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 第十册:《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 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 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 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40 =20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诚然,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案中,由于个人在个别教学环节中有些偏差,学生未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 第十册:《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表弟和表姐周末都想到对方家去玩,结果在路上相遇了。
2、板书:相向
相遇
二、探究新知:
1、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2、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师:你从图上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速度、同时出发、最后相遇)板书:同时 相遇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问题: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a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 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② 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③ 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b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 ① 你是怎样列式的,② 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师: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把这条路线拉直,把信息表示在上面。你觉得他们相遇的位置会偏向谁? 师:你能找出哪段是淘气走的路,哪段是笑笑走的路程?(学生台前指一指)师: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和全程有什么关系?
师:从这幅线段图中,我们提炼出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式,学生齐答。板书: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
师:原来他们需要的条件都是一样的,都差个时间,怎么办?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生:用方程,设出发x分钟后,两人相遇。板书:设出发x分钟后,两人相遇。
师:在练习本上列出方程。(将作业本放在展示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平时解决速度×时间=路程 非常好解决,但今天是知道路程和速度,不知道时间但是你们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什么方法?(方程)你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算数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840÷(70+50)师:(为什么要“70+50”)师:行驶一个小时,相遇了么?这一个小时他们一共走了100 可以给它命名为“速度和”,他们没有相遇,所以还要继续走,又走了一个100,还是没有相遇,就是又走了一个“速度和”,一直走了7个“速度和”他们才相遇了。7个“速度和”就是7分钟。
4、如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80米/分,笑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学生独立完成,台前展示
5、课堂小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个步骤? 6、请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新知,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分析比较本题中的两个问题与教材中例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完成第(1)小题,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完成第(2)小题,小组长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读题,分析本题与求相遇时间问题的关系。(2)独立列方程,解决问题。(3)展示台展示,集体订正。
四、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相遇问题的一些知识我们探索出来了,你对相遇问题有哪些了解?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解方程。
2、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4、5题:用方程解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70x + 50x = 840 120x = 840 x = 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50x米。
第三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 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 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 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
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
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 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
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0.5=20(千米)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 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篇:五年级《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65×4 + 70×4(65 + 70)×4 =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59页做一做第1题)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张店镇第一小学
陆永青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进一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驶32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32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分析比较本题中的两个问题与教材中例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完成第(1)小题,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完成第(2)小题,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解题思路。(5)反馈汇报。
2、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读题,分析本题与求相遇时间问题的关系。(2)独立列方程,解决问题。(3)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四、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两个人或两辆车的速度乘相遇时间,等于两个人或两辆车各自所行的路程,路程之和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解方程。
2、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4、5题:用方程解实际问题。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
70x + 50x = 840 120x = 840 x = 7 答:出发后7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