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教案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院系:
专业:
组员:孟长林
刘 帆 赵英杰
田进林
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课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教学目的
让作为准教师的同学们理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同学们都要走向教室岗位,了解教学方法和如何选择和设计,这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后,在工作岗位上才会游刃有余,才会得心应手。
三.授课类型
新授课(ppt结合传统讲授方法)四.教学重点
现代教学方法 五.教学难点
传统教学方法和相待教学方法的异同点,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如何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学进行教学。六.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解析问题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发现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程序教学法 掌握学习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设计方法七.教学过程 1.导入:
教育心理学教案
探讨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怎样的基础知识,如何安排一堂程,结合上一节课程内容,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高效地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学要,采取先进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
(一)传统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之前,应明确讨论的程序和规则,包括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和讨论过程中的分工等。
④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提问法
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1.理想的课程提问过程是:创设情境、给出问题、启发作答、评价扩展。2.有效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把握问题难度的梯度水平,一般从容易到难,稳步推进 例 ②提出不同认识和水平或种类的问题,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 ③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育心理学教案
④控制等待时间,要与发问的问题难度相适应,⑤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适当的反馈,起到强化的作用 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⑦一般不重述问题
(二)现代教学方法:
(1)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基于自己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出的。指教师根据学习的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检验、补充或修正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直至掌握科学结论。
步骤:
①创造相关情境,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内部动机
②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指导学生搜索可靠资料,将他们新旧知识结合,使得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假设
③让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验证自己的假设。④根据结果,认真评价后得出结论和最佳解决方法。
(2)程序教学法 : 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及时得 到反馈信息。
类型:
①直线式程序法,又叫斯金纳型的程序学习。②分支式程序法,又叫克劳德型的程序学习。
(3)掌握学习教学方法:
由布卢姆提出。指只要学习所需的各种学习条件具备,任何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的全部课程内容。
(4)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与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获取与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素质的教学方法。
应用过程:
①探究性学习的准备 ②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③探究性学习的总结
教育心理学教案
(5)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
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真实时间和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要求: ①设计问题
②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
③通过拆分、解决问题讲授相关知识点
④通过类似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6)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能力训练摆在首要位置,实质是在能力训练中真正得到落实,是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点:
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教授为辅 ②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 ③学习信息及时反馈
④教师的教案应具有导学性、开放性。
(7)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学生之间小组协作或其他自由合作方式,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协商、辩论、竞争、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建立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基本组织形式:
①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目标或任务。②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③各小组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
④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评议,教师总结。合作学习的模式: ①学生小组成绩分组 ②小组辅助教学
③合作性综合阅读和作文 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特征: ①异质小组
②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成员相互依赖
④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 ⑤学生有个人责任 ⑥奖励小组的成功
⑦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1.教学规律和原则 2.教学目的和任务
3.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 5.教师自身的素养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7.学校的教学设施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1.做到优化组合和最佳选择 2.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班级教学制是现阶段世界各国也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班级教学制的优点(三)班级教学制的缺点
一、备课
(一)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钻研教学材料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二)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 学生认知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深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师备课要与学生对话,其基本要求: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
2.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3.备课,要体现教学生活化 4.备课,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三)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四)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备课的结果是编写出教学计划。
1.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有以下基本的评价标准。
1理念科学2目标明确3内容正确4语言清晰5方法适当6积极性高7组织得当8效果优秀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
课外辅导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措施。课外辅导的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多项选择二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3.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是()。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独立型和顺从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外倾型与内倾型
4.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性格的社会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5.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是()。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一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5.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包括()。
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多项选择题
1.ABCE[解析]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大纲中心理发展特征的论述。
