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型教学模式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
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
(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阅读课教学模式
精读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
(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略读课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古诗教学策略
“厚”读诗词,了解作者,读通字句,理解诗意;“薄”读诗词,抓住诗眼,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吟咏成诵。
古诗语言精练,但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我们要将诗词读“厚”。所谓“厚”读是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运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意词意,丰富古诗词的语言。而“薄”读诗词,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眼,(诗眼即诗的主题)展开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二、古诗教学模式
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
(一)解诗题。
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
(二)明诗意
十分诗词七分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但除了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意之外,还应教给学生解惑古诗的方法。如高年级,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解惑。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从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而在低年级明诗意的过程中我们孩子们的解惑明意大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如可以抓住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充分发挥课文插图、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明朗诗意。
(三)抓诗眼
诗眼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情感和炼字用词的艺术两方面来确定。有时一首诗可以找到两个诗眼,那就要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确定。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
(四)品诗情
品诗情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渲染气氛、理解诗人的创作的背景把握诗意诗情、借助联想想象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等。
(五)诵诗韵
诗歌句式整齐、音乐性强,极其便于诵读。而这种“读”并不是单纯的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它要求通过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这一点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加以指导。比如教师配乐朗诵、听名家录音、课堂个别或集体指导,散读、齐读、鼓励学生朗读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第二篇: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六种课型教学模式
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本着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分为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
一、新授课
新授课课堂讲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意思是在备课时,每一篇课文要先确定大的框架,将整篇课文从内容或者结构或者其它别的方面划分出几个方面。“小处着手”意思是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要把课文上成活动课、讨论课、问题课、思维课。教师要想法把课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者说创设出一个个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特定情景中去讨论、研究。设计问题时要掌握好两个“度”:一个是梯度,即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整堂课讨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的东西到本质的内容,体现高潮的问题设计在最后;另一个是适度,即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不要设计,要让学生“踮着脚摘桃子”,要有思维价值,学生不用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怎么思维也思维不出来的问题同样也没有价值。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体着眼,创设情景。即将课文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第二步,浅处入手,切入正文。教师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与讨论。第三步,由浅入深,拓展深入。围绕课文内容,逐渐拓展,让学生展开讨论研究。第四步,教师总结,并针对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一定数量练习题,进行巩固。
二、复习课
对语文课本的复习,我们主张小单元复习。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不允许在复习课上只是把上新授课时的有关内容简单肤浅地笼一笼了事。复习课要上出新意,上出深意。具体步骤就是每一单元要找一个切入点切进去(切入点一般以新教材单元训练重点为主),然后形成一条线,把本单元有关内容贯穿起来,使整个单元、整堂课紧紧围绕在培养一种能力、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上。在这条主线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外扩,以便使线成面,能扩多少就扩多少,不求面面俱到。这样,复习的单元多了,培养的能力种类也就多了,学生学习印象也较为深刻,课堂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阶段。一轮复习是琐碎的,感性的;二轮专题复习是理性的,以讲规律方法为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坚决反对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做题讲题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二轮复习中最懒惰的做法,也是最易使学生疲劳而厌倦语文学习的做法,因而也就是对学生最不负责的做法。
首先是组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学习习近平几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纲,然后一步步细化,直至不能再细化为止,形成一棵语文知识系统树,让教师和学生在心中一目了然。然后研究一下哪些知识点已经考了,是怎么考的,对应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的一些特点。
