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变色龙》教学设计及反思
创新科学探究 关注创造思维
---《变色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根据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是在“生物与环境”这个概念下以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构成,在学生思维的广度上,是对动物形形色色自我保护的了解;在深度上,是对生物护身术的细致分类,以及仿生科技在现代社会上的应用;在教学策略上,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模式,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分类、框图整理信息、应用拓展等手段,探究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并尝试创新应用。通过学习,将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使他们切实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情分析
从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陌生,并且他们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这部分内容会非常感兴趣,为概念的提升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课堂上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卡,通过观察、分类活动让学生发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普遍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研讨互动中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引领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形成科学、清晰的概念体系:动物常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学生们第一次使用“框图”来整理信息,教者通过“领-扶-放”来帮助、提醒学生适时填写,以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能将动物按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②通过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③学会用框图方式整理信息的方法 2.情感态度 ①体会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 ③愿意合作与交流 3.科学知识
①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②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4.STSE目标
尝试利用动物的护身原理设计隐身服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②学会一种整理信息,获得科学概念的框图记录法
2、教学难点
①正确区分警戒色和保护色、保护色和拟态 ②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视频、资料卡 学生准备:搜集动物护身方法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思维聚焦 引领创新
1、观看变色龙捕食的录像,讨论:变色龙为什么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什么隐身术?
2、揭题:变色龙用保护色隐蔽自己,为了生存,动物们各显神通,想方设法来保护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板书课题:变色龙)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出示包括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设计意图: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把伪装技术高超的动物展示给学生,通过由静到动的过程使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激起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激发探究兴趣。】
二、探究研讨 激励创新
(一)观察分类
1、谈话: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下面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
2、分组活动:请大家利用动物卡片按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并根据各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动物的保护方式有什么不同,并按照不同点(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析同一类动物的保护方式有什么相同点,由此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
(二)交流质疑
1、汇报分类结果:请一组同学向大家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根据他们组的分类结果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研讨 ①交流质疑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三种常用“护身术”。正确区分保护色与警戒色、保护色与拟态之间的不同。②整理信息
运用框图整理动物的“护身术”,形成概念。
3、阅读拓展 ①阅读资料卡
动物的“护身术”除了“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这3种以外,还有其它的方法。请大家阅读资料阅读卡,从中选择一种最感兴趣的“护身术”填写在记录卡上。②展示记录卡 谈话: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整理信息,它可以将我们得到的知识清晰地梳理出来。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通过看书、上网搜集到更多的有关动物保护自己方法的资料,并用这种方法整理出来,让这个图更丰富,形成网状图。【设计意图:根据分类结果交流质疑,用框图进行梳理、整合信息,丰富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认知,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认识到动物保护自己方法既有普遍性,又具多样性,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提升概念。】
三、应用引申 体验创造
①设计引申服装:大自然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人类从动物的自我保护中收到了启发,发明出许多保护自身安全的装置。请同学们根据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服装或装置。
②结束语:今天我们在一起探究、研讨了动物的“护身术”,这些“护身术”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一代代遗传下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者生存”。【设计意图:课外延伸,认识仿生科技,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反思:
一、凸显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注重课件图片与动画的动静结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动物的自我保护方式,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通过课前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比较动物保护方式的不同点,有助于概念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动物的神奇,以及其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
二、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1.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类的过程,从思维上讲是分析、比较、归纳。依照该过程我设计了“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几幅有保护色的、有拟态的图片,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动物保护自己有什么不同,并按照不同点(分类标准)分类,分析同一类动物保护自己有什么相同点,由此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理解了概念、获得了知识,注重了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深化。2.对于动物的多种自我保护方法,以“保护色”“拟态”为例,引导学生对课前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阅读、观察、思考,总结出其他若干种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遵循并突破了教材的目标要求,将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与人类的自我保护进行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人类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或装置都是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以此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四、我的再思考:
1、信息交流课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结构?
