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时间:2019-05-12 23:4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第一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

通过此科目的学习对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原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觉得老师上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按照进度将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会做题,考试成绩高些就可以了。可是通过学习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的学习我不但认识到了之前的想法是很错误的,而且举得作为一名老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具体感受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来说明。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教学设计依据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制定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它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其功能在于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由以上可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理论上不难理解可是如果操作起来就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刘老师把对教学的理解和自己几十年的教学一线的经验给我们讲解了这些知识,使我很形象和深刻的理解了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所在。要想上好课教学设计很重要,而它的设计过程则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的一个很好的考验。首先我们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调查,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里有专业知识的考验,有教育目标的落实方向的把握,有老师个人魅力或品格的体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预设和生成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防止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堂课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教促学,对课堂教授的各种变化进行 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也是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

除了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教育经验的要求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于教学设计而言,数学教师的观念要有更新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意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是影响教师行为的诱因,因而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所谓观念更新意识中的观念指的是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体悟。作为数学教师,其教育观念就是对数学教育本质的认识和体悟。因为在课堂的授课上我们要使我们的课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乏味,不能几年前的例子现在再拿到讲堂上来讲,这样就没有吸引力,学生也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观念更新意识要求老师对不断萌生和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进而产生更新自身旧观念的经常性的愿望和行为。

经过这门课的学习,还有一个感触是一个老师一定要注重以下的认识,如果这样的话他就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注重过程,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注重社会价值,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这些个人的数学观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这体现在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追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缘由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不断提出新问题的意识。例如:

ama 对于问题:已知a,bR,并且ab。求证:

bmb现实背景:建筑学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问:当窗户与地面增加同样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

数学背景:请探究是否所有的矩形都相似。

逻辑延伸问题:(1)若a,bR且ab,则上述结论会变为什么形式? 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目的要清晰:一个教学设计反映出教学目的的多维性。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精神的领悟、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一般来说,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的创新。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以不同的材料作文先行组织者;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模式创新的最高境界,或许是一种不受模式的约束,融有模式于无模式之中,这是对老师最高的要求。其次还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创新。表现为对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教学设计内容上的要求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和基本的数学事实结论;一类是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和基本的数学事实结论的运用;一类是数学操作性技能(作图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可分为四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的内容是:通过数学学习过程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如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如统计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态度是指,对数学活动、数学对象的心理倾向或立场,表现出兴趣、爱好、喜欢与否、看法立场。数学态度可以演变为数学信念——对数学持有的较为稳定的总体看法、观念。

数学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此科目的学习老师通过给我们讲述在职老师上课的特点,使我们很形象的了解到了怎样才能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其中在教学设计中新知识点的引入是很有学问的一环。

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是通过情境来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此外,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情境”与“问题”是一个融合的整体,刻意去寻找热闹的“情境”或人为编造的问题,都会发生偏差。

从教学内容看,问题情境大致可以分为:实际背景、数学背景、文化背景等。其中,实际背景主要指现实生活的情境;数学背景主要指数学内部规律、数学内部矛盾等;文化背景主要指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在认识自然改造过程的作用等。

复数概念的引入:

在遨游数学王国时,你还记得数的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吗?在经历几次“添加新数”之后,数集已经扩充到实数集。但是,由于负数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开平方,所以代数运算在实数集内仍不能永远实施。例如,当0时,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再例如,一元三次方程x31只有一个实数根。根的个数与方程的次数“不一致”,有悖于数学的“和谐美”。这样看来,数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发展:实数集如何扩充?在新的数集里,怎样实施数的运算?

剖析:这里设计的问题请教符合“数”的科学扩充过程,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差太远,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过分注重数学的逻辑起点,因而难以真正实现思维的启动。

集合的引入 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中,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集合”。那么,我们要问:

第一,集合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三,怎样进行集合的运算? 评析

这里的问题就是本章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章的学习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又产生出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的解决,就构成整个内容的学习与探究过程。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学习过程可以有序、有效。

以上是两个关于教学设计中情境引入的案例。其实我们在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后,最好的吸收的方式就是把它们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当中去,而老师在课上也给我们举了好多很实用的例子值得我们去借鉴。

这篇文章是基于老师所讲知识中,自己的所感,有些东西可能只是肤浅的理解,也许有一天当我真正将要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才发现它的实用性,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们。