2.ABC[解析]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的差异。智商分数与同龄团体的差异属个体差异。
3.ACD[解析]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是属于性格差异。
4.BCDE[解析]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5.ABDE[解析]略。
1.ABCDE[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ABC[解析]略。
3.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向。
4.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5.ABC[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质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BCDE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 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CDE A.公共性和生产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BCDE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BC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 A.招聘 B.续聘 C.解聘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 A.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BDE B.直线式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BCDE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11.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ABCDF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广延性
E.形象性
F连续性 12.直观教具包括:CD A语言直观
B.图像直观
C实物直观
D模像直观 13.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ABCD A课时计划
B.学年计划
C教案
D单元计划
16我国商、周的奴隶社会重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ADE)主要是德育内容。
A 礼
B 射
C 御
D 书
E 乐
17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ABCD)。
A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C发展速度的不匀衡性 D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E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18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ABCE)
A信度
B难度
C效度
D准确度
E区分度
A人格感化
B环境陶冶
C艺术陶冶
D座右铭
E示范 2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ACDE)。
A备课
B组织教学
C上课
D学业成绩评定
E辅导答疑
2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ABCE)等。
A教学目的B教材体系
C教材范围
D学科设置
E教学进度 22理解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的关系的正确观点应该是(ABDE)。
A课外教育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B课外教育工作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C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可以互相取代
D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可以互相补充 E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2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ACDE)
A领导权
B教育方法
C受教育权
D 教育目的E 教育的方针政策 1.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需要分为(AB)P56 A.自然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AC)P87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19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3.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ABD)P144-145 A.线条透视 B.运动视差 C.视轴辐合 D.眼睛的调节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ACD)P209 A.流畅性 B.可操作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ACD)P278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1.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可构成三种基本特性,它们是(ABC)P322 A.强度 B.平衡性 C.灵活性 D.指向性 2.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ABC)P A.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B.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
C.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作出某种预见 D.从部分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3.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BCD)P83-84 A.必须在同一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B.必须在不同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C.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4.错觉的性质包括(ACD)P154 A.歪曲的知觉 B.虚幻的知觉 C.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知觉 D.对事物的歪曲带有固定倾向的知觉 5.个性心理包括(AC)P4 A.个性倾向性 B.情绪、情感 C.个性心理特征 D.意志活动 1.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谈虎色变、闻过则喜)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2.注意的心理功能有(ACD)P72 A.选择功能 B.信号功能 C.保持功能 D.监督和调节功能 3.感觉记忆的特点是(ACD)P172 A.鲜明的形象性 B.信息的被意识性 C.信息保持时间在1秒之内 D、记忆容量较大
4.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情绪情感(ABCD)P258 A.在多维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 B.是一种主观体验 C.伴有显著的生理变化 D.伴有表情
5.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ABC)P299 A.顽固 B.执拗 C.动摇 D.怯懦
11.在冯特之前就对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并做出了出色成绩的心理学家有(AB)
A.韦伯 B. 费希纳 C.斯佩里 D.艾宾浩斯 12.对一般人来说,大脑的左半球是分管(CD)P44 A.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 B.音乐和绘画艺术能力的C.抽象思维的 D.数学运算的
13.起动机作用的心理因素有(ABD)P62 A.需要 B.诱因 C.内驱力 D.情绪 14.表象的特征有(ABCD)P164-165 A. 直观形象性 B. 片段不稳定性 C. 概括性 D.可操作性 15.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AD)P279 A.激动性 B. 弥散性 C. 渲染性 D.冲动性 1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是(AC)P78 A. 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有意注意 C. 有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D. 有意注意不能转化为无意注意 12.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ABCD)P90 A. 差别感觉阈限 B. 差别阈限 C. 最小可觉差 D. j.n.d. 13.视觉的适宜刺激是(AB)P93 A. 波长20纳米~200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B. 光波 C.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D. 无线电波 14.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有(AC)P179 A. 语义编码 B. 语音编码 C. 表象编码 D. 想象编码 15.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CD)P152 A. 运动知觉 B. 似动现象 C. 动景现象 D. ф现象 11.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BD)P8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BC)P90 A.差别感受性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绝对感觉阈限 13.下述现象中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有(BC)P129 A.在吵杂的闹市里别人喊自己的名字也容易听到 B.在一定距离内看一个人会觉得他高矮不变(大小恒常)
C.在阳光下煤反射的光远大于暗光下石灰反射的光量,看起来石灰总比煤亮(亮度的恒常性)
D.画家只用几笔,你便能认出他画的是什么(理解性)
14.对于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种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AB)P195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抑制说 C.近事遗忘说 D.远事遗忘说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求异思维的特性有(ABD)P209 A.流畅性 B.变通性 C.选择性 D.独特性 1.言语机能联合区包括(ABCD)P42 A.布洛卡中枢 B.威尔尼克中枢 C.视觉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12.当刺激刚刚达到阈限值的时候,即使我们十分注意,也会觉得刺激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呈现出周期性的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我们称为(BD)P8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动摇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13.听觉的适宜刺激是(AC)P101 A.声波 B.电磁波 C.16Hz~20000Hz的空气振动 D.380Hz~780Hz的空气振动
