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

第一篇: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

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

教者:蒋昌军

1.7.3反证法

一、复习回顾:

1、四种命题的关系原命题若p则q互逆逆命题若q则p互互否为为逆逆否否互否互否命题若p则q互逆逆否命题若q则p2、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1)原命题为真,(2)逆命题不一定为真,(3)否命题也不一定为真,(4)逆否命题一定为真。主讲:罗军

一、什么叫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通过证明结论的反面错误,从而得到其正面(即结论)正确的一种几何证明方法。通常分为:

①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②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二、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 1).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是正确的;2).然后以假设为条件进行推理,直至找出一个与所学过的公理、定理或已知的条件相矛盾的结论;3).否定假设,得出题目原结论正确.【经典例题】

例1.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 求证: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则∠A>60°,∠B>60°,∠C>60°, ∴∠A+∠B+∠C>180°,与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例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90°,⊙O 经过点A、B、D.求证:点C不在⊙O上.证明:假设点C在⊙O上,连接BD,∵∠A=90°,∴BD是⊙O的直径,∴∠BDC=90°,又AD//BC, ∴∠B=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这与已知“四边形是梯形ABCD”矛盾 ∴点C不在⊙O上.例4.如图,已知⊙O中,非直径的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求证:AB和CD不互相平分

证明:假设AB和CD互相平分,连接OP,则由垂径定理,有:

OP⊥AB,且OP⊥CD,因此过点P有两条直线AB和CD都与OP垂直 这与垂直公理“过已知直线外的一个已知点有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 知直线垂直”矛盾,∴AB和CD不互相平分

例5.如图,在平面内,AB是L的斜线,CD是L的垂线。求证:AB与CD必定相交。

证明:假设:AB与CD不定相交则AB∥CD。

而CD⊥L,∴AB⊥L,这与已知条件“AB是L的斜线”矛盾。∴ AB与CD必定相交。

例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做∠EAF=45°,AP⊥EF。求证:AP=AB.证明:假设AP≠AB,则则就两种可能:AP>AB或AP<AB ∵∠BAD=90°,∠EAF=45°∴∠2+∠3=45°,∠1+∠4=45°(1)假设AP>AB,∵cos∠1=

ABAP, cos∠2=,而AP>AB,AFAF∴∠2<∠1,同理∠3<∠4,∴∠2+∠3<∠1+∠4 又∠1+∠4=45°

∠2+∠3<45°,即∠EAF<45°,这与已知“∠EAF=45°”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假设AP>AB”不成立;(2)假设AP<AB,∵cos∠4=ADAP, cos∠3=,而 AP>AB=AD,AEAE∴∠3>∠4,同理∠2>∠1 ∴∠3+∠2>∠4+∠1而∠1+∠4=45°

∴∠3+∠2>45°即即∠EAF>45°,这与已知“∠EAF=45°”矛盾,∴假设不成立,即“假设AP<AB”不成立;

综上,AP>AB和AP<AB均不成立,∴AP=AB。

第二篇:2018年中考数学精品资料17.5反证法教案

17.5反证法

数学组 刘荣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教学难点】理解反证法的推理依据及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教学过程】 提问: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

生: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共分三步: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师: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例如:在△ABC中,AB=c,BC=a,AC=b,如果∠C=90°,a、b、c三边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析:由∠C=90°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

a2 +b2 =c2

二、探究 问题:

若将上面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c,BC=a,AC=b,∠C≠90°”,请问结论a2 +b2 ≠ c2 成立吗?请说明理由。探究:

假设a2 +b2 =c2,由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这与已知条件∠C≠90°矛盾。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原结论a2 +b2 ≠ c2 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与前面的证明方法不同,它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原结论的正确。象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三、应用新知

例1:在△ABC中,AB≠AC,求证:∠B ≠ ∠ C 证明:假设,∠B = ∠C,则AB=AC这与已知AB≠AC矛盾.假设不成立.∴∠B ≠ ∠ C 小结: 反证法的步骤:假设结论的反面不成立→逻辑推理得出矛盾→肯定原结论正确

