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冬云教学设计 Word 文档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0 教学设计
1、Topic:本课时选择的是九年级英语课本第10单元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中心任务“讲述自己的特别经历”而展开的。
2、Keys:过去完成时态
3,Puzzles:能结合重点句型,就讲述特别经历这一话题进行情景对话。内容:这篇文章讲述了很多关于特别经历的小故事。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一个细心的人 4,教学目标 A: Language aims(1)词汇:by the time, oversleep, be late for ,gotten, rush, lock, broke, empty, farmer,marry.(2)语法:能够熟练运用过去完成时态进行表达。
(3)功能:能运用过去完成时态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特别经历。(4)话题:日常生活中有可能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特别经历。B:技能目标
(1)听:能听懂有关特别经历的谈话,并从中提取信息
(2)说:能有效地运用目标语。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3)写:能比较流利地讲述自己曾经有的特别的一天。C: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乐于参与英语实践活动;(2)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D:策略目标
(1)通过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
(2)在课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效的交际策略。E:文化意识
学会做一个细心的人
4、教学策略(1)、采取任务型教学的设计理念,以“以询问信息和提供帮助”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尝试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任务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2)、全身反应法、听说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归纳法有机结合Unit 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s(1)Key vocabulary By the time, gotten, oversleep, start doing, be late for(2)Target language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When I got to school, I realized I had left my backpack at home.2 Ability objects(1)Teach students to use the new words.(2)Train students to narrate past event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3)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3 Moral object It’s a good habit to go to bed early in the evening and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So you will never be in a hurry in the morning.Teaching key points 1 Key vocabulary 2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Train students to narrate past events with the Past Perfect Tense.2 Train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a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Teaching methods 1 Thinking of examples from students’real lives.2 Making sentences by looking at the pictures.Teaching aid A tape recorder
A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 Step2 Warming-up Show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morning before school? Did you have any trouble in the morning? Do you like mornings? Why or why not?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T: Have you ever been late for school? S: Yes, I have.T: I was late for school today.When I got up, I found my clock had rung.It was 7:30.By the time I went to the bathroom, my son had been in.So I had to wait.When I went out, I found my motorbike had broken down.(通过教师讲述自己迟到的经历,激起学生对以下内容的兴趣)Step 3 Presentation(1a)T: Now, let’s know something about Tina’s bad day.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Tina’s bad experience.Present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sentences: by the time, get to school, get outside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When I got to school, I realized I had left my backpack at home.(让学生讲述图片上发生的事情,强调过去完成时的结构和用法:had +pp.老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Step 4 Practicing(1c)Ask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about the pictures in 1a by using had +pp.Then after a few minutes, 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show to us.Step 5 Listening(1b)Listen to Tina’s conversation twice.Try to finish the sentences after listening.Check the answers.Step 6 2a&2b Continue to know Tina’s bad day.Look a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2a..What happened next? Ask s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and then listen to the tape.Finish 2a first, then 2b.Check the answers.Present the phrases: start doing, be late for Step 7 2c Discussion: What would the teacher say to Tina?
What happened at last?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show their endings.Show a model example on the screen.Step 8 Summary & Homework In this period, we have learned how to use had +pp by learning Tina’s bad day.After class, do the task: Describe Tina’s experience using the title Bad day.Bb design
Unit 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by the time...when....before....
第二篇:毕冬云文档
毕冬云:向社会献出“母亲”全部的爱
人物简介:毕冬云,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公诉局局长。1972年7月出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南阳市十佳政法干警”、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第五届优秀青年卫士”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检20年来,毕冬云办理或指导助手办理各类刑事案件1938件,位居全省基层检察院之首。她探索创新的“两非”处臵方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规定”等制度被省市两级院转发推广。199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她的左腿。18年来,因每两年她都要更换义肢,残肢末端增生的纤维瘤被义肢压迫带来的神经疼痛始终侵扰着她。对此,她采取“药物止痛法”,平均4片药支撑自己办一起案件。
40岁的毕冬云,现任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公诉局局长。18年来,她克服精神和病痛带来的双重压力,用忠诚和执着守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1999年,毕冬云被南阳市检察院任命为“首批主诉检察官”以后,她亲自办理或指导助手办理各类刑事案件1000余件,位居全市检察系统之首。
“逆境中奋起是人生的重要一课。毕冬云做到了,而且是拖
1着残疾的身体做到了。她既是身残志坚、挑战自我的典范,也是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的典范!”卧龙区检察院检察长赵新强发出由衷的感叹,同事们都称她是一片“摧不垮的白云”。
“连死都不怕了,还怕干不好工作吗?”