14.动机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ABCD)P64 A.需要 B.驱力 C.诱因 D.情绪 15.注意的心理功能有(BCD)P72 A.引起个体活动的功能 B.对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加以选择的功能
C.使心理活动持续进行并在意识中得以保持的功能 D.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朝预定方向进行的功能
11.物体在空间没有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BC)P152
A.运动知觉 B.似动现象 C.动景现象 D.诱导现象
12.内部感觉包括(ABC)P92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13.空间知觉包括(ABCD)P137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14.干扰是遗忘的原因,其种类有(AB)P196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接近干扰 D.相似干扰
15.粘液质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是(ABD)P323
A.强 B.平衡 C.灵活 D.不灵活
11.威尔尼克中枢(CD)。P93 A.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 B.受到损伤将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C.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 D.受到损伤将导致接受性失语症
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ABCD)。P90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j.n.d 13.深度知觉发生的双眼线索有(AB)。P146 A.双眼视轴的辐合 B.双眼视差 C.结构级差 D.运动视差 14.言语和语言不同,在于它(AB)。P244 A.是心理现象 B.是交际的过程 C.在个体身上会表现出缺陷 D.必须以字形或语言的声音来表现
15.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四种(AB)。P276 A.原始情绪 B.基本情绪 C.复合情绪 D.表情
11.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BC)P53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12.皮肤感觉包括(ABCD)P113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 13.求异思维的特点有(ABD)P209 A.流畅性 B.变通性 C.形象性 D.独特性
14.动机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ABCD)P64 A.需要 B.驱力 C.诱因 D.情绪 15.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是(AD)P323 A.强 B.平衡 C.灵活 D.不平衡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ACD)。A.认知领域
D.动作技能
B.日常生活领域
E.安全领域
C.情感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BCD)。A.幼儿教育
D.高等教育
B.初等教育 E.学历教育
C.中等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BCD)。A.四书
B.文法
E.论语
C.修辞
D.辩证法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DE)。
A.家庭教育
D.学校教育
B.道德教育 E.社区教育
C.班级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BCDE)。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BD)。A.以业余为主
D.以短期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BCD)。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BE)。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1.校园文化的内容有(ABCDE)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C.对个性的理解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CD)
A.互访
B.民主评议
E.校外指导
C.家长会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家长委员会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CDE)A.公共性和生产性 D.国际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C.科学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BCDE)A.作出判断评价
D.激励
B.信息传递
E.情感交流
C.控制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BC)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
A.招聘 D.不聘
B.续聘
E.辞聘
C.解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
A.导向功能 D.示范功能
B.强制功能
E.评价功能
C.调控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
A.可行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BDE)A.委员会制 D.职能式
B.直线式 E.直线职能式
C.参谋制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BCDE)
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1.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对(ABCD)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A.教学对象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媒体 2.认知教学观在(BCD)方面与行为主义不同。
A.教学态度
B.教学环境
C.教学方法
D.教学任务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AC)。
A.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知识
B.学生要发现客观世界
C.学生应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D.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4.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ABC)等因素的交互作用。A.角色
B.环境
C.认知
D.强化
5.在情景认知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在于(ABCD)。A.提供真实性活动
B.促进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思
C.支持学生的合作互动
D.以教学匹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6.在(ABC)方面,专家优于新手。
A.灵活性
B.发散性
C.独创性
D.持久性
E.突发性 7.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有(ABCD)
A.讲授法
B.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E.灌输学习8.佛勒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ABCE)
A.关注学习
B.早期存活的关注
C.职前关注
D.组织个人教学方式
E.关注教学情景 9.(BCD)都很强调练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A.加涅
B.金布尔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0.学习风格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BC)。A.学习策略
B.学习倾向
C.学习方式
D.学习态度 11.学习风格具有(CD)特点。
A.多样性
B.相对性
C.稳定性
D.独特性
12.建构主义学习论要求学生(ABCD)。
A.承担更多管理学习的任务
B.发展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
C.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
D.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构建 13.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有(BCD)。
A.儿童已具备了初级的逻辑
B.儿童已形成了动作格式
C.智慧停留于动作水平
D.不具备表象和运算 14.人的社会化主要有(AC)特点。
A.终生化
B.个别化
C.能动性
D.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15.根据横向标准,社会化包括(BC)
A.反向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民族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6.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ABCD)
A.电视
B.家庭
C.个体所处社区的特点
D.师生关系
17.根据外部表情来识别和判断他人情感时,有赖于(ABD)的因素 A.社会文化
B.认知者年龄
C.认知者性别
D.社会经验的积累 18.侵犯性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CD)
A.道拉德的本能论
B.洛伦兹的动机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19.影响侵犯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个人认知水平与性格
B.所受挫折
C.暴力宣传
D.侵犯性榜样
20.产生社会抑制的原因与(ACD)有关。
A.社会文化背景
B.个体情绪
C.任务难度
D.个体责任是否明确 21.主要的非理性观念包括(BCD)
A.刻板性
B.完美性
C.灾难性
D.消极性 22.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BCD)
A.认知方面已经成熟
B.处于“心理断乳期”
C.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
D.自我意识有了大发展 23.(AC)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A.认知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2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有(ABC)。