具体到课堂上的专题复习,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利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高考命题者在这一考点上命题的思路和规律;第二步是利用这些思路和规律来探究针对这一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是利用一定的实例来验证我们总结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辅以一定的练习题,作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每一个小知识点的一个小类型,都要精选4——5个小题目进行巩固训练,不漏掉一个题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头脑中对各考点都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答题时才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三、讲评课
一套试题、一次训练结束,在讲评时,切不可采取逐题讲解的办法,因为对同一个题目来讲,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明白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明白,如果老师机械地大讲特讲,势必会耽误优秀学生时间,造成部分学生的精力浪费,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主张的讲评课模式是:
第一步先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互相探讨、研究,让部分弄懂或没有弄懂的学生对明白或不明白的题目通过讨论进行互补,这种讨论是小范围的。第二步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随便提出不明白的疑难问题,然后仍让其它同学来解决,因为一个问题不可能全体学生都不明白其中道理。假如全体学生都不明白,那么第三步教师再通过提示,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讨论、争论等方式解决。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往往放在一些正答率较低的高难度题目上,它的优点是对症下药,针对性强。第五步是教师针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设计练习题,进行反馈纠正。
四、阅读课
主张采取开放性阅读与指导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语文课每周必须有两节阅读课,一节开放性,一节指导性。开放性阅读就是让学生进阅览室,随便阅读,一般设在自习课上。但为了避免开放性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阅览室,比如设计阅读信息反馈卡让学生填写,或概括内容梗概,或介绍人物;或写出读书笔记,或进行文章评价等等。
指导性阅读课一般放在正课上。第一步是教师广泛收集材料,刻印选编,每堂课一般要有三到五张文章选编材料印发给学生。选编的阅读材料内容要有目的性,也要有序列性。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阅读训练的重点进行分类。第二步是让学生交流本周内阅读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文段或文句,教师适时加以评论。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突出重点,不可在每次指导性阅读训练中,都将理解分析、归纳总结、赏析评价几种能力一齐训练,也不可每次训练既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抒情和说明的文章,要重点突出,能力集中。第四步学生谈阅读意见,允许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看法。第五步学生作笔记。
五、训练课
训练课除了课堂上每个小专题后的强化训练外,每个专题结束后,还要进行专题双过关检测。第一次过关检测要求覆盖面广,尽量一个专题的各个知识点都涉及,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二次过关检测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第一次检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的题目。出现问题严重的知识点,可以设计2——3道练习题,以达到纠正目的,在精不在多。
六、写作课
同阅读课一样,写作课也要有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开放性写作是要求学生建立周记、随笔本、日记本,学生愿写什么就写什么,一般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留日记本,周记、随笔每周收阅一次,教师可不加批语,但必须全部浏览,从中选出三至五篇优秀周记,在下发给学生时,利用课前5—10分钟读一读,以激励学生写周记、随笔的兴趣和热情。否则,学生就会认为教师不阅而写作积极性丧失殆尽。指导性写作则要求教师对作文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一方面,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要有序列性,先训练什么,后训练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段到整篇,由记叙说明到议论抒情;由单一到综合。另一方面,在作文批改上,要摈弃传统的教师全批全改写批语、讲评读几篇优秀范文的做法。因为语文教学比较累的主要原因就在写作文批语上,教师费尽心血为每个同学写了评语而发到学生手里,学生却往往看一眼了事,往往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新的灵活的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每月四次指导性作文中,教师要全批全改一次。另外三次作文中,其中两次,教师可以从收上来的学生作文中,选出上中下三类作文各3—4篇,然后印发给学生。讲评作文课上,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把这10篇左右的作文认真读一遍,将它们分成上中下三类。这一步比较容易。第二步是让多个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给作文分类,优秀作文好在哪儿,差等作文差在哪儿。第三步是在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评价分类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讨论如何将中等和差等的作文改成优秀作文或相对优秀作文。第四步是让学生从中选定一篇中等或差等作文,修改完善成一篇优秀作文,形成文字。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前,必须作好学生思想工作,避免所选学生作文差而产生负面效应。
四次作文的最后一次,可以下发给学生互相批阅,或小组批,或同桌互批等等,形式不求一致。这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还可以把老师从繁重的写作文批语中解脱出来,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
以上提供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仅供作参考,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机械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效率高。老师们可以根据各校各自的实际情况,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不断探求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校语文教学的新规律,边学习,边探索,边课堂实施,边总结,不断探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第三篇: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高一生物三种课型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诊断补偿——导入新课——教学目标投放(重难点)——检查预习效果—巩固提高——小结——学后反思
以前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体系——教材梳理——典型例题——巩固练习
