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和其他成员交流.
第二篇:声音的传播教案设计
2.3 声音的传播 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它们却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吗?
生:想!
师:要想了解这些,我们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那些问题呢?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
生: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样的?
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前,请看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j·y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组认为声音不仅能在桌子中传播,还能在玻璃瓶中传播,我们组有一个同学轻轻敲玻璃瓶,另一个同学用耳朵贴在玻璃瓶上,能听到敲玻璃瓶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玻璃瓶中传播。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生:我们组也是这样的结果,打土电话时,声音是通过电话线从这一端传到另一端,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出处:21教育名师】
生: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土电话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是固体传播的,因为两个人之间隔着空气,声音不同意他们的观点。【版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能听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而离得近的同学不能听到呢这位同学的说话声呢?
生:这说明这两位同学之间是靠线来传播声音的,所以说土电话是靠固体来传播的,而那两位同学是隔着空气,所以听不到这位同学的说话声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生:我们认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我把砂纸放在盛水的水杯中,让砂纸摩擦,我能听到敲击声,声音是通过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1·世纪*教育网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1、出示课件: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的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3、出示课件: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2-1-c-n-j-y
师:同学们真棒,已经把这些现象解释清楚了,那你们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传声的现象呢?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一部分:分析教材
一、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15oC)中的传播速度。
4、通过学习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音叉,音锤,共鸣箱,扬声器,收录机,玻璃钟罩,抽气机,土电话,(两个易拉罐和一根铜线做成),水和水糟,投影仪,队鼓。学生用具:音锤,音叉,套有橡皮筋的竹板
四、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与现实生活联系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的手段突破难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五、教学手段:实验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视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完这节的知识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新课
1、声音的产生
师:声音的怎样产生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演示:将一些小纸条的一端粘一纸球,另一端粘在扬声器的纸盆上,纸盆上放一些小纸球,观察扬声器械不发声时纸球的状态,使扬声器发声音,观察纸球的状态。
问: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上的纸球在跳动。学生实验:
(1)用音锤敲响音叉,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触摸音叉,手指有何感觉?(2)手指拨动竹板上拉紧的橡皮筋,发声时看到什么现象?(3)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当发出声音时,手指有何感觉?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学生实验:敲响音叉后,用手抓住叉股,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用一些泡沫塑料小球放在队鼓上,敲响队鼓,这些泡沫塑料小球在跳动着,用手按着鼓面,鼓膜停止振动,些泡沫塑料小球在跳动,声音也停止了。师:综合上述实验,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人说话、唱歌时发出的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是它的口发出的吗?不是,而是靠翅膀的摩擦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
师: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振动,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引起听觉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1)空气能传播声音。演示实验(用红、绿粉笔将音叉分别涂成红、绿色)把这个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在绿音叉的旁边挂一个能移动的小球,实验前先让学生分析:敲响红音叉后用手抓住它的叉股,是否还能听到声音?为什么?在部分同学都会回答听不到声音,因为音叉停止了振动,然后教师演示,结果仍能听到声音,并看到小球在跳动,学生们一定会觉得很惊奇。问:红音叉抓住后还能发声吗? 学生一般会回答:不能
问:那么后来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发出的呢?为什么?
生:是绿音叉发出的,因为小球在跳动,说明绿音叉在振动。
师:两音叉没有接触,红音叉敲响后,绿音叉为什么能跟着振动发生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你解开这个迷。
演示:在投影仪上放一盛有水的圆形水糟,待水平静后,向水中投入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激起的水波。
师:同样振动的物体也会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声波,因此红音叉敲响后靠它们之间的空气将声波传给绿音叉,所以绿音叉也跟随着振动发出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由于声源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耳膜振动听到声音。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2)液体能传播声音。
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演示:将正在发声的扬声器(用塑料袋密封,且挤出袋中的空气)放入水中,注意是否能听见声音?说明什么问题? 师: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液体能传播声音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鱼在水中能听见岸上的声音。(3)固体传播声音。
师: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请同学们做一下实验。用一只耳紧贴桌面,用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另一个同学敲响桌面,看能听见声音。
学生回答;能听见声音 说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师:上述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中传播。(4)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呢?
演示: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挂一个扬声器通过撒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的弹动,使学生认识到扬声器在发声,但学生却听不到声音,放进空气,即可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问: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速
师: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那么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请同学们阅读声速表,并回答列问题:
(1)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哪些物质里的声速较大? 师:由声速表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也大于空气中的速度。
4、板书: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了振动声音就停止了。
2、声音的传播:(1)空气能传播声音。(2)液体能传播声音。(3)固体能传播声音。(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最好,气体中最慢。
4、巩固练习: 一课一练,P17;1,2,3
5、小结
6、作业:一课一练,P18;二,三。
第四篇: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
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五篇: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2)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用具】
音叉,钢尺,橡皮筋,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声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所以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应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传播速度三个问题。由于这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安排上,从新课引入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录音资料,到教学中间的设疑、探究、身边的现象,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由媒体声音播放引入
放录音资料,学生听录音分辨发声物体后观看相同声音的视频资料。从而导入: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出问题:用一个钢尺、一个橡皮筋,能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使它们发出声音? 探究活动: 仪器:一个钢尺、一条橡皮筋 组织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钢尺、橡皮筋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结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质疑:在音叉发声时,是否真的观察到音叉在振动?
提出观察振动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的振动通常使用物理方法—转换法
学生应用转换法设计实验: 敲碗,碗发声时振动了吗? 练习:(1)分辨各种乐器发声振动的部位(2)人说话时,哪里在振动?——声带
2、声音的传播
问题:我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你们听到我的声音,我的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你的耳中呢?
学生答出通过空气传入耳中
由情景图片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 图片一(雷雨情景):雷声通过什么传入耳中? 结论:气体可以传声
例子二,气体可以传两同学互相做做一个同学爬在桌子上,另一个同学轻轻的敲桌面。声往桌子上倒水敲桌子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例子三(垂钓):能验证液体可以传声吗? 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不论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都可以把声音传播出去,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媒介常简称为介质。
问题:如果没有了介质,声音的传播还能继续吗? 演示实验:真空中的传声实验。结论: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有了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空气中,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 学生自己看课本后解释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总结: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问题: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学生很容易答出声速慢于光速
在物理学中,声速是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符号用“v”表示 ,单位是“米/秒”,“米/秒”的符号为“m/s”
通过小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1)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气体(2)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记住一个常数: 15℃时,v空气=340m/s
四、课堂小结
1、声音如何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如何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体> v液体>v气体 15℃ 空气中声速 v=340m/s
五、作业布置,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如何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如何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符号:v)单位:米/秒(m/s)
托里县第一中学 物理任课教师:阿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