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课《春酒》同题异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春酒》
【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琦君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一个什么样的琦君。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春酒》。
二、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三、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几处细节,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纯真的快乐。)
2.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3.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 品析“乡情酒”。
4.母亲的八宝酒是如此的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钟爱八宝酒,以至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宝酒,可是“我”的乡愁能得到慰藉吗?哪句话表达了乡愁呢?
指名读、范读、齐读。
指导:要读出失落、无奈和无法排遣的惆怅。5.结尾是否和前文喜悦、祥和的气氛相矛盾?
四、拓展提升,升华理解。
1.读琦君其它散文中的片断。感受琦君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思乡怀旧。2.作者在多篇作品中反复写故乡人、故乡事,特别是母亲和自己的童年更是反复咏叹的主题。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养她的故乡故土吗?在这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中,我们还能体悟到琦君怎样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诗中,有许多描写酒的诗句,比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吐露了诗人的孤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建功立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今天,我们学习《春酒》,作者围绕“春酒”记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作者围绕“春酒”记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细节,品味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四、关注结尾,感受美丽乡愁。
1.多年以后,作者还能再喝到这满含着家乡味的春酒吗? 2.读出结尾的情感
3.引入作者背景知识介绍。真正的家乡味是再也无法找到了,作者为什么又明知故问呢?
五、拓展
请学生说说有关思乡的诗句,指出具体意象。
形式异构,目标不变 ——执教《春酒》的一点思考
什么是“同题异构”,我的理解是针对同样的教学主题,灵活、有侧重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教材理解,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两种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的两种教学实施。
正值学校举行“百人百课”的教研活动,我选的课题是《春酒》,同组也有老师选择同样的课题,给我带来了好的学习机会。在听课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成了以上两篇《春酒》的教学设计。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作者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虽然是两篇教学设计,但是课程目标的设定应是一致的。所以我拟定了两点:第一、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第二、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这两篇教学设计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下面我先谈谈相同之处。
第一点是美读感知。课文文质兼美,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其他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美读让学生思考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把握了文本、理解了意蕴。
第二点是品读鉴赏。重点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和交流,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品读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悟情感。
第三点是品读结尾,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心中怀念的是理想中的、记忆中的家园。提高对文章的深层感悟。
针对不同的班级层次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是有不同的,以求得在差异化的教学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两篇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教学设计一,节奏更缓慢,授课更讲求细致。目的是让层次弱的班级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精心铺设下,逐步体悟到作品的思想内涵。而教学设计二,注重的培养是学生品读文章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是因为班级层次高些,这样的开放更有利于他们抒发自己的情感体悟。
比如说在处理“赏析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学设计一设计了三个细致的问题:(1)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儿时“我”的童心童趣?(2)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3)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吗?品析“乡情酒”。而教学设计二却显得更为大气、简洁。教学设计二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再比如对于结尾品读的处理,两篇教学设计也有不同,教学设计一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补充了琦君在其他作品中的一些段落语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这份理想中的、记忆中的家园,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理解的作用。教学设计二依然是重在文本本身的大力挖掘和体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多年以后,作者还能再喝到这满含着家乡味的春酒吗?
第二、引入作者背景知识介绍。真正的家乡味是再也无法找到了,作者为什么又明知故问呢?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记忆中的故乡是精神的家园。应该是教学设计一重在引导,而教学设计二重在启发和领悟。
在拓展的环节处理上也有很大不同,教学设计二是借助散文这一诗化的语言,春酒这一满含着丰富情感意蕴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和积累有关思乡的具体意象,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现象。
这两篇教学设计,我在我两个班级中都分别进行了施教,个人觉得还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同题异构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不同的班级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这只是我对于同题异构一点粗浅的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做这方面的实践,能够掌握用超常规、超单一角度的眼光去研究事物的方法,多角度来研究问题,改变一般的思维方式,让我的语文教学有新意、有趣味、有深度、有厚度,有吸引人的地方。
第二篇:八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课《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讲义
《春酒》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一样的年华,追求诗意人生。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3.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听过这首《另一种乡愁》的歌曲,我想大家也产生了共鸣,是呀,天底下,谁能不永远眷恋着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呢?谁不会永远挂牵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呢?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抒写乡愁的诗文很多。乡愁是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乡愁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乡愁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而我要说乡愁是台湾作家琦君女士的散文《春酒》。
二、走进乡愁
1.品读最后两段,思考下面问题。(1)请一生读,你听出了什么信息? 交流:
a、家乡自己酿的酒好喝; b、怀念家乡;
c、作者一家在美国居住。2.强调两个标点
“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
这个句子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蕴藏其中,却用了一个简单的句号,而不是叹号。句号是感情的有意控制,而叹号却是感情的直接抒发。这一个小小的句号里满含着作者多少的惆怅、不舍、伤感、乡愁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更真正的家醅呢?
