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然而在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教参内容;脱离课标内容标准;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二、三维。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标的分解、细化,要做到适合学生水平(起点),尽量做到“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有有学科味,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多维兼顾;教学与目标要相呼应,达到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五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这意味着要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预期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所用行为动词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 结果性目标的“知识”中:
“了解”可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表述;
“理解”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来表述; “应用”可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来表述。结果性目标的“技能”中:
“模仿”可用“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来表述; “独立操作” 可用“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来表述; “迁移” 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来表述。体验性目标中:
“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来表述; “反映(认同)”可用“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来表述; “领悟(内化)”可用“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来表述。
4、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如“不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通过查阅辞典”、“根据组图,能写出300字的短文”、“在10 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等。
5、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可从准确性、速度(时间)和质量确定。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二篇:有效教学设计浅谈
谈有效教学设计应具备的要素和注意事项
最近参加了教师远程培训,在培训中观看了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的授课视频,收益很多,下面也谈谈自己对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认识。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3、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指导学生要规范和约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4、导入合理,要善于吸引学生。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板书要起到纲要信号的作用。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概括为以下几点: 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有效教学设计要经过的过程如下:
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社会等对学习者的要求,分析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为确定学习目标等提供依据。一般认为,这一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并将影响后续各环节。
学习内容分析:即分析学生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通常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分别采用归类分析、层级分析、图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出发,采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将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学生的心理操作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进行的全部思维过程,这种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学习内容。有效分析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学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导。
学习者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知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决策和问题解决水平,不仅违背了人的正常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容易使学习者对学习产生畏惧。
学习环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习环境的差异,保证设计出的方案能够施行。
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强调以目标为中心,各环节的安排需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学习目标也是评价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编写需要
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从重视认知到重视情感。在目标编制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考虑这三个维度。
设计教学策略:在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这些内容,达成学习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确定是教师授导为主,还是学习者探究为主。
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媒体与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需要充分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条件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应简单地追求形式,而要关注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化。
学习效果评价:评价学习效果,不应仅仅看学习活动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但又要避免滑向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另一个极端。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教学设计及我设计的意图,请各位老师点评。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新增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都了解钟面内容,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外,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1.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在听、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孩子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基于知识点的浅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看、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会认电子表 1.创设生活情境。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生:我们家的dvd上也有。
生:我发现公交车上也有这样的钟。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老师有没有迟到?”“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内容:
抽一小组,和他们一样的小组骄傲地拍两下手。
[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快乐数学大转盘,联系生活中的一天 转盘制作:
师:老师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记,记着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记,然后根据画面拨出钟上的时刻,最后把日记写完整。小组看、拨、转、写,忙得不亦乐乎。抽一小组反馈结果。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做怎么样?
五、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生: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生: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生:一天中有两个8时。课件显示时针走一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录音中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会”与“不会”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时,再听结局,通过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体的误会,使学生明白地感受到“时针一天走两圈”。]
六、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1)看手机,学会看电子表: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手机、电脑、电视,对 “∶00”这样表示时间的电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个“看手机判断老师是否迟到”的活动。一来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学习后能为生活服务,二来通过具体事件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看冬冬的日记,玩数学大转盘:新理念下,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对92页“生活中的一天”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把整个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成一个转盘。看日记决定画面→拨钟→看钟→补充日记,整个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多个知识点的训练。(3)明明和英英的约会故事:“能不能按时见面?为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时针转两圈,有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之分。我想,这两个生动的电话,学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学难点之一就迎刃而解了。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如“认钟面”这一环节中,小组内观察闹钟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参与观察、表达、交流,感性地接触到钟面,然后在反馈中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再从小朋友自己的语言中拉出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
再如:92页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我想到了“转盘”和“日记”,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强调人工协作,有不同意见商量磨合,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同桌两人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练习书写时刻。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第三篇:有效教学设计
“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这一番精辟的教学理论出自上海市特级教师,优秀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高永娟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讲座,我有幸聆听,受益匪浅。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使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学科素养高,研究能力强,敬业精神佳的科研型教师人才。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如何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想谈谈我的科研领域里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些浅见。
一、教学设计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1、要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5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设计。
2、要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具体的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等方面。语文教学的设计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上下工夫。
3、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要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
