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3: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第一篇: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3、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方法】 说写结合,自主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学生习作中所举材料。【教学流程】

一、回顾原题

200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学会观察,体察世情

“转折,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的话题。学生可以从自我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广泛地谈“转折”。

1、分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

2、讨论交流阶段:自己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转折。

你阅读到的有关他人的转折。

3、收集归纳阶段。

三、创设情景,体验生活

教师播放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第二交响曲》。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到贝多芬面对人生的转折,表现出的那种不怕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

1、分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

2、讨论交流阶段:听完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后的感受。

3、收集归纳阶段。

补充说明: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在他五十岁时却失聪了。这对一个酷爱音乐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他绝望过,但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继续谱曲。每谱好一支曲子,便去大街上演奏,如果人们的反应好,他知道这支曲子便好;如果人们的反应不好,他又反复的修改。贝多芬向命运挑战成功了,他在失聪后创作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

四、联系实际,抒写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抒写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五、积累素材,陶冶心灵

发放资料,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

1、司马迁,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有几次转折:一是父亲的去世前的重托,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他注定要成为一名史官,克绍箕裘;其二是为李陵辩护,接受宫刑,失去一个男人的尊严;其三是完成《史记》,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史官,变成名垂青史的伟人。

2、勾践与吴国作战失败后,积极寻找对策,对外,他启用贤才文种,利用夫差自满心理,收买太宰嚭,从而保全了国家,又暂时低下头颅,“卑事夫差”。对内,他积极发展生产,鼓励生育,寻求贤士能人,磨砺他们的意志;同时自己还与民同甘共苦,使越国上下一心。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一举灭吴。

六、思考分析,按要求进行写作

七、作品展示、点评得失

八、小结 学生应该用心去感受事物,用脑去思考问题,用情去表达生活。

第二篇:“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组

陈幼儿

摘要:“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

感悟

探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渠道,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向课堂要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唯有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的魅力。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去开拓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带“行”,主动地去感悟课文,进而不断地探究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1、多媒体运用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再现生动的形象,创造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刻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外,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获得独特的理解,才能在自主学习体验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才能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进而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美丽。

4、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能够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给予适当地帮助、适时地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引导的基础上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创设能勾起学生已知经验和情感的场景,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深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基本理念

1、倡导和谐教育。以人化、优化、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建立起老师、学生、文本互动的平台,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2、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让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阅历的学生对同一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原则

1、兴趣性原则

职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相比往往兴趣不浓,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认为创设情景,浓厚氛围,使师生双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往往能在情感推动下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互动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在自身互动的同时彼此之间互动起来,获取最佳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审美性原则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我们应从言语体式的感知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受到浸润,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学生在美的熔炉里去提炼美、创造美、表现美。

4、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品读、体验、感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实例

(一)主要环节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讲课伊始,我就播放音乐——班得瑞《仙境》,以此来创设一种特殊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出示托墓,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特定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带着对伟人的敬意去初步感知课文。