以戛然而止的疑问,结束课文,给文章留下很大的空白,让读者在作者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那份浓浓的乡愁。
(1)师范读。(2)生齐读。
过渡:作者仅仅怀念的仅仅是家醅吗?下面让我们来看前面的内容。
三、感知往事 1.生自由读。2.检查生字。
3.作者怀念的都是什么?
交流、明确:道地的家乡味:欢乐幸福的童年;慈爱能干的母亲;淳朴真诚的乡人;邀饮春酒、举办会酒的风俗。
四、品味幸福 1.品读细节
“道地家乡味”是香甜的春酒里飘散的:热闹的新年味,快乐的童年味,淳朴的人情味,深厚的亲情味。这些家乡味,很多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呈现: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来。作家李准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你从文中感受出来了吗?请你把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分别从“我”“母亲”“乡邻”、的角度来品读细节。以“这是一个的作者(母亲、乡邻),你看”的形式品读。示例:
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我”,你看“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跌,杯子捏在手里,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小酒仙呢!(可小组合作,推荐代表。)
2.交流
小结:本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再现作者童年在故乡时新年喝春酒的有关人与事。这些人与事给人以温馨、快乐、幸福的美好回忆,它是永远飘荡在作者心中的“道地的家乡味”。有人读过这篇文章后,模仿着余光中的《乡愁》改写了这篇文章,下面,我们来一起读一下:(多媒体显示)《春酒》
小时候,这年是一杯香甜的春酒,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长大后,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酒中盛满了我的乡情与愁绪。
而如今,到哪儿去寻找我的春酒呢?清清的,甜甜的,哪怕只是一指甲缝的春酒,那是童年的欢乐,是母亲的味道。
五、寻找“真正的家醅”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琦君在写这篇文章时处在什么样的情况吗?——温柔慈祥的母亲已经离她而去,无拘无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淳朴善良的乡邻也是隔同隔水,就是如法炮炮制的春酒也没有了往日的滋味。这时,怎能不让她发出感慨: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多媒体显示)珺君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乡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我们还是到她的文章里去寻找吧。
多媒体显示: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可是母亲老了,我却不能服侍在她身边,她剪去了稀疏的短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痛苦思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乡思》
家乡人民也始终惦记着这位远方的游子。坐落于三溪中学内的琦君文学馆于2001年10月22日开馆。应邀参加开馆仪式的琦君到场为文学馆剪彩。离乡半个多世纪后,她终于坐着轮椅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见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亲人。
隔一条海峡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2006年6月7日,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
海棠春晓老人为琦君写了这样的悼词:“纤毫词笔蕴情真,羞煞墨坛多少人;一日瑶池仙驾去,犹留温婉在红尘。”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这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是否会踩着满院的花香,杖履点叩着当年她牵着母亲的衣角走过的青石板,寻着童年的梦而来呢?
