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比赛参考范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旨在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情况复杂多样。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也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 “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具有代表性。
本节课主要探讨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即使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几种情形。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
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2、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储备。老师教的策略: 学生学的策略: 在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先交流,再动手操作,继而实际验证,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积极参与,形成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教具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激趣与引题
→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
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探究与建模 ↓
→ 1独立研究,提出假设。
2合作研究,验证模型。3数形结合,解释模型。
三、规律与求解
四、生活与应用↓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
→ 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现实
五、梳理与方法
→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
后成功解决的?进一步梳理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
六、拓展与总结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利用这节课掌
握的研究方法,课下自主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外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各环节分别阐述设计意图、环节学情预设、教学效果分析
【设计意图: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以游戏为活动形式引入本课的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情预设:
【效果分析:学生在玩手指游戏时很开心,兴趣浓厚,在讲间隔时,用手指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时,学生看得很认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问卷式: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渗透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2、利用我们前面研究两端都植的方法,课下自己研究一端植一端不植与两端都不植的情况。
教学反思:
第二篇:比赛教学设计
《比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词语、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能够仿写句子。3.情感目标:懂得“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仿写句子。
2.在理解小猫的话的基础上明白:不要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课题“比赛”,指名读。
(师:谁认识这两个字?你能用响亮的声音读给大家听吗?生:比赛 师:你的响亮,你能带大家读一遍吗?)
2.比赛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你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3.(生:跑步比赛、唱歌比赛、跳舞比赛….师: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如果让你选,你想和别人比什么?为什么?)4.在一座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这一天,阳光明媚,麻雀、兔子和青蛙三个好朋友也准备来一场比赛。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课件相继出示麻雀、兔子、青蛙图片,并板书“麻雀、兔子、青蛙”)5.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读完之后请认真思考:麻雀、兔子和青蛙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呢?)
二.讲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我也想把这篇课文读给你们听。)2.(同学们听得可认真,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麻雀、兔子和青蛙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呢?
生:麻雀、兔子和青蛙在一棵大树下商量比赛的事情。(师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3、指名读句子。(师:谁能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师:你的声音真响亮,“商量”
这个词谁会读?指名读。但是“商量”放在句子中要读出轻声,比如“咱们商量商量。”)
全班齐读句子。(咱们全班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把这一段齐读一遍。)4.句子告诉我们是谁和谁在大树下商量比赛的事情?
生:麻雀、兔子和青蛙。
5.课件出示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
(师:看看谁是最不怕困难的孩子,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什么、什么和什么在干什么?你们说得可真好!)
6.它们商量出结果了吗?你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
生:它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师:全班齐读一遍。生:它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师: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词“没完没了”,这是一组ABAC形式的词语,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多少? 生:走来走去,无边无际,又大又圆,一心一意,游来游去.....师:其实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咱们一起来读一读。7.课件相机出示ABAC形式的词语,全班齐读。8.他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它们到底想比什么呢?
9.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对话,并板书“飞、跑、游” 麻雀说:“咱们比飞!” 兔子说:“咱们比跑!” 青蛙说:“咱们比游!”
10.麻雀为什么要比飞?(生:它认为自己飞的本领大。)
师:是啊,它认为自己飞的本领能超过兔子和青蛙,所以它说出这话时有点骄傲、神气,那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来呢? 生:骄傲、神气的语气。11.指名读麻雀的话。(谁来当小麻雀,读出它说话的语气?/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仿
佛看见了小麻雀那神气的样子。)
全班齐读。(咱们全班一起来当当小麻雀,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12.兔子和青蛙也认为自己的本领不错,你会读出它们说话的语气吗?(师: 请你们自由的读读它们说的话,一边读一边体会,看看怎么读会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角色朗读。(现在我请三个小朋友分别来扮演麻雀、兔子和青蛙,模仿它们说话的语气,谁愿意试试?你们演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神气的样子。/没读出神气的语气来,老师希望下次你能大胆一点)全班齐读。(咱们一起来模仿。)
13.这么比好不好?(生:不好。)
为什么不好?(生:因为这样不公平。生:因为它们的本领不一样。)
是啊,他们都想拿自己最厉害的本领来比赛,所以意见不能统一,于是他们三个争得没完没了。
三.感悟小猫的话
1.师:它们的争吵把谁招来了?它说了什么?
生:这样比你们都能得第一名。我想,麻雀找大雁比飞,兔子找羚羊比跑,青蛙找小鱼比游,那才好呢!(生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2.(你们真会读书,我请女生一起来把小猫说的话读一读)女生齐读。3.师:小猫为什么说这样比他们都能拿第一?
生:因为他们都是拿自己最厉害本领的去比。
师:小猫让他们去与哪些动物比赛?
生:麻雀找大雁比飞,兔子找羚羊比跑,青蛙找小雨比游。(板书:大雁、羚羊、小鱼)师:是啊,麻雀找大雁比飞才能飞出高低,兔子找羚羊比跑才能知道谁厉害,青蛙找小鱼比游才知道谁游得最快。
4.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师:不应该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要善于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找到差距,从而不断进步。
过渡句:多懂道理的小猫啊,知道不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多自信的小猫啊,它明白想要得到进步就得和比自己厉害的人比;多热心的小猫 啊,把自己明白的道理豪不保留的告诉别人。
5.(师:他让麻雀、兔子和青蛙懂得......)
