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佳丽教学设计分析(本站推荐)
教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
刘 佳 莉
建国乡中心小学
教学反思
科学家阿基米德
刘 佳 莉
建国乡中心小学
《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课
刘 佳 莉
建国乡中心小学
《科学家阿基米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科学家阿基米德 齐读课题 质疑: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解题:阿基米德是希腊著名数学家及科学家,他在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嬴得了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那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促使他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下面让我们走近文本.二、初读课文:
读文要求:(1)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通读全文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
(两件:
1、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
2、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师:具体表现在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读一读
三、深入精读:
1.了解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的特点。(3----14自然段)师:阿基米德怎么爱动脑筋的?理解重点句子: a、“不要慌,不要慌!”忽然有个人大声喊叫起来。b、“快回家去,把家里的镜子全拿来!”
c、这时候,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阿基米德指挥大家拿着镜子,把反射的阳光对准第一艘军舰上的帆蓬。也真奇怪,不一会儿,那艘军舰的帆蓬就着火了。海风呼啦啦一吹。火越烧越旺,把军舰也烧着了。
师:为什么镜子的光反射到帆蓬上,帆蓬就着火了呢? d、“我有什么本事呀?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体现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并利于用科学原理战胜敌人)
师:通过这个小故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了解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特点。(15—20自然段)
师:阿基米德的热爱科学的特点表现在哪,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理解重点句子:
a、阿基米德那么专心,连罗马士兵站在他跟前也没有发觉。直到罗马士兵用剑尖碰了碰他的鼻子,他才抬起头来。b、“等一下杀我,这几条几何定理我还没有证明完呢!” 师:这句话让你感动吗?为什么让你感动?
(体会:面对死亡,他还关心着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于自己的生命)
师:如果是你,当别人拿着刀架在你的脖子上时,你害怕吗?答)
(过度语)然而我们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并没有害怕。师: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了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说说从科学家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五、写作手法
总分的结构形式(了解写作特点为习作做好基础)
六、板书设计:
科学家阿基米德 总起____希腊著名科学家 爱动脑 提问问题 热爱科学
执着追求
分述____击败敌军 献身科学
(生《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科学家阿基米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科学家阿基米德》是教科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以“热爱科学”为主题展开的。
本文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阿基米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赞扬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课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总--分”的写作形式,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小学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朗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从读中感悟,适时点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交流、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全面落实“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效课堂活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课的开始,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问学生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让学生有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本课人物。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合作探究二:精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弄清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此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三:研读赏析,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品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你认为阿基米德是个怎样的人,以小练笔的形式出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了。
让学生说一说从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要学习他的什么品质?此环节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课堂中,我根据课堂内容,设计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科学家阿基米德》反思
我讲的这节课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阿基米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赞扬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课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总--分”的写作形式,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课标对小学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从读中感悟,适时点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交流、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全面落实“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效课堂活动,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我校的“快乐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快乐预习:在新课的开始,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快乐参与: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问学生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让学生有兴趣想要进一步了解本课人物。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快乐探究: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课文中的生词画出来读。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合作探究二:精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弄清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阿基米德的几件事。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此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脉络。合作探究三:研读赏析,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以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品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快乐收获:让学生说一说从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要学习他的什么品质?此环节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一个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不仅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想每一个教学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和机智应对。希望借对自我的反思来真正增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完成个人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第二篇:刘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介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抽屉原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简单的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虽然我对大家的生日不是很清楚,但我肯定在咱们班的61位同学中,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相信吗?要不我们就来调查一下?(现场调查学生)
师:看,我说的对吧?当然,“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几月份,反正“总有一个月份至少有6位同学出生”,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月份出现,都能证明老师的话是正确的。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反思:课始的导入引出了话题,也引发了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初步渗透了“不管怎样”、“总有一个”等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原理。
1、出示:小明说“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师:“至少”有2枝是什么意思?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你可以亲自动手摆一摆学具来研究,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图,看看有哪几种放法? 学生思考,摆放、画图。全班交流:
方法一:可以在第一个文具盒里放4枝铅笔,其它两个空着。记作:(4,0,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4枝铅笔。
方法二:一个盒子里放3枝铅笔,另一个盒子里放1枝,还有个盒子空着。计作(3,1,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3枝铅笔。方法三:还可以在一个盒子里放2枝,另一个盒子里也放2枝,第三个盒子空着,记作(2,2,0)。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2枝铅笔。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里要么装有4枝铅笔,要么装有3枝,要么装有2枝,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一定是第一个盒子吗?(板书: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装有2枝铅笔。)
(反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模型中的“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等词语
表达的意思呢?在上述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找出“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的所有分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并得到所有的分放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2、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几枝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尽可能的少放?