2、感知课文,再现画面

汉语的阅读,从字词到句子,它们的意义都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何况每篇课文的主人公有的学生虽接触过,但了解甚少,更多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更不用说去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是这堂课的关键。分析课文前应让学生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由于文章的主人公是托尔斯泰坟墓,学生从未接触过,它的内涵更无从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的录音,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和体会作者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在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意识已被唤起,对课文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他们更愿意以主人的身份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感悟课文,关键在品味语言,靠文本提供的原始材料,与文本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此时,你可以提问:现在需要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选择?或者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镜头,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之。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我就让大家面对多媒体的镜头,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的特征。由于身份的变化,学生兴趣很大,并且此时,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学习语文,我把张扬个性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3、研读探究,体验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话充分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是这样,感情朗读不仅能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中,当学生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朴素的特征后,我就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来谈一谈你觉得托墓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课文材料与观点的感受与理解,这就是对作品主题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课文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哈姆莱特”就是“哈姆莱特”,他们决不是张三或李四。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些学生有时对事物的判别又往往是片面的、甚至荒谬的。此时,我们决不能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谈真实的体验也不能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应让他们立足文本,采取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深入地探究文本。如上本课时,当学生读完课文,我出示四幅图片,问学生:面对长方形的土丘,你会产生最美的感觉吗?我原本以为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托墓是美丽,可没想到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坟墓很普通,谈不上什么美,至少谈不上最美,这样的坟墓如果说“最美”的话,那最美的坟墓就太多了。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既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就应该尊重他们。所以,我对学生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的方法,采取辩论的形式,让他们立足于作品本身,各抒己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亲历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深刻:朴素美与华丽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美,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来谈论的话,不存在谁更美的问题。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但当朴素美体现了伟人的不平凡人格时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最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品出言中之美,感受言中之情,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议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再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了,教材不应是学习内容的唯一和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让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完课后,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因为课前我曾叫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此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托尔斯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深化,又是对托尔斯泰其人有一个完美的认识;然后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托尔斯泰那样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社会却毫无索取?使学生能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五、实施效果

1、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意识和习惯

原来要靠教师反复提醒、强调和督促才能进行的活动任务,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摸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感悟已变成大多数学生的自觉内在的需要。

2、学生能力有所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既把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评价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情感熏陶、审美体验等能力的培养,发挥了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参与、组织活动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阅读理解方面,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解读作品、体验作品、探究作品,并时时为此感动一回。在写作方面,学生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准确地表情达意。

3、学生考试成绩提高

由于新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分评定逐年都有所提高。今年在同类同级学校的测评中,平均分比其他学校高约4分,优秀率上升约2%。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体验感悟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以上谈的也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不成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使之更成熟,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职高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

第三篇:语文教学新课型初探

浅谈语文教学课型改革

通海县第五中学

徐巧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从学生驾驭语言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也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我们重视教材教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学法的探索,却缺少进行语文课型改革的尝试。单一的课型,难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了制约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为此,笔者试图对现有课型加以发展、改造,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型,对语文教学课型改革做些有益的尝试。

一、现行语文教学课型存在的不足。

“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这两种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型,仍是主宰现今语文课堂的主要课型。这两种课型存在着很多弊端,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极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弱。教师侧重于讲,学生侧重于听、记,即使提问也是按教师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的,整个课堂秩序井然。这样的课堂虽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知识传授到位,但枯燥乏味、了无生机,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个配角罢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 为什么“讲读课型”和“串讲课型”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到了现在还会被众多的语文教师采用呢?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有些教师仍然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看得很重,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他们认为只有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深,学生才能提高;只有教会学生考试,才算是对学生负责任。殊不知,这严重压制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天性,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严谨,容不得学生有“离经叛道”的言行。他们怕脱离了自己,学生不能正确的学习,不能把握住所谓的学习重点,不能把文章分析的透彻、深入。他们对学生的那些“奇怪见解”,往往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们很看中对课堂的把持,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三,有些教师是因为惰性严重,善于照本宣科,为了方便省事,因而选择这两种课型。这种因惰性而做的选择,是最不好的,是应该坚决剔除的。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这两种课型毫无可取之处,这里分析它们的弊端,主要是想说明要想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变成真正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依据。

大凡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也是如此。时至今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科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教学课型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一)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各种新兴事物蓬勃发展,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更迭,技术的创新„„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学生现在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很难满足他们将来的发展需要的。他们将来要生存、要发展、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都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识来武装头脑,而这些知识是我们教师现在不能教给他们的,是需要他们将来自己去学习、获取的。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将他们培养成学习型、创造型的人才。基于这一观念,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课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实现学科教学目的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讲读型”和“串讲型”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笔者认为,要完成这一目标,语文教学课型应该不拘一格,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教法,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需要。

当代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爱独立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渴望展示自我。他们讨厌被动的接受,讨厌一成不变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课型要灵活多样,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

