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3:0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

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 《 母亲河》集备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还有两篇拓展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一个“综合活动”。《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古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分别反映了黄河、长江存在的问题,号召人们保护母亲河。“综合活动”是朗诵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新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 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写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 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 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长江之歌 1课时 三峡之秋 2课时 古诗二首 1课时 黄河之水天上来 1课时

最后的“淇淇” 1课时 综合活动 教学实例 长江之歌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关键处处理: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背诵《凉州词》 指名背诵。

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2.《同步学习与探究》。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最后的“淇淇”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写得是人们救护长江频危动物--白鳍豚的事例,发出了保护长江,保护白鳍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感慨。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人们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情况。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有关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情况。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大熊猫、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等动物是仅存于我国的世界孑遗生物,它们是在长江的庇护下才躲过九死一生的地质灾变,长江流域正是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世界罕见的孑遗生物避难所。可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有的正在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的诀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做么? 板书课题,齐读。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4.结合师生查阅的有关资料,补充介绍长江其它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四、体会感情,树立环保意识。

1.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灭绝,有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长江珍稀动物,人们是怎样做的?

3.针对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你有什么认识?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你们的家乡有河流流过吗?可以把那条河叫做“母亲河”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五、质疑问难。

六、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最后的“淇淇” 珍稀动物 灭绝 环境恶化

保护长江 保护白鳍豚 保护人类自己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据有关报道,“淇淇”已经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写写“孤独的淇淇”。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文章出小测试卷,然后自己做,最后结合老师的指导,给自己打分。

综合活动 教材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教学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步: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第二步: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2.认真练习。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 第三步: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初备)

第三组 心灵之歌

唐王镇老南小学 韩海燕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分别是《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教材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学习目标:

1.学会写1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对于如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方法,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能够体会,应用起来可能会描写不够细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9、穷人

2课时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课时

11、唯一的听众

2课时 12*、用心灵去倾听

1课时 口语交际三 1课时 回顾·拓展三

1课时

合计 8课时

9、穷人 教材分析: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本课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情分析:

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扣人心弦,能深深的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掌握起来容易,学习掌握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难点.课前准备 :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作者,阅读其作品。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2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设计意图】开篇以海明威的话为引子,激活学生生活中有关贫穷和幸福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及阅读过的他的作品。

2.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桑娜 渔夫(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3)本文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诵读课文,读通,读读透,读明白,读出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四、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⑴ 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⑵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⑶ 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6.体会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设计意图】紧扣一个穷字,和一个“急”字,引导学生读和悟,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促成学生的感情的投入。

7.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8.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⑴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⑵ 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

⑶ 桑娜想: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句式的训练,体会桑娜的善良,并进行语言训练。

第二课时 总课时22

一、体会桑娜的矛盾心理活动。(理解两次沉默)

1.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2.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3.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 4.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谈理解

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紧扣桑娜这个中心人物,紧扣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表现,引导学生找,悟,议、思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体会渔夫的心理活动

1.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朗读渔夫的话,体会渔夫的善良.“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________。

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

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设计意图】引导学社由中心人物桑娜,到中心事件,在扩展到全文涉及的人物渔夫,感受穷人的品质,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四、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五、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勤劳善良)渔夫

非这样做不可 得赶快抱回来 西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美好心灵。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父亲也很善良。碧云同样善解人意。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3.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情分析:

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的品质,这一写法学生进行过多次练习,比较好掌握,但是把这样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3

一、导入新课。

1.导入: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产生悬念,从而激发起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二、带着问题,品味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也反复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你们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

2.字里行间,我们也能够发现——摊主家根本没有马。默读课文,把这部分中描写残疾青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画下来,并用心地体会一下,试一试你能感受到什么。

⑴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为什么一愣,而后又一亮!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为什么是盯着,而且是命令的语气!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⑷ “回来”!他在身后吼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你从这句话,能体会到什么?