教师教育学院(数学)

李若征

2011----11--27

第二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反思

篇一:数学反思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四章 数学反思性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4.1“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难点: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借助列表分析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会用列表法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解方程组的技能.2.通过探究3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图表获取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设间接未知数与会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学方法】

二 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探究3)

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 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 000元的

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

(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 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由于题目较长,数量关系比较多且不易理清,所以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把

握题意,找出题目中的

1.总揽 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等量关系,为列方程组

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问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批产品的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根据题目条件,运输费=15000+97200,销售款、原料费都不

问题2 : 产品的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与那些量有关?是

什么关系? 销售款=产品数量×产品单价,原料费=原料数量×原料单价,运输费=路程×运价×货物重量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销售单价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原料

单价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

重y吨,填写下表分析数量关系:

由表中内容及题目条件可以得出:

铁路运费=1.2(110x+120y)=97200 公路运费=1.5(20x+10y)=15000

教学说明:教师提

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之后师生共同得出

的解答过程,一方面进

2.思考内化,解决问题 一步熟悉分析问题的方法及题目中的数量

解: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根据题意得 关系,另一方面训练规 范的解答格式及运算 0y)?97200?1.2(110x12

?1.5(20x?10y)?15000 ?x?300 解这个方程组,得? ?y?400 即产品重300吨,原料重400吨 所以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8000×300-1000×400-15000-97200=1887800

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你学到了哪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3.回顾反思:

结合具体问题梳理总结,学生的思路容

结合题目中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思考下面的问题:

易打开,且感触较深,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如何处理?什么时候间接设未知数? 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知

识融合为一体,构建新

三、巩固训练 熟练技能

练习题:一批货物要运往某地,货主准备租用汽车运输公司的 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情况如下表:

现租用该公司3辆甲种货车及5辆乙种货车一次刚好运完这批

货,如果按每吨付运费30元计算,你能算出货主应付运费多少元吗? 通过解答下面的

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出那

问题,进一步训练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些量? 能力,以及分析、解决

最后的问题是求货主应付运费多少元,为此先应求出这批货物

有多少吨,所以必须先求出甲、乙两种货车一次分别运货是多少吨.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知道:2辆甲种货车与3辆乙种货车一次可

运货物15.5吨,5辆甲种货车与6辆乙种货车一次可运货物35吨

若设甲种货车一次运货x吨,乙种货车一次运货y吨,则 可以

列出方程组 ?2x?3y?15.5 ? 5x?6y?35? 求出x,y的值以后,货主应付运费30(3x+5y)就可以求出.解:设甲种货车一次运货x吨,乙种货车一次运货y吨, 则货 主应付运费30(3x+5y)元,根据题意得

篇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案例分析、反思]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

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

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 “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完全依赖cai课件,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利用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创设效果很好的环境。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改进方法、形成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

课例4:《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案例点评]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5:《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生:是整块蛋糕的的。„„[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

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生:无数次。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案例点评]: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2、生活化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课例7: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

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是让学生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

4、问题化情境。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课例8:《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案例点评]: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篇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师:说得真好。

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

第三篇: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思考题

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思考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三者有何区别。

答: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数学活动效率,使数学活动顺利完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是在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中的能力。200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发布《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提到6项能力:(1)数的运算能力;(2)问题解决的能力;(3)逻辑推理能力;(4)数学联结能力;(5)数学交流能力;(6)数学表示能力。2000年高中大纲试验修订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指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认知主体在与这些内容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举个例子数学史知识,三角形的概念,点线面的概念。

数学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数学活动 所必需的活动方式或步骤。有些数学学习心理学著作将数学技能定义为迅速而正确地完成数学活动的步骤或程序。学生形成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技能后,对于3x+2=4x-b,之类的方程,学生完全无须过多思考,就能迅速求出方程的解,这就说明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已经形成.

