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
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
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
根据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5、小结。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
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出来。)
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2.画班级路线图
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
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板书设计:
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第二篇: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 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
第二课《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 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第三课《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 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满阳光
第一课《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 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四、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第二课《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第三课《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
根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进,不一定设计都能变成现实。
第二课时
一、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是否能够成功呢?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而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把自己的改进方案在模型中进行实验观察。
教材中的实验图分别是设想了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拟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拟实验,而不能教条的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二、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证实和证伪都是科学研究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拟实验的成与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三、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因为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是有限,他们并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现实。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度”,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能提出一些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第四课《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第二课时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第三课时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第一课《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第三课《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星级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评价内容
星级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第一课《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第二课《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 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第三课《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课时
一、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除设计了“表达交流区”,也设置了“健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个区域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二、学生观看《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视频课件
三、教师教学充电器------教学参考资料
1.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据测定,具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品质,能保持良好的心里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违反社会道德,则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容易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失调。
2.探索心脏与血管
在人体内有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叫心血管系统,也叫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所需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
中空的肌肉器官,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是不通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是将血液带离心脏的血管,血液从动脉流进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里,物质在血液和身体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然后血又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到心脏的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各处,形成血管网。心脏能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每跳动一次,就推动血液流过循环系统的所有血管。心脏的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心肌松弛,让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在另一阶段,心肌收缩,把血液从心脏压入动脉血管,一般能在这个阶段听到“怦怦”的心跳。我们所测的脉搏,就是动脉血管随心脏的收缩产生的搏动,在我们的手腕部、颈部的动脉管很容易摸到这种搏动。数脉搏的次数,实际上是在数心跳。
左边这根健康的动脉没有被堵塞,血管中间空间比较大,血液流动顺畅。右边这根动脉壁上堆积了大量的粥样脂肪,使血管壁增厚,中间只有一点空间。
3.心跳的节律
一组叫起博点的细胞位于右心房中,它发出指令使心脏肌肉收缩。起博点不停地接受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信息,然后调整心跳速率加以配合。当我们运动时心跳比静坐时要快,前后两次心跳之间不过半秒,因为运动中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在某些人的心脏里起搏点由于疾病或是意外事故而被损坏,往往会引起心跳混乱或心动过缓,19世纪50年代,医生和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用电池控制的人工起搏器。这种人工起搏器植入病人的皮肤下,通过电线与心脏连接,微弱的脉冲电流从电池流过电线到达心脏,使心脏以正常的速率跳动。
4.脑
人体内有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脑在我们的头部,藏在头骨里。脊髓在我们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我们全身各处。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被分成了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含有发送神经冲动到左侧的运动神经元的作用。相反,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的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用右手去拿铅笔做作业时,控制我们的信息来自大脑的左半球。大脑好比公路网,只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而绝大部分都是乡间小路。主要神经传导纤维的速度可达400公里/小时,但大多数神经传输缓慢,其速度在20公里/小时。
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左右大脑半球控制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右半球通常与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相联系,相反,左半球与数学技巧、说话、写字和逻辑思维相联系。各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指挥肌肉、设计动作、引导注意力、识别目标等。特殊工作由大脑的特定部分进行处理。一天内,交替进行各种活动,可使大脑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
5.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脑的发育从胚胎大约至20岁才能完成。对这样漫长的岁月,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不同层面的研究都发现并非匀速平行地发生变化。某一阶段期间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心里功能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关键期。从解剖结构上胚胎期出生前6-8周,出生后至6-8岁以及17-20岁是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婴儿早期,即1-3岁在生理功能形成至关重要,语言能力、智力和特殊技能的形成都有特殊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一段关键期里,应得到良好的内外环境。
6.怎样测运动心率
跑步或快走时无法测心率脉搏。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运动结束立即把脉数15秒钟的脉搏乘以4,就是1分钟心率。但从停止运动到计数脉搏,无论如何熟练至少需要十几秒钟。这时数出的心率已小于运动时的数值,所以应再加上测量时心律的10%。
四、教学后记
为了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的情况,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二级目标训练能力的评价可结合在一起进行,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主题的确定、对资料的搜集及选择相应的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
“挑战自我”中的“我进步我成功”,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试剑石”是对亚健康了解的一道题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二级目标的掌握程度,可以放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单独操作。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与教学过程的结合点。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课《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板书设计:
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第二课《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习了七个学期的《科学》课,大家对以前的学习过程 还有印象吗?有哪些活动我们印象最深刻?
