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热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一、复习引入
师: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性质叫热胀冷缩。许多液体也有这个性质,可用研究水的装置研究。
Q:水和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Q: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呢?用研究水的装置? A:不行,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师:看书上33页黑框部分,空气如果受热体积膨胀会往外跑,只要观察到空气往外跑就可证明。
Q:空气如果跑到大气里能不能观察到?跑到什么地方才能观察到?A:跑到气球里,跑进气球时气球会鼓起来。(引导这里通常能想到空气)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在一个空烧瓶口套上一只气球。将烧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1、热水中:气球会膨胀,鼓起来。
2、冷水中:气球会扁下去。Q:从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或者扁下去?
结论: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Q:同学们再仔细想下实验现象,空气的热胀冷缩与水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A:空气体积变化的更快,更明显。
三、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和许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是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Q:空气有什么组成?水呢? A: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站在中间代表空气微粒,另外请几位同学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当“空气微粒”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站成多大的圈?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者作剧烈运动,这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
现象:当“空气微粒”手舞足蹈时围成的圈要比安静时大。
Q:围成的圈为什么大了?(体积变大)A:空气微粒剧烈运动起来 Q:那么空气微粒为什么会剧烈运动起来,在什么时候体积变大? A:在受热的时候,师:也就是说,空气在受热的时候,空气微粒的运动剧烈起来了,所以体积膨胀了。在受冷时刚好相反。其他物体也是这样。
总结: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当物体受冷时,微粒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缩小了。(将书本35页黑框部分划起来)
教学反思:设计实验时引导的还好,但有点局限性,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书本设计的实验而没有想其他方法。要观察到空气体积的膨胀还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比如在空烧瓶口套上一根细弯管,在管子的中间放一滴红墨水,当空气的体积膨胀或者收缩时,红墨水的位置会改变,从而明显的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后面的物体由微粒组成好像说不出来,并且在做游戏时有点乱,因为学生对于在上课时做游戏很兴奋,如果在做游戏之前我将游戏规则先讲一遍会好点。
第二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1
我认为这一课让学生获得: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为达成这一目标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来解释现象。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由此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交流、思维扩散来初步验证实验的.可操作性,最后确定方法。
再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这一点把套着气球的玻璃瓶放入热水、冷水中可以马上获得,同时从中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显著区别)。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虽然通过学生游戏实验,即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建立出我们的假说,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提出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效果不够理想。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2
《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我参加青年教师每日一课活动所讲的课,它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是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开展的。在这节课上,我由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直接导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们利用我事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这一性质。同学们对实验充满着兴趣,所以思考的.都很快,不一会就拟定了实验方案,进行汇报,然后展开小组实验,最后每个小组的实验都做的很成功,实验现象都很明显。学生们开心的告诉我,老师气球鼓起来了。这个也是我预料到的,因为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在教材上所让准备的应该是锥形瓶。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用锥形瓶做这个实验没有塑料瓶效果明显,于是我就搜集了一大堆塑料瓶来代替锥形瓶,这样的实验效果能使学生们观察的更仔细,并且对科学实验的喜欢上升一个更高的台阶。学生们在小组实验时,还需要客服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时需要刚烧开的热水。所以在实验时,我准备了两个水壶,并且在实验前进行加热,为实验做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我们突出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做了一个模拟游戏,一部分学生扮演气球,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微粒,当微粒加快运动时,扮演气球的学生手拉手围的圈也变大,当空气受冷减慢运动时,空气收缩,气球变小。通过游戏,学生们对于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用微粒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就更容易了。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拓展,是让学生们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踩瘪的乒乓球。学生们想到用热水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又加热了一下已经凉下来的水,当一名同学将这个很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中,拿出来让大家看现象时,学生们都露出了很惊讶的表情。这就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知识与理论的不同之所在。虽然学生们都知道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做实验的话,学生们没亲眼看见,也是半信半疑的。当亲眼看到乒乓球又变圆了。学生们是开心的,也更加确信了科学实验的魅力。
最后的部分是做练习,通过课上做练习题,也能了解到学生们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我认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组实验时间分配的过长,练习时间稍段,另外就是本人语言上有些不够严谨,再有就是书写板书时,不够同步。仍需要不断改进。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用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前者观察的对象是“液体”,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空气”,只要将实验瓶里的“水”换成“空气”即可,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4
在五(4)班上这节课前,我已经在五(1)和五(3)班上过两次课,考虑到五(4)班学生奇思妙想比较多,头脑比较灵活,我将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上,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研讨和汇报,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由于不知道学生会想出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无法把材料一一备齐,所以我把验证环节改为老师演示实验,本来以为老师演示的话,有些学生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没想到在经过了前面大量的研讨,学生都很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方案到底是否可行,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看到实验成功时,都纷纷鼓掌庆祝,整堂课不仅安静有序,而且在研讨环节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有很多,整理如下:
1、把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里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乒乓球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2、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经验,取一只空试管套上气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时,气球会变大,冷却后气球会变小。
3、取一个气球吹大,隔着石棉网加热,受热膨胀后气球会爆炸。(马上有学生提出实验太危险,可操作性不强)
4、高压锅密封后加热,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会推动安全阀。(学生反驳加热时里面不放水很危险容易爆炸,如果放了水,那么水受热时形成水蒸汽,推动安全阀的是水蒸汽,而不是空气。也有学生认为里面也有一部分空气,是空气和水蒸汽一起膨胀,推动了安全阀。)
5、在高压锅例子的启发下,学生提出可以取一个针筒,抽取一部分空气,记录下此时的刻度,然后放在热水或冷水中,空气热胀冷缩时会推动活塞,再记录下刻度变化即可证明。(有学生补充热水的温度要很高,空气的量要稍多,否则不足以推动活塞)
6、取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间插上一根玻璃管,玻璃管中放一个小纸片,空气受热膨胀时会推动小纸片。(学生质疑可操作性,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为玻璃滴管中滴加红墨水,可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来证明)
虽然学生的方案有些还不够完善,但是能够看出孩子们有在积极动脑思考,在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质疑和补充。我在黑板旁边贴了发言格式,每次学生发言时都会注意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发言格式,汇报起来语言也更加科学。但是学生汇报时仍会习惯性地看着老师,我反复地强调汇报的对象是全班同学,而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声音要大声响亮,站在讲台上你就是主导,这个转变学生还是不能适应,还需要慢慢引导。研讨环节的精彩出乎我的意料,后面的演示验证也很顺利,本来我想给学生演示“奇妙的喷泉”作为结尾,但是课前反复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不过课堂上学生展示出来的风采和机智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们点赞!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5
《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精心备课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课有一下几点反思:
这节课的我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来引入,观察气体的热涨冷缩需要的实验装置,利用锥形瓶封口一个气球,分别水浴加热和受冷,通过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得出热涨冷缩的实验结论。这个环节应该利用好书本的导入图圆底烧瓶装置,上节课液体的'热涨冷缩就是利用这个装置,然后把液体倒掉,问问同学们现在装置里面装的是什么?同学们能够顺利的说出是空气,然后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否具有热涨冷缩的性质,这样的导入即自然又沟通了两节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就是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加入用圆底烧瓶来做实验,我们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热涨或者冷缩了呢?同学们会发现,气体是无色无味的,用这个装置不能够很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就产生了想要改进实验装置的想法,自然就会想到锥形瓶上封口气球容易观察。
在建立气体微粒运动建立模型的阶段,我没有让同学去围一个圈现场体验,改用小组实验记录单,把微粒运动画出来的方式想要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微粒的运动,但是忽略了气体微粒受热以后运动加速是以什么方式?是匀速还是非匀速,还需要查阅资料。
在比较液体和气体热涨冷缩的运用以及他们的利弊两面性在生活中的运用阶段,可以采用作业单,先让同学们完成,然后在上去汇报这样就能够兼顾的全班同学,全班同学都得到了联系。
回顾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设计还算满意,我将会对这节课重新进行改进以后,再次上课。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6
本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研究金属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前面学生认识了水、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此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是否会象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那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这课选择让学生开展这一观察研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第二个活动是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认识,我修改了教参教学设计要求,在前面两个演示试验后进行一个分组试验: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由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比较明显,试验的效果会更好些。课程时间调整后一节科学课的时间只有30分钟,要在30分钟完成教学,需要把握好试验的过程和时间要求。因此,上这课前,我首先在实验室进行这两个试验的验证操作,通过自己的试验,发现让铜球加热穿过铜环这个试验至少需要给铜球加热4分钟才能打到试验效果,给钢条加热至少需要5分钟才有明显的试验效果。因此我把教学环节的时间控制为两部分,前两个演示试验控制在15分钟内,后面12分钟时间保证学生的分组试验,最后三分钟确定为小组交流汇报及总结时间。这样确立了时间的分配,在教学中本课比较紧凑,试验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既有得观察、思考,还能满腔热情的'参与到分组试验中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实验室的实际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起到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当然更希望的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配置,让每一个试验都能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这样的试验教学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
本节课中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做、玩结合,在玩中学,降低了学生学生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7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是回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第三篇:《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发现有两个环节考虑不周。
1、三个提示的出现时机。
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时,我设计了三个提示。学生在交流设计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提示的问题。但回 答的质量不够高,深度也不够。反之,如果把这一环节调整到设计实验之前,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讨论一下,形成统一的意见,那么学生的回答会更到位。
2、建模解释环节。
在建立模型解释空气热胀冷缩原因这一环节,我借助于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学生在看完视频后讨论看到的现象:即运动越快,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积就越大;运动越慢,微粒之间的距离越小,体积就越小。再把看到的现象迁移,用来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然而这部分内容太抽象,学生仍然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如果把教材上提供的文字解释资料复印给学生,把资料和录象结合起来,那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清晰。