小结:通过体会这些细节,能感受到残疾青年是在极力地渲染着气氛,极力地想说明,他家似乎真的有一匹马,但是事实上,那根本没有。那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题目是本文内容的窗口,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会读题,审题,学会从题目入手,由题目来感悟课文。并且掌握点题的方法。

三、感悟”美丽的谎言” 1.练习填写句子。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

2.小结:残疾青年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一个人,他有着一颗平平凡凡的一颗心。正是平凡人的平凡心,传递着幸福,创造着快乐。这是一种平凡的感动。像一株小草,悄悄地融入碧绿的原野;像一颗雨露,轻轻地滴入奔流的小河。她走了,杳无音讯,她来了,悄无声息。她静静地展示着真诚,无需鲜花和赞誉。她的到来,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设计意图】紧扣“美丽的谎言”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从主人公的外部表现发现谎言,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发现谎言的美。

四、课外主题拓展

1.出示搜集到的文章.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们能够发现这样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有利于课文主题的强化,让课文颂扬的美德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

五、总结延伸

像这样的平凡的感动也有很多,只要你用真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平凡的心是一种淡淡的美。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感悟,去聆听,也许下一个被感动得主角就是你。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白读书──受责怪──卖马草 卖马草──遇好事──心里乐 送马草──明真相──直想哭

11.唯一的听众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不会有困难,很容易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到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困难的是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以及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重点语句的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回顾学习方法。第二课时 深入探究 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课时 24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播放小提琴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并且理解词语

齐读课题。

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开启思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的老教授。3.“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4.梳理层次: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5.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理清层次.在遇到老教授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后来呢? 【设计意图】抓住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究竟谁改变了他的人生?让学生发现疑点,引起注意,同时,着眼全体,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设计意图】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第二课时 总课时25

一、研读文本,品悟佳句,全班交流。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理解。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

【设计意图】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会人物的品质,让学社受到心灵的滋养,从中学到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的目的之一。运用知识迁移原理,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到创作,逐步提高习作能力。

四、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2.推荐阅读《平分生命》《最美的书包》。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不仅仅把握文本的内涵,而且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学生的心灵。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敬佩感激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材分析: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学情分析:

本文记叙的内容又是儿童生活方面的,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所以学生会很感兴趣。

文中的问讯处,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有大人带着的。因此,结合本课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本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6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在质疑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筛选问题,整合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我的第二个母亲 ⑴ 出示句子: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⑵ 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⑶ 学生交流谈感受。

⑷ 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⑸ 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5.交流练笔。

【设计意图】将文字化成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入文本,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 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设计意图】情感的熏陶是学生有了表达的冲动,进一步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12.用心灵倾听

苏珊 我真诚帮助 享受幸福

《口语交际三》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4.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学情分析: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比较陌生。需要教师指导方法,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可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选好支持自己的事例。习作的难点是选择材料。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段大学生辩论的片段。学生准备:搜集关于诚信的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 讲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27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准备好的录象资料,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辩论。教师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说话要文明,得体大方,不失幽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听说互动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锻炼口语能力。

„„

二、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三、确定自己的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四、小组辩论

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

五、班级辩论

(1)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2)辩论。教师注意注意纪律的维持。

(3)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辩题展开有效的对话,在自由表达中逐步形成倾听、应对等实际交际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其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 总课时28

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设计意图】明确习作要求,明确重点。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设计意图】以课文为范例,学会把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设计意图】走近生活,拓展习作的选材范围。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 总课时29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身上得到启示,重视习作的修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推出佳作,全班共享。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从佳作得到启发,以此为标尺,学会自我完善,使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回顾·拓展三

教材分析:

本次回顾·拓展包括“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四个部分。“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来进行编排的。列举了《唯一的听众》《穷人》中的有关句子,提出让学生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配合本单元的专题,“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教材对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做了概括的介绍。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3.推荐课外读物。学情分析:

学生对回顾·拓展的知识能够读懂,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实践中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可以把“交流平台”与“课外书屋”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佳作欣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30

一、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

【设计意图】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回顾文章中作者对环境和人物心理进行细致描写的语句,这样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丰富语文的思维。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5.学生自由吟诵。6.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

三、学习“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4.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书屋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母亲河 电子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教学用具: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看长江、说长江 教学目标:

1.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2.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问题设计、课件、搜集关于长江的示范资料。教学设计: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1.出示问题:

(1)长江的源头在哪?(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3)我们镇江属于长江的哪个流域?(4)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5)你见过长江吗?有何感受?