1.分小组,回顾曾经的科学探究活动,畅谈难忘的一些活动片段。
二、反思探究过程的八组技能
1.提问:从三到五年级,我们每学期都有侧重地学习了一组探究技能,比如,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察与提问”,其他几个学期的学习重点我们还记得吗?
2.连线:“各学期与探究技能学习”
3.提问:这八组技能中,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4.组织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技能游戏。
5.指导制作卡片:同学们将最满意的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6.组织同学们展示卡片,互相交流。
三、小组合作,完成连线题。
3.在小组成员间,举例说明自己的“拿手技能”。4.开展“探究过程技能游戏”。5.制作卡片。
1.提问:在这几年的科学课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几组探究过程技能? 2.今后,我们开展科学探究时,大致上会按怎样的思路去进行? 3.组织课堂评价。
1.复习八组探究过程技能。
2.梳理、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3.组内互评。重点评价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和卡片的制作水平。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第三篇: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第一课《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
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示照片)过程进行猜想。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题》)风吹过来。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
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1、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
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
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
教学目标:1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23456教学准备:12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1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2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 第二课《在实验中探秘》、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二课时
第一课时、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
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
第二课时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第三课《研究仍在继续》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四、表达与交流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五、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六、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第二单元
第一课《让生活充满阳光》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和“理想型方案”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
师:我们可以参考16
“想使这里亮起来”。
(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
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招标”。
“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
“”图片,注意要求。
“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8 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生交流。足时,你会怎么做呢?场景。我们“式”,“京”字,熊猫的名字做得这么出色呢?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两种。
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料,制定方案指导。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四、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第二课《探寻光的路线》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学生猜测,大胆假设。(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师生评议。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第一课时
17页。
(墨翟)
(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
3、阅读:自主阅读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
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
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第三课《把光请进来》
计方案。
师引导导入新课。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是否能够成功呢?这就需要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把自
教材中的实验图分别是设想了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拟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
五、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证实和证伪都是科学研究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拟实验的成与败,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
六、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
第四课《我的阳光小屋》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因为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是有限,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
“阳光小屋 “阳光小屋 用实践去检验一下。而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己的改进方案在模型中进行实验观察。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拟实验,而不能教条的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教学中不要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他们并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现实。“度”,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能提出一些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设计进行创新。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
2、谈话:怎样制造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
第一课时
”是什么样的?