(四)语文教学课型改革是适应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需要。现行语文教材(苏教版)内容十分丰富,每册书分为三大板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三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即使同属一板块的内容,学习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九年级的专题就分为三种类型:探究式(《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气象物候》);言语实践式(《广告多棱角》);体味感悟式(《我心中的语文》)。因此,要充分体现各个板块的特点,达到各个板块的要求,就必须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语文教学课型来与之相适应,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新课型构想。

(一)阅读课。就是教师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去独立地读文章,对重点语句圈点勾画,反复品味,最终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阅读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书评课。学生读书常常会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或为精彩的情节所吸引,或对好词佳句赞不绝口,或产生喜、悲、痛、恨等感情„„教师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种种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就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欣赏课。欣赏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美妙的诗歌,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篇情节跌宕的小说,都是适宜学生欣赏 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朱自清的《春》、《绿》,鲁迅的《孔乙己》等文学作品都是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的。

(四)演讲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就是动口。演讲课则是培养学生动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一定时间安排选题,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五)表演课。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话有个性,有矛盾冲突。对于这些课文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排练表演来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的。戏剧,如《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选场等可以通过表演来完成。有些小说则可先改成剧本,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再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窗》等。

(六)讨论课。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钱梦龙说:“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多向的信息交流中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在教学某些课文时,教师先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七)展览课。就是定期将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作文本等在班级展台上进行展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八)竞赛课。当今社会是竞争型社会,只有成为竞争的强手,才能成为开拓型的人才。要想成为竞争强手,就必须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举行朗读竞赛、书法竞赛、作文竞赛等 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九)示范课。教师对某些课文进行抛砖引玉式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类似课文的学习方法和备课方法,然后指定学生讲解此类课文。这种课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可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新课型并不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这几种,笔者所谈的只是个人对于语文教学课型改革的思索,相信未来新型语文课型会越来越多。但是,不管如何改革语文课型,都应该抓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中心不放,完成好素质教育交给语文教学的任务,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步步深入,古诗文教学的分量在逐步加大,文言文和白话文成为共同支撑高中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教学课型的设计是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一堂好课型的设计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型的创新设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几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诵读感悟课型――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情境体验课型――充分运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自觉地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活跃思维,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比较鉴赏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全面把握阅读对象的异同,从而领会文本的实质。

涵咏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

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想来谈一下以上课型的综合应用。其主要教学内容为:新课导入

由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配合下雨的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的生活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前期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业败、身单的人生巨大波折。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作者早期词作《醉花阴》,明确李清照写词的一贯风格

多媒体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朗读录音(视频),让学生体会李词的一贯风格。

李清照词多用“愁”字,多绘“愁”形,多构“愁”境,多抒“愁”情,其中“愁”、“瘦”、“病”、“酒”等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的原因和一把有效的钥匙。提示鉴赏角度,学生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中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依据完整结构,新颖构思品读: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秋风能渲染愁情。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细雨是哀伤?p愁丝的象征。对比阅读

比较《一剪梅》和《声声慢》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提炼信息,概括手法。(间接抒情)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词中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所借之景: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2)借事抒情:词中是如何借事抒情的?

该词构思新颖,结构完整――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

寻觅――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极写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况和空寂落寞的精神痛苦。课堂小结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结束课堂

用法国缪塞的名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结束教学,多媒体再播《一剪梅》音乐,再次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上面这个课型设计,综合了前边提到的几种课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正确处理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的新跨越。

