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17、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
1、谈话: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第一课时)
有金属光泽
铜
导电性能好 铁
传热性能好
铝
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金属的来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
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8.出示实验材料。
9.按课本中的过程进行操作。
10.提问:实验中泡沫塑料杯和熟石膏分别模拟什么? 11.课后完成记录结果,课上交流:
A.(1)我们小组开采出来的矿物是:
(2)设计图表,表示出本组开采的矿物名称和质量
(3)概括出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
(4)将本组开采的结果与事前交给老师信封中的相关矿物信息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
(5)给本组开采矿物做一个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用途。B.在制作和开采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将本组开采矿物的方法和过程与其他小组比较,谁的方法有效?
C.讨论:当矿物从“矿石体”中开采出来以后,剩下的废弃物就是“矿渣”,“矿渣”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想一想该怎样处理?
D.评价学生活动。附板书:
金属的来历(第二课时)原料
鼓风炉
熔化的铁
炉内成钢
压成各种形状
19、煤与石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原材料。
2.能通过调查发现煤和石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关系。3.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4.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5.认识人类开采煤和石油的方法。教学准备:
煤与石油的资料或图片
煤与石油的形成和开采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除了作能源,它们还有哪些用途?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3.分析:从煤和石油中可以获得哪些提炼物?说说它们的用途? 4.举例说明一些日常用品是有哪些提炼物制成的?
5.小结:塑料、涤纶、尼龙、涂料、阿司匹林和糖精等都是由煤和石油的提炼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6.讨论:如果没有煤和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7.出示煤与石油的形成资料或图片 8.认识煤和石油的形成
9.讲解:煤和石油都是远古时代的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含有碳、氢的可燃性矿物质,它们含热能较高,使用方便,因此成为矿物燃料。
10.出示煤与石油的开采资料或图片 11.认识煤和石油的开采过程
12.小结:煤、石油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将来必定用完,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
附板书:
煤与石油(第一课时)植物
煤:露天开采
2亿~3亿年
埋入地下
采煤机 动物
石油:采油井架
煤与石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计算地球上现存的煤和石油还能开采的年限。2.能通过模拟实验发现从煤中怎样提炼各种原材料。3.举例说明煤与石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4.体验煤来之不易。5.能采取行动避免浪费能源。教学准备:
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的试管塞、棉花、煤、火柴。教学过程: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太漫长了。根据下面的资料,分别计算目前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还能开采多少年?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
2.学生打开书87页计算 3.汇报结果
4.讨论:通过以上资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交流启示。
6.讲述: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煤了,从煤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个煤的分离实验吧!
7.演示实验
8.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9.汇报交流 10.阅读科学在线
11.交流:阅读科学在线的感受,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哪些科学精神和态度?
12.总结
附板书:
19.煤与石油(第二课时)
蓝色火焰
煤气产生 煤
黑色黏稠状油状物
煤焦油产生
黑色炭状物
焦炭产生
20、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以前做过的模拟实验分析,意识到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2.能发现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危害。3.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公布于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资源的密切关系。2.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能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矿产资源。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我国矿产资源的危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够与同学一起写一份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教学准备:收集矿产资源浪费或破坏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产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器具、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主要能源等,都来自于矿产资源,然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却面临枯竭的危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浪费、破坏或过渡开采矿产资源的现象?
2.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 3.比一比谁的调查更全面?