2.分组讨论,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3.引导学生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4.复习第十册习惯篇“多种渠道学语文。”

5.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学语文。

二、展现全貌,同看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1.出示相关诗词。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四、出示资料、指导处理

1.出示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说面对这样的资料,应该如何处理。2.再出示一段,练习处理。3.交流处理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2.做好资料摘抄或剪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长江、品长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诗词。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1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4.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吟长江、颂长江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2.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3.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出示相关诗文。

二、师引导鉴赏。

三、选择自已喜欢的诗歌朗诵、吟诵。

四、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

出示可借鉴句式:

你,是;

你,是。

五、跟着碟片轻哼歌曲。

1.形式:画长江简易图。

2.唱《长江之歌》;介绍长江的地理环境。3.展示长江的图片;介绍与长江有关系的人、事。4.自出小报;长江的环保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 东海

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 未来

教后反思

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两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A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C层、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体会三峡一天当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欣赏图片创设情景 分析重点词句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 讨论 教具准备:图片 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体会三峡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去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2.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3.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蟒

眨 驳 曳 朦胧 冽 泻 凌

(2)相机对生字的读音字形作指导。字音:曳 凌字形:驳 曳 冽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三峡一天中那些时候的景色?

2.同桌交流 3.班内交流 4.小结

5.你觉得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认真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试着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2.搜集三峡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三峡,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齐读课题,说说本节课你最想了解什么?

5、今天,我们再次走近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美。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5.生交流汇报。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1.三峡的秋天,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绝好的画卷。你认为三峡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美?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再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好吗?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中午:(出示段落)

(1)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

(2)引导学生抓住拟人和比喻的句子,通过写批注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

(3)如果也站在长江边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4)指导朗读。早晨:(以读带讲)

(1)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板书:明丽)(2)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三峡的明丽?(3)指导朗读。下午:

(1)(多媒体)创设情景此时,假如你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朦胧)(2)(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朗读。夜晚:

(1)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3)结合句子谈感受。

(4)三峡的夜晚美吗?画出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5)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1.三峡秋天的美,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如诗的语言再一次感染,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朦胧 晚上 静谧

教后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凉州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A.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B.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C.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D.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浪淘沙》。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A.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B.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C.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

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教后反思: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以及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2.学写解说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河大合唱》的2、3等片断,借助音乐来感受黄河的强烈的气势,激起心灵的共鸣,导入新课。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 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枢纽shū 气势磅礴pángbó 沟壑hè 步履lǚ 积淀diàn清澈chè 繁衍yǎn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板书设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后反思:

故乡的河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浉河泛滥和平静时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自学课文,感受浉河的不同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对浉河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浉河泛滥和平静时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写河时,作者的想法。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自主合作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插图,学生观察。

2.学生汇报: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本图描绘的就是作者家乡的浉河,夏天,孩子在河里嬉戏的情景。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交流资料。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讴歌 浉 泛滥 迤逦 狼狈 不苟言笑 干涸

三、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1.课文写了作者家乡河的哪些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3.反馈学习情况。

四、走进故乡,了解浉河 1.介绍浉河。2.教师补充。

3.合作学习:课文写了浉河几种情况下的哪些特点? 4.交流。

五、爬山进寺,感受“惊险、快乐”

1.作者除了写浉河的不同景象,还写了哪些地方? 2.写竹林小山,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理?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贤山寺后的泉水?