第五篇: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

谭国华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4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学数学研究》(广州)2013年6上期第4~8页 【作者简介】谭国华,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510030).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按课型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的传统.但是,对于如何划分课型以及如何认识每一类课的一般结构特点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去对高中数学课型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型结构特点的归纳总结,或者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基本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或者因人而异,不同人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原有的课型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限.在过去,由于受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教学心理学发展所限,要想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是用来指导课型的研究.但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从19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直接而有力.近几年,我们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课型的研究,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效.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使高中数学课型的理论保持我国传统课型理论中课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特点,以方便操作;同时,融入现代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分类的观点,对每一种课型中涉及的主要知识的类型及其学习的过程、有效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本文仅对有关高中数学概念课型及其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一、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的课型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版)中关于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课的类别.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这种意义下,课型可以看作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所指的课型主要是指课的类型,是根据一节课(有时是连续的两节或三节课)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来划分的,但是同时它也兼具课的模型的含义.这是因为根据教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不同的教学任务分属不同的知识类型,而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需的内、外部条件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某种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即是课的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可以划分为原始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原始概念一般是通过对一系列的例证直接观察和归纳而习得,这类概念一般不需单独设课讲授,只需结合其他概念或规则的学习附带进行即可习得.而定义性概念中的那些次要的和易学的数学概念往往也不单独设课讲授.但是,在高中数学概念中,有许多重要的定义性概念往往是要单独设课讲授的,这一类课是具有共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特点的,于是,我们将这一类需要单独设课讲授的、重要的定义性概念课统称为高中数学概念课型.1.教学任务分析

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以及运用概念去办事,去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主要应作为程序性知识学习.根据学习心理学关于定义性概念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的分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三项内容:一是要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也就是要帮助学生习得概念,这将涉及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即概念的名称、定义、属性和例证的分析;二是要运用概念去办事,即将习得的数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三是要辨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形成概念系统.其中前两项内容完全属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第三项内容中一般只有部分内容属于概念课型的教学任务,形成完整的概念系统则属于高中数学复习课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在复习课型中进行讨论.2.学与教的过程和条件

高中数学概念学与教的一般过程可以以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创立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为线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请参见参考文献[1])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

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是什么,重点是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一般需要做好下面四件事情.首先,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其次,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并结合定义给予恰当的说明.再次,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如将概念的定义由文字语言表述转换为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表述.最后,对概念做深入分析,着重在以下四点:

①辨明所学数学概念与原有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所学数学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

③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④分析所学数学概念及其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当然,并非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教学都要完成所有这些事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次要的数学概念,有时只需完成前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习得概念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叫概念形成,另一种叫概念同化.①概念形成这是一种从辨别概念的例证出发,逐渐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贝尔的上位学习模式来解释.(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1])

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知觉辨别(提供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例证的特征)→提出假设(对概念例证的共同本质特征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使假设精确化→概括(给概念下定义)→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学习的内部条件(即学生自身应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能够辨别正、反例证.学习的外部条件(即教学应提供的条件):

第一,必须为学生提供概念的正、反例,正例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例的无关特征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正例应连续呈现,最好能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第二,学生必须能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以检验其所做的假设是否正确.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予矫正性反馈.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涉及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问题.明确概念的定义方式,对于教师更好地分析概念以及促进学生形成概括是有帮助的.在高中数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大多数采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这里的属是指属概念,种是指种概念.属概念和种概念是指具有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即如果概念A的外延真包含概念B的外延,则称概念A为概念B的属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种概念.通常,也称概念A为概念B的上位概念,而概念B即为概念A的下位概念.可用公式表示:

被定义概念=种差+最邻近的属概念.公式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指在被定义概念的所有上位概念中外延最小的上位概念(属概念),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在它的最邻近的属概念里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那些本质属性.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个定义中,被定义概念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最邻近的属概念是不等式;种差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独有的而且能够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其他不等式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②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通过直接下定义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习得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心理机制可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模式来解释.学与教的基本过程:

呈现概念的定义→分析定义,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构成定义的各部分的关系→辨别概念的正例、反例(正例应有助于证实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应有助于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概念加以解释→对概念做深入分析(分析与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概念的其他一些重要属性或特征).学习的内部条件:

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或结构),而且这一上位概念(或结构)越巩固、越清晰就越有利于同化新的下位概念.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一,言语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二,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正例和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反例.第三,提供适当的练习,并给以矫正性反馈.第二阶段:转化阶段