例2 已知:如图有a、b、c三条直线,且a//c,b//c.求证:a//b 证明:假设a与b不平行,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那么过点A 就有两条直线a、b与直线c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矛盾,假设不成立。∴a//b.小结:根据假设推出结论除了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以外,还可以与我们学过的定理、公理矛盾 例3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已知:△ABC ,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 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则∠A>60°,∠B>60°,∠C>60°∴∠A+∠B+∠C>60°+60°+60°=180° 即∠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假设不成立.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例4.试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学生完成,教师引导)

已知: ; 求证: ;

证明:假设,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那么过点A 就有 条直线与直线c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 ”。矛盾,则假设不成立。

∴。

三、课堂练习:课本

四、课时小结

本节重点研究了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及反证法证明命题的应用。对于反证法的熟练掌握还需在今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强和提高。

五、课后作业:课本

六、板书设计

§29.2 反证法

1.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2.反证法应用:例题。小结:

七、教学反思:

“反证法”是初中数学学习中一种特殊的证明方法,对于一些证明体它有着独特,简便,实用的方法。故反证法的学习非常重要,在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分清所证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如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角是指教”其中条件是“一个三角形”()结论是“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熟记步骤

第一步:假设即假设命题的结论的反面为正确的.如引用上述命题即“假设能有两个叫是直角不妨设 ” 第二步:推理后发现矛盾。一般利用假设进行推理如继上可知 发现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故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即为第三步:推翻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反证法的重点是能写出结论的反面,同时也是难点。如: 的反面是,易错写成 ;又如“写出线段AB,CD互相平分的反面”,线段AB,CD互相平分具体指:“AB平分CD且CD平分AB”.他的反面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AB平分CD但CD不平分AB;(2)CD平分AB但AB不平分CD;(3)AB不平分CD且CD不平分AB.统称为“AB,CD不互相平分”,而学生往往只考虑第(3)种情况,即AB,CD互相不平分。注重规范

在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中 经常会出现文字命题。如证明命题“梯形的对角线不能互相平分”时切记一定要先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即已知:梯形ABCD中,AC,BD是对角线;求证:AC,BD不能互相平分。然后再按一般步骤证明。

反证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且在后继的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初中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本人认为不应轻视,应让学生掌握其精髓,合理的去运用。2013、12、18

第三篇:数学选修2-2教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2.2.2反证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已知 “若a1,a2R,且a1a21,则

1a

11a

2,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4”

1a1

1a2

....

1an

2 n)

(答案:若a1,a2.......anR,且a1a2....an1,则2.已知a,b,cR,abc1,求证:

1a1b1c9.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a, b, 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 + c2)+ b(c2 + a2)+ c(a2 + b2)> 6abc.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bca

a

acb

b

abc

c

3.③ 练习: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④ 出示例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为△ABC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练习:

① A,B为锐角,且tanAtanBAtanB求证:(提示:算tan(AB))AB60.② 已知abc, 求证:

1ab

1bc

4ac

.3.小结:综合法是从已知的P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Q1,Q2,,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

1.求证:对于任意角θ,cos4sin4cos2.(教材P52 练习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求证:3.作业:教材P54A组 1题.1ab

1bc

3abc

.第二课时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

2(a0,b0).(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

1

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格式)

→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比较:两种证法

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

22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1331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xy)2(xy)3.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4:见教材P48.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⑤ 出示例5:见教材P49.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

2.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

形边长为l4ll2,截面积为(l22)>().24ll2),周长为l的正方2,截面积为()2,问题只需证:(43.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框图示意)

三、巩固练习:

2221.设a, b, c是的△ABC三边,S

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ab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

CCcosC2,即证:sin(C

2.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6)1(成立).第三课时2.2.2反证法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

2.提出问题: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

3.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过A、B、C三点,则O在AB的中垂线l上,O又在BC的中垂线m上,即O是l与m的交点。

但 ∵A、B、C共线,∴l∥m(矛盾)

∴ 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不能作圆.二、讲授新课:

1.教学反证法概念及步骤: A① 练习:仿照以上方法,证明:如果a>b>0,那么ab

② 提出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证明基本步骤: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 从假设出发,经推理论证得到矛盾 → 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从而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应用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方法实质: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的,即由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的正确,从而肯定原命题真实.注:结合准备题分析以上知识.2.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求证圆的两条不是直径的相交弦不能互相平分.分析:如何否定结论? → 如何从假设出发进行推理? → 得到怎样的矛盾?