三者关系:紧密相关—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知识又是在通过训练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应用和加深理解。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快慢、深浅和巩固的程度。

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能力表现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无知则无能。综合与实践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执行?为什么课程标准中要引入综合实践这块 问题解决的模式是什么?在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中如何使用? 通过阅读史宁中校长《数学的基本思想》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数学的基本思想涉及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的本质不是通常概念中的比如等量替换、数 形结合、分类、递归、转换,数学思想有他自己的标准:第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思想;第二,学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在思维上的根本差异.数学思想本质上有三个:第一个是抽象.数学中的抽象指的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那些和数学有关的东西析取出来,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第二个是推理.数学自身的发展依靠的是推理.在一些假设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 律进行推理,得到命题和定理。第三个是模型. 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看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学里要求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在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

人们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比如,由数量抽象到数,由数量关系抽象到方程、函数(如正反比例)等;通过推理计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笔者认为基本思想这一层面是数学思想的最高层面。处于下一层次的还有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在数学思想之下统领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对于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对数学基本思想要熟悉,心里有这根弦。作为研究,可以研究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的具体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

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反证法、分析与综合法、特殊与一般法、类比与归纳法、观察与实验法,6 为什么有锐角三角函数?为什么要推广到任意角呢?怎么推? 任意角三角函数就是因研究圆周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样的定义符合三角函数的发展历史 7 三角函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函数?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 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 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7、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17、教学模式指的.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18、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答: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5、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答:经历、体验、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有些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的。

7、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不是重点,有些则是重点又是难点。

8、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9、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11、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P2(×)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12、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三、简答题 1、1、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技能? ⑴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⑵学会倾听 ⑶学会表达 ⑷学会收集资料 ⑸学会组织 ⑹学会反思

2、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3、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

答: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预先列出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如:讲授圆周率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如:学生出色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矛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4、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5、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1)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3)要求适度;(4)具体可测;(5)因材而设。

6、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7、练习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 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⑤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⑥ 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 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四、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

答: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可见,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教材。应当看到,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教材,而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之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与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习中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平台。

2、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征。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变革中的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合作学习?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答:(1)应当是明确、具体和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内涵而费尽周折,可以直接关注问题所导向的学习领域或学习空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直接切入。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苦苦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和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3)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4)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等等。

5、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我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定位问题。教学定位是否恰当,包括教学起点是否把握准,目标定位是正确、恰当,教材合理的设计意图是否得以体现;(2)动态生成问题。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多了,对话也就多了,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建构教学过程;(3)教学设计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包括:①教学意图是否体现。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有时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但难免产生两者不相统一的情况,教学反思中捕捉这类事件,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②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即有没有更理想的教学资源代替设计中的教学资源。③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的。那么,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反思时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另外,要写好一份教学反思,还需注意:①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② 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6、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设置一定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

(2)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得是其思考的结果,都不得是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他们孜孜以求后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必须能够透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 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

(1).“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

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第五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预见性的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是政治教师根据现代教育、教学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按照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作出预期的、全方位的策划活动。

目标定向原理: 指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调控功能,以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组织、规范、评价、调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

变量控制原理:指通过设计和调整一些较易改变的教学要素来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认知前提: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带有认知特点的已有学习的基础上的,每一学习任务都具有某些所需的必要学习。即前一必要学习是下一必要学习的必要条件。简答与论述:

学科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1、20世纪6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勃兴,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跻身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

2、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全面的改革、具有改革特色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孕育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原型。

3、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时代的主旋律,全面科学的设计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用理性眼光,从中抽象出带有本学科特色的原型,由经验型逐步走向科学化。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界定的涵义:

1、是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教学结构作预期的、全方位的策划活动,这种策划活动同时存在着专业性和构想性两种属性,旗帜鲜明的表明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德育性。

2、是政治教师根据现代教育观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理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全方位设计,它体现了政治教师的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

3、运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要素进行精心策划,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

4、是通过分析《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设定预期目标,并准对具体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策划和构思,必须保持目标性和针对性的相互协调和相辅相成。

5、是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要求动机与效果保持一致。综上所述,专业性与构思性协调一致,科学性、艺术性辩证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相辅相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这五个基本内涵,从五个方面反映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

内涵表现:

1、创造性

2、可操作性

3、科学性

4、动态性

教学设计与教师传统备课的关系:

1、理论基础不同。教学设计理论的立足点是学生的学习,主要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传统备课和教案编制,一直是以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为依据。

2、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同。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设计,传统备课强调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教法的研究,忽视对师生自身的研究,忽视对学法研究。

3、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同。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整个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安排作出全部的计划,有明确的分析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并通过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使整个操作过程实现模式化,显示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传统备课往往只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产物。