1995年4月,大学毕业两年的毕冬云,在卧龙区检察院刑事检察科已经崭露头角。那时,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走遍全中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去了她的左腿。高位截肢让这位年仅25岁的女检察官精神几近崩溃。“我的父母给了我两次生命,领导同事再次燃起了我向往公平正义的火焰。”回想当年,毕冬云说。1995年10月,她安上假肢,毅然回到岗位上。她谢绝别人搀扶,坚持独自上楼。为了去法院出庭、到看守所提审犯人,她开始学骑踏板摩托车,由于腿不能自由屈伸,身体稍不平衡便是一个跟头;身体与假肢接合部位常常被磨破,满腿是血,疼痛难忍,夏季汗水浸泡,奇痒难耐……但这一切都未能击垮毕冬云,她成功征服了摩托车,更战胜了自己。
命运对于强者的考验往往不止一次。2005年10月的一个夜晚,第3次怀孕的毕冬云和同事们加班整理卷宗,忙碌中左脚绊到门槛,不慎摔倒,导致第三次流产,失去了做母亲的可能。丈夫尹光超没有报怨,而是噙着泪水安慰她:“只要你身体好,孩子我们宁可不要!”使她再次从痛苦中站起来,全身心投入工作。
18年来,因每两年她都要更换义肢,残肢未端增生的纤维瘤被义肢压迫带来的神经疼痛始终侵扰着她。对此,她采取“药物
止痛法”,平均4片药支撑自己办一起案件。
“人生不完美”同样带出精品团队
2011年6月,毕冬云办理了余万强团伙抢劫、盗窃案。余万强等人采取入户盗窃、威胁、殴打被害人等多种手段,抢劫、盗窃耕牛、家电等物品,被害人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妇女,案发地相对闭塞偏远,一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恐慌。
这起案卷涉案人员达20余人,犯罪金额巨大,卷宗达18卷2000多页。在公安机关提供的材料大量缺乏的情况下,她通过缜密审查,指导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完善、固定证据,一个半月内发出追诉建议书18份,先后追诉了郭十建等12名犯罪嫌疑人,制作了长达137页的审查报告。公诉席上,面对众多被告人和28名辩护律师,她运用娴熟的法律知识、公诉技巧,通过2天控辨交锋和精彩的公诉赢得了当庭法官、律师等人的赞赏。不久,余万强等20余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至20年不等的刑罚。
在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犯罪及黑恶势力的同时,她更注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2年,在办理张某涉嫌故意伤害致死一案时,毕冬云经过仔细阅卷和走访调查,发现了张某是在被迫的情况下,用水果刀刺中死者的关键情节。据此,她大胆提出张某的行为属正当防卫、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意见,得到了两级检察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依法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然而却引起了死者张某家属的强烈反应,他们纠集数十人到检察院威胁要砸断毕冬云的另一条腿。对此,毕冬云淡定地说:“就算坐在轮椅上,我也决不冤枉一个好人,决不放过一个罪犯!”
