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1.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中,每个一级主题中都增加了一段话,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你觉得这意味着什么?对你设计教学有何启示?(答案字数限制400字以内)
2.高中生物新课程比以往更强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请举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答案字数限制400字以内)
3.高中生物新课程强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举例说明。这对你教学设计有何启示?(答案字数限制400字以内)
4.以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谈谈你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路和过程。并依据新课标对你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出分析和评价。(答案字数限制500字以内)
5.举例说明生物学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答案字数限制400字以内)
6.生物学新课程提倡生物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一位优秀教师说“厨房就是实验室”。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设计一组“利用自家厨房,开展生物学探究”的实验。要求结合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说明设计思路和大致过程。(答案字数限制500字以内)
7.试分析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重要概念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你的建议。(答案字数限制400字以内)
8.请你为初中生物课程“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设计一个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的实践活动,请具体说明:该活动的目的要求;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活动的具体要求;活动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答案字数限制500字以内)
第二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程基础性目标
2、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4、设疑导入法
5、自主学习
6、活动型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与中学其他文化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将初中“思想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有何意义?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4、简述《思想品德》各年级教学的核心概念。
5、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优先目标是什么?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三、辨别题:
1、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计学生的“体验”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
四、观点论述题:
1、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要协调。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学案例: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
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2、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片段:一群头戴稻谷、小草、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狼和人等画像的学生正快乐地做着游戏,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编织着一张“生命网”,当这一条条的“生命网线”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小草枯萎了”、“小鸟死去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
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诚实守信》在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当你的生命受到致命威胁,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只选择保留哪一样?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选择金钱,有钱才好。学生2: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啊? 学生3:美貌也蛮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呐。
学生4:(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上次答应我们去郊游,还算数吗?(老师显得有些尴尬)
分析:教师在上列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第三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心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
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感念念和科学探索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技能:广义:包括教师设计,准备,组织,开展和评价教学活动的一切活动的一切相关技能。狭义:指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关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及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运用提问:是指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文题中心式:是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指由事实材料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进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然后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用解决标准去衡量,然后确定某种比较理想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一般模式:引入--主体--总结)质疑法:指结合实验操作和变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根据实验数据来发现规律,认识实验和微观本质。
教学策略: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他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1)学生小组的形成一起学习,2 教师的却是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变到学生,4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本身观察和经验为基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
直观教学:指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场,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试验:指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待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明确问题,让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获得新知识。学生独立实验: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提纲独立第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教学评价: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得和提供可供教育或缴械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
形成性评价:指了解学生进展状况以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指在评定学习的进展和成就,作为成绩报告或教育决策的参考。
实作评价:指使用多种工具或形式,决定学生在实际情景下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在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成绩学习成就的一种评价形式。
知识观:教育的起点。一种知识观,对应于一种教育观!教育是通过对知识的筛选、传播,从而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知识是教育的载体,而不是目标!(参考)
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一)当代中学生物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并不断提高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使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二)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三)初中和高中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实践生活的联系)
(四)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1、定量化
2、观察与实验
3、量化的预期
4、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
5、科学过程
(五)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1、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2、科学是一套研究的方法
3、科学是一个知识体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六)行为主义的三个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
(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教育的依据)
(八)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布鲁纳(学习特点:
1、强调学习过程;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在动机;
4、强调信息提取)
(九)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他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的智力潜能