生2:先把铅笔平均着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文具盒里。师: “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生2: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一枝铅笔,(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摆放的过程)还剩一枝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文具盒里。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3: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有—— 生:2枝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盒子里都放一枝,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文具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板书:4÷3=1……1 1+1=2)
(反思:在交流时,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和关键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枚举法与假设法的不同。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将思维过程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为后面发现规律埋下伏笔。)师:如果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反思:有了第一个例子研究的基础,再通过类推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在类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行解释,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生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3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
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生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4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5÷2=2本……1本(商加1)7÷2=3本……1本(商加1)9÷2=4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你真爱动脑筋!那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生3: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全班交流)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看来,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反思:余数不为“1”时,余下的物体怎么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应用原理。
师:学习了“抽屉原理”,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咱们班的40位同学中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一年有12个月,相当于一共有12个抽屉,40÷12=3……4 3+1=4,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个人,所以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秘诀了。
(反思:不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全课总结。
第三篇:刘佳丽读《我的儿子皮卡》有感
读《我的儿子皮卡——背叛的门牙》有感
红旗街小学六年级一班刘佳丽
在寒假里,我读了曹文轩叔叔写的《我的儿子皮卡——背叛的门牙》,这本书写得非常有趣,引人入胜,让我爱不释手。语句充满了幽默感,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童趣,让人百 读不厌、感到十分亲切。
书主要讲了:主人公皮卡从小就富有音乐感,凭着这种天生的音乐感他被选上了合唱团,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全区的歌咏比赛。这多少让皮卡有点儿得意,不过又有点失意。因为他的头号竞争对手李哲也被选上了而且还是领唱。不过,在排练的时候,因为李哲的门牙不争气的掉了,所以领唱换成了皮卡。皮卡当然很乐意他完美的演唱着,可是在正式比赛的前几天,皮卡发现自己的门牙也已经非常松了,他非常害怕,甚至连最喜欢啃的骨头也不啃了。还给门牙发了誓,可是门牙还是不争气地掉下来了。因此皮卡也不能领唱了。当晚,皮卡的爸爸突发奇想,让皮卡与李哲一起领唱。因为没有门牙的特殊效果,就不会突出童真的效果,更不会比赛 中拿到了第一名。
这本书还通过皮卡在街上帮翻车的司机捡鱼,在街上捡到一个小女孩等故事形象地写出了皮卡善良,爱帮助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带给我无穷的快乐。我也喜欢皮卡,因为他天真可爱还非常倔强,如果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谁也无法阻止他。有一点小聪明,总是可以和哥哥玩的不亦乐乎,让人有种亲切的感觉。
读后感2013-4-1
1——读《秘密花园》有感
红旗街小学六年级一班刘佳丽
在寒假中,经过了院子的朋友推荐,我读了美国作家弗郎西斯.霍奇森.伯内特阿姨的作品——《秘密花园》。
本书的主人公玛莉——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小小的玛莉成为了一位刁蛮、任性、自以为是的大小姐。但来到米索思斯韦特庄园后善良纯朴的女仆玛莎,以及她贤良的母亲和可爱的12个兄弟姐妹,让玛莉逐渐变成了一个热爱自然的阳光女孩。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遥远的英国,有一座神秘的庄园。那里有上百个紧缩的古老房间,有奇特的壁画、古怪的管家,更奇特的是,他有一座十年都不允许人进入的秘密花园。玛莉在失去了父母之后被送到了庄园里。失去亲人的伤痛和身在异乡的孤独让这个可怜的女孩变得古怪而暴力,而探寻庄园的秘密成为了她唯一的乐趣。在探秘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个有一个奇怪的人,发现了一个有一个惊人的秘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友谊的价值,因为活泼的狄肯,用自己真诚的心打动了对什么事都厌恶的玛丽,打动了身患重病对生命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柯林,使他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但我读完这本书体会最深的是——收获往往来自有
心的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提出疑问,并坚持不懈地寻找答案,往往会出现奇迹。
我喜欢秘密花园这本书,更希望拥有狄肯那样宝贵的友情,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欢乐。这本书的出现,使我明白了友情可以改变一切,甚至是自己的人生。因为以前的玛莉任性,而因为了一个好的朋友,让她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读后感
——读《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有感
红旗街小学六年级一班刘佳丽
寒假中,我读了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故事引人入胜,让我被故事中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主要讲了:爱丽斯在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时不料掉进了一个神秘的兔子洞。由此坠入了地下世界。她遇到了一大群的动物:渡渡鸟、柴郡猫、蜥蜴比尔、三月野兔、睡鼠、素甲鱼、鹰头狮。还遇到了许多恐怖的人:疯帽匠、丑陋的公爵夫人。在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有许多神秘的事情:吃一块蛋糕会变大,喝一口水会变小。在这个奇幻的地下世界里,爱丽斯不断探险,同时有不断追问“我是谁”,在探险的同时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的时候,猛然惊醒,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一个梦境。
在读这本书中,我感到童真,童趣,想象力丰富,语句幽默,字里行间充满了孩子气。我也十分佩服爱丽斯,因为她在极其恐怖的地下世界中,她并没有伤心的哭,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自己勇敢的前进,战胜了黑暗与恐惧!