”。
第二课时
”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
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 “阳光小屋“阳光小屋
“阳光小屋”。
”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彩虹小屋
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四、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五、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六、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三单元第一课《奇思妙想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篇》
”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大家动手做乐器》
教学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课时
“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科学资料本”上。”上。
”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
——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科学资料本“可乐音乐罐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心灵手巧,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制作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检查同学们的制作情况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
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第三课《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
三、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
“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星级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四、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五、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第一课《我给健康下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星级
☆☆☆☆☆
☆☆☆☆☆
☆☆☆☆☆
☆☆☆☆☆
“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四、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五、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第二课《登上健康快车》教学目标:,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3)学生自读“小资料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3)学生自读“资料卡
三、计划与组织阶段。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
四、事实与证据阶段。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研究方案。”的实验加以研究。
、“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 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 ”,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
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第三课《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爱生命。
教学难点:爱生命。
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教师加强指导。
三、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康金点子区”个区域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四、学生观看《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视频课件
五、教师教学充电器1.1990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
”,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
“运动娱乐区”因此,、“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教学参考资料WHO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教材除设计了“表达交流区”,也设置了
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一课时
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健
“健康金点子区 或“
“健、“运动娱乐区”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
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据测定,具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品质,能保持良好的心里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违反社会道德,则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容易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失调。
2.探索心脏与血管
在人体内有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叫心血管系统,也叫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所需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
中空的肌肉器官,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是不通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是将血液带离心脏的血管,血液从动脉流进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里,物质在血液和身体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然后血又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到心脏的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各处,形成血管网。心脏能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每跳动一次,就推动血液流过循环系统的所有血管。心脏的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心肌松弛,让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在另一阶段,心肌收缩,把血液从心脏压入动脉血管,一般能在这个阶段听到“怦怦”的心跳。我们所测的脉搏,就是动脉血管随心脏的收缩产生的搏动,在我们的手腕部、颈部的动脉管很容易摸到这种搏动。数脉搏的次数,实际上是在数心跳。左边这根健康的动脉没有被堵塞,血管中间空间比较大,血液流动顺畅。右边这根动脉壁上堆积了大量的粥样脂肪,使血管壁增厚,中间只有一点空间。3.心跳的节律
一组叫起博点的细胞位于右心房中,它发出指令使心脏肌肉收缩。起博点不停地接受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信息,然后调整心跳速率加以配合。当我们运动时心跳比静坐时要快,前后两次心跳之间不过半秒,因为运动中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在某些人的心脏里起搏点由于疾病或是意外事故而被损坏,往往会引起心跳混乱或心动过缓,年代,医生和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用电池控制的人工起搏器。这种人工起搏器植入病人的皮肤下,通过电线与心脏连接,微弱的脉冲电流从电池流过电线到达心脏,使心脏以正常的速率跳动。
4.脑
人体内有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脑在我们的头部,藏在头骨里。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我们全身各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被分成了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含有发送神经冲动到左侧的运动神经元的作用。相反,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的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用右手去拿铅笔做作业时,控制我们的信息来自大脑的左半球。大脑好比公路网,只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而绝大部分都是乡间小路。主要神经传导纤维的速度可达400公里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左右大脑半球控制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右半球通常与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相联系,相反,左半球与数学技巧、说话、写字和逻辑思维相联系。各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指挥肌肉、设计动作、引导注意力、/小时,但大多数神经传输缓慢,其速度在23
19世纪20公里/小时。50
脊髓在我们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
识别目标等。特殊工作由大脑的特定部分进行处理。一天内,交替进行各种活动,可使大脑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
5.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脑的发育从胚胎大约至20岁才能完成。对这样漫长的岁月,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不同层面的研究都发现并非匀速平行地发生变化。某一阶段期间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心里功能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关键期。从解剖结构上胚胎期出生前6-8周,出生后至6-8岁以及17-20岁是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婴儿早期,即1-3岁在生理功能形成至关重要,语言能力、智力和特殊技能的形成都有特殊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一段关键期里,应得到良好的内外环境。6.怎样测运动心率
跑步或快走时无法测心率脉搏。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运动结束立即把脉数搏乘以4,就是1分钟心率。但从停止运动到计数脉搏,这时数出的心率已小于运动时的数值,所以应再加上测量时心律的六、教学后记
为了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的情况,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二级目标训练能力的评价可结合在一起进行,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主题的确定、对资料的搜集及选择相应的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
“挑战自我”中的“我进步我成功”健康了解的一道题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二级目标的掌握程度,可以放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单独操作。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与教学过程的结合点。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一课《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15秒钟的脉%。
“试剑石”是对亚
无论如何熟练至少需要十几秒钟。10,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表达与交流
五、(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第二课《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的一般过程。
→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对蚯蚓的探究
→猜想与假设
一、导入
1.讲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习了七个学期的《科学》课,大家对以前的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有哪些活动我们印象最深刻?
1.分小组,回顾曾经的科学探究活动,畅谈难忘的一些活动片段。
二、反思探究过程的八组技能
1.提问:从三到五年级,我们每学期都有侧重地学习了一组探究技能,比如,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察与提问”,其他几个学期的学习重点我们还记得吗?