课件出示句子:不应该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生朗读。
师:同学们,小猫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它有什么优点值大家去学习? 生:热心、乐于助人。()
四.拓展 过渡句:森林里有这么多动物,麻雀还可以找谁比飞?兔子还可以找谁比跑?青蛙还可以找谁比游?
1. 课件出示: 麻雀_______比飞? 兔子_______比飞? 青蛙_______比飞?
小结过渡:同学们懂得可真多!是啊,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这样不好。听了小猫说的话,受到同学们的指教,麻雀、兔子和青蛙是怎么做的?
五.教学最后一段 1.指名读。(谁来说说?)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他们三个听了,都点点头。3.全班齐读。(咱们一边读一边做点头的样子吧!)
师:如果你是麻雀、兔子或青蛙,听了小猫的话后,你会怎样想? 指名汇报。
(课件:不应该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要比就和高手比。)4.是啊,他们都明白了,他们会对小猫说什么? 指名说。生:麻雀说:“对,要比就和高手比。” 生:青蛙说:“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这样不好。” 生:兔子说:“小猫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5.教师总结: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比赛,希望你们都能记住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比就和高手比,那才会为我们带来无限的自豪与喜悦。6.熟读课文读中回味。(请同学们带着你们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第三篇: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南塘小学
王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 85页。教材分析:
《组织比赛》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学生对初步的统计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统计意识,经历过小组调查统计的过程,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统计过程,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培养统计意识方面要有所加强,并要认识条形统计图,参与其制作过程,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设计理念: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认识和制作条形统计图,利用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还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 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 计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组调查统计表(每小组一张)、班级调查统计表、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1、师:天气好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去活动。瞧,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课件演示)
学生说说图中小朋友在进行什么活动。(教师板书活动项目)
2、师:多参加体育活动,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们就从跳绳、套圈、拍球和踢毽子这四种活动中选一种举行一场比赛。
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活动。
3、师:我们只能组织一场比赛,可是大家意见不同,究竟选哪一种组织比赛好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各抒己见,想法不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通过自由谈话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使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实践调查,经历统计过程
1、调查准备,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小组统计表,明确统计要求。
(1)每个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怎样记录小组每个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情况?(学生交流调查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交流,为后面的调查做好准备。]
2、调查收集,整理数据。(1)小组调查活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对小组合作进行个别引导、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统计。培养学生组织、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会更加认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比较统计方法。
4、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统计各小组数据,完成班级统计表。
5、指导学生填涂统计图。
在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填涂。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成果,总结出统计方法及注意问题,不硬性规定统计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理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师:如果我们班今天有一位同学没来,你们猜他最有可能喜欢什么活动?为什么?(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做出决策和预测。体验统计的价值,同时渗透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趣味统计,丰富主体意识
1、师:这节课中,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呢?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设计意图:刚刚学习的统计知识,在这里就用上了。体会统计数据的实际运用。]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3、制作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学问。最后,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统计图表吗?关于统计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将数学课上的统计与生活中的统计融合,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统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篇: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能力: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情感:能意识到热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首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趁机提出: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评: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探究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又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我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想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通过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提示注意安全
1、怎样使用酒精灯
2、点燃火柴(火柴点燃后放入回收槽。)
2、实验操作
1、分小组合作,2、注意分工
3、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
4、汇报交流
学生填写完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评:接着,根据方案,分共和作,实验验证,填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老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的形式,启发学生用三脚架、易拉罐等各种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热是否沿着物体传递,调动学生的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保证了实验操作的质量。同学们成功设计并很好地完成了 “火柴”这个实验,这时,教师将计就计,给予了学生特殊的肯定)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评: 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整理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热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为了提升结论我播放了一段热传递的视频。)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的事例,讨论汇报或查资料,使他们知道科学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能得到,还可以通过生活、查资料等来获得。这样,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十、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2、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3、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教学方法:运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亲历验证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发现新问题——想再继续探究的过程进行教学。
三、教学准备:
1、材料与工具:小勺,杯子,热水;凡士林,火柴,豆子,酒精灯,支架等。
2、课外参与:(1)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并亲身体验把铝勺或其他金属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2)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报告单。(3)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和茶杯,让学生来摸摸勺把儿和空茶杯有什么感觉?学生猜测后摸一摸,并介绍感受。
2、对比实验:老师把小勺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儿再摸摸勺把儿和茶杯,说出有什么感觉?(注意安全提示)
3、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么变热的呢? 猜想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学生共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方案
(2)阅读53页教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3)出示幻灯片补充学生方案的不足:观察这三幅图片(从中间加热,从一头加热,从杯底加热),然后猜想:每一幅图上的豆子可能有什么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亲历实验验证过程
(1)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2)师出示实验目的和要求。(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4)清点并了解认识所用的各种材料与工具。
3、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实验的探究活动。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5、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
出示幻灯学生填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热从()温物体传向()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的部分传到温度()的部分。这就叫做热传导。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提高:
学生讨论并汇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谈谈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在同一种物体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那么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速度是不是一样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传热比赛的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参考课本54页的说明准备各种材料的小勺。
2、调查生活中的金属物品上为什么会有木头、塑料或橡胶? 都是哪些物品?都在什么部位有木头、塑料或橡胶呢?
第五篇:教学设计比赛格式要求
教学设计比赛格式要求:
《xxxxx》教学设计
一、教材教学简析
含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环节具体设计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师生交互活动,练习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策略与方式方法,并简要说明主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设计意图及依据。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