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23:4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 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和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 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所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人类对传播理论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迅速发展,它的研究内容从原来新闻学所研究的“新闻传播”转移到“信息传播”,探讨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

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32年提出,1948年又作补充的“5W”公式清晰地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直线式的传播模式。运用“5W”公式分析教学传播活动,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也至少涉及这些类似的要素,如下: who 谁 教师或其他教学信息源 Say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体 受 者 效 果 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布雷多克(Bradock)1958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7W”模型,因此教育传播过程又增加了以下两个因素: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1960年贝尔洛(D.K.Berlo)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 型,更为明确和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 定的,而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从信息源(传者)和信息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①传播技能。传者的表达、写作技能,受者的听、读技能均会影响传播效果;②态度。包括传者和受者对自我的态度,对所传信息内容的态度,彼此间的态度等;③知识水平。传者对所传递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对传播的方法、效果是否熟知,受者原有 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所传递的知识等都将影响最终的效果;④社会及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背景也影响传播方法的选择和对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从 讯息这个要素来看,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而影响最重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看,不同传播 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与传递信息的匹配也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既注意每一组成部分(信源---教师;讯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又对各组成 部分间的本质联系给与关注,并运用系统方法在众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中探索真正导致教学传播的效果的原因,而最终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方 案。第三,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SMCR传播模型中已经加入了反馈,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在1954年提出的模型也强调了传者与受者都是积极的 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型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了反馈系统。教学 信息的传播同样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 进行调控,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关于教学传播信息流的三向性(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学生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知道结果的信息传递与接受)也是在双 向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提出来的。

第四,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的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媒体分析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相信其研究成果会给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设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序 号 传播过程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1.为了什么目的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 2.传递什么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3.由谁传递 教师、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4.向谁传递 学生(教学对象)分析 5.如何传递 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 6.在哪里传递 教学环境分析 7.传递效果如何 教学评价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第二篇: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和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所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人类对传播理论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迅速发展,它的研究内容从原来新闻学所研究的“新闻传播”转移到“信息传播”,探讨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

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32年提出,1948年又作补充的“5W”公式清晰地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直线式的传播模式。运用“5W”公式分析教学传播活动,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也至少涉及这些类似的要素,如下:

who 谁 教师或其他教学信息源 Say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体 受 者 效 果 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

布雷多克(Bradock)1958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7W”模型,因此教育传播过程又增加了以下两个因素: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1960年贝尔洛(D.K.Berlo)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型,更为明确和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从信息源(传者)和信息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①传播技能。传者的表达、写作技能,受者的听、读技能均会影响传播效果;②态度。包括传者和受者对自我的态度,对所传信息内容的态度,彼此间的态度等;③知识水平。传者对所传递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对传播的方法、效果是否熟知,受者原有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所传递的知识等都将影响最终的效果;④社会及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背景也影响传播方法的选择和对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而影响最重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与传递信息的匹配也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既注意每一组成部分(信源---教师;讯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又对各组成部分间的本质联系给与关注,并运用系统方法在众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中探索真正导致教学传播的效果的原因,而最终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方案。

第三,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SMCR传播模型中已经加入了反馈,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在1954年提出的模型也强调了传者与受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型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了反馈系统。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行调控,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关于教学传播信息流的三向性(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学生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知道结果的信息传递与接受)也是在双向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提出来的。

第四,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的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媒体分析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

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相信其研究成果会给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设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序 号 传播过程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为了什么目的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 2.传递什么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3.由谁传递 教师、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4.向谁传递 学生(教学对象)分析 5.如何传递 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 6.在哪里传递 教学环境分析 7.传递效果如何 教学评价

http://tongliao.offcn.com/ 微博:@通辽中公教育微信:nmoffcn

第三篇:2.2.1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2.2.1(1)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青春期技能。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

引例1: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1)取5次,还有多长?(答:1/32)

()0.125,则x=?(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答:引例2:2002年我国GDP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GDP是2002年的2倍? 略解:(1+8%)x=2,则x=?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定义

x一般地,如果a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logarithm),记作xlogaN,12x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解答引例)

问:以4为底16的对数是2,用等式怎么表达?