第一阶段习得的概念仍属于概念的陈述性形式.若要运用概念对外办事,则还需将它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转化为办事的技能.这是本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重点是要明确运用概念办事的情境和程序,并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尝试运用概念.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要提供变式练习.运用数学概念办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数学概念自己办事,解决与数学概念本身有关的问题;另一种是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和一些重要的非本质属性去解决有关数学运算、推理、证明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概念的运用,一种是为函数自己办事,如求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值、定义域、值域,作函数的图象,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求函数的最值等;另一种是运用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解决与方程、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或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函数概念教学及变式练习的重点就在于熟练掌握每一种情境中办事的程序和步骤.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

这是第二阶段的延伸.通过变式练习,学生已能在一些典型的情境中运用概念,已初步形成运用概念对外办事的技能.本阶段是要进一步提供概念应用的新情境,以促进迁移,其关键条件是提供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中问题的类型或情境应多样化,和第二阶段相比有类似的,也有新的呈现,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独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阶段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但通常都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3.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广义知识学与教的“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将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的基本程序简要归纳为: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数学概念)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新概念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便为同化新概念做好准备.(3)引入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的本质属性.这里,既要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也要注意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4)采用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的形式帮助学生习得概念的陈述性形式,即理解概念.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

(5)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陈述性形式的概念转化为程序性形式,即转化为办事的技能.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概念对外办事)

(6)通过课外作业、复习、间隔练习和在后续课程内容中应用概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概念应用的情境,促进保持与迁移.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第一、二两个阶段的5步通常是在课内完成.第三阶段即第6步为概念的巩固、迁移和应用阶段,通常是在课外和后续的课程中完成.对于以学案自学为主的教学则需考察其学案编写以及教师课堂上提供的帮助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的三个阶段.二、高中数学概念课型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具体内容见参考文献[2]第2.2.2节)的教学过程分析为例,具体说明高中数学概念课型的教学设计过程.1.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项学习内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概念.第(1)项内容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需达到掌握水平.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需采用数形结合方法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展开.第(2)项内容也属于定义性概念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反函数的学习要求已经降低.本课学习反函数的概念,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因此,本节教材主要是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反函数概念的学习只需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本节教材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属于概念课型,需按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型特点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要做到三点:

第一,要帮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概念是什么,包括四个方面:对数函数的定义、名称、例证和属性.根据函数的特点,对对数函数属性的讨论应包括形和数两个方面.第二,要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教材主要要求能解决三方面问题: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要明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及函数的关系.其中,辨明对数函数概念与指数函数概念的关系需要先介绍反函数概念.本节教材一般应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学习运用对数函数解决简单的两数大小比较、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反函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去办事的能力,需要补充适量的变式练习题.2.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习得对数函数的概念.第一步 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做到:

(1)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包括:

①能陈述对数函数的定义,并能列举正例、反例加以说明;

②能用描点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基本性质;

③能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第二步 复习原有知识.对本课学习影响较大的原有知识,一是函数概念和指数函数概念,二是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函数是其上位概念,也是其最邻近的属概念.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应帮助学生回忆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图象的画法.第三步 采用概念同化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习得对数函数的定义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如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则需列举两至三个正例.我们这里是采用概念同化方式.(1)引入概念

教材提供了一个引例:通过碳14的含量测量出土文物的年代.这个引例能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对数函数的概念;二是使学生认识对数函数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给出的t和P的取值的对应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的函数.(2)呈现并分析定义

根据对数函数的定义方式,分析时要讲清两点:一是最邻近的属概念,二是种差.在对数函数的定义中,最邻近的属概念是函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构成了上下位关系,即对数函数是一种函数;种差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为

(a>0,且a≠1),种差也就是对数函数,都有唯一的生物死亡年数t与之对应”,从而说明t是P区别于其他函数的本质属性,即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分析定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定义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为什么对数函数义域是(0,+∞)?