创新:首先导入新课,设置悬疑,让学生带着问号听课,本学年学案把构建体系放在后面进行,相当于课堂小结。
二、复习课:
出示目标,有的放矢―→学案导学,互动分享―→疑难解析,总结提升―→典例精析,领悟规律―→达标检测,应用提升―→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以前模式:构建知识体系——重难点——梳理基础知识——典例剖析,拓展巩固
创新:去年我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练习,但是没有反馈,今年通过总结反馈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讲评课:
总结考试情况,锁住重点、出错点——学生自查自评——讲解重点、归类讲评——变式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反思整理
以前模式:评析试卷,锁住重点——学生自查自评——讲解重点——变式训练、巩固提升——学生反思整理
创新:今年的讲评课多了一个归类方法的环节。去年我们只是把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题讲解一遍,并详细的告诉学生某类题型的具体的解题方法,今年要在讲评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解题方法。
高效课堂研讨(生物)
一、教学模式:
(一)组织教学模式:教师备课,编制学案―→投放学案,学生预习―→批改学案,了解学情―→课堂教学―→课后作业
(二)课堂模式: 1.新授课:
诊断补偿―→导入―→投放目标―→检查预习效果―→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突破重难点―→随堂检测―→小结―→教后反思 2.复习课:
出示目标,有的放矢―→学案导学,互动分享―→疑难解析,总结提升―→典例精析,领悟规律―→达标检测,应用提升―→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二、调整内容:
1.落实好课前预习,课本知识通过预习应该解决掉大部分。
2.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教师发挥好“导学”的作用。
3.轻知识的传授,重规律的总结和能力的提高。课本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能获取,课堂上要做的主要是总结、提升。
4.给学生当堂反思的时间。不论是教师教了一节课还是学生学了一节课,最后学生都应该自主梳理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2010-6-19 乳山五中生物组
第四篇:践行课型模式 追求有效教学
践行课型模式
追求有效教学
非常高兴我们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课型模式、课改模式对于推进和构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在前面的大小型会议以及教研员讲课时,都对数学课型模式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解读和培训,其实课型模式也是我们大家一直以来实践总结成果,所以还应该感谢大家。今天,市三小张江华老师为我们作了一节复习提升课三所学校代表发了言,因为大家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了,所以讲得很好,谈得也很好,其他各校也都在认真践行和落实,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的做法,要注意做好总结和积累。
教研室前段时间已经把课型实验的成果结集出版,进行推广,目的是让全市的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推动打造高效课堂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为了更好地促进践行课型、课改模式,交流外出学习经验,下面我以“践行课型模式,追求有效教学”为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简单的话题交流。
一、熟知深悟,灵活运用。
我们必须对课型模式做到熟识、熟知,才能灵活驾驭和运用。我们现在重点研讨的新知探究课和复习提升课,其实流程都很简单,新知探究课有6步,复习提升课有3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都可以呈其精华,灵活的以板块的形式把“魂”—— 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呈现出来。
本期,在调研听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惊喜,比如迈着大步在课改路上前行的豫灵上屯小学,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真正的退居到幕后,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他们的课改做法和细节还有许多需要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但从他们师生坚持恒定的信念和生动精彩的课堂,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灵宝的“杜郎口”,他们高年级做得好,低年级也同样精彩。但在听课调研过程中,更多的课堂让我们沉思,教师串讲串问,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任主任也多次强调:课堂问题不要一问一答,问题要扎堆出现,教师要退下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思路的考虑,在准备今天这两节课的过程中,我们以“体现学生是主体、是主人”为主旨,以课型模式为指导进行设计。市三小张江华老师所讲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由三部分组成,即出示目标—— 梳理单元知识—— 应用提升练习。梳理单元知识版块分3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由老师领着学生初略地阅读数学书,以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点,构建起单元知识大框架;第二层次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针对每个知识点再次细读数学书,把每小节中细小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犹如把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第三层次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图,使单元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得以完整丰满地建立,知识得以复习巩固。三个层次的学习由扶到放,既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又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当家做主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我讲的三年级新知探究课《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分为6步:复习旧知——出示目标——探究新知——总结质疑——达标训练——堂清测试。在探究新知环节,我也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独学探究;第二层次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是先小组,再全班;第三层次是读书深化。设想整个环节的用时占整体课堂的1/3,后面的达标训练和当堂测试占时大约1/2,这样设想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虽然今天的两节课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课堂上低年级同学的表现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他们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能力大大出乎我们的想象。习惯与能力需要老师的引领和培养,并且需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课堂上力求体现的理念、设想的本意现与大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希望我们今天抛出的砖,能引出各位今后构筑的玉,也希望我们今后能不断地改善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这也是我们想要通过培训向老师传达的信息和要求。老师只有真正退下来,学生的能力才能锻炼出来,提升上去,这是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不争的事实。