4.讲述:在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矿产资源所受到的破环提出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
5.小组讨论交流 6.总结:根据提出的建议我们要从我做起,让宝贵的矿产资源尽快得到保护。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doc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浮形 1 200 浮形 2 200 浮形 3 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
5、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学后记: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教学后记:
2、给冷水加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学后记:
3、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教学后记:
5、金属热胀冷缩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教学后记:
6、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教学过程】
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热
教学后记:
7、传热比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教学后记: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进行解释,是我们所期望的,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让他们阅读资料库中的有关资料。)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板书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教学后记: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教学后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教学后记: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学后记: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教学后记: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
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长 教学后记: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每分钟摆动30次 教学后记: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时钟走60秒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目 录
1.什么叫机械„„„„„„„„„„„„„„„„„„„ 1 2.怎样移动重物„„„„„„„„„„„„„„„„„„ 3 3.斜坡的启示„„„„„„„„„„„„„„„„„„„ 6 4.拧螺丝钉的学问„„„„„„„„„„„„„„„„„ 10 5.国旗怎样升上去„„„„„„„„„„„„„„„„„ 13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16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20 2.搭支架„„„„„„„„„„„„„„„„„„„„„ 23 3.建桥梁„„„„„„„„„„„„„„„„„„„„„ 25 4.造房子„„„„„„„„„„„„„„„„„„„„„ 28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吗„„„„„„„„„„„„„ 30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32 3.我是怎样出生的„„„„„„„„„„„„„„„„„ 34 第四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37 2.认识矿物的性质„„„„„„„„„„„„„„„„„ 40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43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大脑„„„„„„„„„„„„„„„„„„„„„„ 45 2.神经„„„„„„„„„„„„„„„„„„„„„„ 46 3.感觉„„„„„„„„„„„„„„„„„„„„„„ 48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1.交流„„„„„„„„„„„„„„„„„„„„„„ 52 2.质疑„„„„„„„„„„„„„„„„„„„„„„54
——2——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什么叫机械
学习目标:
1.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2.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3.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什么叫机械>>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2.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3——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认真观察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大家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生自学,师巡视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了解机械的含义和作用。生自学,师巡视。
检测: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4——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
2、怎样移动重物
学习目标: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3.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
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4.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5——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移动重物>>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3.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
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4.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6——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检测:
1、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游戏实践:讨论: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了解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因素
生自学,师巡视。
检测:1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2、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四、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7——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教学反思 :
3、斜坡的启示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8——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4.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
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斜坡的启示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9——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4.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
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观察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共同的特点;
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
2、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
——10——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思考:1.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观察盘山公路的图片,想想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认识变形的斜面。
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1、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2、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11——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教学反思 :
4、拧螺丝钉的学问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3、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4、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12——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分组实验器材:各种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拧螺丝钉的学问>>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3、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4、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2、交流观察收获、小结轮轴。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3——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
1、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2、轮轴省力的多少,和什么有关?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用轮轴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3、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简单机械?(观察课P10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4、填写表格。
5、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上父母工作的工厂、单位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轮轴? 教学反思 :
——14——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国旗怎样升上去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提出疑问;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3、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4、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国旗怎样升上去>>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提出疑问;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3、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15——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
3、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认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思考:1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11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
——16——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构: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小结: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17——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五、课外拓展研究。
⑴制作一种能够吊起重物的简单滑轮装置。
⑵制作能够升降旗的滑轮装置。教学反思 :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事例说明传动是机器中普遍存在的;
——18——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4、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5、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演示材料:装配好的皮带传动装置模型、打开后盖的座钟、三球演示仪、自行车、几种不同的传动装置的电教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皮带传动组件、齿轮传动组件、链条传动组件(工具箱配备)、橡皮筋、皮带轮、瓦楞纸板条、塑料瓶盖等。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事例说明传动是机器中普遍存在的;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4、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19——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什么?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思考:
1、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3、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小结: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20——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五、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捉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教学反思 :
——21——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2单元 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学习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方法;
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5、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罐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
学生准备: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折形状>>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2——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方法;
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5、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思考:
1、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我们把纸改变成了这么多形状,谁能来给这些形状分分类呀?