六、作业
1.课外阅读珺君的其他作品。
2.写一段文字,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过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春酒》最值得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内涵,那就是作品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乡情、人情。所以,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在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之美上。然而这种美感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于是,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意蕴便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饮春酒——品春酒——酿‘春酒’”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写,达到升华。这也得益于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好文章,必须条理清晰,有实在内容,有情感发掘。
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这也得益于环节设计的严密性和层次性。实践了我校语文组“自主推进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从空间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读。例如开始的大声朗读,中间的细节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学习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这堂课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阅读体验,让教师少一些花哨的高谈阔论,让课堂的实际效率实现最大化。
《春酒》是自读课文,所以,它也肩负着以读引读、引思的任务。所以,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学生在对文本有着深入体验的经过后,抒写一个自己记忆中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种美食的情景。因为生活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这也恰好运用上了“品春酒”环节中学生们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写作方法的探究学习。于是,学生写起来也会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教学目标与生成。最后,为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我列举了几篇同样抒写乡情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对比阅读。获得更多感受和启发。
回顾整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还存在些不足,也让我对这堂课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时会有一种缺失,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运筹帷幄,生成还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进入文章情境,带着与目标相关的感情投入到讲课当中。
3、通过课堂实践,应更多地思考片断练习与整体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需要时间酝酿,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一个过程,有时不可能立竿见影。
最后,我也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引发一些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散文教学的探讨:哪些散文应该精读,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阅读?经典文字的内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从文化层面纵深处挖掘文本?从语言到文化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其实语文教学真正要做的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营造良好氛围,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深刻的、内在的交流与沟通。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9《春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19、《春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的情思意蕴
2、进一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人情美
3、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再读课文,领会文中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具准备:多媒体、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醉了你;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
有一些人,让你永远挂念;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那么清晰……(同时板书:酒 情 人 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作家琦君写的散文《春酒》
2、检查预习情况:枸杞gǒu qǐ 橄榄gǎnlǎn 挑剔tiāotī 如法炮制páo 门槛kǎn 过瘾yǐn 家醅 pēi 煨炖wēidùn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思乡曲》的伴奏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围绕“春酒”,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自制八宝酒)
2、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春酒,家乡的味道)
三、默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思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在这杯浓浓的春酒中,你品尝到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学生按照:“在这杯春酒中,我品尝到了 琦君故乡的民风美、人情美、人物美、语言美 的句式”进行回答)
过度: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四、跳读课文,品味有情趣的细节
1、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堪称一位写童年故事的圣手。包括《烟愁》、《细纱灯》《琦君寄小读者》、《琴心》、《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2、琦君笔下的小事,往往生动感人,寥寥几笔,人物就栩栩如生。这主要得益于成功的细节描写。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富有情趣的句子(细节描写),加以赏析。(主要赏析人物形象:如文中“母亲”、“我”、花匠阿标叔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例如:“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赏析:简单一笔,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就跃然纸上。)
五、再读课文,品文中意蕴
这篇文章也如一杯春酒,里面浸泡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1、请学生以“本文是一杯 和美、温馨、幸福、思乡 酒”为核心句,写一点你对本文的阅读感受。
2、课堂小结:《春酒》是作者记忆中的乐园,是作者心灵的理想王国。这一壶春酒,这一场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六、拓展延伸
1、欣赏韩红的演唱《故乡的云》
2、看视频,听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推荐阅读:《三更有梦书当枕》《琦君说童年》
七、作业:测评练习
板书设计: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怀旧思乡的酒
母亲——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 阿标叔 ——热心乡亲——热情大方 “我”——童真童趣
第四篇:八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课《春酒》公开课教案讲义
《春酒》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识春酒,知文意
播放视频①周末了,学生小鸟归巢般地飞回家。
播放视频②过年了,远行的人归心似箭,纷纷踏上回家的路。
家,是我们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可是,很多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往往是几年、几十年,每逢佳节不得回的。女作家琦君在过年的爆竹声中,就只能把酒话往事,遥寄思乡情了。
我有一个在国外工作的朋友,每次打电话来都说想吃龙游小辣椒,特别特别地想!你觉得他要的仅仅是辣椒的味道吗?(从学生众答案中筛选最确切的一个)
那么想一想,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是春酒里的家乡味。(课文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关键词?)
“家乡味”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我们找到了文眼,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了。那么在异乡的新年里,琦君捧一杯春酒,勾起了关于家乡味的哪些回忆呢?
家家邀饮春酒的无穷情趣,会酒的热闹与喜庆,人情的淳厚与温馨,童年的天真和快乐,母亲的贤惠和慈爱,阿标叔的善良和淳朴„„(板书)这些便是浓浓的家乡味!