“能干好公诉局长,不脱一层皮是很难干好的。”近年来,卧龙区院一直承担着南阳市区、周边乡镇及鸭河、官庄工区的所有刑事案件,只有全市1/10的干警,承办着占全市刑事案件的1/7。特别是2012年初,毕冬云通过竞争上岗,就任公诉局局长。当时,该局有5名骨干被提拨使用,补充5位新人,全局15人,仅女同志就8人。
如何带好这支团队,对于一个身有残缺的女同志来说,又是何等的考验?毕冬云没有退却,注重发挥公诉团队团结互助的作用,亲自指挥大伙办理各类新型的、重大疑难的案件。一年下来,她的体重一下子减掉10多公斤,脱了一层皮,好几次累得“脱了相”。局里3名50多岁的老干警,经常带病坚持工作。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完善的团队。“2012年底,区院组织公开述职演讲,全院共有36名先进个人,公诉局就拿走7个,其中4人进入前10名。”该院副检察长娄全田说,2011年来,在她带领下,该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全部做了有罪判决,追诉漏犯93人,提起抗诉21案21人,抗诉数量居全市第一,改判率100%。她带领干警在全市检察系统目标考核中,两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她探索创新的“两非”处臵方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规定”等制度被省市两级院转发推广。
爱的转移,向社会献出“母亲”全部的爱
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和感激,毕冬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检察
工作上,把一份母亲的爱转移到青少年案件的办理上。
2003年,该院负责受理南阳市城区、分公安局办理的所有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毕冬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必须给予依法、慎重、有别于成年人的处理。在她的积极建议和主动请缨下,卧龙区检察院成立了以她为组长的全市首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公诉组。
2012年7月,该院率先在公诉局设立了全省首个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在工作中,毕冬云探索制定了《卧龙区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全景式特殊司法保护实施意见》,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以及侦查、审判、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办法。如运用量刑建议权探索出“两非”处臵方式、“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规定”和“未成年被告人案件的分案起诉制度”被南阳市检察院推广,省院也予转发。
2012年3月,该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猥亵女性案。犯罪嫌疑人洪某因家庭不合造成性格缺失,仇视女性,加之高考临近,压力过大,一时冲动,对一名女生实施了猥亵,触犯了法律。毕冬云了解到洪某在校平时表现尚可,成绩不错,属于初犯,年仅17岁,如果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追究刑事责任,将会毁其一生。高考在即,毕冬云多次与学校、受害人及受害人家长联系沟通,从情、理、法等方面反复做他们的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该院对洪某依法做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给其三个月的考验期。期间,她拖着
残疾的躯体到学校做工作,要求学校师生不要歧视,鼓励洪某认真备考。三个月后,洪某和家人拿着入学通知书专程向毕冬云表示感谢。
在她的教育、感化和挽救之下,多名失足涉案青少年重新回到正途上。
第三篇:《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罗云华(定稿)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23日 执教者 罗云华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是本教材编写的重要思路。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列出算式后,可以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在具体计算时,让学生先尝试,后讨论。最后,重点讨论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算理。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同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法。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思考,再与同伴交流,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 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人造地球卫星情景。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2圈、3圈、&&所需要的时间,你会计算吗?
2、揭示课题。阅读情景图
获取信息
弄懂题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12&&&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114×5=570(分)114×10=1140(分)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114×21= 答案(分)
(3)估算结果
1、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2、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师:你还可以用那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展示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一: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二:
114×21
=114×7×3(把21看成7×3)
=798×3
=2394
解决方法三:
114×21
114×1
=2394
114×20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两位数十位上的数
齐读课题
指明说出想知道的问题
全班齐练
指名回答
指名读题
一生回答
思考回忆
指名回答
说出理由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几生回答
尝试解决
说明理由
归纳方法
说出算理
共同归纳
去乘另一个因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试一试。
135×45=答案
54×312=答案
408×25=答案
47×210=答案
三、课堂活动。
森林医生(课本34页)练一练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1、出示幻灯。(4题)
2、312×25=答案 437×28=答案 208×24=答案 26×137=答案
3、应用题(幻灯出示)
五、全课小结(略)
理解记忆
自主完成
指名回答
全班下练
全班小结
板书设计
114×21
114×1
=2394
114×20
先观察 共同订正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到的末位数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12&&&
第四篇:冬 朱自清 教学设计
课题:课外阅读指导《冬天》(作者:朱自清)执教:朱煜 学生:六年级
活动:全国课改10周年暨落实新修订课标理念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时间:2012年3月10日下午(60分钟)地点:厦门六中会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题目,你从上面得到什么信息?
2、读书质疑
师:有没有什么问题自己解决了,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生:上网 生:问老师同学 生:查字典书籍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洋炉子
师:因为是从外国传进来哦,前面加“洋”字,在上海,火柴叫“洋火”。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生:
师:读到关键词“暖”,刚才读不懂主要内容,那是因为你没抓到关键词。
生:
师:一想起~~~你就想起冷。
二、第一段:读出谈话风。
1、读书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几个“冷”字? 生:一个冷字。(师:把句子读一读。)
师:对朗读不够满意,想象平时父亲怎么对你说话,读句子要关注关键词。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冷、暖)为什么冷暖是关键词?(这两个词有对比的作用)请你来读一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师:“暖和些”读得快些就更好了。(齐读)
2、感悟
师:轻声读第一小节,想想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温暖?