1.生自学,师巡视。
——23——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检测
小结: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该是相同的。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通过上面的研究,你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承受力相同吗?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增大它们的承受力。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五、拓展应用。
谈话: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
——24——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搭支架
学习目标
1、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
3、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个立方体、图钉、剪刀、课件、单行本、垫圈、钩码、长短不同的塑料管、回形针、铁架台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搭支架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2、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
3、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25——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关于它的结构,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探究支架的稳固性。思考:
1、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2、你们可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小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现在,你们知道艾菲尔铁塔一百多年来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吗?你们还见过哪
些建筑也使用了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
1.生自学,师巡视。
——26——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检测
五、拓展应用。
谈话: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感受它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
3、建桥梁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3、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4、了解常见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知
道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建桥梁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7——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不同形状的桥梁;
2、能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桥梁的承重力进行研究。
3、知道桥梁的基本组成:桥面、桥墩等;
4、了解常见桥梁的特点,知道桥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知
道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2、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按不同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设计各种形状桥梁。思考:现在老师给你两个木块作桥墩,一张白纸作桥面你能设计出哪些形状的桥梁。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28——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根据学生回答,用简单线条将桥梁形状画在黑板上。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三:请大家认真看课文,学习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思考:
1、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为什么这么认为?
2、提问:利用桌上的这些东西你可以怎样来设计实验呢?并且能够说明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大。
3、提问:你觉得桥梁的承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五、课外延伸、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提供的材料比较少,如果回家后可以用其他的材料,你还能设计出其它承重能力更好的桥吗? 教学反思 :
——29——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造房子
学习目标: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建造房子。
3、知道古代房子的特点;了解现代房屋的特点;
4、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造房子>>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建造房子。
3、知道古代房子的特点;了解现代房屋的特点;
4、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
1、你知道这些古代人类居住的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
2、你知道这些现代人类居住的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吗?
——30——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建造一所房子之前首先要干什么?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根据学生回答,用简单线条将桥梁形状画在黑板上。
四、分组建造房子。
1、各组分散开来,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建造房子。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
3、房子建好后还可以用彩笔或彩纸装饰。
4、每组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五、评比。
1、把各组的房子放在一起,评出最结实的、最漂亮的等等。
2、让学生谈谈建房子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建房子的小作文。教学反思 :
——31——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3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2、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3、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4、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2、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3、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4、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32——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
1、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师生共同探讨。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三: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能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3——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结: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34——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动物繁殖确实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师生共同探讨。
四、讨论鲫鱼和猫狗羊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鲫鱼是怎样生小鱼的?你见过猫、狗或羊生孩子吗?
2、提问:为什么鲫鱼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羊生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3、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4、教师小结。
五、科学交流会。
——35——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
2、学生回答。
3、谈话;我们分组去查阅一些关于动物繁殖方面的信息,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4、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
六、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教学反思 :
3、我是怎样出生的
学习目标:
1、会收集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用的材料;
2、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调查的结果。
3、了解人出生前后的一般情况;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4、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懂得应该孝敬父母;
5、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远离一切伤害生命的行为。
——36——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准备:教师要事先拟一份告家长书,告知我们的教学意图,以便家长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我们的教学,提高调查的效益(家长书可以和调查记录表印在一起);还可准备一份人的胎儿生长音像资料和一份宣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一类内容的音像资料(或制作一套电脑幻灯片),让学生准备好向妈妈调查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要求先考虑好想问的问题再进行调查。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是怎样出生的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会收集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用的材料;
2、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调查的结果。
3、了解人出生前后的一般情况;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4、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懂得应该孝敬父母;
5、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远离一切伤害生命的行为。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7——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结: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知道动物植物都要繁殖后代,延续生命。人类同样如此,可见,繁殖后代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思考:大家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们知道你在妈妈肚子中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师生共同探讨。
三、讨论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的调查中还了解了妈妈怀孕时的情况,知道妈妈为了生你,吃了不少的苦,你出生以后,家里的人为了你的健康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两件让你特别感动的事情吗?