二、品春酒,懂琦君
1、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琦君是怎样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的呢?我先给大家读一段,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读课文第2段)
在这段话里,琦君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对慈母的怀念,还有对欢乐童年的追忆。)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两个细节:母亲的简短话语,我偷偷舔八宝酒的小动作。)
品读批注:“总是得意地”——相当自信。“滴酒不沾唇”的母亲何以显得这样自信?找找看基于哪些因素:一是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人家赞美了她;二是这八宝酒可确是真材实料,八样东西泡的,补药居多(课后可以去查证),自然具有三大功效了;三是“冬至就泡的”,酿制时间长,当然酒香扑鼻啊!
“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强调八宝酒的功效“太补了”,对我谆谆告诫,温柔慈爱溢于言表,也注定“恨不得喝三大杯”的“酒仙”只能“舔一舔”过把瘾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可以演示一下:趁着母亲不备,在话没说完的瞬息之间几次下手,“好几回”,至少三回吧?“伸”了还要“舔”,动作之快,令人称奇,全然不顾“流鼻血”之类的了,足见 “八宝酒”对我的诱惑。我估计她事先还策划过是“五龙下海”一起下手为好,还是“一指禅”的高频率来得快呢!机灵、调皮、可爱的情态跃然纸上。
怎样读出人物的情态?朗读母亲的两句话时,前后语调一样吗?哪些词语要强调?怎样强调?(重音强调、轻声强调和延音强调)
请各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再现这个细节中的情态和情感。
2、这样有趣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请每个同学当一回鉴赏家!在课文中分别划出关于母亲、童年、风俗人情的一些细节,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每个小组选出首席代表,做好记录,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品读感受,另组同学评价或补充。
我们先交流哪一类细节?(分类交流,朗读,评价)
如:关于母亲的细节(母亲是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柔的怀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得意、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2)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颖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自豪的赞美,真挚的怀念 请发言人有表情地朗读,自我评价或小组同学评价。(语速、语调、重音)再如:关于童年的细节(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最甜蜜的记忆。)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母亲的代表,当然名正言顺,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彻底抛开了初一至初五的那些“拘束”。于是乎“一马当先”,迫切得很,早早赴会,估计也是第一个到场了。)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吃得跟“小猪似的”不好吗?为什么要说“蜜蜂似的”呢?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飞来飞去),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吃得填满了肚子,伸长了脖子,这还不算,还得尽量多带一些回去,典型的“多吃多占”。真有那么馋吗?看看下文“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已经不稀罕了。”看来“多吃多占”的主要原因是“气氛之热闹”,小孩子不就是爱凑热闹吗?一句话活现出当年的童心童真。)
——对童年、对乡情的美好回忆
请女生读,读出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来。男生评(关键是语调)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给个小酒杯、倒上一点点,确是“太补了” 的缘故,母亲不敢让我多喝),我端着、(小酒杯,一点点,“拿”着就行了呗!用得着“端”吗?如获至宝,郑重其事,生怕它不小心溢出来。)闻着,走来走去(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的样子。真可谓神来之笔,功力十足,反映出小“酒仙”对母亲赐酒的珍爱),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由双手郑重地“端”突变为单手紧紧地“捏”,这是为什么?是下意识地护酒的动作,人摔坏了,且不管他,酒倒掉了,岂不可惜?于是乎,人往外扑,手往里缩,努力保全小酒杯的平衡,可惜酒还是全洒在衣襟上了,直美了我的小花猫。动词用得好吧?)。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酒香啊!猫哪能挡得住诱惑!憨态可掬,煞是可爱。)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小花猫的满足与陶醉,令我不禁心生羡慕。其实小猫是不胜酒力,浑然入睡了。小花猫验证了八宝酒力道非同一般)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什么叫“酒仙”?以酒为乐呀。猫与我尝酒的动作一模一样,好以“舔”酒为乐!见猫舔酒,浮想联翩,其实是以猫写己,人与猫一样馋得要命,童趣无限!)