讨论:按照对数的定义,以4为底16的对数是2,可记作log4162;同样从对数的定义出发,可写成416.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x当a0,且a1时,如果aN,那么xlogaN;

2如果xlogaN,那么aN.即aN等价于xlogaN,记作当a0,且a1时,xxaxNxlogaN.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3.两个重要的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并且把log10N记作lgN.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为底数的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并且把logeN记作lnN.

例1:将下列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对数式化为指数式

(1)54625;(2)26164;(3)3a37;(4)(13)m5.73(5)log1164;(6)log21287;(7)log327a;(8)lg0.012

2变式训练1:(课本P64练习NO:1;2)

例2(课本P63例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1)log264x3 ;(2)log2x86;(3)lg100x;(4)lnex;(5)log0;(6)log)lne2x;(8)lne1axax1;(7x

变式训练2:(课本P64练习NO:3;4)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31;(2)lg1;(3)ln1;(4)log0.31;(5)loga1(6)log33;(7)log0.20.2;(8)lg10;(9)lne;(10)logaa 变式训练3:求下列各式的值:(1)2log23;(2)0.4log0.45;(3)alogaN;(4)log433;(5)log0.90.92;(6)lne8;(7)lognaa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1)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abNlogaNb

(2)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1”的对数等于0; 底数的对数等于1; 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Naa=N

四、布置作业: A组:

1、(课本P74习题2.2 A组NO:1)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2、(课本P74习题2.2 A组NO:2)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71=________(2)log22=_________(3)loga2a2=__________(4)log0.51=________(5)log70.010.01=_________(6)lne5=_________(7)lg103=__________(8)3log3=__________(9)0.7log0.75=__________(10)10lg9=_________(11)eln4=____________(12)log227=__________

4、(tb011500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B)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以化为对数式(C)以10为底数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

(D)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

5、(tb0115002)把对数式x=lg2化为指数式为(A)。(A)10x=2

(B)x10=2

(C)x2=10

(D)2x=10

6、(tb0115003)指数式b2=a(b>0且b1)相应的对数式是(D)。(A)log2a=b(B)log2b=a

(C)logab=2

(D)logba=2 B组:

1、(tb0115111)有以下四个结论:

(1)lg(lg10)=0;(2)lg(lne)=0;(3)若10=lgx,则x=10;(4)若e=lnx,则x=e2。其中正确的是(C)。(A)(1)(3)

(B)(2)(4)

(C)(1)(2)

(D)(3)(4)

2、(tb0115113)设f(10x)=x,则f(3)=____________。(答:lg3)

3、(tb0115006)log6[log4(log381)]=_______

4、(tb0114902)设loga2=m,loga3= n,求a2m+3n的值。(答:108)

第四篇:2.2.1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2.2.1(3)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内容:换底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的过程,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对数换底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感受对数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换底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

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对数的性质?请用文字语言叙述. 答:(1)积的对数等于同底对数的和;(2)商的对数等于同底对数的差;(3)n次幂的对数等于同底对数的n倍; 即:(1)loga(MN)logaMlogaN;(2)logaMlogaMlogaN; N(3)logaMnnlogaM(nR).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对数的换底公式

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我们知道任意不等于1的正数都可以作为对数的底,能否将其它底的对数转换为以10或e为底的对数?

把问题一般化,能否把以a为底转化为以c为底?