汇报句子一: 生:
师:你感受到温暖是什么样的温暖(生:关心爱护,亲情的温暖)生: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感受到温暖?(当时的环境让人感觉很温暖。)是啊,环境让人感受到温暖。
生:(我从“围”字感受到温暖温馨。)师:是啊
生: 我从中感受到爱和关心。
师:这种暖意如果要概括出来,就是父子情。
汇报句子二:“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师:哪些关键词是要特别留意的?
生:常常站起来、微微地、觑着眼睛、氤氲的热气、一一地放在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些词写出了细节)齐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如果读出的仅仅是文字,那就有欠缺。
展示语段一: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站起来()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师:这个句子省略了什么?(生:省略了形容词。)省略的仅仅是形容词吗?还省略了什么?
展示语段二: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着脸,()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筷子,()豆腐,一一地()我们的酱油碟里。师:现在省略了什么?(生:动词。)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练习:用开头说完整,可以用文章里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揉在一起。
我们都喜欢白水豆腐。因为。
小结写作风格:
朱自清早期文章语句简练,节奏明快,像说话一样,这叫“谈话风”。这样的风格在课文后面还有,语言朗朗上口,就像在跟我们谈话一样。
三、第二段:读出镜头感。
1、自读:找出冷或暖的句子,谈谈感受。
2、汇报:
生:“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从这句话,我体会到街上很冷清。
师:如果第一小节写的是寒冷,那么第二小节写的是冷清或清冷。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一家人的亲情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生:“外边虽 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外面冷清我们家却很温暖。
生:“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从这句话,看出一家四口生活温馨。
生:“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从“老”字看出我想到妻子心里很温暖。(师:除了温暖还看出什么?)还看出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师:如果说上一小节写的是父子情,那么这一小节写的是夫妻情。
3、小节写作风格:
板书: 住在台州 住在山脚下 住在楼上 特写镜头
师:从板书中发现什么?
生: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范围越来越小。生:住的地方从大处到细节。师:这就叫做镜头感。
四、对比两段话,读出整体性。
1、谈两个小节的相同点。
师: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内容不同,怎么可以放在一起?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相同的地方是“亲情”。
师:文章先写父子情,然后写夫妻情,虽然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温暖情谊却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小节要放在一起。
2、师:两个小节中相同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幻灯一:
1、一上 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2、。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生:这两个句子都有相同的词语。
师:两个句子句式相同,用词重复。这是为什么呢?
生:为了强调作者的感受,为了怀念亲情。
幻灯二:
1、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2、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 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生:两个句子内容一样,就是标点符号变了。
师:原句说的话有逗号,改后的句子没有逗号。朱自清的原句用标点隔开,句子比较短,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叫谈话风。再教大家一个秘密,这样谈话风的句子可以用方言来读,就像讲话一样。
小结写作风格:
你可以把两件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放在一起写,但是你选的这两件事情一定要有相同点,这叫整体性。
五、谈话
师:既然写温暖,题目能不能改成“温暖”? 生:用“冬天”这个题目可以反衬“温暖”。
师:这篇文章是节选的,原作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父子之间的事情,第二小节是与朋友间的事,第三小节是夫妻间的事。其实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感情哪种更重要,应该是都重要。因为亲情和爱情比较接近,所以只截取这两种感情。原文可以大家去找来看。
板书:
冬天
谈话风 冷 寒冷 清冷 镜头感 暖 亲情 环境 热 围 父子情 整体性
住在台州 夫妻情 上网 住在山脚下 请教别人 住在楼上 查书 特写镜头
要教给学生什么
——关于如何将《冬天》 作为课文阅读材料的思考 李煜
教学目标:课文阅读指导要教给学生的是阅读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着重告知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谈话风
教学策略:反复朗读“洋炉子太高了„„”这个细节,通过读原文,读少了叠词的语段,读少了动词的天空练习,学生读中对比,内化语言,然后进行句式训练:
说一段话,可以用课文语言,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将课文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揉合在一起说。通过交流、讨论、充分感受父子情深。
第二小节中,内容多杂乱,但有特点,将住在台州、住在山脚下、住在楼上、特写镜头,用渐大的字体标识出来,造成视觉冲击,学生才能注意到。
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
附原文:《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档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 “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
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第五篇:《冬之旅》教学设计