六、走进我心,体验我情

1.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写故乡的河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家乡河的描写,抒发自己的难忘之情,表达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板书设计:

故乡的河

洪水泛滥----惊险、可怕

名不见经传 清澈见底----惬意、愉快 永不干涸

古寺清泉----欢乐、刺激

教后反思:

综合活动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朗诵、习作创作 活动过程:

第一步: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

第二步: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

2.认真练习。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

第三步: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单元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tǎn tè bù ān kuí wú kè gǔ míng xīn()()()()niè shǒu niè jiǎo liú lián wàng fǎn huāng táng()()()

二、形近字组词。

奏()魁()溜()唉()歉()慌()凑()魄()榴()挨()谦()荒()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迅速——()清楚——()诞生——()庄重——()严肃——()荒唐——()

四、选词填空。光彩 光芒

1.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放射出万丈()。2.舞台上,江姐的形象真是()照人。3.火烧云上来了,照得地上的万物也有了()。

4.节日的夜晚,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发出耀眼的()。

五、选择正确的词语。1.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别人。2.这是一个烤得()的馒头。3.江面上,波澜()。

4.她是音乐学院最有()的教授。5.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我都()。6.这一带的野兽经常出来()庄稼和村民。

六、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王叔叔()工作很忙,但他()坚持每天晚上去培训班学习。2.他()会驾驶汽车,()会修理汽车。

3.小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她从不骄傲自满。4.桑娜()想()敲了敲门。

5.()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

七、按要求转换句子 1.改成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去掉引号,但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1)李涛报名时对老师说:“我叫李涛,家住荷花巷62号。”

(2)爷爷在病危时拉着我的手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

八、按课文填空。

1.地扫得(),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2.桑娜脸色(),神情激动。她()的想:“他会说什么呢?” 3.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起来,同时有了几分()。4.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九、阅读并回答问题。

盲人心目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还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亮着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 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在黒夜里往往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1.有的还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

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表示后面还有一些人说的答案。

2.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意思。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

3.这位盲人为什么在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灯笼?()③ ① 为他人照亮夜路。② 怕别人撞到自己。

③ 既为他人照路,又不会被别人撞到。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③ ①要学习盲人助人为乐的精神。②我们夜晚出门都应该打灯笼。③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十、作文

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情使你高兴,或使你自豪、痛心、委屈、气愤……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拟。

第四篇:第三单元集备发言稿(本站推荐)

第三单元集备发言稿

主备人:蔡朝阳 教学目标:

1.生字:会写1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

2.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拓展:树立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扩展: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思路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的安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容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各科学习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进行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鲸》和《松鼠》介绍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教学本组课文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所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

教学建议:本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尝试运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事物”。围绕主题本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一次口语交际、一次习作训练和一次“回顾.拓展练习”。《鲸》和《松鼠》介绍了鲸和松鼠的一些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新型玻璃》介绍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使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阐释了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编者选编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包括列举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等)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在选文后面,编者还安排了“鲸”的小资料、介绍了博物学家布封以及他的《自然史》;“回顾与拓展”中,“课外书屋”为学生推荐了《森林报》的多本科普性读物,这样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丰富知识,同时在大量阅读中感悟“基本的说明方法”。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为“小小推销员”,要求学生推销介绍一种商品;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物品,旨在通过说写练习,尝试运用基本的说明方法,练习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的特点。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你,浪花的一滴水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第一节:“太阳”指党和人民军队 第二三四节:“刚展翅”“才点亮”“刚敲响”点出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第五节:写出了雷锋的大公无私。第六节:反映雷锋是党的队伍里最杰出的一员。

1.今天,在这里,我要唱一个人。他不是将军,却立下了无数功勋;他不是文豪,却写下不朽诗文;他如此平凡,如此年轻,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

2、你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写出了雷锋的什么品质?

(1)他呵,是一滴水,却能够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

(雷锋同志觉得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做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2)他呵,是刚展翅的鸟,却能够一心向着党飞!

(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优秀拖拉机手;在鞍钢,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在部队,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士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可以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多么高强的工作能力呀!)