2、学生介绍。
3、谈话:在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中,都蕴涵了他的亲人对他无私的关怀和爱护,就像我们种一盆花,没有我们给它浇水、施肥,它绝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离开了家人的关爱,也绝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养一株花都很辛苦,养一个人更难!对吗?你应该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38——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4、学生讨论。
5、谈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特别是有一天,他们老了,你会怎样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6、学生发言。
四、举办展览会,总结全课。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展示一下记录自己成长过程的物品,和他人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和骄傲。教学反思 :
第4单元 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的岩石
学习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进行分类;
——39——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4、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5、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各种美丽的鹅卵石、放大镜、锤子、烧杯、滴管、稀盐酸、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有关图片、录像或课件,五种常见岩石基本特征表。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常见的岩石>>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对岩石进行分类;
2、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0——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4、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5、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特点怎样?谈谈自己的看法?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所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研究岩石的特征,了解岩石的性质。
1.生自学,师巡视。
——41——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2.检测
3.师生共同探讨。
三、指导学生给岩石分类:
1、分组讨论,制定分类方法、依据,做好分类卡片、分类小报。
2、教师播放录像,介绍地质学家是如何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并简要介绍:
(1)岩浆岩的形成。(2)沉积岩的形成。(3)变质岩的形成。
四、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识别岩石标本中哪些是岩浆岩,哪些是沉积岩,哪能些是变质岩。
五、扩展与延伸:
采集一些岩石,做一盒岩石标本,在班内巡回介绍。教学反思 :
2、认识矿物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2、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42——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初步会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教学准备:矿物标本、白色瓷板、各种宝石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矿物的性质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2、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3、初步会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岩石,思考:
1、你认识这些石头吗?这些石
——43——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头中有哪些是矿物?
2、除了以上的矿物,你还知道哪些矿物?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矿物标本,认识一下它们都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二:请大家认真看课文,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矿物的?知道了它们的哪些性质?矿物都有哪些性质?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3.师生共同探讨。
三、当堂训练
1、找朋友(出示各种矿物的名称、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将其进行连线。)
石英 棕红色 做爽身粉
金刚石 呈六角形、透明 做铅笔的主要原料
石膏 最柔软 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
赤铁矿 最坚硬 做钻头
——44——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石墨 白色、光泽很暗淡 做颜料
滑石 容易被擦干净 做石膏像
四、作业
以《矿物城漫游》为题写一篇文章或画幅漫画。教学反思 :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学习目标:
1、能够调查和了解岩石和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能够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
3、知道人类的开采活动给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正反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珠、硬币等代表各种矿物的小物件,岩石、矿物形成和开发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岩石、矿物和人类关系的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戏引入
1、找宝活动。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找宝藏的游戏,——45——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比一比谁找到的宝藏多。
2、学生找宝藏。
3、游戏结束,学生交流找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4、教师讲述:我们的矿物资源就像这些小物件一样是十分有限的,越找就越少,越找就越难找,最后甚至到找不到,所以我们说矿物资源是会随着人类的开发日益减少的。
活动
二、介绍有关资料
1、学生小组内介绍所收集到的有关矿物资源的资料。
2、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对学生所介绍的知识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介绍新能源。
活动
三、拓展活动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
(1)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
(2)“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活动方案设计。教学反思 :
——46——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5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学习目标:
1、能够对敲手的系列活动作出解释,并最终得出结论;
2、能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在阅读资料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体出现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了解大脑皮层有六个功能区及其不同作用。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脑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对敲手的系列活动作出解释,并最终得出结论;
2、能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在阅读资料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体出现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了解大脑皮层有六个功能区及其不同作用。
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关于大脑,你知道些什么? 1.生自学,师巡视。
2.检测
——47——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巩固发展。
1、教师提问:关于大脑,你还知道些什么?对哪些现象最感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书面列出有关大脑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
3、全班交流。
四、课后延伸。
在家长或小伙伴的合作下,继续探究有关大脑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反思 :
2、神经
学习目标:
1、能够按要求完成神经敏感度的实验,了解人体较敏感的部位;
2、相互完成大脑反应速度的测试,并做出相应解释。
3、知道神经参与了大脑的指挥工作;知道神经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4、知道神经遍布全身。
——48——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板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神经>>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按要求完成神经敏感度的实验,了解人体较敏感的部位;
2、相互完成大脑反应速度的测试,并做出相应解释。
3、知道神经参与了大脑的指挥工作;知道神经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4、知道神经遍布全身。
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思考:关于神经你知道些什么?