2.连线:“各学期与探究技能学习”
3.提问:这八组技能中,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吗?4.组织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技能游戏。5.指导制作卡片:同学们将最满意的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6.组织同学们展示卡片,互相交流。
三、小组合作,完成连线题。
3.在小组成员间,举例说明自己的“拿手技能”4.开展“探究过程技能游戏”。5.制作卡片。
1.提问:在这几年的科学课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几组探究过程技能?2.今后,我们开展科学探究时,大致上会按怎样的思路去进行?3.组织课堂评价。
1.复习八组探究过程技能。
2.梳理、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3.组内互评。重点评价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和卡片的制作水平。
四、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五、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六、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
卡片进行评价。26
“
第四篇: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 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 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 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 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 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 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1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 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 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 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 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 选问题的实验思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 课做好准备。
《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一、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 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 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1、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 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 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 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 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2、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 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 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3、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 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 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 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4、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 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 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 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 2 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5、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 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 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 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6、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 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7、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 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8、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 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 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 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 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 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三、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 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 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 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 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 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2、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 的。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 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 《在实验中探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 4 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 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 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 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 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 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 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 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 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 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 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 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 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 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 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 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 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 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 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在实验中探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 4 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 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 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 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 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 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 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 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 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 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 根的向水性。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 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 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 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 1-2 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 察。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 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 学生进行阅读。《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 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 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 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 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 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 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 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 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 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 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
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 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出示 15 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 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 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 指导。师:我们可以参考 16 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 体研究计划。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 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 传播的。)(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 17 页。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 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 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 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 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 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 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 计方案。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 师引导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根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进,不一定设计都能变成现实。
《我的阳光小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 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 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 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 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 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我的阳光小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 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 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 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 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P25 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 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 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 课件进行展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准备:、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 教学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 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15 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 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 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 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 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 面的资料。