二、追求有效,实现高效。
在外出学习时,“有效”这个词语不断地传入耳中,冲击着我的脑海。回顾反思,专家对高效课堂理念的解读就是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充分”。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说:我们老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像我们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一样。教学有效了,才能实现高效,我们在第一、二届课堂达标活动中也举行过“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专题探讨,所以今天和大家交流关于有效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后数学课堂教学将要关注的重点,因为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有效,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高效。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和西方的孩子相比时,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国外的孩子,从小就强调自主独立,跌跌撞撞的自己走,所以,学习进展可能缓慢一点,但是摸索积累到了成功的方法,他们有创新的后劲。而我们的教育是一开始就老师家长包办代替,一下子学得很多,抱着他肯定走得快一些,所以说我们的起点就有问题;传统的教学还有个成功的经验叫“过关”——单元过关、学期过关、年段过关,但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就有问题,我教三年级,管好我的三年级“过关”,我教小学就管好我的小学“过关”,急功近利,目光近在眼前,我们的学生当然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我们教孩子3年、4年、5年、6年,但是要为孩子的30年、40年、50年、60年负责,一定要树立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
要检测自己的课堂学生学得是否有效、高效,大家可以围绕以下五方面来考察:第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兴趣是不是浓厚,热情是不是高涨,情绪是不是饱满、投入,学习过程是不是快乐、开心;第二,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否全程参与、是否人人参与、是否全身心参与,是否参与学和教;第三,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会认真地倾听,会积极发表意见,会进行互助学习;第四,看学生的思维状态。问题提的是不是有质量,是否有创造性思考和个性化见解;第五,看学生的生成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集中体现,看学生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三维目标的集中收获等。有效教学有三条“铁律”。
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有:(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随着学生年龄、年级的增长,他们的领悟、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这种能力也是老师放手培养出来的,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老师要在低年级就要有这种意识,在这方面,豫灵上屯小学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它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而是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规律,总结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讲授的内容,同时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让学生参与体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一方面把教法建立在研究学法和学情的基础上,以提高教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索和选用先进的科学的教法中,引导学生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2)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今天我再讲“教学有效性”,它的重要意义自不必说,我们可以从教师或学生的层面,在课型模式推行的过程中选取一个点来进行课题研究,对于这个研讨主题,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实施。
三、坚定信念,坚持践行。
今年十月我们到山东潍坊考察学习,11月7日我到卢氏县城关中学参加初中的高效课堂实验推进现场会,包括之前所到的一些地方学习,他们的课改成效令人震惊,反思我们的课改历程,我们的理念、做法、措施都不缺,缺的正是持之以恒、坚定坚持地信念与态度。实验小学的白校长说:其实课改和健身一样,健身是为了锻炼身体。那么你可以跑步、可以散步、可以学习八段锦、五禽戏、跳广场舞,也可以练瑜伽、学太极。事实上,不论哪种方式,只要适合你,坚持下去都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不必在意学太极优雅有文化,跑步散步太简单不够档次。学校的发展是这样的,教师、学生的发展也是这样的,课型模式、课改模式的推广无疑也是这样。我们豫灵上屯小学就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
有关一些学习考察、平时入校听课及一些活动的总结体会都在我的博客上,希望大家可以看一看,以加强交流,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针对今后的工作布置2件事:
1、本期一年级起始教材进行了改版,咱们在暑假组织教师进行了教材培训,教材使用一个学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好的做法,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咱们准备在12月中下旬举行一个“教材使用大家谈”交流会,希望各单位回去结合教学实际,总结经验,材料于12月15日前发到我的邮箱,咱们将择优进行大会发言。
2、今天我们谈到“有效教学”,希望咱们低年段的老师也能着力思考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在咱们这块实验田中走出一条鲜明的路子,在下学期我们将看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经验流 会。
第五篇:数学教学设计三种课型模式
课型:新授课
一年级
课题:《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重、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
难点:掌握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5个圆片、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演示把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铅笔与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二、探索交流,解决。
1、自主探索
同桌相互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铅笔和2只铅笔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师提问:
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把它记下来?怎么记?