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师的讲,是讲学生读不懂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是指点路径,是引导。
5、要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互相依靠;是否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维、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分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 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新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情境的设置。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尤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主体的“首席”,那么“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对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的表达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放任自流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远离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该是有利对课内问题的解决和语文素养的形成。那种偏离了语文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总之,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些让我潜心教育,为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努力着,践行着??篇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些,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知识的构建,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3)重难点突破
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
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4)知识的构建。知识构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框题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当然框题之间的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通过画树状图,也可以通过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构建。
(5)训练题的精选。经典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选题必须是精细准确,现在的参考资料、各种的测试题漫天飞,良莠不齐,教师要精挑细选,选择质量高有代表性的题型,题型多样。必须依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选题,必须覆盖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3、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主要采取了“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来达成新课标 “三维统一”的要求,该模式旨在借助情境,围绕主题,层层设问,促进师生相互交流意见,突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 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之用>篇三: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
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
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感性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
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抽象成图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教学中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有的学生摆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学校、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如果把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5、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如果学生能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那教师总结即可。如果学生不能得出结论,教师就要重新调整教学策略,选出一些长度比较特别的小棒,带领学生一起拼摆,最终引导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这些问题的看法。篇四: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作者:刘春鸣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
摘 要:论述了有效教学设计的条件及方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目标;教学过程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前提。一位数学教师如果有了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有序、有法、深入浅出的,这样的课堂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不是空谈了。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是我们教师的课前必修,这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有效保障。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条件
1.必须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内容应详略结合,有个人特色。2.各个教学环节要完备。如何导入、如何教与学、如何反馈、如何巩固,这些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必须呈现教材的重点内容,呈现方式要科学、分层、有针对性。呈现形式要深入浅出,有逻辑性。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4.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流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地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二、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设计 1.抓准目标(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初步设置教学目标。如,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首先要熟悉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目标的指导。从知识技能、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①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②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并尝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深入了解学生,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不同做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学生认知层次不一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有效认知方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找准学生的难点,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情感态度和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也需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调整。(3)深入钻研教材,科学确立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学的指导,是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路线图”,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编排的意图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前后逻辑。2.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篇:有效教学设计
结合《虎门销烟》案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
.近来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论文热切多的多了起来。“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者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 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最大容量的获 取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善用教材,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新课程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如《虎门销烟》的有效精心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同学们,在一百七十多年前,发生了一件长中国人民志气,灭洋人威风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可能是一些点位上的答案,如百姓十分兴奋,对销烟很拥护;销烟的步骤;销烟的意义等。)
3、再让学生将这些点位上的知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二)、直奔主题,提纲挈领
1、课文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是怎么评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勾画出来。
2、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勾画。
3、生读,出示“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4、质疑:同学们真会读书!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称这是“壮举”?为什么说“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过渡:问题提得真好!这个问题就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等形式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美妙,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鲜花的清香.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充满新意.比如:讲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讲到诗歌,可以在教室开展诗歌朗诵会;泛读课文时,可以夹杂着录音及录像等.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穷的乐趣,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重视学习过程,,提倡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 细读品味,探究问题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
1、请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去勾画语句,寻找问题答案。(学习小组内交流)。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刚才孩子们读得认真,说得精彩。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是“壮举”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壮举”?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学习成果。要求:生先读相关语句,再谈体会。
①虎门销烟是谁亲自督战的?(出示林则徐像)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林则徐?(根据收集的资料或预习谈)
②让我们亲自去感受林则徐督战的销烟场面。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些什么?说说你眼中的销烟场面。(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人们光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正扛着装鸦片的箱子走向池边;有的正将箱子里的鸦片往池子里倒;有的手持长竿使劲将鸦片往下按……白色的烟雾四处弥漫,他们个个脸上都是笑意盈盈,销毁了鸦片,他们心里多高兴啊!)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场面吗?
(热火朝天、兴高采烈、挥汗如雨、群情振奋、烟雾缭绕、惊心动魄等)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勾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销烟场面的壮观?
过渡:这样销毁鸦片仅仅是一天吗?(不是,销毁了二十三天)二十三天销毁了多少箱鸦片?(近两万箱)是啊,二十三天!这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那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蒸腾、弥漫虎门滩整整二十三天!老百姓欢呼雀跃整整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销毁的鸦片全部被卷入咆哮的大海!
孩子们,这销毁的仅仅是鸦片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你从哪里知道的?