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教师小结:神经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有的部位多,有的部位少些。
三、测试神经的敏感性。
1、对照图画讲解实验步骤。
2、出示表格,进一步明确注意事项。
——49——
上庄小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对照假设,各组汇报结果。
5、小结过渡。
四、测试大脑的反应速度。
1、看图,让学生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结果,统计人数。
4、引导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五、巩固运用。
1、谈话:同学们想知道奥运冠军刘翔的夺冠秘诀吗?
2、讨论:运动员们在参加百米赛跑时,神经系统是怎样指挥和协调身体各部分的? 教学反思 :
3、感觉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尝醋的实验中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2、能够做一些有关人的非条件反射的实验;
——50——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西洋中心小学 甘岱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1、2 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写《草原》的背景资料。
2、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PPT课件。
四、重难点及关键: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结合《草原》PPT课件。引导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设计:
感情朗读、激趣谈话、理清线索、交谈见解、讨论交流、引导体会、揣摩语句、体会特点、质疑、拓展延伸。
六、教学具的准备与使用:
《草原》PPT课件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集草原风光图片,开发利用《草原》PPT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和“渲、勒、鄂、涯”的读音);
3、出示课件2 激趣谈话:“同学们,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他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同学们想读吗?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吧。”
4、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5、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
(1)出示课件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出示课件4:“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出示课件5:“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体会草原的绿。
(4)出示课件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什么?“无边的绿毯” 又是指什么?
(5)出示课件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
(6)出示课件8、9:“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7、质疑。
8、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课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课件10思考、讨论:
“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
(3)出示课件11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4)、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3、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出示课件12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3)出示课件13“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4)指名朗读这一段
4、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a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b出示课件14、15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c出示课件16、17 “`鄂温克姑娘„..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有感情地第三、四段。
3)、指导朗读第五段,出示课件18,这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
5.出示课件19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指导读这句话,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6、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7、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9、质疑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1、作业:
课后练习1、2、3
板书 景 美 情 深 空气清 迎 客 天空明 相 见 颜色美 款 待 线条柔 联 欢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第五篇:人教新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Lesson27教学设计
新版小学英语《Unit5 How much is it?》教案
奇台二小武晓萍
Lesson 27
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如何购物及接待顾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继续学习如何购物及接待顾客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句型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 to buy a walkman.How much is it? It’s eighty-five yuan.教具: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Warming-upRevision
1)Greetings:
T: Hello, boysandgirls!Today I’m new your English teacher, youcancallmeMissWu.Hello, boysandgirls!Nicetomeetyou!Ss: Nicetomeetyou, too!
2)Today, we will learn Unit5 How much is it?Lesson 27.Ss: OK!
2)Preparefortheclass.T: Boysandgirls , Now, I’lldivideyouinto four
groups.Let’s have PK.Are you happy?
Ss: Yes, I’m happy.T: Great.Now let’s sing a song ,OK?
Song.(多媒体课件)
T: You’re great, sit down,please.Now Can you learn the text and
circle the new words by yourself ?
二、Presentation
T:Great.Let’ look.What’s this?walkman(多媒体课件)Learn walkman(复数)walkmen
T:Do you know?What’s the walkman use?
S1:We listen to English.S2:We listen to music.T:T and S1 act out Parent and their child.(多媒体课件)Look at screen.(给学生创设购物的情景,观看视频。Let’s talk.(教师示范)
Practice: Practice in groups of four.三、Practice
1.Make a dialogue about go shopping.(多媒体课件)
1. What can I do for you?
2. I want to buy a …
3. Can I have a look at …
4. Sure, here you are.5. How much is it?
6. It’s … yuan.7. Here is the money.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your groups.)
(学习课文)T:OK,good.One day,Yang Ming and his father want to the shop.What did they do?Now,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多媒体课件)
1.Yang Ming wants to buy a walkman for what?
2.What colour is the walkman?
3.How much is the walkman?
Check the answer.T:Look at screen and read after me.(Twice)
T:Practise to read and act the text in your groups.Let’s look which team is best.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your groups.四、Summary
五、Homework
Recite this text and spell the new word “walkman”
板书(多媒体课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