2、信息交流课如何让学生搜集资料,真正自主学习? 带着这些思考,我将更踏实地把课堂教学提升的更真实有效。修改说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拓展概念,我采用“领—扶—放”的方式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用框图的形式整理信息形成概念的记录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经验、图片、视频以及资料卡上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框图进行梳理,使概念清晰、形成概念框图使知识系统化。
1、在导课环节,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变色龙。接着出示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几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提问“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希望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水平,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从试教结果上看,学生能明白动物的“护身术”就是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七种动物的护身方法能在生生交流中表述清楚,但个别护身方法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科学名称。
2、接下来教师交代今天要研究的是动物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普遍的护身方法。先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让学生对所要分类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分组用动物卡片进行分类,这是学生在小组内第一次相互交流并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在组内达成共识的过程。根据试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分类结果存在两类、三类、四类等几种可能性。但都能把有毒的动物分为一类,并能发现这些动物颜色很鲜艳。因此根据学生的分类结果,警戒色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先了解的护身术。为了加深学生对警戒色的理解,在教学时我也可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些鲜艳的颜色是想告诉它的天敌什么呢?”学生很容易说出“我有毒,别靠近我”之类的话,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警戒色起到的是警示敌人的作用。
3、对于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分,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学生很容易只从动物体色上来找共同点,即动物的体色都与周围环境相似。对于这样的认知,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北极熊和竹节虫两种动物,看看是不是都是只有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物名称上来看,能不能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这样就会使学生发现,拟态不仅只是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更重要的是体态也与周围环境相似。学生再将与竹节虫保护自己方法类似的动物分为一类,从而在交流质疑中既明白了保护色与拟态的区别,又明确了拟态的概念。拟态的动物是想迷惑敌人,即“我在这里吗?”
4、在认识保护色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难理解猎豹和斑马为什么使用的护身方法是保护色。我们可以借助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猎豹和斑马花纹对自身起到的保护作用。同时在不断的交流、质疑中,学生也逐渐对动物的护身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具有保护色的动物都想告诉敌人“我不在这里”。至此,在对一组学生汇报结果的质疑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了三种普遍的护身方法: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并能用“我有毒,别靠近我”等比较形象的语言去解释并能区分它们。
5、资料阅读卡的出现,在科学知识上丰富了学生对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的认知,在技能训练上又再一次让学生独立完成框图记录。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为学生呈现了科学概念的网状图,让学生认识到对知识的认知不是仅限于课堂之上,对概念的呈现也可以随着信息量的丰富而不断拓展延伸。
第二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变色龙》教学设计3
《变色龙》教学设计
一、思维聚焦 揭示课题
1、(出示变色龙的四幅图片)认识这种动物吗?---板书:变色龙
2、播放《变色龙变色全过程》,变色龙是怎么适应周围环境的?(改变身体的颜色)
3、变色龙随环境背景改变体色来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为了生存,动物都要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否则就会被大自然淘汰。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出示包括壁虎、刺猬、乌龟、章鱼、羚羊、黄鼠狼、黑曼巴蛇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壁虎如何自护?∕刺猬怎么对付来犯的敌人?∕乌龟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羚羊怎样逃生?∕黄鼠狼有什么高招?∕黑曼巴蛇的致命武器是什么?(自切、硬刺、硬壳、喷墨、奔跑、放臭气、喷毒液)
二、甄别分类 研讨质疑
1、初识动物
下面这一组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先来认识一下。(出示十四种动物图片:北极狐、猎豹、兰花螳螂、斑马、蝗虫、黄蜂、枯叶蝶、蓝环章鱼、带眼状斑的蝴蝶、毒箭蛙、竹节虫、毒蛇、树叶虫、蛾类幼虫、)
(视频文本:北极狐: 北极狐在白雪皑皑的冬天毛色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毛,与它周围环境颜色极为相似。
竹节虫:在这片树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细树枝吗? 树叶虫:这是残破的绿叶吗?
蛾类幼虫:有些蛾类幼虫身上长有鲜艳的毒毛,鸟类吞食它,口腔黏膜又痒又疼,再次见到这种颜色的虫,便避而远之。
毒箭蛙:鲜艳的颜色是毒箭蛙的活广告,这种鲜艳颜色真正的含义是“来吃我吧,你必死无疑。毒箭蛙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丛林中的猎人经常用他们身体里有毒的汁液擦他们的弓箭头而得名的。
(解释:澳大利亚的蓝环章鱼是世界十大剧毒动物之一,目前还没有解药。)
2、比较分类
认识了这些动物,接下来各组利用动物卡片尝试着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
行分类。(巡视指导)
3、展示汇报
请一组同学把你们的分类贴在黑板上。在这一组汇报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然后针对他们组分类的结果提出不同意见。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你们组分了几类?为什么把它们归为一类?
4、交流质疑
① 他们把动物分为两组,一组是有毒的,一组是没毒的。根据他们的分类结果,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②看有毒的这一组,它们的护身方法有什么特点?(都有毒),再观察一下有毒的动物,看它的外在你发现了什么?(颜色鲜艳)这么鲜艳的颜色,不容易暴露目标吗?会不会对自身不利呢?起到什么作用?