师生共同探究:设logabp,则ab,对此等式两边取以c为底的对数,得到:

plogcaplogcb,根据对数的性质,有:plogcalogcb,所以plogcb.

logca1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即logablogcb.其中a0,且a1,c0,且c1. logcalogcb称为换底公式. logca公式logab用换底公式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计算器进行对数的数值计算. 例如,求我国人口达到18亿的年份,就是计算xlog1.0118的值,利用换底公式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 13lg18xlog181.011313lg1.01lg18lg13lg1.01 1.25531.11390.004332.883733(年)

例1: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logambnnmlog1ab;(2)logablog. ba变式训练1:(课本P68练习NO:4)例2:求log89log2732的值。略解:109 变式训练2: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og23的值。略解:1.5851

例3(课本P66例5应用题)

例4(课本P67例6应用题)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1、换底公式:loglogcbablog,在计算过程中常换成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ca

四、布置作业: A组:

1、(课本P74习题2.2 A组NO:4)

SCH高中数学(南极数学)同步教学设计

2、(课本P74习题2.2 A组NO:11)

3、(tb0115601)log89log的值是(D)。23(A)2

(B)1

(C)

32(D)23

4、(tb0115704)(loglg243+log83)

5lg3=_______(答:6)

5、(tb0115705)log11b-logaab=________(答:0)B组:

1、(tb0115706)设log89=a,log235=b,则lg2=________(答:3ab2)

2、(tb0115707)计算:log148-log13+log

294=___________(答:-2)

第五篇: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又是对教和学双边活动进行设计,它是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程序,所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同样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人类对传播理论的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迅速发展,它的研究内容从原来新闻学所研究的“新闻传播”转移到“信息传播”,探讨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

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型说明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32年提出,1948年又作补充的“5W”公式清晰地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直线式的传播模式。运用“5W”公式分析教学传播活动,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也至少涉及这些类似的要素,如下:

who 谁 教师或其他教学信息源 Say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 教学对象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体 受 者 效 果 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

布雷多克(Bradock)1958年在此基础上发展了“7W”模型,因此教育传播过程又增加了以下两个因素: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次,传播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并告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过程。1960年贝尔洛(D.K.Berlo)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型,更为明确和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从信息源(传者)和信息接受者来看,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①传播技能。传者的表达、写作技能,受者的听、读技能均会影响传播效果;②态度。包括传者和受者对自我的态度,对所传信息内容的态度,彼此间的态度等;③知识水平。传者对所传递内容是否完全掌握,对传播的方法、效果是否熟知,受者原有知识水平是否能接受所传递的知识等都将影响最终的效果;④社会及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及文化背景也影响传播方法的选择和对传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而影响最重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与传递信息的匹配也会引起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优化,既注意每一组成部分(信源---教师;讯息----教学内容;通道--媒体;接受者---学生)极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又对各组成部分间的本质联系给与关注,并运用系统方法在众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中探索真正导致教学传播的效果的原因,而最终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方案。

第三,传播理论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SMCR传播模型中已经加入了反馈,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在1954年提出的模型也强调了传者与受者都是积极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做出反应,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型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了反馈系统。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经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

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行调控,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关于教学传播信息流的三向性(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学生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和知道结果的信息传递与接受)也是在双向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提出来的。

第四,传播过程要素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其相应的领域如传播内容分析、受众分析、媒体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媒体分析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所吸收。

目前传播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相信其研究成果会给教学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设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序 号 传播过程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1.为了什么目的 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 2.传递什么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

3.由谁传递 教师、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4.向谁传递 学生(教学对象)分析 5.如何传递 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 6.在哪里传递 教学环境分析 7.传递效果如何 教学评价

下载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2.2.1)(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对数产生的历史,引入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产生的意义; (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掌握对数的运算公式. 2. 过......

    教育传播理论(大全)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

    农业技术传播理论

    青 岛 农 业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 文 题 目浅谈农业技术推广途径 学 生 姓 名初福梅 学号412032010 课 程 名 称技术推广理论2012年12月17日 摘要:本文以超高茬麦田......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巨野县第一中学 张福想 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及理念: (一)、说......

    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论文

    1 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论文 关于微带天线 姓 名:何探 学 号:3090731126 班 级:通信09-1班指导教师:刘月红 2 随着全球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作为未来个人通信主要手段的无线......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