(十)建构主义对生物学教育的启示
1、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素养
2、着重科学技能的培养
3、教材编写不应是知识的堆积
4、把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提到应有的高度
5、生物学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
(十一)基本语言技能是社会交际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1:语音和吐字,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吐字要要清楚。2:音量和语速,音量时指声音的大小,语速是指讲话的速度。3:语调和节奏,语调是指讲话的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节奏是指讲话时的快慢变化。4:词汇,对词汇有以下几点:1规范:运用普通话的语汇次序,2准确:表达一个意思,表达客观事物,不走样。3生动:注意用词的形象性,可感性;注意词的感情色彩,要能启发想象和联想,并激发人的感情。5 语法: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P60
(十二)教师课堂讲解,提问的基本结构:即引入--介入--评核。
引入:1 界线标志:指明一个新话题或新要求的开始;2 点题、集中:明确新话题或新要求的目的;3 指名:指定学生回答。
介入:1 提示:为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提出问题、提供背景知识、提示行为的依据;2 重复:对学生回答的重复,目的是引起全体同学的重视,已作出判断;3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得出正确的回答。
评核:1 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加以评论;2 重复:教师重复答案,已引起重视;3 更正:学生的答案依然不正确,教师予以分析、更正,并给出正确的答案。4 追问: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继续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深入而广泛的思考;5 扩展、延伸:在已经得到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联系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是学生对问题的人士更深入、更广泛。
(十三)提问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十四)提问的要点:(清晰与连贯、停顿与语速、指派与分配、提示)
(十五)变化技能类型:
1、教态的变化、2、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十六)强化技能的类型
1、语音强化
2、标志强化
3、动作强化
4、活动强化
5、变化方式进行强化
(十七)演示技能类型(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展示法、声像法)(十八)应用原则与要点
1、正对性和目的性
2、适应性和鲜明性
3、示范性和可靠性
4、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十九)板书(正、负板书)(二十)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2、指导性组织
3、诱导性组织
(二十一)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图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2、概念图作为学的工具
3、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二十二)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1、积极主动相互依赖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3、成员负起责任来
4、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
5、评价和过程的监督
(二十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活动、预估教学进行的可能发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分组;敏于观察学习活动的进行;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帮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学生们的发现。
(二十四):在探究学习或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活动情况把它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实验性探究)
(二十五)探究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推理、预测、交流、数量关系的识别、时空关系的识别、构建假设、辨别控制数量、确定可操作性定义、解释数据、实验)
(二十六)耶格曾提出STS课程的五个学习领域(概念、过程技能、创造力、态度、应用与连结)
(二十七)我们生物学教育中的STS教育研究在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发展(课程理论、教材开发、课堂教学)
(二十八)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定后,选择直观教具应考虑以下因素
1、学新任务,2、学生特点,3、教学的特点,4教学环境,5经济因素(二十八)生物学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
3、
第四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期末考核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分析与评价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内容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同时也为高三后部电化学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1.2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特例)概念的基础是,理解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比较恰到,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也是对初中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加深,体现知识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一点没有在教材的分析上体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比较到位,注重了重点和难点的区分,在实际教学中,难点并不定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课堂处理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
二、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2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评价】基本上将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表述清楚,但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表述有点笼统,行为动词的选择不够恰当,理解比较难以测量,建议使用在课堂上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过程与方法中,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没有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范围,建议将此项调整到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三、学情分析:
3.1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 1 了来。若能从理论上、其它概念的发展的类比上进行分析,学习对其实质的理解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3.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3.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新上高一的学生从心理上还未完全从初中的心理、思维方式上转变过来,理解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种好奇心、好胜心,同时也都有一定的进取心,特别是考入重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确引导,逐步培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时期。
3.4 学法分析: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从特例到特征,逐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评价】对学情的分析比较全面,从基础,能力,心里和学法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虽然学生具备了学校本节课的条件,但是由于学生尚未建立微观的概念,氧化还原的本质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4.1 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问题1]铁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下列与铁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多少?
1、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得到铁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评] 【评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讲解]以上三个问题都涉及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2]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投影]实验课件,反应原理。
[问题3]该化学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种?
[点评]通过分析可知,该反应不属于任何一种。由此可见,采用仅仅是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种类和数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来对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是不可 行的。
[问题4]你们能各用一个反应来描述四种基本反应的反应特征吗?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
[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情况] 2 【评价】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不属于初中学习的四种反应类型,创设认知冲突,四大反应类型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概况我们学习的所有反应。
[问题5]你们能够正确标出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包括铁的冶炼)中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吗?