③它们用这种醒目的色彩警告它的天敌什么?(我有毒,别惹我!)
④这些鲜艳的颜色对它的天敌起到提醒、警示、警告的作用。我们给这些动物护身的方法取个名字,叫什么?我们把这类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称为警戒色。(板书:警戒色)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瓢虫、臭大姐)
⑤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记录方法,把刚刚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拿出记录单,从下往上写,先写动物名称,这样的动物有很多,我们可以用省略号来代替。在中间的格里写“警戒色”。
⑥剩下的动物我们再给它分类。你同意这些动物都是一类的吗?(不是。斑马用自己的颜色恐吓对方。)有没有不同意见?有谁知道斑马的条纹有什么作用?(斑马成群地跑,狮子会看得眼花缭乱。)斑马是群居动物,来听听科学家的解释。(观看视频:在草原的热气朦胧中,界限不清的条纹可以使其他动物分辨不出单个的斑马,从而使任何一种捕食动物都难以确定单一的攻击目标,对斑马群的各个成员来说,条纹可以起到“保险单”的作用,只要身上有条纹环绕就等于上了安全保险,小斑马出生的时候就牢牢地打着条纹印记。)斑马的条纹对于自身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
⑦还有哪些动物像变色龙、斑马一样,是用身体的颜色保护自己的?(猎豹)弱小的动物需要保护色,凶猛的动物也需要保护色吗?(疑惑的神情,需要)一起来看:(猎豹猎捕羚羊视频,文本:在羚羊视线内的母猎豹停滞不前,它知道
只要静止不动,就等于隐形了。猎豹的体色呈黄褐色,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遍布全身的斑点看起来就像影子一样,有助于打乱敌手的视线,其它动物很难看清它在哪里。)
保护色对于弱小和凶猛的动物都有意义。谁继续补充?(北极狐,还有虫子:树叶虫、竹节虫、石鱼、变色龙、黄鼠狼、枯叶蝶,全部)观察一下,变色龙和树叶虫这两种动物除了用颜色来保护自己之外,它俩完全一样吗?保护自己的方式什么地方不太一样?(树叶虫用形状保护自己,)---形态。找一下,哪些是跟树叶虫一类的?(树叶虫、枯叶蝶)还有吗?(枯叶壁虎、斑马)
(变色龙、斑马、猎豹一组)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保护色)你能给保护色下个定义吗?什么叫保护色?(颜色几乎和周围的环境一样)体色和周围环境相似来隐蔽自己,我们把这样的护身术叫保护色。【板书:保护色】保护色最大的目的是什么?(不让敌人发现他)他们想给敌害和猎物传达什么信息,想说什么?【板贴:我不在这里!】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⑧(树叶虫、竹节虫一组)这些动物,他们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什么?(它的形状跟大自然中的一个植物一样,让敌人以为是树叶。)---形态。(他们跟大自然中周围的一个事物相似。)跟周围环境的事物相似,概括得很准确!这类动物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跟保护色差不多,也是想说我不在这里。)在这个基础上,谁进一步解释?(它想说我是其他的东西)对,造成一种迷惑。他们向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板贴:我不是我,我是„】我们把这类动物的护身术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拟态。【板书:拟态】
我们把刚才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
三、创新思维 学以致用
1、动物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适应着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这些护身本领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2、给处在丛林、沙漠等不同环境中的士兵设计隐身服。
四、阅读整理 拓展延伸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只是动物适应周围环境的最普遍的护身方法,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动物有很多种护身本领,资料阅读卡里有给你介绍了几种动物,从中选一个最感兴趣的动物,把它的信息补充到记录卡上。课下通过看书、上网等途
径搜集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将这个图补充得更完整,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
今天我们在一起探究研讨了动物的护身术,这些护身术都是动物们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适者生存。
板书设计:保护色动物护身术{警戒色拟态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上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地球,探寻地球上有什么。2.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以地球图片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关注,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
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自己周围有什么,初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说起,从周围事物说起,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交流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切,并且知道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也为继续交流做好准备。】 活动
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师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但这部分教师展示的资料一定要精简,只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即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地貌,否则就会冲淡认识地球概貌的教学目标。】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学生观察,交流意见。例如: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发现地图上的相关信息,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然后适时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层次更加深入,认识了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区域等。】
(三)总结
1.总结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展示。
2.教师出示学习评价表,你认为自己表现怎么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设计意图:学生的自我评价,既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又为自己确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布置作业:(任选其两项完成)1.做个小小地球仪。
2.利用已有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3.继续搜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做成剪贴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或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探索精神继续在生活中得以发展,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地球上有什么》教学设计
昌乐县营丘镇阿陀小学
孟祥芹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4、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影像资料。
课前让学生分类搜集有关比例尺和图例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神秘的行星他孕育了许多的生命,这颗蓝色星球叫什么名字?(出示多媒体图片)
师: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地球上有什么(板书:地球上有什么)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 活动一:说说你的周围有什么
师:关于地球上有什么,先让我们从身边说起。你观察到的我们的周围都有些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师适时引导。)活动二:说说地球表面有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刚才大家说的只是地球表面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师: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一小部分是陆地。)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海洋上有什么,陆地上有什么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许多资料,下面各小组一起来交流整理一下你们查阅的资料。
(学生分类整理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师:下面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认真看,看看与你搜集的资料有什么不同。
