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水去哪了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通过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引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蒸发概念。教材中用小鼠标的语言,提示学生思考水之外的其他液体是否同样有蒸发现象,如酒精、汽油等。拓展活动“蒸发的快慢”,引导学生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重点训练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再次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设计过程,通过实验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3、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教师准备:温水、小烧杯、酒精、温度计、四、教学过程:
课前: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想不想知道?那老师就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青龙一小的刘伟兰老师,大家可以叫我刘老师。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着?说一遍,老师听听。嗯,真聪明。上课之前早听你们老师说,咱们班的学生最善于回答问题了,是吗?那今天就让老师见识一下。好不好!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不过,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说一说。(教师快速的在黑板上用湿抹布画一条美丽的金鱼)
师、你发现金鱼有什么变化? 生:金鱼越来越模糊 生:金鱼不见了 师:鱼到哪里去了? 生: 游走了。你说得真好!生:藏到黑板里了。生:“水干了”
生:画金鱼的水迹不见了。
生:变成水蒸气了。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师:这时你的脑子里会产生些什么问题? 生:水到哪里去了
师:其实,鱼的消失是因为画鱼的水消失造成的
师:那水到哪里去了呢?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这种轻松的氛围容易使学生放松,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出来。)
师: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现在请同学们每4人一小组:讨论“画成鱼的水到哪里去了?一会由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意见
我们组认为:学生汇报 生:渗到黑板里去了?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玻璃杯盛水,水容易渗出来吗?那我们的黑板也是用玻璃做的呀!
(注意倾听其他组是怎么说的,或许你会得到收获)我们组认为:鱼的消失是因为水蒸发了 你认为他们组说的怎么样?
我们组认为:鱼的消失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去了 师:你们小组说得真具体,而且表述得很完整。师、那你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蒸发?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2)师小结板书: A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蒸发。
师随机板书:水--------水蒸气
师:那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蒸发的例子呢?谁愿意说一说。生:夏天,人们经常往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了就是蒸发。生:湿衣服会干了。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明确蒸发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感受蒸发,探究新知
师、看起来,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观察的小能手,其实蒸发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时刻发生着。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蒸发的感觉,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现在,我们每位同学手里都有一杯水,请你用手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并填好手中的实验一表。
师、看看谁来说一说,,抹温水后感觉会比较凉爽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小组之间讨论讨论 蒸发吸热 师板书:吸热
师:是不是所有的蒸发都需要吸收热量呢?我们再通过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指导学生利用温度计做实验,体验蒸发需吸热的科学原理。师、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温度计,用温度计先测教室温度,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中,30秒后,取出温度计,观察温度计温度变化。填实验二表
生:汇报实验结果,温度计温度下降。生:发现蒸发过程中还有吸热的现象。
师:夏天,从游泳池上岸之后,觉得特别凉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被风一吹,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人体的热量,所以觉得凉爽。
师:生活中蒸发需要吸收热量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 1.淋雨后为什么会感觉冷? 2.地面洒水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 3.晒盐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4.发烧时用酒精擦身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容易着凉感冒,是由于水在蒸发过程中吸收人体热量所引起的。
生:夏天走在树林中,感觉特别凉爽是因为树叶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生:夏天在教室地上洒些水,教室会凉快许多,是因为地面的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教室周围的热量。
生:发烧时用酒精擦身体,会降温。就是因为酒精蒸发吸收了人体的热量。(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们明白在蒸发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原理)
(三)导学明理:
师:看书P30,什么是蒸发?读读 师、这回你知道水到哪里去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就是我的孩子在一小上学,学校规定每到礼拜一的时候必须穿校服,可我礼拜六又忘洗了,就剩礼拜日半天的时间又怕干不了,请你帮助老师想个办法,怎样才能让衣服快点干,不耽误穿呢?
生:把衣服晾在太阳能照射得到又通风的地方。师、同学们认为他说的怎么样?(与风和温度)
师:还有吗?晾衣服的时候是不是团成一团,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就行了?为什么?
生:还要把衣服摊开来晒。只有这样,衣服才会干的快。师:谢谢同学们为老师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已让学生帮我想办法为理由,来解决影响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课下作业:
1、课下,自己设计对比试验,验证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关
2、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十万个为什么,那里有许多科学的奥秘等着你去探索。
第二篇:时间去哪了反思
人民论坛:“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2014年02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三篇:小学科学《哪杯水热》教案(精选)
6、哪杯水热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做简单记录。
【教学重点】
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教学准备】
体温计、水温计、气温计、地温计、干湿球温度计、杯子、冷热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两杯同样多、但温差很小的热水,提出问题:“哪杯水更热?”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 用手摸一摸。
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看看谁的温度高,就是谁热。„„
有的学生认为1号杯里的水热,有的则认为2号杯中的水热。
3、师:怎样才能精确地知道到底哪杯水热呢?这得用专门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1)大家见过温度计吗?谁能说说你见过的温度计什么样子?由几部分组成?