[问题6]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 并指出]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 而有反应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把化学反应分成类 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于是化学上对所有的反应从元素 化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有改变来进行划分。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 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7]请同学们尝试对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小结并投影]
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 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提问8]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呢? [总结并投影]
2、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课堂练习,投影]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H2O+CO2 B、Na2O+H2O=2NaOH C、CaCO3高温CaO+CO2↑ D、Mg+2HCl=MgCl2+H2↑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 【评价】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该反应的特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的特点,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问题9]根据你前面书写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元素
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你能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 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归纳总结,投影]
3、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问题9]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
合价的升降。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 【评价】通过四大基本反应类的中化合价的变化,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的特征,他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或者并列的关系。
[讲述]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阅读时请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氯化钠形成过程中,钠是如何失去电子而氯又是怎样得到电子的?
(2)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一样存在电子得失问题?为什
么?
[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与学生一道完成下列表格]
化合物形成过程 电子得失(偏移)化合价变化情况
NaCl Na失去1个电子转移给氯 化合价升高
Cl从钠中得到1个电子 化合价降
HCl H电子对共用,且共用电子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升高 Cl电子对共用,且共用电子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降
[问题10]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讲解并投影]
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
[课堂练习,投影]请同学们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电子转移情况(任选一组,有关反应的条件省略):(1)Fe+2HCl=FeCl2+H2↑、S+O2=SO2、(2)H2+S=H2S、4HCl+MnO2=MnCl2+Cl2↑+2H2O(3)2Na+2H2O=2NaOH+H2↑、N2+3H2=2NH3 [巡视并点评学生完成情况]
[讲解]在上述反应组中,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但电子对偏向另一方的物质有:
(1)中的Fe、S;(2)中的H2、HCl;(3)中的Na、H2,这类物质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另一种物质为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但共用电子对偏向自己一方,这类物质称为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问题11]请同学们参考上述分析尝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下一个定义。
[了解学生回答情况并总结、投影]
4、氧化反应: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偏向)电子的过程。[练习]请同学们采用表格的方式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反应、还 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并投影]
得氧 失氧化合价升降 电子转移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评价】通过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清楚的得出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反应中存在电子的得失或者偏离,而从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实例来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4.2 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工业冶铁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者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
3、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
5、(挑战性题目)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物质得电子,又有物质失电子,那么物质间得失电子数目上有怎样的关系?
6、通过上述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何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并投影]
1、碳,被氧化,氧化;铁,还原,还原
2、不可能。在一个反应中既然有物质失去电子,就必然有物质得到电子。因此,氧化反 应与还原反应是一对矛盾,总是同时发生的。
3、铁刷上油漆后,油漆层阻碍了铁与氧气等的接触。因此,铁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4、采用真空包装,避免易氧化变质的食物与空气(氧气)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食物氧化变质;装入铁粉后,铁粉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效减缓食物与氧气的接触,也起到保护作用。
5、得失电子总数应该相等。
6、略
【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理解,也回答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恍然大悟。
[作业布置]
1、各写一个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判断所写反 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就是利用司机时,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 粒(红色)的装置吹气,若发现硅胶变绿色达到一定程度,即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K2Cr2O7+3C2H6O+8H2SO4=2K2SO4+2Cr2(SO4)3+3C2H4O2+11H2O。(1)标出上述反应中反应前后Cr、C的化合价;(2)判断该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若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则__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__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
3、(挑战性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金属一般作还原剂,而活泼的非金属则通常作氧化剂。请从原子结构特点出发,分析为何在反应中金属单质一般作为还原剂。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①人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已知人和动物呼吸作用的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在该反应中,作为还原剂的物质是__________。
