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有”课堂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
《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科 目: 授课章节: 授课教师: 教 研 组:
第十六章 药物疗法
第四节 注射给药法皮内注射法肖 娟 护理教研组
《护理学基础》
《肌内注射法》“三有”课堂设计
护理专业
肖娟
一
概述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编写教学内容。包括护士护理病人时所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突出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本节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护理学基础》第十六章第四节内容,本章介绍了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各种给药技术,《皮内注射法》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拓展和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作用。二
“三有”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依据)
以“建构性学习主义”理论为支撑,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采用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二)设计思路(流程)
【观看视频 课程导入→事件分析 设定教学目标→皮内注射操作流程(示范讲解)完成教学目标→分组练习深入探究→课堂总结 重点强调 →布置作业→教学反思】理论结合实践,引领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实用性护理人才的目的。
(三)“三有”课堂实施方案设计
1.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皮内注射的部位
掌握皮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 熟悉对皮内注射患者的评估内容。
能力目标:能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正确完成皮内注射的操作
情感目标 :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体现人文关怀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2.围绕“三有”课堂,实施组织教学
有用: 通过新闻事件让同学们关注教学内容,知道皮内注射在生活中的用处及重要性。
有趣:通过新闻事件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入操作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课堂始终贯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让同学们所有动手机会可以更加深刻的去记忆本节课主要内容。
有效:通过理论讲解,示范讲解,图片展示,讨论及练习,让同学们很好的掌握皮内注射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这门专业技术。
三
“三有”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第一环节:观看新闻视频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新闻事件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意识到皮内注射操作在治疗中是一种常见技能,让学生认识到皮内注射技术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以“当代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能操作”引入
第二环节:事件分析 提出任务目标 老师示范讲解(12分钟)
通过新闻事件,向学生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给学生分析本节课 重要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教学。皮内注射法的操作流程 1评估 如何做好评估过程 2计划 何如做好充分准备 3实施 如何为患者正确实施操作 4评价 操作后的正确评价
第三环节:探究参与 完成教学任务(20分钟)
以任务为引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图片解析,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来到达教学目标 任务一: 明确操作目的
任务二: 准确对操作部位进行定位
任务三: 穿刺技术的掌握,包括持针手法,进针角度深度 任务四: 操作流程演示 第四环节:教师总结 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5分钟)
通过对学生练习的观察以及小组自评的方式,总结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足和错误,进行及时纠错、指导。同时再次强调操作要点难点,加深记忆。布置作业,对知识的回顾和记忆。
四
教学实施特色(课后反思)课程设计,通过新闻事件,引发学生关注度,明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 课堂中学生人数多,代课老师很难关注到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准确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时间掌控性不太好。注重学生是主体,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注意培训实际动手能力及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第二篇:《合欢树》“三有”课堂教学设计
《合欢树》“三有”教学设计
石嘴山联合学院(平罗职中心)金巧玲
一、概述
《合欢树》这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亲情”,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生命体验”,以此来体验亲情的美好,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我选择《合欢树》为开课的篇目,是因为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过我,让我自己对生活有了一些积极意义的思考。因为史铁生的人生际遇和他面对残酷命运的坚强和乐观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灵。我也希望把这种震撼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这样的一位强者引领,希望他们今后不论遭遇怎样的人生风雨,都能够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合欢树》这篇课文它打动人,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不是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于是我就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时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时而拉远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无论如何都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合欢树》这篇课文所对的学习群体是中职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父母的关爱、呵护已经习以为常,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大部中学学习基础不好,不爱读书、文字理解能力不够强,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文字感染力的过程中要事实适时调整教学设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情境设计
多媒体展示合欢树图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音频资料及歌词
(三)教法、学法设计
通过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研中学、学中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目标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语
展示题目:合欢树(附图)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2、听朗诵《秋天的怀念》
在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朗诵,这也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的课文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5分钟左右)
3、感知课文:
(1)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2)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4、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第七自然段)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第八自然段)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以及希望去看看合欢树(第九、十自然段)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第十二自然段)
5、合欢树的由来:
母亲怎么会栽了这棵合欢树的?
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她以为这是一棵“含羞草”,不曾想却长成了一株合欢树。在不经意间种下了这棵象征着合家欢乐的吉祥树。我们通过图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树。(ppt)
6、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意)
7、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来。
(1)在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2)母亲去世后,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3)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似乎就在身边。—(原因)→“悲伤也成了享受”。看到这些事物能让我感觉到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似乎就在身旁,是小屋,是林中的风,是小院中的合欢树。
→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8、文中一共三处:第七、九、十二自然段处,提到小孩子看树影。通常说来,孩子不太会对一棵大树关注这么久。而且这个小孩子是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在他长大后还会想起树影,想起他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小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孩子通常看见谁才会不哭不闹呢?自己的母亲。
所以这个不知名的小孩子看所看到的合欢树其实还是什么的象征?