②看到如此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抓住“震惊”、“恭恭敬敬”、“摘下帽子”、“躬身弯腰’、‘垂手恭听”、“连声称是”,演示外国商人惧怕和垂头丧气的样子
③林则徐在说些什么呢?找到林则徐说的话多读几次。读书威严的气势。抽生读(读出强硬的语气)男生读(读出中国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这次销烟数量之多,近两万箱,规模之大,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以及官兵洋人,时间之长,经过23天才全部销毁。再通过鸦片对国人的危害之深,从而体现出此次消炎的功劳巨大)
③反复诵读,提升感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提升感悟,达到有效教学。升华情感,拓展训练
1、林则徐为了销毁鸦片,倡导禁烟运动,内有昏庸的反对派,外有横行霸道的外国侵略者,历经了重重困难。请看补充资料。
2、可以说这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林则徐曾说过“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现在,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出示林则徐像)
3、抽生交流。
4、小结全课。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名字——林则徐,记住这伟大的一天——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精准评价,教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语文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习情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我常用的评价方式有:
1、口头语言、体态语言评价.及时的语言评价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能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2、物质奖励.通过评选“积极发言者”、“爱动脑之星”等活动使学生感到光荣,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明细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做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真正有效,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思考
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改变品德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品德教学具有实效,就必须准确定位品德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结合浙教版三下《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的两次不同执教,来谈谈对课时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的认识。
案例回放一:
拿到教材,我前后翻阅了一下,发现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的有建筑、动植物、别称、科学成就、地形地貌„„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世界的丰富与奇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与地区,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奇妙的别称。2.通过服饰、建筑、节日、美食、礼仪,初步感受世界的多样性。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多彩世界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主要设计了几个活动板块:一是“猜一猜,世界知多少”,包括让学生说说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了解世界的主要人种,说说国家的标志性事物。二是“说一说,奇妙的国家别称”。三是“品一品,奇妙的文化”。分别从音乐、美食、服饰、节日、礼仪等六大方面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之处。一节课下来,课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仔细一想又似乎没留下什么。
思考与发现: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一课究竟需要掌握些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本教材前后有关这一主题还安排些什么内容呢?我是茫然的。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经过和团队的分析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目标出了问题。一节课中,我想要的东西太多,地理、历史、人种、文化、习俗„„这一切都浓缩到一堂课中,导致目标定位“高、大、全”,什么都有,又什么都不清楚。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把3—6年级的教材全部找来翻阅,发现在四下的教材中还有《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专门安排了有关人种、名人、服饰、节日等内容的教学。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它们的主题虽然相同,但是目标的定位上是有区别的的。于是我根据教材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
案例回放二: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与地区,初步了解一些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地形地貌、有趣别称,感受世界的奇妙与多姿多彩。
2.通过活动,产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愿望和热爱多彩世界的积极感情。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调整了教学板块:一是“走一走,看一看,世界真奇妙”。首先播放一段介绍国家风貌的视频,根据呈现的风景、建筑来猜国家。然后请学生介绍另外国家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从迥异的建筑风格体会奇妙之处。二是“不猜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主要通过老师的介绍,教材的阅读,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了解奇妙的别称代表了一个国家某个方面的特色。三是“不比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根据出示的世界之最题目,通过数据、比较、图片、举例等活动了解世界上最大和最小、最冷和最热等典型的国家或地区的地貌特征,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到不比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涨,课堂有了厚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
教学反思:
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前后的效果相差那么大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找准了教学切入点,目标发生变化,使得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与原先大相径庭。那么,如何制定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学会整体把握教材,走近目标
省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2、5条提出:“通读全册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教师需了解整套教材的设计,领会它的编排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就如上面的案例所呈现的,三年级《世界真奇妙》是意在通过活动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激发进一步了解世界、国家的欲望,培养热爱多姿多彩的世界的感情。四年级《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目标是:知道地球上黄、白、黑三大人种的大致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初步了解不同种族产生的建筑工艺、语言文字、饮食文化、节日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从本单元来说,《世界真奇妙》的前一课是《我们的地球》,介绍了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后一课是《我们这样生活》,关注人类数千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目标大方向定在“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把“了解人种和国家的典型服饰、节日、饮食、礼仪文化,初步感受世界的多样性这一条”目标舍去,突出了重点,尊重了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在对教材整体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最大可能地接近目标,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研读教材重点词句,找准目标
这里的重点词句指的是单元导语、文本提示和关键词。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这些内容。这些重点词句言虽简,但却是教学内容的精髓所在,指引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比如《世界真奇妙》一课的关键词是“世界、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板块都是要从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层面去体现“奇妙”,而四年级的《世界之窗》关键词是“人种分布、人类文化”,侧重的是从精神、文化内涵的层面进一步去了解世界的丰富与多样性,所以视角不同,教学的目标也不同,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当然也随之改变。案例一中第四板块“品一品,奇妙的文化”所包括的“了 2
解国家艺术特色、感知国家饮食文化、领略国家服饰魅力、感受国家风俗文化、学习国家的礼仪文化„„”都是在四年级教材中安排的,在三年级的教学中就需要舍去。
三、尊重学生真实起点,锁定目标
省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7条指出:“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的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
从三年级学生现状来说,他们来不及消化教材上呈现的那么多内容,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实施教学。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建筑、别称、动植物、国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气候的差异等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但是又不太清楚。看来这就是课堂的兴奋点和突破点。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标志性建筑、别称、国家的地形地貌这几块内容,因此锁定了最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该如何表达呢?以往我比较多的是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来表述,比如案例一中第3条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多彩世界的感情。”“激发”一词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把教学目标的表述修改为“通过活动,学生愿意进一步了解世界,能够产生热爱多彩世界的积极感情。”目的是通过课堂活动,给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学生能够由衷地产生热爱美好世界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目标的发展性,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效果达到了。虽然只是小小几个词的修改,体现的却是生本意识的觉醒。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比较清楚地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学主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循序渐进,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来引领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