②钛被誉为21世纪金属。工业中通常用钠与钛的卤化物(TiCl4)共热来得到金属钛(另一产物为NaCl)。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氧化还原反应却有危害。例题,钢铁的腐蚀、食物的腐败等等。因此,要想方设法阻碍此类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①罐头厂在装食物罐头时,添加一些防腐剂,防止食物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防腐剂具有__________性。
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总是同时存在的。根据这一知识,如何有效避免有危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可通过实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该设计从学生熟 5 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无法对铁冶炼反应类型的判断,指出按反应体系物质属类和数目进行反应分类的不足,为建立新分类标准奠定基础;再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最后设置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认识,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价值。
【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思考与交流”栏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从而能形象、深刻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和创新,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教学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教学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2题,每题8分)
(一)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语言
2.感受形象,领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其丰富的意蕴 3.理解艺术特点,鉴赏表达技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4.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理念审视古代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朗读和背诵
(二)新闻的教学内容 1.获取事实信息
2.学习新闻结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背景)3.揣摩语句内涵 4.学习表达技巧
(三)说明性文本教学基本目标
1.理清教学内容,建构说明文知识体系(1)说明顺序(2)说明结构(3)说明方法(4)说明语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3.加上思维和我言语训练,力求学生筛选,组合,概括,演绎等言语能力的提高 4.有效拓展延伸,适时地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2)形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独立阅读和相互交流中鉴赏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享受审美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2)自觉运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经典小说,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态度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学习和鉴赏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小说作品,掌握小说鉴赏的目标、步骤、重点和难点,自觉实现阅读小说的自我陶冶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完善人格(2)涵养心灵(3)培养兴趣(4)积淀底蕴
(五)小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设计 1.小说教学重点的设计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小说教学深入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小说教学难点的设计
(1)注意在作品中的思想和艺术要素的联系点上确定难点(2)注意从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入手来确定教学难点(3)从细节描写中找教学难点
(六)散文教学目标
1.在散文鉴赏中陶冶学生性情,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2.在散文的思辨中完成明理的价值观,提升学生推理等思维能力 3.掌握散文“托物言志”与“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手法 4.品语言,理结构
二、论述题(2题,每题12分)
(一)举例说明目前中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举例说明教学设计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和中介是从事教学的依据。对教材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
因此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吃透教材。第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第二,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关注教材间的对比。
(三)结合实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误区一:偏离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病例:某位老师教学七年级《绿色蝈蝈》一课,在分析文本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同学们陈述自己喜恶绿色蝈蝈的原因,可以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驳。(2)同学们对绿色蝈蝈有着不同的感情,现在看看作者对它是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证据,进一步解读证据。
案例分析:问题一的设计不妥当,因为它偏离了说明文教学的目的。说明文教学中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的是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是不以个人的喜好而改变的,说明文教学激发的是学生探究自然、探究科学的热情,因此并没有必要对蝈蝈的一些习性、特点作无谓的喜好与厌恶的评判。谈对蝈蝈的喜好一开始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是可以的,但将它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就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目标。问题二是在问题一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表明这位教师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态度之间的差别,偏离了说明文教学应围绕文本知识和文体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2.说明文教学“去语文化” 3.说明文教学模式化
4.说明文教学活动设计过度化
病例:某教师执教人教版八年级《说“屏”》一课,他想努力让学生活动活动,于是这样设计导入活动:让一组学生起立并侧身站着,然后问学生:“这像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人墙”,教师无语,只得自己说出:“这就像屏风一样”
案例评析:这位老师想让学生动起来,想在课始调动学生进入文本,却以学生尴尬的回答告终,这是因为教师只是“为动而动”,忽略了文本的特点和学情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考试一定要进行设计后的反思--这样的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合于特定篇目的教学?这样的活动与所教学文本有何关联?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获得怎样的能力?
(四)结合实例说明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误区一: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导致语文学科目标旁落(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2)“反文学”: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 2.误区二:对学生整体初感的漠视和否定 3.情节梳理法忽视了精微细读和品味
4.忽视学生阅读的“另类欣赏”,使小说阅读失却创意
(五)结合实例说明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1.戏剧教学方法形式化
2.戏剧教学课等同文学鉴赏课
(六)结合实例说明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要素,轻情感体验
2.重视记忆力训练忽视想象力培养
3.重视支离破碎的分割,忽略整体感知赏析
(七)结合实例说明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1.诗歌教学普遍缺乏文学本位意识
2.用一成不变的“静态”观念解析“历史的诗歌” 3.限于就诗论诗,无法拓展
(八)结合实例,语文教学设计的思想
三、教学案例分析题。(教病诊治)(20分)
四、教学设计题。人教版初中,苏教版高中必修一。(问题/导入/板书/结语)(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