4、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的程度不同。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内容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操作系统是在传统备课的原型上发展起来的,设计更规范。从形式上看,都采用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形式,但教学设计更强调集体设计与个人设计相结合的程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教学原则: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启发式原则、正面教育原则 学科规律: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统一律、德智统一律、知能统一律、灌输与疏导统一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1、目标定向原理。

2、变量控制原理

3、整体优化原理

4、系统有序原则

5、反馈矫正原理

目标定向原理要求:

1、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措施

3、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

4、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布鲁姆提出影响教学活动三个主要变量:认知的前提能力、情感的前提特性、教学质量

整体性原理要求:

1、要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

2、研究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3、认真考虑各要素的有机配合,争取最大的合力。有序性原则:

1、知识教学的逻辑顺序

2、能力培养的顺序、师生情意协调的顺序和层次

3、教师教的顺序

4、学生学的顺序

5、各种教学要素的结合

思政学科教学设计的操作原则:

一、目标的科学性原则

1、目标应当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笼统的2、目标应当是可测和便于操作的(1)对理解一级概念提出限定性要求(2)对理解原理提出限定性要求(3)对理解观点提出限定性要求(4)对理解论点的限定性要求

3、目标应当是有层次和递进的4、目标应当有阶段性

5、目标应当是全面的二、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原则

三、认知结构的适应性原则 两基本要求:

1、预测学生的认知基础

2、遵循认知规律

四、能力培养的能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学设计应做到:(1)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发展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要求和培养策略(2)在展现知识产生过程中尽可能充分丰富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和思维的积极性(3)设计较为详尽的知识产生过程,适度再现最初发现知识的思维进程,并从教学需要出发进行必要的加工(4)设计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矛盾,提示并引导学生解决矛盾开拓前进(5)设计学法。设计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如何整理,如何探索等

五、师生情谊的“共振”性原则 所谓情谊“共振”,是指师生情谊上的共鸣。应做到:(1)通过阐述所学知识的意义,激发学习热情(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获取结论,产生论证的内在动机(3)通过揭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联系及运动变化,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感情冲动(4)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思维的形成与制作过程,品尝智力劳动的成果,强化继续学习的心理需要(5)通过设计恰如其分的台阶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从而领略成功的喜悦,增强兴趣的持久性(6)通过适当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追求战胜困难的愉快,体会解决困难的满足感

六、学生自主参与性原则

七、内容设计的“精要”性原则

八、反馈矫正的及时性原则

要素的操作要点:问题分析、问题确定、选择目标要素,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教学对象生理、心理、学习特征分析,教学对象初始能力评定,确定目标、陈述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方案的评价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模式:《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社会实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知识目标编制、能力目标编制、觉悟目标编制、行为目标编制、教学策略制定、教学主体行为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教学与学法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内容:

一、《课程标准》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认知结构分析

2、学生情意活动分析

3、学生生活背景分析

三、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知识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析教材的情感因素

3、分析教材的呈现方式

4、分析认知前提,找出教学内容的前置知识

5、分析重点、难点和教育点

四、社会实际分析

1、分析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方针、政策与所设计课程相关的内容,找出哪些是教材已有所反映的,哪些是教材尚未反映的2、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目标的编制。目标描述的操作重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描述。标准有两点:一是教学目标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结果。二是教学目标要成为学习结果的检测标准

2、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描述。不能模棱两可,规范术语

(二)设计的构思阶段

1、教学主体行为设计,包括教师的主导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 教师的主导行为设计程序:1.交代目标2引发动机(积极性调动)3引导探索4指导学校方法 学生的参与行为包括角色扮演、讨论争辩、积极思考、练习巩固、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

2、教学内容设计 是指在教学内容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教学内容的划分、选择和组织。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单元、课时、知识点。选择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差距来选取教学内容。组织:

1、教学内容的排列组合2、教学内容的呈现

3、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合 选择:

1、服从教学目标需要,适合表现教学内容

2、选择要发挥媒体特长,有利于教学

3、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征,符合教学心理规律

4、适应现有的教学条件,方便教师操作演示 组合,把不同教学功能的教学媒体实行有机结合,发挥整体优势。有多种形式,如录像、投影结合、挂图与录音结合 遵循的操作要求:1.体现媒体的互补性,要适当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深化效果的需要