天下所有母亲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
“文末”提到
→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还会是什么?(启发学生自己说)
→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9、艺术鉴赏:语言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动人。综合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象征的表现手法,于“合欢树”中表达了丰富的象征含义。
四、小结
1、课堂上体现了真实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由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2、通过小组间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合欢树》,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第三篇:“三模块”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块”课堂教学模式
实验的具体内容、措施
(一)推行“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教材,而后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教材中内含的探究点进行研讨、交流,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进行反思,或拓展讨论、或拓展阅读、或拓展写作。这个学习过程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1、“自学·感知”。在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要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让学生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标,以使课堂教学变成可控的有序的行为。还要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使学生通过引桥快速的走上自学的快车道。这一环节是整体感知教材阶段,教师可围绕对教材的整体感悟精心设计1~2个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实实在在地阅读(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对问题深入思考,以达到对教材有个整体感触和了解的目的。在自学感知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指点迷津,但教师的讲话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课间巡视留心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并认真分析,为第二个阶段的训练作好准备。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研讨·探究”。针对学生自学感知阶段暴露的疑难问题和教材的探究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相互
启发,或班上交流共同研讨。总之,学生独立能解决的问题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研讨中受阻或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教师要相机启发诱导,适时点拔,或作些精要解释,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查找、搜集、分析、提练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规律。教师还要不断激励学生,教师的激励主要表现在评价性语言上,这种语言当以正面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反思·拓展”。在研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在思维碰撞中会进发出火花,教师要注意捕捉这些光点,或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探究的拓展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反思,或谈感受,在班上口头表述,或让学生书面表达,也可精选类文进行延伸阅读。总之要创造一些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去听、说、读、写。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能力迁移拓展的目的。
以上所述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中心,以质疑提问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手段,以培养发展语文能力为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尽量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避免死板、机械的套用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变通使用,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体现一个活字。
第四篇:课堂教学三大原则
1、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地贯彻目标原则,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全体同学明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都能明确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依据。有的教师忽视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片面追求课堂管理的表面现象,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一律的坐姿、划一的行动等等,而当这些管理要求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却可能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思维的不良影响因素。实际上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主动激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内外“冲突”,比如分歧、争论等,或适度允许一些“出格”行为表现的存在,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而且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只有在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才能避免课堂管理的形式主义,创造出真正优化的课堂管理。
2、激励原则。
就是在课堂管理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贯彻激励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学生思维、有利教学顺利进行的民主空气,而不应把学生课堂上的紧张与畏惧看作管理能力强的表现。
激励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询和讨论,让学生思维流程的浪花不断跳跃激荡;那种把课堂管理看成是教师一统天下,不让学生的思维越雷池半步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当然,贯彻激励原则并不排除严格要求和必要的批评。有说服力的批评其实也是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强化课堂管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学习。
3、反馈原则。
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是反馈原则的基本思想。
课堂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级学生思想、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备课过程中,认真调查教育对象的具体状况,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对策。我们发现在一般的备课过程中,对课堂管理的设计是普遍忽视的,致使作为必须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管理缺乏明确的意识导向,从而在管理环节上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甚而影响教学进程或削弱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的反馈原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由于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着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总可能出现各种偶发情况。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同学,善于在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寻求优化的管理对策,而不应拘泥于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案。
第五篇: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境界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三种不同境界,并且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一堂课45分钟,让教学渐入佳境应该是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应该是发生在课堂里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所有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在此,我想借用一下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关词学研究的“境界”一词,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也是第一追求应该是“有效”的,这应该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底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作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为“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只能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伤害,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那种把推进新课程与教育效果、教学效率相对立起来的观点,我觉得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是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课”是莘莘学子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这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历程;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然而,遗憾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学生一学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只有那么短短的20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课堂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既然如此,我们能够无视“课”的效果和效率吗?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能够无视学生的人生体悟,能够无视学生的人格磨练,能够无视学生的能力生成,能够无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吗?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放松了质量期望,而恰恰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这些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各学科在具体而又数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在“课”中能没有课堂教学的效率观念,能不考虑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我们强调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和“无效”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保证使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和收益。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魅力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而且它还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现。所以说,“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再次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
总之,“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