这里有几个细节?(母亲“小气”,我惜酒如“命”,小花猫醉酒)
写这三个细节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八宝酒补劲大,力道足,味道美,真的是上乘的酒)
这样上乘的酒是谁酿的?(母亲)
——这不就是在赞美母亲的聪明能干嘛!(对母亲、对童年的眷恋)请男生读,女生评(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天真童趣?)
3(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试着再现当时情景,体味小姑娘的情态——得宠、撒娇)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我终于又逮着机会尝到我最喜欢的八宝酒了。试想,在母亲的眼皮底下都能利索地完成一整套动作,何况是靠在大人的怀里呢?只不过是手指换成了筷子而已。虽说照例只能“舔一舔”,但我不会放过每个来我家的客人给我创造的机会,于是就狡猾地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从容地“舔”,这才过瘾呢。机灵!)
——邻里乡亲家人般地随和亲密。幸福童年,浓浓乡情,令人眷恋不已。请一个“小”女生朗读,读出小女孩的稚嫩可爱,读出回忆时的甜美。又如:关于风俗人情的细节(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亮晶晶”凸现了阿标叔的什么特点?勤快,乐意为酒会增添欢乐的气氛。)呼呼呼地点燃了,(“呼地”、“呼呼地”可以吗?读一读,比较效果。减一字则减一分热闹,减一分喜气,无疑三“呼”连用最能表现出“吃十二碟”的喜洋洋的氛围。三字连读应短促有力。)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点燃的仅仅是煤气灯吗?还有暖暖的人心,还有对这种热闹氛围和融洽关系的热爱。
请小组同学一起读,其他小组同学评价。(重音,喜洋洋的语气)
3、课文中还有一些关于家乡自豪感的描写,寥寥数语,开心、自豪神情毕现。你能找出来吗?
如:“总是”、“一定”等词语的多次出现。
三、醉春酒,享韵致
1、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现在,我们把这一个个散落在记忆中的细节用漂亮的红线串起来好吗?“一杯春酒,盛满了
,盛满了
,盛满了
。”
2、琦君就这样絮絮地说着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无限眷恋,诉说着心中难以割舍的家乡味。有一首歌,歌词和旋律好像就是为《春酒》量身定做的,今天带来和大家一起欣赏,体会这淡淡的叙述中浓浓的思乡情。
3、可是,这样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因为琦君三十多岁就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来一直定居美国(出示琦君小档案),在风情迥异的大洋彼岸,“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文章最后的一声叹息,多少怀想,多少遗憾啊!所以,4 她一生都在抒写故乡风情,亲人师友。在她的笔下,一花一木耐温存,她的乡愁是美丽的,有泪却不悲凉,就像这杯春酒,温润而又芬芳。
4、更遗憾的是,这位温柔敦厚的作家已经去世了。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是啊,叶落总要归根,梦中应识归来路。或许,此时此刻,琦君的芳魂正载着那杯春酒跨越海峡——回家了。
5、有一位读者仿照余光中的《乡愁》改写了《春酒》诗,诗意地再现了琦君的美丽乡愁。请同学们欣赏朗读。
让我们也带着《春酒》的余香,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可以送给琦君,感谢她为我们营造了一方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纪念这颗善良美丽的灵魂;也可以送给自己,纪念远去的童年或对亲情、乡情的眷恋。(写一写,然后展示)
同学们出色的表达,令我陶醉,也令我想起了在这个校园里看到的一句宣传语:“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是感动别人,最大的享受是被别人感动。” 我相信,此时此刻,所有听课老师的心正被你们的文字感动着,被你们的诗意与温情感动着!就让我们——
用这些温润芬芳的文字送别琦君,祝愿她回家的路上,一路走好!(轻轻吟唱《望乡》曲下课)
第五篇: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 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 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 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 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3、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 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 么”。2 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 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2、推荐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你那里下雪了吗?》。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一节来学习第二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2)理解重点句子。(3)写作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4、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5文章写法。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2、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 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 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 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 斗的豪情。
3、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 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 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 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 这两 4 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4、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
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5、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 5 的雪”,因为 “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2、推荐作业:自读《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孙玉石)附板书: 雪
鲁迅
滋润美艳(优美)
南的雪
江
雪
北
旋转升腾(壮美)的雪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