《冬之旅》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钢琴曲《十一月·雪橇》。2.内容解析
(1)本单元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将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是以《踏雪寻梅》歌曲教唱为主,采用《冬之旅》进行导入的一堂新授课。《踏雪寻梅》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炼、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2)钢琴曲《十一月·雪橇》选自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四季》,此曲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中间部主题较为活跃,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在小二度倚音装饰下,生动的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这一旋律在铃铛声中盘旋跳跃,使乐曲充满生气。在欣赏每一部分乐段时可配上相关图片背景或展示谱例,同时需要学生对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有所认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在赏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2)正确识读《踏雪寻梅》乐谱,掌握弱起小节和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节奏,并通过二声部发声训练做到在演唱歌曲时声音的和谐统一。
(3)通过欣赏乐曲《十一月·雪橇》这首钢琴曲,能分析曲式特点并体会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和要表达的情绪。
2.目标解析
(1)要唱好一首歌曲首先要掌握歌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出发,对音乐进行全方面分析和理解,掌握了音乐作品的内涵才能通过声音正确的表达出音乐应有的情感元素,《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冬天的雪景,欢快的情绪,跳跃的节奏,教师要用合适的引导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认真聆听与赏析音乐,让学生真正做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和丰富的表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唱歌与识谱是密不可分的,学唱歌曲的前提必须正确识读歌谱,练习弱起小节与休止符停顿的节奏型。《踏雪寻梅》是一首二声部歌曲,高低声部都有着各自的音高特点,教师在进行二声部发声练习时要着重强调音色和音高的和谐统一,通过指导和实践探索提升学生合唱的和声效果。
(3)钢琴曲《十一月·雪橇》是一首俄罗斯风格的乐曲,以欣赏为主,主要通过分段听赏,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体会每一段乐曲旋律的不同特点所描绘的不同画面和景色,以及人物的刻画,主动思考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踏雪寻梅》。
(2)掌握好弱起小节和休止符的节奏,并在演唱歌曲中做到二声部声音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策略
以多媒体课件资源为主,运用情境导入法、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引导式教学。在歌曲学唱中注重分声部训练,教师适当示范,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体验和创编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唱好歌曲,欣赏好音乐作品。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学生进教室。(设计意图:《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2.新课导入
(1)播放童声合唱《雪绒花》,展示关于冬天的一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
(2)出示无音乐的画面: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
师: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都知道,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它们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艳色,一片生机。这种敢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
(3)引出课题《踏雪寻梅》。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
3.欣赏与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
(2)初听歌曲,或教师示范弹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师:能谈谈音乐给你的感受吗?音乐把你带入了怎样的画面?
生:讨论并积极回答,教师评价。(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3)教师介绍二声部合唱并做好发声练习。介绍二声部合唱及其要求; 实践与发声练习。(展示板书)
(4)哼唱歌曲第一声部旋律(高声部)。老师钢琴伴奏。
展示谱例,熟悉曲调。若直接唱准旋律有困难,可用“啦”“啊”等方法练唱; 练唱歌词1—2遍。
(5)练唱第二声部旋律(低声部)。展示谱例,老师钢琴伴奏; 练唱第二声部歌词1—2遍。
师生合作演唱,合唱《踏雪寻梅》。
同学们唱第一声部,老师配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同学们配合老师合唱第二声部。
教师随时用钢琴帮助低声部学生找准音,达到声部和谐、准确;
填入歌词练唱二声部合唱歌曲(2—3遍)。
(7)多媒体展示歌词。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
4.欣赏钢琴曲《十一月·雪橇》
(1)完整地聆听钢琴曲《十一月·雪橇》。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景?
音乐作品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2)学生欣赏乐曲后,可以初步地讨论和交流。(3)介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4)复听乐曲,分乐段欣赏。
通过多媒体展示板书和段落音乐出示三个乐段的主题旋律。欣赏时,教师可以重点提示学生乐曲演奏的主题,便于学生把握。
(5)分析各部分出现的出题次数与旋律特点。
(6)再次聆听全曲,进一步体会乐曲的意境,能够独立听出各乐段的主题音乐,并尝试总结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5.课堂小结
学生主动说说冬天带来的乐趣,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