A.联想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受制思维 25.教师可以通过(ABCD)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A.高超的教学水平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作风
D.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6.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发展和丰富案例知识的常用方法有(ABC)。A.观摩教学
B.微格教学
C.教学案例研究
D.教学反思 27.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ACD)三个阶段。A.顺从
B.醒悟
C.认同
D.内化
2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ABC)。
A.主动性
B.社会性
C.情境性
D.强化作用 29.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常用方法用(ABCD)。
A.树立远大理想
B.明确问题
C.激发需要
D.及时反馈 30.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ACD)等三个阶段。A.有趣
B.情趣
C.乐趣
D.志趣 31.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是(ABC)。A.立志
B.笃信
C.有恒
D.勤奋 32.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ABCD)。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33. 社会认知的要素有(ACD)。
A.认知者
B.印象
C.被认知者
D.认知情境 34.印象具有(BCD)三大特点。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35.印象形成有(ABC)三种模式。
A.累加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递减模式 3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ABC)。
A.基本归因错误
B.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C.防御性归因偏差
D.首因效应 37.改变态度的常用方法有(ABCD)。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3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ABCD)。A.熟悉性
B.相似性
C.互补性
D.对等性 39.社会认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偏差有(ABD)。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主观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40.爱情包括(ABC)三种基本成分。A.亲近
B.激情
C.承诺
D.友情 41.侵犯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有(ABC)。A.是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
B.是外显行为
C.是伤害他人的行为
D.是无意的行为
42.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ABCD)的能力。A.注意
B.学习
C.记忆
D.思维
43.桑代克总结出了几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ABD)。A.效果律
B.练习律
C.分配律
D.准备律 4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AB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态度 45.一般来说,属于智力因素有(AC)。A.记忆
B.兴趣
C.思维
D.信念
4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A.家庭问题
B.生活危机
C.财务问题
D.生涯发展 47.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AB)。
A.生理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成长需要
D.健康需要 48.遗忘可能是由(BCD)造成的。
A.脑病变
B.消退
C.提取障碍
D.动机性抑制 49.有关社会距离测量法说法不正确的是(CD)。A.主要用来揭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B.这种方法有波加杜斯首创
C.是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法来收集具体资料
50.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类(BD)。
A.生理需要
B.缺失需要
C.心理需要
D.生长需要 51.“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具有普遍性,但对应于具体年龄段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个体差异。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稳定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皮亚杰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哪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BCD)
A.不平衡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差异性
D.定向性和顺序性 5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ABD)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前后经历了“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几个阶段 53.依恋的标志是(CD)。
A.啼哭
B.害怕
C.陌生人焦虑
D.分离焦虑 54.群体决策的优点有(ABC)。A.在群体决策中,可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B.集体讨论时可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与相互沟通 C.实施时容易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 D.避免决策出现极化现象
55.良好的复习策略是(ACD)。A.学习完成后在最短时间内复习B.利用整块时间集中复习
C.学习一门课程的前后不学习相似的其他课程 D.考试前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56.信念具有不同于迷信的特征是(AD)。A.独立性
B.正确性
C.科学性
D.自觉性 57.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儿童认知发展意味着(ABC)。A.认知结构的容量有所扩大
B.加工策略的掌握
C.信息加工更为充分有效
D.儿童思维更像一台计算机 58.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ABD)。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是对立的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59.印象形成的模式有(BCD)。
A.减法模式
B.累加模式
C.平均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60.个性倾向性主要有(ABC)。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智力 61.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CD)。
A.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整体的B.它对事物的反应是规律性的 C.它对事物的反应是抽象的D.它对事物的反应是间接的 62.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法正确的是(ABCD)。A.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B.其实只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C.其中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D.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
63.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ABCD)。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64.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有(ACD)。
A.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
B.游戏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大 C.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发展迅速
D.情绪、情感比较外露 65.组块的作用是(BC)。
A.延长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存储时间
B.扩大短时记忆容量 C.加快信息在短时记忆系统中加工速度
D.加强信息的内部联系 66.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ABCD)。
A.刺激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刺激物的相对运动
D.感知者的情感、兴趣需要 67.记忆的发展表现在(CD)。
A.感觉记忆方面
B.内隐记忆方面
C.记忆的策略方面
D.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广义的知识日益丰富,为新知识的编码提供了便捷 68.学习是多阶段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ACD)。
A.感觉记忆
B.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
D.短时记忆 1.心理学分为(1.AD)。
A.理论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F.社会心理学 2.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BCDEF)。
A.教育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F.社会心理学 3.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ABCDE)。
A.教育心理学
B.咨询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消费心理学
E.法律心理学
F.社会心理学
4.以下哪些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BCEF)。A.心理学学科性质
B.心理学方法论
C.身心问题
D.学习心理机制
E.心理生理基础
F.心理起源问题 5.(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人的社会属性 6.(AC)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观察法可分为(ABCE)。