《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17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 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 的乐曲。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 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 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 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 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评价内容 星级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评 价 内 容 星级 乐器的外形美观 ☆☆☆☆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 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我给健康下“定义 》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20 板书课题: 《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 21 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 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 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 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 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 21 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 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 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 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 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 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 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 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 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 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学后记】 21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 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第二课《登上健康快车》 第二课《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 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 22 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 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 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 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 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 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 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 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 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 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 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第三课《健康大本营》 第三课《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 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 爱生命。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 爱生命。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健 康大本营》。23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 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 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 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课时
一、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除设计了 “表达交流区” 也设置了,“健 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个区域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 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 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二、学生观看《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视频课件
三、教师教学充电器教学参考资料 1.1990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 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 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 力。据测定,具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品质,能保持良好的心里平衡,有助于身体健 康;违反社会道德,则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容易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系统失调。2.探索心脏与血管 在人体内有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叫心血管系统,也叫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 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所需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中空的肌肉器官,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是不通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 脉是将血液带离心脏的血管,血液从动脉流进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里,物质在血液和 身体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然后血又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到心脏的血 管。血管遍布全身各处,形成血管网。24 心脏能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每跳动一次,就推动血液流过循环系统的所有血管。心脏的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心肌松弛,让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在另一阶段,心肌收缩,把血液从心脏压入动脉血管,一般能在这个阶段听到“怦怦”的心跳。我们 所测的脉搏,就是动脉血管随心脏的收缩产生的搏动,在我们的手腕部、颈部的动脉管 很容易摸到这种搏动。数脉搏的次数,实际上是在数心跳。左边这根健康的动脉没有被堵塞,血管中间空间比较大,血液流动顺畅。右边这根 动脉壁上堆积了大量的粥样脂肪,使血管壁增厚,中间只有一点空间。3.心跳的节律 一组叫起博点的细胞位于右心房中,它发出指令使心脏肌肉收缩。起博点不停地接 受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信息,然后调整心跳速率加以配合。当我们运动时心跳比静坐时要 快,前后两次心跳之间不过半秒,因为运动中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在某些人的心脏 里起搏点由于疾病或是意外事故而被损坏,往往会引起心跳混乱或心动过缓,19 世纪 50 年代,医生和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用电池控制的人工起搏器。这种人工起搏器植入病人 的皮肤下,通过电线与心脏连接,微弱的脉冲电流从电池流过电线到达心脏,使心脏以 正常的速率跳动。4.脑 人体内有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脑在我 们的头部,藏在头骨里。脊髓在我们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 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我们全身各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被分成了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 功能。右半球含有发送神经冲动到左侧的运动神经元的作用。相反,左半球控制着身体 右侧的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用右手去拿铅笔做作业时,控制我们的信息来自大脑的左 半球。大脑好比公路网,只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而绝大部分都是乡间小路。主要神经传 导纤维的速度可达 400 公里/小时,但大多数神经传输缓慢,其速度在 20 公里/小时。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左右大脑半球控制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右半球通常与创造力 和艺术才能相联系,相反,左半球与数学技巧、说话、写字和逻辑思维相联系。各个区 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指挥肌肉、设计动作、引导注意力、识别目标等。特殊工作由大脑的特定部分进行处理。一天内,交替进行各种活动,可使 大脑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5.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脑的发育从胚胎大约至 20 岁才能完成。对这样漫长的岁月,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 学不同层面的研究都发现并非匀速平行地发生变化。某一阶段期间其解剖结构、生理功 能和心里功能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关键期。从解剖结构上胚胎期出 生前 6-8 周,出生后至 6-8 岁以及 17-20 岁是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婴儿早期,即 1 -3 岁在生理功能形成至关重要,语言能力、智力和特殊技能的形成都有特殊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一段关键期里,应得到良好的内外环境。6.怎样测运动心率 跑步或快走时无法测心率脉搏。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运动结束立即把脉数 15 秒钟的脉 搏乘以 4,就是 1 分钟心率。但从停止运动到计数脉搏,无论如何熟练至少需要十几秒钟。25 这时数出的心率已小于运动时的数值,所以应再加上测量时心律的 10%。
四、教学后记 为了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的情况,评价 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二级目标训练能力的评价可结合在一起进行,主要 采用自我评价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表达 方式、中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主题的确定、对资料的搜集及选择相应的 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挑战自我” 中的“我进步我成功”,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 “试剑石”是对亚 健康了解的一道题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二级目标的掌握程度,可 以放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单独操作。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与教学过程的 结合点。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课《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第一课《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 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26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板书设计: 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 达与交流
第二课时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 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第二课《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二课《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课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习了七个学期的《科学》课,大家对以前的学习过程 27 还有印象吗?有哪些活动我们印象最深刻? 1.分小组,回顾曾经的科学探究活动,畅谈难忘的一些活动片段。
二、反思探究过程的八组技能 1.提问:从三到五年级,我们每学期都有侧重地学习了一组探究技能,比如,三年级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察与提问”,其他几个学期的学习重点我们还记得吗? 2.连线: “各学期与探究技能学习” 3.提问:这八组技能中,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4.组织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技能游戏。5.指导制作卡片:同学们将最满意的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6.组织同学们展示卡片,互相交流。
三、小组合作,完成连线题。3.在小组成员间,举例说明自己的“拿手技能”。4.开展“探究过程技能游戏”。5.制作卡片。1.提问:在这几年的科学课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几组探究过程技能? 2.今后,我们开展科学探究时,大致上会按怎样的思路去进行? 3.组织课堂评价。1.复习八组探究过程技能。2.梳理、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3.组内互评。重点评价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和卡片的制作水平。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28 1
第五篇: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3000字)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1善自己的猜想。
教学目标:、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教学重点:、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 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满阳光
场景图片。
《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
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2直线传播的。
四、交流总结。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享你的成果?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学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
根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进,不一定设计都能变成现实。
《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
第二课时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第三课时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出来。)
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阅读“科学自助餐”)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准备: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
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
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