当然在课堂中还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恳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第四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之初,翻阅了很多的相关书籍,包括学生曾经学过的内容,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因此在学生概念的获得、实验技能的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概念的获得
在教学中实验设计的部分,我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方案。虽然有难度,但增加了几个有梯度的环节:
1、先让个别学生说,学生间质疑和建议,老师提示和知道;
2、小组讨论方案,并全班交流设计;
3、学生反思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当学生在经历这几个环节后,对本课的实验方法——转化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价别人的方案,收获很多。
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令我困惑的也是环节,原本我是想出示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使用,这样可以降低难度,学生知道的实验方法也就更多了,可是学生思维的程度和层次就会略浅一些。如果用第一种方案,学生思维的程度会变得更高,但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就会有限,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或者使用过的实验仪器肯定就想不到。
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将这两种方案共同进行,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再进行分析和选择更多的实验方案,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只是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师要格外注意。
二、对模拟试验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需要用到模拟实验的内容不是很多,因此学生对模拟实验 的应用并不十分熟悉,因此本课也是很好的一次科学建模的机会。在翻阅了一些书籍后,我觉得小学科学课中建模的思想非常重要,建模的方法学生也应该在今后能够自己应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模型以此来获得科学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什么时候需要建模、怎样建模。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但反思过后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如:要是增加视频模拟的环节,可能会更具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的印象也许会更深刻,模型也更容易建立。
第五篇: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及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学会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实验方法。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教学重点】
1.知道空气的有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教学难点】
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1、量杯、热水、常温水;烧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2、实验记录单。
3、PPT课件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1、把灌满水的茶壶放到炉子上烧,会怎么样?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现象?
2、瓶装的水为什么会装不满?
我们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教室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体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那么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大家猜测一下。(生:有!)师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假设空气热胀冷缩。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三、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我们假设:空气热胀冷缩。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小组合作后我们再交流。(生回答。)
2.思考:我们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哪些材料?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3、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强调皮筋怎么缠上去。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4、实验操作:小组完成实验,填写记录:
空气受热时,气球会(),说明空气体积();空气受冷时,气球会(),说明空气体积()。提醒:实验结束,要先整理好材料哦。
5、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实验记录单。
7、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说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齐读)
8、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也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既然水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本领,请问,它们两个谁的本领大?
(预——生: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比水强得多、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明显。)
四、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了解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了?
冬天的时候用暖水瓶倒水来喝,塞子塞回去以后,为什么有时候塞子会跳起来?
2、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后,给出了关于“热胀冷缩现象”更科学的解释。课件演示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哪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3、模拟空气“微粒”运动游戏:找几名同学,同学间手拉手站在圆圈内,模拟“空气微粒”。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做运动。感受两次活动圈的大小。
4、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像小小科学家一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学生看课件根据现象解释。
五、课堂巩固、拓展 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是不是真正地将知识学进去了,大家请看: 挑战一:
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让气球鼓起来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空气热胀冷缩了。()3.空气热胀冷缩和水热胀冷缩比较,()。
A.没什么区别 B.体积变化更明显 C.体积变化更不明显 挑战二:
1.为什么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一泡就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板书设计】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后(体积膨胀)受冷后(体积缩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教学反思:
1、学习效果好不好,学生的兴趣是关键。用生活中的例子复习并引入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预测——设计实验——亲历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在亲自实验操作中兴趣颇高,整个课堂呈现出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3.游戏引导,感受热胀冷缩。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到冷胀冷缩中“粒子”的运动,温度高,那么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对于气球表面的冲击就变大,粒子之间的距离也变大,导致体积变大;反之相反。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热胀冷缩的内在知识。
4、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上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请领导老师们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