A.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8.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
A.观察时间尽可能长
B.有明确的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手段
E.每次观察时间不宜过长 9.实验法分为(AC)。
A.实验室实验法
B.情景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10.自然实验法的要点是(AB)。
A.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
C.主动获取所需信息
11.调查法可分为(BCD)。11.BCD 12.BCD 13.ACD 14.ABD 15.DE A.一般调查与特殊调查
B.一般调查与专题调查
C.事实调查与征询意见调查
D.结构调查与非结构调查 12.调查法的缺点是(BCD)。
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关调查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B.封闭性问题限制被调查者选择答案的范围 C.被调查者可能不愿意或不能够提供所需信息 D.问题的措词很不容易确定
13.一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ACD)技术和手段。
A.实验和研究设计法
B.抽样法
C.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
D.逻辑思维推理法 14.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BD)。A.心理学的独立
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出版《生理心理学》一书
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15.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包括(DE)。
A.潜意识理论
B.梦的解释
C.泛性论
D.本能学说
E.人格理论 16.弗洛伊德认为具有两极的本能是(BC)。16.BC 17.AB 18.AB 19.AC 20.ABCD
A.发展本能
B.生本能
C.死本能
D.安全本能
17.在20世纪20年代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派是(AB)。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8.行为主义在心理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AB)。
A.引入了客观和精确的研究方法
B.清除了长久以来唯心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不良影响
C.机械还原论的痕迹
19.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AC)发展密切相关。A.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B.生物技术
C.计算机技术 20.用来解释符号识别的理论主要有(ABCD)。A.原型匹配理论
B.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理论 C.模型匹配理论
D.特征分析理论
21.属于“群魔殿”系统的小鬼是(ABD)。21.ABD 22.AC 23.ACD 24.ABCD 25.ACD A.映象小鬼
B.特征小鬼
C.分析小鬼
D.决策小鬼 22.对符号信息的加工方式有(AC)。
A.自下而上的加工
B.平行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两极加工 23.影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因素有(ACD)。A.对知觉对象的知识的指导
B.符号的结构特征
C.过去经验与期望
D.上下文的含义背景
24.注意主要有(ABCD)心理活动的功能。A.保持
B.选择
C.监督
D.调节 25.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ACD)
A.刺激本身的特点
B.有意志努力
C.人的需要
D.人的情感
26.以下(BD)是与注意有关的信息加工方式。26.BD 27.AC 28.AD 29.ABD 30.ABCD A.特征分析加工
B.控制加工
C.多水平加工
D.自动加工 27.词语逻辑记忆是以(AC)为记忆内容的。A.抽象思维活动
B.技巧
C.语言符号
D.表象
28.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所存在的信息编码储存形式主要有(AD)。A.表象编码
B.逻辑编码
C.形式编码
D.语义骗马 29.下面(ABD)是以表象方式编码的。
A.情绪记忆
B.运动记忆
C.语词逻辑记忆
D.形象记忆 30.以下(ABCD)现象反映了遗忘在量上的规律。
A.前摄抑制
B.遗忘曲线
C.倒摄抑制
D.系列位置效应
31.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效果受(ABD)等因素的影响。31.ABD 32.BC 33.ABD 34.ABCD 35.ABD A.学习时间的安排
B.材料内容的相似程度
C.学习情景
D.学习的巩固程度 32.遗忘中质的规律表现为遗忘的(.BC)。
A.位置效应
B.选择性
C.重构性
D.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3.衡量创造能力的指标有(ABD)。
A.原创性
B.流畅性
C.特异性
D.灵活性 34.问题解决的方式主要包括(ABCD)。
A.尝试错误
B.顿悟
C.类比问题
D.启发式方法 35.兴趣的品质包括(ABD)。
A.广阔性
B.持久性
C.针对性
D.倾向性
E.趣味性
36.理想包括(ABCD)成分。36.ABCD 37.AC 38.ACDE 39.ACD 40.AC A.职业理想
B.生活理想
C.社会政治理想
D.道德理想 37.神经过程(AC)的人知觉广度大。A.强
B.弱
C.灵活
D.不灵活 38.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ACDE)。
A.自觉性
B.持久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E.坚定性 39.荣格认为人格分为(ACD)。
A.意识
B.前意识
C.个人潜意识
D.集体潜意识 40.特质分为(AC)。
A.个人特质
B.集体特质
C.共同特质
D.特异特质 41.根据被试反应,投射测验主要分为(.ABCEF)。41.ABCEF 42.ABCD 43.ACD 44.ABCD 45.ABCD A.表达法
B.选排法
C.构造法
D.分割法
E.完成法
F.联想法 42.在主题统觉测验中,分析被试心理需要时,应注意心理需要在不同故事中的(ABCD)。
A.出现频率
B.表现程度
C.和某图画的独特关系
D.时间长短 43.气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ACD)方面。A.强度
B.持久性
C.速度
D.灵活性
44.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把人分为(ABCD)类型。A.性腺型
B.甲状腺型
C.肾上腺型
D.脑下垂体型 45.西方心理学中,一般认为智力是(ABCD)。A.个体学习的能力
B.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C.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D.个体抽象思维能力 46.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BCD)。46.ABCD 47.ABCD 48.ABCDE 49.CD 50.ACD 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是无规律的变化
47.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BCD)。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定向性和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E.波动性 48.心理发展主要有哪些方面(ABCDE)。
A.认知
B.语言
C.情绪
D.社会性
E.个性 49.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D)。
A.经济节省
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一致性效应
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0.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
A.投入较大
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会有被试流失
D.时代变迁效应 5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51.ABC 52.ABC 53.ABD 54.ABCD 55.ABCD 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52.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BC)。A.成熟
B.经验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53.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
A.语音
B.语法
C.语句
D.语义
E.字形 54.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
A.牙牙语阶段
B.单词语阶段
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完整句阶段
55.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
A.人际交往
B.认知
C.自我调节行为
D.社会化 56.自我意识包括以下阶段(ABCD)。56.ABCD 57.ABCD 58.BD 59.CD 60.AD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监督
D.自我控制 57.发展往往对个体行为的(ABCD)方面产生影响。A.效率
B.复杂程度
C.适应性
D.组织性 58.皮亚杰认为人的动作可以分为两类(BD)。
A.主体动作
B.个别动作
C.外显动作
D.动作系统或认知格式 59.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结构有(CD)组成.A.语言知识
B.主体经验
C.逻辑—数学知识
D.关于客体的知识 60.认知结构的元素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AD)。A.动作
B.逻辑
C.语言
D.运算
61.皮亚杰理论主要由(BCD)组成61.BCD 62.BCD 63.ABD 64.ABCD 65.BEG A.双项建构论
B.逻辑决定论
C.结构—建构论
D.认知发生论 62.作为主体的“我”包括(BCD)。
A.关于自我价值的评价
B.关于自身力量的感觉
C.自我独特性
D.自我稳定性 63.斯腾伯格认为应从(ABD)方面分析一个人的智力。A.经验
B.成分
C.实践
D.情景
64.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主要有(ABCD)的特征。A.认知上自我中心
B.“半逻辑”水平
C.表象性思维
D.符号特征的大发展 65.下面(BEG)不属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A.感觉
B.情绪
C.记忆
D.思维
E.个性
F.知觉
G.行为 66.阈下刺激对后继刺激的加工可能(AC)。66.AC 67.ABCD 68.ABCD 69.ACD 70.AD A.有易化作用
B.不起作用
C.阻碍作用
D.不一定起作用 67.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BCD)。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68.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BCD)的趋势。A.综合化
B.本土化