[老师板书:陆地平原 山脉 高原 峡谷 湖泊 河流 海洋……] 师:老师课下也搜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展示地球风貌)活动三:观察地球仪、地图谈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有关地球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可是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携带方便,人们也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绘制成平面图,也就是地图。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图例和比例尺的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比例尺,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这个比例尺告诉我们,在地图上的一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师:谁能介绍一下图例?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在地图上翻拍下来的图例,从图例中我们能知道好多信息,如:……等等。
师:同学们,学会了看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就简单多了。
师:那么,我们会从地形图和地球仪中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现在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地形图和地球仪。
师:刚才各小组观察的很认真,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1)认识地图上的颜色:
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
同种颜色有深有浅,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2)认识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快速地看看,经线只有一条吗?很多条);与经线相交的线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你们知道经线和纬线的作用吗?请看(播放课件)。师:原来经线和纬线的作用是——确定位置。(3)五带的划分
师:在地球仪上有五条纬线特别重要,他们分别是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请同学们从地球仪上找出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他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我们叫他北半球,赤道以南我们叫做南半球。
师:这五条纬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带——南温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南寒带。
三:自主活动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地球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咱们看哪个小组对我们的家园更加了解。
听好要求,老师出题请同学们从地球仪或者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答案,答对的小组老师有奖励。
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洋叫什么? 师: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地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师:北京属于五带中哪一带。…………
四、小结
师:愉快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但是地球上的秘密还有很多,课前同学们也提到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继续去探索我们的地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地球上有什么
陆地:山脉 峡谷平原 丘陵 湖泊……约占30% 海洋: 约占70% 4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2)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的解释,(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
理解光源的概念,以及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激光器、果冻、矿泉水、带孔的硬纸板、吸管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有兴趣欣赏一下么?(有)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回答:很美,很漂亮。
3、小结:
光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如此美丽动人,我们今天一起走近它,一起去认识它!好不好?(好)(板书:认识光)
4、师:光那么美丽,大家想不想研究它?(想)那你想研究它的哪些问题?
5、学生自由提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纳总结。
6、小结: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些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1)哪些物体会发光?
(2)光是怎样传播的?
(3)哪些地方需要光?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哪些物体会发光?
1、师:我们首先探究“哪些物体会发光?”,有谁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
2、学生自由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能发光,俗话说“饮水思源”。水有源头,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
3、教师出示课件图片,请学生欣赏。
4、小结:
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界中的物体,这一类光源叫自然光源;像通电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属于人类制造的东西发出的光,可以叫什么?
生:人造光源。
师:像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这一类光源可以叫什么?
生:生物光源。
光源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课件出示)。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师:光源这么多,那么这些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联系生活中一些现象,再结合老师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请大家猜测一下。
2、学生猜测汇报。
3、小结:
你们有这么大胆的猜测,那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用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4、师:对!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材料,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做?
5、小组成员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讨论设计一个证明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
6、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后全班汇报交流。
用三张带孔的硬纸板看蜡烛。
7、教师出示实验要求。
8、学生开始探究实验,分工合作、观察、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指导。
9、实验结束后,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
10、师:(点燃一根蜡烛)看到这个蜡烛光的同学举手。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看到了蜡烛光,说明了什么?
生: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光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刚才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这些实验告诉我们: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板书: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11、请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
(三)光的作用
1、师:有了光,才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你都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2、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图片。
3、小结:
在生活、生产、医疗、军事等方面都需要光,光给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没有了光,世界会一片黑暗,人类将无法生存。
四、拓展创新:
1、师:愉快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由回答。
3、课后调查:
越来越多的灯饰在美化、点缀我们的生活,但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调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