(3)他呵,是才点亮的灯,只不过每一分光都没浪费!

(雷锋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永不忘本。他把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钱,积蓄下来支援国家建设或帮别人解决困难,想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公共财物,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别人,而且不留姓名,不计个人荣誉地位。多么高尚的情操!)

(4)他呵,是刚敲响的鼓,却能把每一声都化成雷!

(对于组织上分配的各项工作,不论大小、条件好坏、是不是合口味、是不是熟悉,他都全心全意去做,并且精益求精,做出成绩后从不骄傲自满,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令人可敬可叹。)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

雷锋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品质早已深入民心,早已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涌现出来,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交相辉映,放射光芒。

雷锋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金色的鱼钩

内容: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 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1)眉头拧成了疙瘩。(2)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明确:(1)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2)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白衣天使

讲述南丁格尔开拓护理事业,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以及创立护士学校的曲折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位执著坚毅、勇敢坚强、无畏无惧、用爱心和恒心默默为伤者送去福音的天使。

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自然段):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

第二段(2--10自然段):冲破阻力当护士,奇迹地降低了死亡率。

第三段(11--12自然段):创建护士训练学校,培养学生。

第四段(13自然段):为纪念,设立南丁格尔奖。

比一比,再组词:

裕()珍()换()慰()讯()

峪()诊()唤()蔚()迅()

南丁格尔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她个人的成就上,更表现在仅凭自己的仁爱、执着就改写了人们对护理事业的认识,从被人鄙视到让人崇敬,她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苏武牧羊

本文是《苏武牧羊》曲的歌词,约产生于1915年左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它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19年二终不屈服。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苏武牧羊》展示一位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信念,誓死不屈的古代英雄。

这是一首歌词,共分两部分。

上片:交待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遭遇和心理压力。突出了他性格坚韧,立场坚定,有民族气节,有爱国思想的特点。

下片:写苏武对家乡祖国的思念,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念使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全诗写了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惨经历,经过无数次磨难,最终回国的事,表现了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全诗运用环境的渲染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找出上片中用凄凉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19年艰苦生活的句子。

(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苏武坚贞不移、效忠汉室的志向?

(4)写出表现苏武的坚定立场,体现他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句子。

(5)写出亲情的呼唤没有使苏武投降,更加忠贞汉王朝气节的句子。

南沙卫士

本文对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种种困难做详细介绍:没有固定地哨所,缺乏装备,高盐、高湿和高温,严重缺乏淡水资源是人的生理机能面临十分严酷的挑战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人们饱受精神上的痛苦。即便如此,戌守卫士那艰苦奋斗、追求作为的精神在南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

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词,查字典,注字音。

烟波浩渺蕴藏礁石消耗脊梁擦拭溃烂溃烂恩赐珊瑚坍塌湍急呵护肆虐慷慨袒露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战士们用雨水洗澡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七、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下载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 语文第三单元习作

    老师的关爱 老师的爱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吹拂我的心田;老师的爱犹如春雨绵绵,滋润着我幼小心灵;老师的爱好似星星,照耀着我的成长之路。老师和我的故事,就像树叶一样数也数不清,但......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1、看拼音写汉字。(5分)kāngkǎihéxiéwēixiésuǒqǔdànshēng()()()()()2、照样子补充句子。(2分)例:这山真高啊!这山真高啊,快把青天刺破了。这房子太小!()3、山坡上的......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集备

    第四单元《修鞋姑娘》集备 一、教材分析: 《修鞋姑娘》一文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

    六年级上期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9 穷人 教学实录(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穷人》,板书课题。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作者是谁? 生:托尔斯泰,他是俄国伟大的的作家, 师: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一、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这单元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教学工作如下: 一 是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方面,我......

    六上 语文 第三单元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 9、穷人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预习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加字,读通课文。 2、“圈”我会在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组词。 3、“查”文中的多音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五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共计10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至61页,包括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以及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和语文园地三。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