程中,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欲望,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他们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课件逐一出示练习题。
1、教材第41页练习九的第7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评议,然后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材第41页练习九的第8题。
组织学生齐读题目,寻找已知信息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内讨论得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提高练习。
现有布料104尺,若做 4 套衣服需布料48尺,104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练习,在小组交流中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用两步除法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你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正确解决问题吗?
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量÷每份数=份数
例10:(1)2.5÷0.4=6.25(个)≈7(个)---“进一”法
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
(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第三篇:《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第43—46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教材呈现了采访果品包装车间等现实生活素材,将混合运算的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计算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教学目标】
1.经历将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收集、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方法,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决有除法(包括带括号的)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参观果冻包装车间。请看屏幕。(出示课件)2.提出问题。(1)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搜集到哪些数学信息?(2)思考。
(3)交流。(引导学生搜集到以下数学信息:960个果冻,2个果包,4包装一盒。教师适时板贴。)
(4)小结。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观察,收集到了关于果冻的3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参观果冻包装车间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观察搜集信息,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信息抽象出数学信息。】
3.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1)问题。
冻装一谈话:仔细读一读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2)思考。
(3)交流。预设1: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包?”教师追问:你是根据哪几条信息提出的这个问题?能不能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回答后,再追问:要求一共有几包?谁会列算式?
预设2:
学生提出“一盒有多少个果冻?” ,处理方式同预设1.预设3: 学生提出“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或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来,教师就引导学生:“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是一步计算的问题,谁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来提出这个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既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探究连除运算的运算顺序。1.读题,弄清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下。2.分析解答
(1)问题: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能不能自己求一求?
(2)思考:在列式之前想一想,你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有了一种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先自己独立解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3)交流。
谈话: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预设1: 960÷2=480(包)480÷4=120(盒)
追问:你先求什么?你是怎么想到先求一共有多少包?
小结:看来,从有联系的条件入手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预设2:960÷2÷4 =480÷4 =120(盒)
当学生列不出综合算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谁能把刚才的分步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追问:960÷2÷4,这个算式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960÷2? 小结:像这样几个数连除的算式,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预设3:2×4=8(个)960÷8=120(包)
谈话:你这是先求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求一盒有几个?(老师点拨分析法思路:要求“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就要知道一盒装几个,因为1盒有多少个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1盒装多少个。重复强化:谁能说说这是从哪入手想的?谁再说说?)
小结: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预设4:960÷2×4 960÷(2×4)
=960÷8 =960÷8 =120(包)=120(包)
追问:你先算的什么?为什么要先算,按照前面学过的运算顺序能先算吗?为什么?那要先算,怎么办?
小结:要想先算2×4,必须要加上小括号,也就是说在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3.回顾总结
谈话:在解决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时,我们先读题,通过读题知道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我们在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时,可以从条件入手,找到相关联的2个信息,也可从问题入手,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哪个不知道,就先求哪个。想清楚后,再列式解答。在列式解答时,像连除的算式要怎样算?有小括号的,要怎样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不仅要会求,还要想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有了一种方法,看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了算理,明白了算法。同时,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法、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解决绿点问题“花鸭和白鸭一共有多少只”,巩固所学知识。谈谈:想不想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请看大屏幕。(1)提出问题
谈话:谁来读一读?能不能自己解答?请大家按照这三步,先认真读题,然后再分析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可以从条件入手想,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想。想好以后再列式解答。
(2)独立思考。谈话:有了一种方法,想想有没有第二种方(3)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追问: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小结:同学们刚才先读题——分析——列式解答,用
不同
梨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法? 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才提炼的方法及时巩固、理解、体会分析问题的策略。在这里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老师都要给与肯定和表扬。】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小练习:
学生自主列式,说出每一步求的什么。集体交流。
2.说说运算顺序:
360÷(2×3)640÷8÷4 436-360÷4 380÷(132-127)
(1)提出问题: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思考。
(3)交流。
(4)小结:连除的算式,要从左往排头算;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回顾反思,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小数除数解决实际问题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的《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由两道简单的应用题导入到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
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学情分析
在此节课之前几节课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作业检测我发生我班的学生基本掌握,现在要用此知识去解决双归一的问题,可能学生形成本本课的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是双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5、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ppt课件等有关资料
6、主要教法选择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7、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幸福小学五(1)班有22人去坐船游玩,每辆船限乘5人,需要几条船?
学生列式简答,并点名学生班内汇报。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小学除法的知识解决问(板书课题:用小数除数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计算结果需要取整数这一知识经验,为本节课所学实际问题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自主探索,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1)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3)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4)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5)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6)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7)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设计意图: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1)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2)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m),丝带不够。(3)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引(4)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5)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6)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3.小结:“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三、巩固提升。
1、判断下列各题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1)国庆节五(1)班16名同学到世界之窗游玩,每3个同学一条船,需几条船?
(2)夏铭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一种圆珠笔2.5元钱一支,12元钱最多能买几支?
2、解决问题。
(1)现在煤32.5吨,如果货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32.5÷5=6.5≈()次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2)服装厂做一件男上衣用2.5米布料,现有42米布料,可以做多少件这样的男上衣?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小组合作完成,展示。
1、现有布料104尺,若做 4 套衣服需布料48尺,104尺布料可做几套衣服?
2、食堂张阿姨在菜场买了4.5千克豆角,交给售货员10元钱后,找回1.9元。每千克豆角多少钱?
五、知识拓展。
1、李华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2、小丽攒钱想买一套4本的《百科知识》丛书,书价是23.2元。小丽攒够了钱去书店买书,刚巧碰上书店促销,《百科知识》丛书只售17.4元。小丽就用省下的钱买了2个笔记本。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近似值。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板书设计:
用小数除数解决实际问题
(1)采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
2.5÷0.4=6.25(个)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2)采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25÷1.5=16.66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礼盒。
归纳:一般生活中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但有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近似数
第五篇: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新村小学 刘琴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设计意图
1、教材说明
“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获得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后,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将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变化,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滋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有关平均分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应用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教学环节都是使学生会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所以这是 教学重点。
教材创设了“15人做游戏”这一情境入手,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而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程序 〈一〉 课前游戏
师生跳圆圈舞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们玩得真开心,看看这些小朋友也在跳圆圈舞呢。(出示情境图)〈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师:他们有多少人?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有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5人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重点交流用为什么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及除法算式的意思。
师: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除法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式子中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要用15÷5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用除法吗?(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简单小结: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道题都告诉我们了总人数15人,这就叫已知总数,然后再把这个总数平均分,像这样把已知总数进行了平均分,我们用除法解决,(板书:用除法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三〉、新知拓展:(1)由于喜欢做游戏的人比较多,所以人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看!接着板书: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学生读题。你们会解决吗?谁来说说?
(2)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主题图上添加:如果来得不是3人,而是1人,平均分成三组行不行?既然平均分成3组不行,那你认为平均分成几组比较合适?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交流并列出算式。小结:你们看,我们利用除法解决了这么多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老师还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是不是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帮下面的好朋友解决一些问题。〈四〉、巩固练习:(1)出示做一做(2)出示练习的1、2题 〈五〉、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把一个已知总数平均分的问题时,记得用除法。
附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有15个小朋友,有15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5人,每组有几人? 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15÷5=3(组)
把已知总数平均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的将知识置身于同学们熟悉的、喜爱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从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才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的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主 动探索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根据学生的活动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气氛轻松、有序、和谐。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勇于实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这节课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体验限制,感觉在课堂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较少,往往只是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堂中体现得不够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点,切实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出发,帮助学生来认知。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