C.实用化
D.跨学科 69.(.ACD)是科学的三大特征。
A.客观性
B.深刻性
C.可验证性
D.系统性
70.实验法是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D)的关系和变化规律。A.自变量
B.无关变量
C.客观变量
D.因变量 71,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AC)。71.AC 72.ABCD 73.ABC 74.ABC 75.ABD A.孕育阶段
B.转折阶段
C.确立阶段
D.成熟阶段 7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伦理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73.精神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主要包括(ABC)。A.潜意识理论
B.梦的解释
C.泛性论
D.本能学说 74.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ABC)。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75.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ABD)。A.本我B.自我C.忘我D.超我 76.注意的基本品质有(.ACD)。76.ACD 77.ABC 78.ACD 79.BC 80.BC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指向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77.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ABC)。
A.神经系统的特点
B.后天的训练
C.兴趣
D.记忆力 78.记忆按保持时间长短可以分为(.ACD)。
A.感觉记忆
B.情绪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79.感受器的重要功能是(BC)。A.加工信息
B.收集信号
C.能量转换
D.识别信号 80.(BC)是知觉组织的重要表现形式。
A.注意
B.守恒
C.区分图形与背景
D.识别信息 81.自动加工的加工方式是(BD)。81.BD 82.CD 83.BD 84.BCD 85.ABCD A.依赖大量注意资源
B.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C.应用灵活
D.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2.思维按运行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CD)。
A.受制思维
B.动作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聚敛性思维 83.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BD)的反映。A.直接的B.概括的C.具体的D.间接的
84.思维按赖以进行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BCD)。
A.受制思维
B.动作思维
C.形象思维
D.语词逻辑思维 8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ABCD)。
A.动机
B.定势
C.功能固着
D.问题呈现的方式 86.人们用来调节觉醒水平的手段有(.ABD)。86.ABD 87.ACD 88.ABCD 89.ACD 90.ABCD A.体育运动
B.睡觉
C.吃饭
D.逛街 8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ACD)。A.能力
B.信念
C.气质
D.性格
88.下面(ABCD)是影响阈值变化的因素。
A.时间
B.刺激性质
C.神经系统状态
D.情绪 89.性格的结构可以分为(ACD)。
A.现实态度特征
B.能力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90.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有(ABCD)。
A.生物性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社会实践 9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将人格分为(.AC)。91.AC 92.ABCD 93.ACD 94.AC 95.ABC 96.ABCD A.内向型
B.理智型
C.外向型
D.情绪型 92.气质的类型有(ABCD)。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93.心理测验的信度可以分为(ACD)。
A.再测信度
B.关联信度
C.等值信度
D.分半信度 94.知觉加工主要包括(AC)。
A.整合感觉信息
B.加工信息的组成部分
C.赋予加工对象以意义
D.对信息进行选择 95.儿童依恋的类型大致有(ABC)。
A.安全依恋
B.焦虑—回避型依恋
C.焦虑—矛盾型依恋
D.焦虑—不安型依恋 96.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可分为(ABCD)。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逻辑运算 阶段
1.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2.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学方法改革B、教育体制改革C、课程改革D、教学手段改革
3.50 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B)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
4.隐性课程主要是指(ACD)
A.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B.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C.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D.学校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影响 E.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科技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ABC)等。
A.教学目的与任务 B.教学进度C.知识范围 D.学科设置 6.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7.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E)。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C.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E.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8.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BCD)。A.传统道德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社会因素 E 领导因素
9.制定教学计划的核心是(A)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
10.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B)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合并课程
11.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12.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ABCD)
A.课程设置 B.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C.课时安排 D.教学方法
13.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是(ACD)。
A.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B.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合理化 D.重视课程形式的多样化
14、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B)
A.基础性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2009)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3.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是()。
A.场独立与场依存
B.独立型和顺从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外倾型与内倾型
4.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A.性格的社会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5.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是()。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一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如何学
B.如何教
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E.如何管理学生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E.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这一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A.群体差异
B.年龄差异
C.性别差异
D.学习方式差异
E.个体差异
5.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包括()。
A.描述和测量
B.解释和说明
C.预测和控制
D.探索和发现
多项选择题
1.ABCE[解析]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见大纲中心理发展特征的论述。
2.ABC[解析]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年龄、种族等的差异。智商分数与同龄团体的差异属个体差异。
3.ACD[解析]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是属于性格差异。
4.BCDE[解析]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
5.ABDE[解析]略。
1.ABCDE[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分别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ABC[解析]略。
3.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中主要体现为帮助教师了解问题、预测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和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方向。
