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2)①研读《课标》。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②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①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学科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具体到学科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学科的认识和形成的经验,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基础,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也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冲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 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的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②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能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
内容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④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形式不限,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教学过程的表述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6.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 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设计
了解
1、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理解
1、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掌握
1、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运用
1、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第三篇:2017年吉林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考试题
2017年吉林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幼儿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要为幼儿创立各种各样的活动环境。这体现了幼儿教学活动的()原则的含义。A:促进幼儿发展 B:教育性
C: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性相结合 D:活动性
2、从狭义上讲,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主要包括【】 A.教师的意识 B.教师的义务 C.教师的行为 D.教师的良心 E.教师的公正
3、教师通过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技能是()
A:课堂对话技能 B:课堂倾听技能 C:课堂反馈技能 D:课堂强化技能
4、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高水平的智力 B:实践能力 C:健康体魄 D:创新精神
5、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以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__。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颁布于__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7、变式是指__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8、”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明了儿童的情绪情感具有__ A.不稳定性 B.可控性 C.深刻性 D.社会性
9、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____ 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
10、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可以划分为几种复杂的知觉,它们是: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和__。A.社会知觉 B.运动知觉 C.形状知觉 D.颜色知觉
11、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____ A:榜样作用 B:心理健康功能 C:成功作用
D:激发努力学习动机作用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方案 B:学习计划 C:技能
D:思维程序
13、甲骨文后,开始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它定型于。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战国
14、一位胆小的学生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这种方法属于()A:行为塑造法 B:示范法
C:代币奖励法 D:强化法
15、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重视礼乐教育 D:重视科技教育
16、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教师除了给学生补课外,对辅导工作的总的要求一般是____ A:教师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B: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门径 C: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D:要求学习好的学生对有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17、”教育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的观点是由__首先提出的。A.福禄培尔 B.陈鹤琴 C.蒙台梭利 D.陶行知
18、中外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岁以前的幼儿阶段,以后再进行智力开发效果则微乎其微。A:6 B:5 C:4 D:3
19、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20、下列哪项是原始情绪分类____ A:心境激情应激 B:心境愤怒悲哀快乐 C: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D:快乐悲哀愤怒绝望
21、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
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22、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为。A:实践性、地方性、发展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 D:前沿性、普及性、实践性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施行的时间是()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2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所强调的主要含义是__ A.先天有差异,要因材施教 B.学以致用,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C.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学过的知识 D.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26、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27、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__。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28、幼儿一般从()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的国家是()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 D:中国
2、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运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会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____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3、儿童识字的中心环节是。A:读准 B:会写 C:听懂
D:理解字意
4、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年龄是____ A:7岁 B:3岁 C:12岁 D:18岁
5、()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A:积极 B:消极 C:对抗 D:放任
6、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A.二阶段 B.三阶段 C.四阶段 D.六阶段
7、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教育中()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教育目的的调节性的特点。A:片面发展 B:应试教育 C:高分低能 D:重智轻德
9、____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德育包括。A:知情教育 B:意行教育 C: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 E:思想教育
1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__。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2、严谨治学对于教师来说,包括()A:严格要求自己 B:严格要求学生
C: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E: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
13、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__。A.读、写、算 B.读、写、画 C.读、画、算 D.写、画、算
14、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____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5、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____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6、讲述活动是发展幼儿的教育方式。A:对话语言 B:独自语言 C:描述语言 D:论述语言
17、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____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18、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影响的精神文化因素包括__ A.政治思想状况 B.科学文化 C.传统道德 D.文学艺术 E.社会风气
19、幼儿在想像中常常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莉莉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____ A:经验性想像 B:情境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20、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性曲线关系
21、以下和“牛奶和水是液体”判断不相同的是。A:黄瓜和西红柿是蔬菜 B:红色和黑色是颜色 C:联想和宝马是品牌 D:张丽和孙艳是妯娌
22、教学策略的类型有__。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23、关于归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
☆★ B:将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羞愧感
C: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 D:将成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可产生内疚
24、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中,综合层次所属的目标领域是__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行为领域
25、下列选项中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__ A.划线 B.复述
C.谐音联想法 D.列提纲
26、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27、平时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__。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28、幼儿一般从()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第四篇: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显行为的研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环境的控制,目标设计中要拟定行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强化,在媒体设计中强调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等。
认知主义理论着眼于认知结构及过程,探究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操作方式的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也由行为主义的重视外部环境及行为的控制研究转向重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在学科内容上更多考虑如何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形成“结构”,让其呈现方式与学生内部心理加工方式相对应。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在媒体设计中强调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学习内容的分析,以确保学科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协调性。
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只起到帮助和促进的指导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的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认知主义尤其是建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而,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也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个内在结构的整体系统.应从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说明了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说明了在使学生最容易学到知识的原则之下,宜采用何种方法来选择和组织教材;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程序呈现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总之,教学理论为在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教学情境,从而为达到学校预设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就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输出量,还有来自其他的讯道。也就是说,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播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受播者、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输过程,而且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
除此之外,传播理论还研究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教学设计也十分重视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因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通道。哪些通道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教学信息,哪些通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
第五篇: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主任工作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
与能力》班主任工作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一)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1.班主任的任务我国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小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班主任的职责《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职责作了如下规定:(1)按照《小学德育纲要》,联系本班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2)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3)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6)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7)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注意争取社会力量教育学生。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几名教师任教,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科任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班主任首先得尊重任课教师.其次要积极主动地互通情况,形成一个高效的教育集体,最后要协调一致,统一要求。帮助科任老师建立威信。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作为组织者.班主任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创建一个学生集体,而且要使各方面的影响保持一致,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作为组织者,他还要组织班级内各成员诸方面的活动,力求使成员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作为领导者,他要以其声望、权威、影响力去启发、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行为围绕教育目标有效地展开。作为教育者,他不仅以自身的力量和品格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还要创建班集体。创建一个能对其成员产生教育影响的集体。
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促进智力、能力、体力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影响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首席实施者。因此,班主任要协调这三者问的关系,使之形成影响学生的合力。在校内,班主任必须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在校外,班主任应当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强一致性,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单位,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组织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班主任只有正确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围绕学校的育人任务来开展工作,才能保证班级任务的完成。进而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班主任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率领本班走在前面。
练习题
1.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A.校长 B.教育主任 C.班主任 D.科任教师 【答案】C。
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用 D.基础作用 【答案】A。
3.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答题要点】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