(3)列举正例与反例

通过列举正例、反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四步 采用概念形成方式习得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a>0,且a≠1)的定 对各种不同的函数的概念学习都包括数和形两个方面,画函数图象既是为了获得函数的性质,也是为了从形的方面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将图象上观察到的共同特征用代数语言表达出来,就得到一类函数的性质.这一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1)在同一坐标系内采用描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应分0<a<1和a>1两种情况,每种情况至少举两个对数函数的例子,在同一坐标系内采用描点法画出它们的图象.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每种情况都只举一例,这是不能形成对共有的关键特征的概括的.有的教师说教材也只举一例,这是不对的.教材中有一段话:“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吗?”教学时应落实教材的这个意图.(2)通过观察图象的特征,概括出一般对数函数的性质

观察和分析图象,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并由此概括出一般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第二阶段:转化阶段.将习得的对数函数概念转化为办事的技能.第五步 样例学习和变式练习

这一步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概念去办事,其核心是掌握运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教材的要求,分为三种情况.(1)运用对数函数定义解决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两个例题,均属于对数型的函数.教学中应结合这两个例题分析对数型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异同,以及总结求这类函数定义域的基本方法.例1 求函数数的定义域:(a>0,且a≠1)的定义域.通过样例学习后让学生小结求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的步骤,并进行变式练习.如求下列函(2)运用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比较两个对数值大小的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例题,三个例题分属三种类型.教学中应结合这三个例题,总结运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基本方法.同样,先学习样例,然后再进行变式练习.例2 比较下列两个值大小:

在学习例2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本题的第①、②小题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比较大小.但第③小题则不行.有没有其他统一的方法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呢?这种统一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画出图象,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则可以比较大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将设及构造函数.那么如何构造函数呢?三个小题中的底数不变,真数变化,则可以构造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步骤为:

第1步:依据对数的特点构造对数函数;

第2步:判断函数单调性,有时需要分类讨论;

第3步: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下结论.(3)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提供了一个溶液酸碱度测量问题.通过这一例题,不仅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对数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对数函数模型与现实生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对“对数函数模型”的应用(如航天技术、考古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大致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对数函数模型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属于学习分类中的态度学习,亦即数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第六步习得反函数概念

对反函数概念只需达到了解水平,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即可.具体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们知道表示y是x的函数,由

可以得到,教材上说x也是y的函数,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②教材上说和y=

都表示函数的反函数,这是何原因?

(a<0,且a≠1)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指数函数是互为反函数.(a<0,且a≠1)与对数函数y= 第三阶段:迁移与应用阶段.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对外办事.第七步 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促进迁移.提供课外作业以及在后续课程中提供运用对数函数概念办事的机会.【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下载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新课型之体验感悟型作文教学设计(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万能型

    英语写作 Part I: 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一 开头万能公式: 1. 开头万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经典句型:A proverb says,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适用于已记住的名言)It goes wi......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掀起你的盖头来 -------走近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环节一:教学导入 大家一看课件的首页,就知道今天我们的课和作文有关。可是老师不想就讲作文,我想请大家帮我解决此时面临的......

    体验感悟型:读懂妈妈的爱范文大全

    读懂妈妈的爱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蒋联英 【辅导对象】:初二学生 【辅导理念】: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把父母当成偶像和英雄,他们渴望长大、有独立的个性,不再像儿童时期一样依赖父母,而......

    任务型教学设计

    《任务型教学》作业 你们学校推荐你参加“中国任务教学研讨会”任务教学展示课的选拔。【任务】请准备一节任务教学课例的教学设计以报名参加“中国任务教学研讨会”,必须包......

    探究型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凡卡 五年级 语文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是孩子,那你们现在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好,吃好的,穿好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位生活在旧社......

    任务型教学设计[范文]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取材于人教版高一英语section B of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一、 设计思路和依据 1.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语言教......

    探究型教学设计

    探究型教学设计-《How do you deal with our problems ?》 长春市晨宇希望中学 张月明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

    任务型教学设计

    任务型教学设计—— Lao She Teahouse(听说课)(八年级上) (注: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 1. 导课(2m) 首先我会用老舍的几篇课文来引导大家进入本课主题。我打算列举老舍的《猫》,《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