(2)出示资料卡,引出什么是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板书)。(3)总结: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液柱、玻璃泡四部分构成)(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强调温度计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
(1)结合自己的经验直接测量水的温度(一个小组的同学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
(2)组织学生汇报刚才的测量结果,尤其是让测量同一杯水温度的同学汇报。
通过汇报结果产生问题:“为什么同一杯水温度不同呢?”(3)讨论出现差异的原因,纠正错误的使用方法。
3、展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温度计正确的测、读、写。(1)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形成正确的方法。
(2)并熟练掌握温度的读、写(注意强调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读写方法)。(3)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大家想不想运用咱们学过的方法进行测量,可以测量人体温度、也可测室内温度、测室外温度,注意要做好记录。
同时提醒学生,不同的温度计是用来测不同物体的,不能乱用。
2、再来测测哪杯水更热,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生测量与刚上课时温度差不多的两杯水的温度。师小结:用工具测量比感官观察判断更准确。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师生一起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2、在课本上规定的表格中标出表示自己探究水平的级别,进行评星活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生活中会用到各种温度计,你认识它们吗?搜集温度计或温度计资料卡与同学交流。
师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体温计、地温计、电子温度计的图片。
2、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突出三性。
(1)教学的目的性。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能力及科学习惯的培养。我把这课分成两个活动:认识温度计和学会温度计正确的测、读、写的方法。
(2)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着重对实验前方案的设计环节进行细致的处理,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好方案,要求每个人都要知道怎么做。
(3)材料呈现的合理性。我在教学中使用温度计、杯子、扇子等材料,有助于学生认识温度计及温度计正确的测、读、写,这样,可提高课堂效率。
2、使用建议。
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丰富多样,学生使用起来会更方便。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哪杯水多》教案
课题:8哪杯水多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猜想和假设;学会正确使用量筒;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知道人的感觉常常不够准确,于是科学需要借助仪器来测量。初步学会使用量筒,理解毫升的含义。
3.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由不同的测量工具意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杨恒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多种方案比较水的多少。【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不同的瓶子、量筒)、实验记录单、瓶装饮料、盒装牛奶。
2.学生准备:大小形状不相同的饮料瓶。【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它就像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仔细地观察一下水。
2.教师在讲桌上放置三瓶水。三个瓶子的粗细不同,且水面的高低也不同提问:那个瓶子里的水最多?那个瓶子里的水最少?或者它们一样多?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1.提出猜想:把三个瓶子分别标号1、2、3。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学生猜测。
2.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太一致,究竟那杯水多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想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实验验证
师提问:同学们想出办法来了吗?谁先来说说? 生回答。
你们的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课件展示几点温馨提示:①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②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师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反思猜想
师提问:通过刚才猜测,对照实验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回答。5.认识量筒
师:同学们真是厉害!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了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现在我想知道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
学生描述。
师:大家用了各种方法来描述具体多了多少水,但是你们的标准或者单位统一吗?那么能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比较呢?看来这个问题难住大家了。要想知道多多少仅靠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师:出示量筒并讲解,量筒是玻璃仪器,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仔细观察,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学生汇报。
师总结:量筒壁上有刻度,刻度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用字母表示就是“ML”
提问: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我们应该怎样读数呢?(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来回答量筒的使用方法。)
师:大家想不想试着用量筒测量不同的瓶子里的水?记得把测量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注意,我们在将杯里水倒入量筒中时应将杯子和量筒倾斜,杯口靠杯口让水流入量筒里,读数时眼睛要与水现齐平。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通过让学生认识量筒、使用量筒,学生学会了用量筒测量的方法,知道了用量筒测量比用眼睛观察更准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比眼力游戏
出示一瓶饮料,一盒牛奶,让学生估计它们大约都是多少毫升 2.学生估测结果。
3.找几名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前用量筒实际测量一下它们分别是多少毫升。评出估测最准的同学。
4.课件演示除量筒以外的其他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并作简单的讲解。5.布置课外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上也标有测量液体体积的毫升字样。
四、全课小结:
1.师: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我们还要学会用证据证明问题的科学方法。【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
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用字母“ML”表示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亲自实验,进行主题探究,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整节课闪现着思维的火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得到培养。
第五篇:爸爸去哪了!--电影观后感
电影《爸爸去哪儿了》观后感
四年三班施译为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爸爸去哪儿了》,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五位爸爸分别带着自己的子女去参加原始森林里举办的化妆舞会,但能够参加的前提是他们要完成几个任务,并且每组家庭要集齐三颗小星星,否则将不能参加化妆舞会。
来到森林后,五位爸爸和他们的子女接到第一个任务,就是自己动手做叉烧包,这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们来说简直太难了,但最后,他们互相帮助,总算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颗小星星,这时,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平时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加强动手能力,才能受到锻炼,才不至于发生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啊!
第二天,五位爸爸和他们的子女接到了第二个任务:给河马刷牙、给大象清理粪便,如果完成不了就得不到小星星,所以每个人都很尽力,但在给河马刷牙的时候,有个叫kimi的小朋友因为贪玩跑开了,他的爸爸因此没有完成任务,他们也没有得到小星星,kimi看着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样子,伤心的哭了,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第三个任务是孩子们照顾小老虎,喂小老虎吃奶,而爸爸们要到蛇洞里去取食材,爸爸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参加化妆舞会,克服了心里的恐惧,终于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但同时,在照顾小老虎时,因为
有个叫Angela的小女孩因为害怕小老虎而没有完成任务,失去了得到一颗小星星的机会,从而不能参加化妆舞会了。
其他四个家庭并没有放弃Angela一家,大家一起帮助她集齐了三颗星,最后五个家庭一起愉快的参加了化装舞会。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片,但其中很多描述亲情、友情的情节都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真的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好电影!
201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