2、组合要满足教学情境的需要3.使媒体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媒体演示的展示呈现特点:

1、针对性

2、启发性

3、效度性

4、逻辑性

5、适时性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的基本要求:

1、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要合理恰当

3、要具有可操作性

4、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5、要简洁清楚

前言课的独特作用: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前言课常常会带来潜在的重要影响。

前言课教学目标的指向:

1、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程是讲什么的2、阐释课程意义

3、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 复习课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通过知识的归纳和综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

3、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

1、要在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教学内容归纳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

2、目标要明确具体

3、目标要有针对性

4、重点应该放在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上

5、目标要注意一定的层次性

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1、学生的自主性

2、教学的活动性

3、内容的广泛性

4、形式的多样性

何种情况下,学生学的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力和独自作业能力等)的培养。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评价设计和总结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是过程评价。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目标是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存在的问题或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

8、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9、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

10、当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教学方法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教法设计、学法设计。

教法设计是教师如何教的设计,包括教法的优选和组合。

优选的操作要求:

1、从教学目标和任务出发优选教法

2、从教学内容出发优选教法

3、从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出发优选教法

4、从教师本身的素质条件出发,优选教法

教法的组合建立在教法优选基础上,是使优选出来的教法形成一个结构整体,达到最优化。

教法的组合主要操作要求有两点:

1、要把握各种基本教法的性能。因每一种教法的存在和作用都是相对的,所以要了解各种教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使用要求和制约因素等

2、组合后的教法要能体现出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的整体作用

学法设计是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设计。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计和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法设计操作要求:

1、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掌握其一般规律

2、对各种强化思维训练的方法进行优选和组合 对学生学科学习活动的操作要求:

1、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化学科学习活动的主体效应

2、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能力(如学习计划制定、能力、预习能力、听课能力、课堂笔记能力、课后复习能缺陷,使师生明确下一步应如何教与学。

总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

设计的进行阶段:当以上构思成熟后,把构思内容以流程的方式表达出来,借以清晰展示教学过程和结构,设计流程方式可有多种形式,如文字、表格、各种形式组合。

设计的完善阶段:方案形成后,进一步检查和推敲,利用反馈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使教学设计进一步优化。操作:一是依据,设计评价标准检查和修正教学设计流程中各要素各环节设计,使目标、内容、策略、媒体、方法、评价等要素设计进一步优化。二是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要素的组合方式,实现优化组合,使整个设计方案能和谐、有序、高效地运作。

教材分析的流程:通读、钻研、概括、提炼。

教材分析的主要内容:

1、本课(框)教材在全书(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课、节(框)之间的联系。

2、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弄清教材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原理。

3、教材的结构。了解教材由几节、几框或几段构成,设有的引言或小节、内容。

4、教材的特点。弄清教材是怎样阐述一些观点和道理的,怎样呈现、组织教学内容,是以激发情感、引导行为为主,还是以阐述道理为主。

5、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实际有怎样的联系,联系的实际是什么。

对学生了解的内容及方法: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2、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

4、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通过日常观察、谈话、活动、调查问卷,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整体把握和驾驭教材,优化教学方法:

1、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教学策略

3、设计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1.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2指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情感目标这三方面分别加以梳理和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发挥学生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上的表现: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教学内容的划分:教学单位按知识范围大小可区分为: 单元、课时、框

合理划分教学内容设计的另外两个环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学习目标差距是指预期的学习目标与教学班、学生群体原有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内容的组织指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内容要素进行排列和组合,并使这种排列组合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下载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请从任务设计的难易要求入手,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任务名称:小小设计师 任务要求: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白纸,请学生设计自己......

    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专题八《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概念教学片段举例 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1.创设情景,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铅笔准备奖给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枝,奖给4位......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专题培训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专题培训 测试卷参考答案 测试一 一.基本概念题(6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6:BDCAAB 二.简答题(4题,第小题6分,共24分) 7.对学生了解的经验总结 8.动手实践、自......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业 学校: 姓名: 一、填空题。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任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 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2) ;(3) ; (4) 。 2、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心理活动的设计与案例分析的课后反思[范文]

    友谊万岁 一、 活动理念 进入中学的同学们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的飞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使他们增加了对获得自尊的需要,而此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变得较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