与教材不同的证法:反设AB、CD被P平分,∵P不是圆心,连结OP,则由垂径定理:OPAB,OPCD,则过P有两条直线与OP垂直(矛盾),∴不被P平分.② 出示例

2.(同上分析 → 板演证明,提示:有理数可表示为m/n)

m/n(m,n为互质正整数),从而:(m/n)23,m23n2,可见m是3的倍数.设m=3p(p是正整数),则 3n2m29p2,可见n 也是3的倍数.这样,m, n就不是互质的正整数(矛盾).m/n.③ 练习:如果a1为无理数,求证a是无理数.提示:假设a为有理数,则a可表示为p/q(p,q为整数),即ap/q.由a1(pq)/q,则a1也是有理数,这与已知矛盾.∴ a是无理数.3.小结:反证法是从否定结论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说明原结论正确.注意证明步骤和适应范围(“至多”、“至少”、“均是”、“不都”、“任何”、“唯一”等特征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教材P541、2题2.作业:教材P54A组3题.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中心对称》教案

《中心对称》教案

情境感知

两人轮流往一个圆形桌子上摆放硬币,规则是每人每次摆一个,硬币不能互相重叠,也不能有一部分在桌面边缘之外,摆好之后不许移动.这样经过多次摆放,直到谁最先摆不下硬币就认输.假如两个都不是内行,是先放着获胜,还是后放者获胜?假如是你和别人一起做这个游戏,你打算怎样放才能稳操胜券?

基础准备

一、中心对称

1.把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该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_____________,这个点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对称点.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________________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______________.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___________图形.

问题1.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果OAOC,BODO,那么与△AOB成中心对称的是()

(A)△BOC.(B)△COD.(C)△DOA.(D)△ABC.

二、中心对称图形

3.把一个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问题2.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请指出对称中心.

(1)角.(2)正三角形.(3)平行四边形.(4)等腰梯形.(5)矩形.(6)菱形.(7)正方形.(8)圆.

三、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4.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_______________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与M(10,6)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10,6).(B)(10,6).(C)(10,6).(D)(10,6).

要点探究

探究1.识别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

例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等边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D)正方形.

解析:A不是中心称图形,不符合要求.C、D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也不符合要求.

答案:B.

智慧背囊:轴对称图形是沿某条直线翻折180后两部分图形完全重合,而中心对称图形是绕某一点旋转180后与原图形完全重合.解题时注意两者的区别.

活学活用:下列各组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B)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C)正方形、长方形、圆.(D)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

探究2.利用中心对称探究数学问题

例2.如图,在△ABC中,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若AB5,AC3,求AD的取值范围.

解析:画出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解决问题.

答案:延长AD到点E,使ADDE,连BE.∵ADED,DCDB,∠ADC∠EDB,∴△ADC≌△EDB,∴BEAC3,而AB5,∴22AD8,∴1AD4.

智慧背囊:利用中线倍长构造中心对称图形是解决中线问题常用方法之一.

活学活用:在数轴上表示1和1的两个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那么4x2的区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区域是什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探究3.中心对称的创新应用

例3.请你在下图中沿虚线用四种不同的方法,把44正方形方格图形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解析: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共有对称轴共四条,有两条是沿着虚线的.正方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对称中心沿着虚线画一条关于这一点中心对称的折线即可.

答案:提供下面答案供参考,聪明的同学们,你还有其它分割方法吗?

智慧背囊:本题利用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性质分割图形为全等形.实质上,都是通过正方形的对称中心沿虚线格作出对称分割.

活学活用:一个每边长均为4m的荷花池如图所示,O是荷花池的中心,O到各顶点的距离相等.现计划在池中安装13盏灯,使其夜景变得更加漂亮.请你设计一个安装方案(要求相邻两盏灯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1md2m,同时设计的图案要美观).

随堂尝试

A基础达标

1.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角.(B)等边三角形.(C)矩形.(D)平行四边形.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是()

(A)(2,3).(B)(2,3).(C)(2,3).(D)(3,2).

(3)如图①,小明将四张牌放在桌上,然后蒙上眼睛,请一位同学上前,将某一张旋转180o.小明解开蒙具,看到四张牌如图②所示,他很快就确定被旋转过的牌是()

(A)方块4.(B)黑桃5.(C)梅花6.(D)红桃7.