4.AE[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即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属于群体差异,而学习方式的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5.ABC[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质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以剥夺其同伴的注意;另一个就是使用集体连坐。这一策略是指根据全班(或小组)中所有成员表现予以奖励。如此则可消除同伴对不良行为的支持。(3)避免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不良行为第三个重要的强化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或避开不愉快的刺激就是一种强化,有些学生把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看做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但是甚至最有能力的或动机最强的学生,有时也会感到烦闷和挫折。学生经常表现不良,只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活动。这在学生频繁请求上厕所、削铅笔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学生在自习或做作业时比听讲时更容易提出这些请求,因为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太自信的学生而言,对课堂作业更会感到挫折和焦虑。
解决这一原因引起的不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二、行为矫正原则
所谓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行为。所谓后果就是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最后对学生的摊牌:要么遵守规则,要么后果自负。其主要原则如下: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第一步就是观察行为不良的学生,以识别出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第一个被定作目标的行为应当是最严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发生的频率较高的行为,并且看看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这一行为。观察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设立一个基点,以便比较出后来的改进。(2)设立基点行为
在以后的几天里观察学生,看看其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在此之前,需要明确界定这一行为的构成。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打扰同伴”,那么你就得决定什么具体行为构成了“打扰”(或许是逗乐、伸头、打断、拿去教科书)。可以根据频率(如张××擅自离座位多少次)或时间(离座位多少分钟)来测量行为基点,频率记录很容易做到。基点行为可以成为表扬或惩罚及实施程度的参照点。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正实践,都赞成强化适当行为而不是惩罚不当行为。惩罚往往会制造仇恨,这样,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并且惩罚还必须始终如一地使用。相反,成功的强化程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失,在行为矫正程序的开始阶段,需要始终一致地强化适当的行为,但随着行为的改进,强化就可以给的越来越少。最后,从伦理方面来考虑,即使用惩罚和强化同样奏效,但应当避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不利于建立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两种惩罚,但只有在无法使用强化策略,或强化策略不管事时才予以使用。无论如何,对不良行为的惩罚程序应当始终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动不动就用。(4)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当使用强化程序也无法解决某一个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要使用惩罚了。作为惩罚的不愉快的刺激,个体都试图避开它。学校里常见的惩罚有申诉,逐出教师,停止上课等。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7条有效而人道地使用惩罚的原则。
⑴偶尔使用惩罚。
⑵使儿童明白为什么他要受惩罚。
⑶给儿童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强化。⑷强化儿童与问题行为相反的行为。⑸避免使用体罚。
⑹避免在你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⑺在某个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惩罚。(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
评价程序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往往要持续好几天,如果一周以后行为哦并未得到改善,那么就要尝试其他系统或强化物了。(6)减少强化的频率
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实施了一段时间,如果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并且稳定在某个新的水平上,强化的频率就可减少了,一开始,适当的行为每出现一次就予以一次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几次适当行为才给一次强化,减少强化的频率有助于长时间维持新的行为,并且有助于把行为延迟到其他情境中。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下面介绍四种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以家庭为基础的强化策略、日常报告卡程序、信物强化和集体绩效系统。一般地,前两者适用于整班。(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home-based reinforcement)是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家长提供奖励。教师让学生把一张每日或每周报告卡拿回家,根据教师的报告,家长给学生提供特权或奖励。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方法常常被用来改善个别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的行为,也用于整个捣乱的班级。有个曾用它来激励学生交家庭作业、完成学校任务、禁止窃窃私语等。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具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父母能比学校提供更有效的奖励和权利。父母控制着看电视、上商店、会朋友的机会,父母亲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第二,能时常给父母提供有关孩子的好消息。第三,容易管理执行。第四,一段时间以后看日志卡会逐渐被周志卡取代,渐渐地周志卡也变得无效,直到学校使用6周、9周记录卡。(2)个人日志卡
日志卡(individual daily report cards)是要求父母参与并且强化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在日志卡上,教师需要对学生每堂课上的行为和作业评级。学生整天拿着这张卡,让上课的老师给他评分,每天回家,要拿这张卡给父母看。当他的得分达到某一标准后,父母就给予奖励,如果学生忘了带回家,父母就会认为他没达到标准。很明显,这需要各位教师、父母共同协作,如果个人日志卡的确能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建立和完善日志卡可以采用下列步骤:①确定日志卡所包括的行为;②向父母解释这一程序;③当行为得到改善时,减少报告的频率。(3)整班代币强化
整班代币强化(Whole-Class token Reinforcement)是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
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化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有人研究,以整班为单位的代币强化系统后对学生的行为特别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花费太高,因此除了在特殊教育中,其他地方很少使用。一般来讲它以让位于更加行之有效的集体绩效和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系统。(4)集体绩效系统
集体绩效系统(group consequence system)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 的一种强化体系。它比其他行为矫正方式如以家庭为背景的课堂管理策略更容易实施。首先,作全班记录通常要容易得多;其次,大多数情况下整个班级要么得奖,要么不得奖,避免分别处理学生。
集体绩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当集体根据每个成员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集体成员将会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使同伴由支持不良的行为转变为反对不良行为。其实,人们已成功地用集体绩效法实现了各种不同的意图,如,老师说“如果所有学生都放下手中的话,保持安静,我就讲故事”,或者说“如果全班在明天的测验中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下一周的家庭作业就免了”。这些集体绩效行为管理使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如果稍加组织,就会增大其效果,方法可以考虑如下:①确定哪些行为要强化;②设置一个适当的计分系统;③考虑给严重行为扣分;④当行为得到改善后,减少记分和强化的频率;⑤如有必要,将集体绩效与个人日志卡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运用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这一章节知识进行分析)课后作业(思考题):
1、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还会有哪些?及其解决方式怎样?
2、你觉得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的7条使用惩罚的原则合理吗?为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第五篇:教案心理学教育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青春或许有各种色彩,热烈的鲜红,忧郁的天蓝,初涩的青绿······以及那令人羞怯而又不胜向往的玫瑰色!它们交汇成青春纪念相册里美丽而令人难忘的底色。重点内容
1,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2,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3,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
一、两性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两性通常特指男性和女性,是人类性别的基本构成。而两性关系则是联结男性与女性个体的关于血缘的、情感的或者其他社会的关系。
2、内涵: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实现人类繁衍的根本方式。两性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开展性教育的指导原则。