第四篇:《李时珍》教学设计刘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玉堂小学
刘碧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3.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做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那你知道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这部书里记载了什么内容吗?
3.你们知道“本草”和“纲目”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4—7段,读完后,老师有两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想答好这两个问题吗?
想答好问题要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每一段每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提问一边思考一边读。
2.学生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课文都读完了,是不是等着老师提问呢?但是我先不问,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我会提什么问题?
2、交流:为什么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同学们都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用概括的语句来回答吗?
我们回答问题不仅能从书上找语句回答,还要学会概括地回答问题。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
3.刚才这个问题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谁再来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
请大家再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标上序号。自学5自然段后集体交流。
4.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5.齐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你们认为《本草纲目》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
四、积累语言,拓展想象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的问编写的原因,有的问编写的准备,有的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抓住了人与物的联系,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非常会提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想听老师的问题吗?
1.读了3—5自然段段,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有些同学一听,这么简单,其实要想打动大家是很不容易的,先请同学们练习。哪些同学准备好了?
2.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别人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
板书:
编写原因: 不完善
积累经验
李
各地采药
时
《本草纲目》 编写准备: 虚心求教
珍
亲尝百草
27年完成: 世界流传
教学设想:
本课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从《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入手,带着学生走近四百多年前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书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的含义对于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对《本草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添感性认识,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初解文意
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动放弃老师发问的“专利”,而是采用“你们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习自主权。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了完整的逻辑过程,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导”的主体,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也有所体现。
三、自读自悟,情感升华
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繁琐分析”,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从原本枯燥的文字中领悟到了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张扬了个性,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同时教师注意了师生的“互动”,相机地出现一些背景资料,提供了一些学习路径,丰富他们的学习能源,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2.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哪些人会感谢他?使李时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崇高思想逐渐沁润到学生的心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并通过口语交际达到积累、运用、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想到了医生、病人、亲属,甚至想到了病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李时珍的伟大,让李时珍的生动形象永驻心间。
第五篇:刘霞精品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李清照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象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 读读品悟法
情感体验法
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1)三.课文导入
以《如梦令》《点绎唇》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涌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2、3)
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齐诵《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大家在看一首《点绎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的是在花园荡秋千的情景。
从《如梦令》和《点绎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的?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绎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首词。四.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风格的影响。
2.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3.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幻灯4)五.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幻灯5)六.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6)七.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既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她在寻觅什么呢?寻觅的结果如何呢?(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未死,她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时的夫妻情深,甜蜜的爱情?但却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冷冷清清”:(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悲伤。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有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沉痛 凄厉 板书: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幻灯6、7)
(二)赏意象,品愁情(自主合作探究)(幻灯8)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那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意象: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联系所学过的诗文,说说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9)
(1)、小组交流探讨(前后8人为一组)
(2)、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1、酒。三杯两盏淡酒(幻灯10)
学过的关于酒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幻灯11)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淡。以酒淡反衬愁浓。这是一种主观感受——酒是“愁”的象征.(幻灯12)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风。怎敌他,晚来风急? 有关于“风”的诗句:(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幻灯13)
3、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幻灯14)关于“雁”的诗句:(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幻灯15)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A.雁声凄惨。B.传递信息的使者。C.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南可谓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过雁还是那只曾经传递相思之情的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仅悲从中来。——雁象征离愁
(幻灯16)
4、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幻灯17)黄花就是菊花,菊花以黄为正色,所以改成黄花。关于“黄花”的诗句:(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幻灯18)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自己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幻灯19)
关于梧桐的诗句:(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幻灯20)
6、关于细雨的诗句:(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细雨: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21)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秋雨,不反滴在梧桐叶上,更是滴在心头。以声衬情,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凄苦。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离愁。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22)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李清照的愁情深重,重到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得神妙,更有韵味。相形之下,其他一些古人的愁都稍觉逊色了。
古人写愁的名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休问离愁轻重,寻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幻灯23)他们的愁还可形容,此时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她是古今第一愁人。
那么作者为何有如此深重的化不开的愁情,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那些烙印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丈夫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又离异。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了子嗣,凄然一身,愁苦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幻灯24)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有亡国到丧父,由再嫁到离异,寂然死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地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幻灯25)
这伤愁比起她前期的代表作《—剪梅》中的相思之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
七.本节课总结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找意象,悟词意。
2、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3、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八.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他已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致敬!
九、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