你是怎样得到3个的呢?(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学生说不上的话,教师和学生一起算)
A、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指图数 1、2、3)一共有3个。B、还能怎样数?1后面添上2个是3个。
C、还能不能根据前面学的分与合中合的方法算出结果吗?(1和2合成3)你会读这个算式吗?(生试读)
+
=
加号
等号
加
等于3 师板书: 读作: 1加2等于3。跟老师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
看了算式谁能说一说:
这里的“1”表示什么?(表示1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2”表示什么?(2表示2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1+2”呢?(1+2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3”呢?(3表示一共有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1+2=3”表示什么?(表示将1只铅笔和2只铅笔合起来一共是3只铅笔)(谁再来说一说)
找多名同学多说几遍明白式子中的数各表示什么。3.掌握方法
1、出示例1的两幅图。
①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气球吗?这里有一个小丑,他的左手拿了几个气球?右手拿了几个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加法,你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谁能将事情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左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和右手拿了一个蓝气球,一共有四个气球)
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生答)② 师板书:3 + 1
你知道得数是多少吗?(3)
板书: 3 + 1= 4 怎么读?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读一读。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直接在图上数,一共有4个气球;3添上1,也就是从3往后接着数1个数,是4;因为3和1合成4,所以3+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刚才掌握的加法基础上,迁移到4的组成和加法算式,学生以理解和接受。】 2.合作学习:学习5的组成
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很多,在都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学生回答后,老师写出算式4+1=5。再问:“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巡视时,了解班上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全班展示。展示学生算法有3种:一种是用“点数”法算出得数;一种是从第一个加数起接着数的方法算出得数;还有一种是用数的组成知识来算出得数的。
【设计意图: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P24-25
做一做
2、猜一猜,☆是几。
2+3=☆
1+3=☆
4+1=☆
3+2=☆
3+1=☆
1+4=☆
2+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加
法
+
=
加号
等号
加
等于
课型:
练习课
三年级
课题:
千米的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估测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记忆长度单位及其他长度的方法。
2、体会并掌握“观察——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粗心的严重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1千米的长度,加强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
2、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你能用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上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分层练习强化训练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迷糊写的日记,想看吗?大家看(电脑显示)自己先读一读。
《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盒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汽车站。路上碰到了身高130毫米的叮叮,叮叮问:“小明,上哪里去?”我说:“去临沂玩。”叮叮说:“沂南离临沂很近,才100米呀!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一直在笑,为什么笑呢?他发现小明日记中好多长度单位用的都不准确,我们帮助小明改过来,好吗?
(5毫米有多长?就这么长。教师随着出示练习本)改到这里,你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吗?
(太粗心、做题不能马马虎虎、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否则会闹笑话的)那我们以后可不能像小明一样。
【设计意图: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了巩固练习,同时,注重学生的习性关照与训练:做题不能马虎、粗心。】
小明闹了这个笑话之后,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又去找他的老师,虚心学习长度单位的知识。苦学了10天后,这天老师给他出了3关测试题。同学们也能闯过这三关吗?
(1)第一关:
铅笔长()厘米 或者说长()毫米
还可以说长()分米()厘米
师:大家看,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对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除了达到练习巩固的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同一物体的长度,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2)第二关 A、填一填 2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2千米—()米=1000米 9千米=()米+()米 B、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9分米○2米 50毫米○5厘米 300分米○300厘米
同位两个换过来,找一名同学读
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学习数学,我们不能只限于会做题,还要善于观察发现,总结规律,用规律指导我们后面的学习。同学们观察1、2题,有什么特点?(单位统一)那我们就直接怎样?再观察3、4题,又有什么特点?(单位不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你能像刚才那样,总结出第二题有什么规律吗? 生: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师:300分米○300厘米还用转化吗? 生:数字相同,只比较单位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用过多的讲解,而是把重点放在抽取规律上,让学生通过练习,获取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如何观察、发现、抽取规律。】
(3)第三关:
第三关呢,老师让小明量一间房子的长和宽,小明一听,这太简单了,可老师又说了,不能用尺量。同学们想一想,让你量这间房子的长和宽,你会怎样量?
生:用步量
师:这位同学和小明想到一块儿了。大家看:
小明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小明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大约各有多长吗?
学生读完后教师电脑演示。独立完成、订正。【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估一估、量一量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毫米()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分米
()分米()厘米 谁先来汇报你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
1、填一填
1千米=()米 1米=()分米 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50毫米-4厘米=()厘米 8千米=()米+()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从沙河到莱州的长度大约是25(),坐客车大约半个小时能到达。
学校教学楼高约()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达标测试,而对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拔高练习】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对于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了什么? 多指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课型:复习课 五年级
课题:小数除法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2——43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重、难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整理后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
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42页2题。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根据学生的实际,从课本43页1-7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解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小数乘法进行验算。
第3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顺序。首先要用总计金额减去足球的总价得到篮球的总价,再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分别算出篮球和足球的单价。在学生填出得数后,可以让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叙述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4题,首先要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习题中通过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可能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这样分清了两个人物以后,学生才能真正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图文结合分析题意的方式学生是第一次遇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正确地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解答。
第5题,可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6题是一道去尾法的题目。先列式解答,再去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