二、青少年时期两性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两性关系真正的萌芽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与异性的交往,是学习两性互动的入门课程,也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因而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人把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无猜期:即通常所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时孩子还小,心目中没有什么男女的界限。
2、隔绝期:孩子们在明了自己性别的基础上,男女的界限分得清楚了,男孩儿只和男孩儿玩儿,女孩儿只和女孩儿玩儿,并且把男女孩一起玩看成是很难为情的事。
3、“牛犊恋”期:这时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自己开始爱打扮。有些男孩儿故意做出一些“英雄行为”,以博得女孩的欢心。这种感情非常朦胧,往往连自己也意识不到。
4、恋爱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得更成熟了,周围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的特征表现更明显了,他们就可能进入真正的恋爱。
三、恋爱——性接触——性问题
恋爱是人成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爱与性的重要阶段。随着情爱的发展必然导致双方不同程度的性接触,由情爱向性爱的发展是十分自然的规律;性爱反过来又可增进情爱的深度,使情爱不断发展和升华。
由于恋爱逐渐低龄化,青少年的提前性接触自然越来越难以回避,随之而来的青少年性心理、性健康问题也来势汹汹,日益突显。恋爱关系的演变
四、什么是性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维基百科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的目的:
一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正面临的严峻的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长远目标:在于提倡、培育和确立一种现代的、文明的性伦理和性文化。
六、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性知识的普及: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引导:主要是性道德的教育,避免青少年性道德的失范。
性发育
女性1,乳房的发育,女孩当青春发育迅速到来的时候,卵巢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直接影响着乳房的发育。女孩的乳房发育大约在12岁左右,此时乳头及乳腺管及脂肪组织增大,使乳房向外突出,乳房会比以前更圆,更突出,乳晕范围更宽广。
•2.女性臀部突出,骨盆变得宽大。另外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婀娜多姿。•3.女性的阴毛发育一般迟于乳房的发育。而腋毛发育晚于阴毛发育,多数女性腋毛稀疏。•4.女性性成熟的特点就是以每月规律的排卵为标志,这种规律性的排卵,表明已达到了性成熟,具有了怀孕生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月经已规律来潮。
男性:1,男性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毛发开始发达,长出胡子,通常是从上唇上方的人中一带长起,而下巴一带的胡须要到男孩的性器官发育完成才会长出。卷曲的阴毛出现,肛门周围长毛,腋下长出浓浓的毛发。, •2,变声及喉结增长。这时男孩的声带变长,因而声音由尖细变得粗沉。喉头的甲状软骨会长大长硬,因此喉结变得明显。变声的时间大约在14岁左右,而喉结是在阴茎生长停止后才加速生长,, •3,睾丸和阴茎变大。这是由于睾丸内分泌的雄性激素增加,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阴茎的发育才日益明显。
•4,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男孩的遗精预示着性发育成熟,而成熟的精子如果和女性成熟的卵子结合,则可以孕育出新生命。
•性行为(sex behavior):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一般人们往往会狭隘地把性行为认为仅是性器官的结合,但这决不能说是正确的观点。性行为并不只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电视的色情节目、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等等,都是性行为的范畴。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中国是一个性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所谓“谈性色变”,性一直是国人非常忌讳的话题,大多时候都被蒙上一层暧昧的遮羞布。以致于在青少年性问题早已凸显的今天,性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依然迟滞、艰涩。
而在这个充满诱惑、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性意识萌动的青少年成为了最尴尬的性弱势群体。他们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却成了他们困惑、痛苦的来源。一,尴尬:青少年性待业期的茫然无措
男孩第一次遗精和女孩的初潮是一个人走向生理成熟的开始,从这里到结婚大概有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有人把这个时间段叫做“性待业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又怎样平稳度过这个所谓的“性待业期”?
这实际上就是性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我国由于性教育的落后,家长和老师在这个亟待解答的问题面前集体失声。我们的青少年只能在尴尬中自我彷徨。
二、困惑1: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性冲动?
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欲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类的性欲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与动物的性欲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
青少年开始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是身体性激素分泌过快的结果,需要适当的缓解和合理的发泄。但是,由于性教育的失位,绝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1.自我克制法
自我克制法就是对性冲动的自觉抵触,实际上是性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认为性欲是肮脏、恶心的,而强烈抵触,或者过度的自我克制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是性心理的一种扭曲,后者则会导致严重的性压抑。二者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因此,要适度适当的选择自我克制。
适用范围:自制力较强的个人
2.自慰
自慰,俗称手淫。字典上对手淫的定义:自己用手刺激生殖器以发泄性欲。成习惯后,有害健康。也就是说,手淫一般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频繁的手淫也会导致一定的身体损伤。
性学专家们公认的事实是:手淫是发现你自己身体秘密的途径,而且能让你了解自己喜欢怎样的触摸方式。它仅仅是探索自身的一种方法而已。
适用范围:无限制,有节制
3.核心性性行为
核心性性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性交活动。这种性行为发生在两性或者同性之间,是性欲缓解和发泄的根本途径。
适度的性行为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同时应学习掌握相应的性保健知识。
适用范围:情投意合的双方 困惑2:哪里获得我需要的性知识?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2、同龄人的交流
3、有关杂志、书籍的介绍
4、网络流播 三,痛苦:性教育失位的恶果
问题一:未婚先孕
过早的婚前性行为引发的未婚先孕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更是导致了未成年少女堕胎率高抬得社会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此类事件的发生,既不被身心条件允许,也不为法律、道德认可,尤其是对未成年少女的身心伤害极其严重和深远。问题二:同性依恋
•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在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因此,中学生出现同性依恋现象很正常,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
在这个阶段,许多少男少女表现出与自身的性别相背离的性心理或性行为,这可能是在成长中,内心萌动的爱情无法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实现,于是在和一个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进行模仿和角色扮演,或因为独立能力差、依赖性较重、人际交往能力不良,会对同性伙伴在心理上产生过度依赖,因此给自己带来同性恋的错觉。
问题三:性疾病传播
不当的性行为,如性交不洁、性滥交等等,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严重缺乏性保健知识的青少年将成为一个潜在的受害群体和传染源,从而极大危害其身心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性保健和性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节制性行为,反对性滥交,预防性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蔓延。问题四:犯罪行为
第三节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性教育如何坚持适度? 是美国式疏导以至于放纵?还是传统式禁欲以至于压抑?
青少年性教育是否能“一套了之”?
二、性教育应当从哪个年龄段开始?
传统的性教育从初中开始。现在有人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甚至有人提倡零岁性教育。当然,这是循序渐进的。学龄前就可以开始性别角色认定等早期性教育,但过早的接触系统而直接的性知识 是否会揠苗助长?
青少年开始系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应该由这个社会的青少年性发育的基本状况决定,因为性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预防青少年错误的性行为和性意识,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性成熟轨道,实现身心最佳的发展。
然而,各国、各地区的青少年性发育状况是不同的,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性早熟的情况就越明显,因此其采取系统性教育也应适当早些,反之,就应该晚点儿,以预防和减少刺激青少年性早熟的现象发生。
三、青少年性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是青少年
吗?
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和性心理、性行为的适用需要一个开明而宽容的环境。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是否应当与他们同步接受这样的性教育,并更多的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状况。从而在他们的扶住下,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健康的性发育。