图①

图②

(4)如图,可由某个图案绕该图的中心旋转180而成的是()

o

(A)

(B)

(C)

(D)(5)如图,在等边△ABC中,AB9,点O在AB上,且AO3,点P是AC上一动点,连接OP,将线段OP绕点O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D.要使点D恰好落在BC上,则AP的长是()

(A)4.(B)5.(C)6.(D)8. 2.填空题

(1)△ABC中,AB7,AC9,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2)在下面的四个图形中,图形①与图形____________成轴对称,图①与图形_____________成中心对称(填写符合要求的图形所对应的序号).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3)如图,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圆心相互重合,且最大圆的半径为5cm,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结果中保留).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4)如图是两张全等的图案,它们完全重合地叠放在一起,按住下面的图案不动,将上面图案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少旋转____________度角后,两张图案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5)如图,Rt△ACB中,∠C90,AE3,BE5,正方形CDEF的顶点都在△ABC的边上,△AED绕点E逆时针旋转90后与△GEF重合,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

3.在方格图中画出△ABC关于O的对称图形.

(第3题)

(第4题)

4.如图,有一长方形土地,地内有一口井,现将这块地平分给甲、乙两个承包户种植蔬菜,要求两家合用这口井浇地.请问应如何分?在图中画出分界线.

B能力升级

5.有55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去掉中心的一个方格,余下24格,要求把它分成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请你在下面的三个图形中分别设计三个不同分法.

6.由4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案如图所示,请按要求在网格中画图.(1)在图①中添加1个正方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2)在图②中添加1个正方形,使它成为中心对称图形;

(3)在图③中改变1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C感受中考

7.在如图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ABC与△ABC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1)画出此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O;

(2)画出将△A'B'C',沿直线DE方向向上平移5格得到的△ABC;

(3)要使△ABC与△A1B1C1重合,则△AB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少要旋转多少度?(直接写出答案)

8.下列交通标志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课后实践

乾隆和纪晓岚楹联中的对称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光顾了一个小酒店.当时,大雪飘飘,顾客寥寥,乾隆有兴而发,出了一个上联——“水冷酒一滴二滴三滴”,要随从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是乾隆的宠臣,文学功底厚实.纪晓岚看后,觉得这副对联很难对上,因为水冷酒三个字很特殊,它们的偏旁正好是一滴二滴三滴,要找到这样的三个字,即要有意义,又要与数字有联系,还要保证对称,确实不容易.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也稍加思索,写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这真是太妙了!丁香花三个字出很特殊,丁字的头与百字头一样,香字的头是千,花字的头与万字头一样.水冷酒使人联想到寒冬腊月,而丁香花使人联想到春意融融.这副对联内在对称,不禁叫人拍案叫绝.

第五篇:九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教师:张志恒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甲 12元 12.5元 12.9元 12.45元 12.75元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

则 解得 答:(略)【思考】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反馈练习

1.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同学,那么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A.x(x+1)=182 B.x(x-1)=182 C.2x(x+1)=182 D.x(1-x)=182×2 2.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

A.12人 B.18人 C.9人 D.10人

【活动方略】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或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四、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五、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1)数学知识(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下载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数学反证法专题讲座(教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讲座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讲座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

    数学讲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

    数学讲座心得体会(共5则)

    听高考数学备课讲座---心得体会 高一11月18号,云浮特级教师支教活动在我校北校区举行,我们有幸听了特级教师林景飞老师的一节精彩的关于求数列通项公式求法和应用的数学课......

    九年级数学《实数》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实数》复习教案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数学《实数》复习教案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难点:绝对值。 教学过程:一、 复习:1、实数分......

    九年级数学旋转教案2

    26.1旋转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简单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自己动手将简单的基本图形围绕一点按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九年级数学投影教案3

    课题:投影(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正投影的概念; 2、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投......

    九年级数学三视图教案2

    课题:29.2三视图(二)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正投影与三视图的关系 2、经历探索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画法,能识别物体的三视图;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二......

    九年级数学三视图教案1

    课题 26.2 三视图(一) 一、教学目标 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3、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三视图与正投影的相互关系及三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